陈志维
- 作品数:2 被引量:2H指数:1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恒星形成区的云核和星团
- 2010年
- 利用青海站13.7 m毫米波望远镜对17个与星团成协的恒星形成区进行了^(12)CO(J=1-0)、^(13)CO(J=1-0)和C^(18)O(J=1-0)的同时成图观测.除了IRAS04547+4753,这些源均探测到较强的C^(18)O(J=1-0)的谱线发射.由于分子云的大小不同,有13个源观测到^(13)CO(J=1-0)谱线积分强度极大值的一半处,其他源因分子云延展范围较大,没有进行大面积的成图观测.基于观测数据,计算了各云核的谱线线宽、亮温度、尺度、密度和质量等,^(13)CO和C^(13)O云核的维里质量与局部热动平衡(LTE)质量之比分别为0.66和0.74,它们接近于维里平衡状态.为了从形态方面比较云核与星团,将谱线的积分强度图与2MASS的K波段图像叠加.同时,计算了与云核成协的星团的大小和质量,数据采用了2MASS的近红外点源测光结果.基于云核与星团的质量结果,计算了分子云的恒星形成效率,大致在10%~30%的范围.
- 尹佳江治波杨戟陈志维王敏
- 近红外偏振观测在恒星形成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09年
- 近红外偏振是研究恒星形成的有效工具。该文介绍了近红外偏振器的工作原理,然后分几个方面介绍了近红外偏振在恒星形成研究中的应用。红外反射云能很好地示踪年轻星天体及分子外流,通过分析偏振矢量的方法确定红外反射云的偏振对称中心,从而确定它的照亮源;偏振波长相关曲线包含了年轻星天体的星周物质的很多信息;年轻星的分子外流导致了红外反射云的形成,因此红外反射云的照亮源通常与年轻星天体成协,并是分子外流的驱动源;一些年轻星天体埋藏得很深,一般在近红外波段无法直接探测到,人们称之为深埋源,通过分析偏振矢量的方法可以找到深埋源;一般认为比较年轻的年轻星天体都是有尘埃盘的,尘埃盘的存在会导致它的偏振形态出现偏振盘,偏振盘可以用来研究尘埃盘;恒星形成区里成员星的偏振主要是由尘埃的二色性消光产生的,这样偏振方向会平行于致使尘埃排列的磁场的方向,从而能够揭示磁场的结构。最后进行了总结,并论述了中远红外偏振研究的优势和意义。
- 陈志维江治波
- 关键词:恒星形成分子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