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竹平

作品数:27 被引量:134H指数:7
供职机构: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美国洛克菲勒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7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1篇小麦
  • 8篇水稻
  • 8篇基因
  • 4篇性状
  • 4篇育性
  • 4篇杂种
  • 4篇农艺
  • 4篇农艺性
  • 4篇农艺性状
  • 4篇轮回选择
  • 4篇霉病
  • 4篇抗性
  • 4篇赤霉
  • 4篇赤霉病
  • 3篇等位
  • 3篇水稻品种
  • 3篇亲和性
  • 3篇粳稻
  • 3篇抗赤霉病
  • 3篇基因工程

机构

  • 21篇上海市农业科...
  • 8篇南京农业大学
  • 2篇江苏太湖地区...
  • 2篇苏州市农业局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上海农业科学...
  • 1篇上海市宝山区...

作者

  • 27篇杨竹平
  • 10篇褚启人
  • 6篇吴兆苏
  • 4篇沈革志
  • 4篇王亦菲
  • 4篇邓晓梅
  • 4篇韩佩来
  • 2篇范惠琴
  • 2篇刘保申
  • 2篇陈利民
  • 1篇叶承道
  • 1篇吴畏
  • 1篇刘宗镇
  • 1篇邓景扬
  • 1篇俞世蓉
  • 1篇康尧
  • 1篇崔星明
  • 1篇黄德崇
  • 1篇夏中华
  • 1篇曹冬梅

传媒

  • 22篇上海农业学报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种子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作物学报

年份

  • 1篇1999
  • 1篇1998
  • 1篇1997
  • 3篇1996
  • 2篇1995
  • 5篇1994
  • 3篇1993
  • 7篇1992
  • 2篇1991
  • 1篇1990
  • 1篇1989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表型轮回选择和混合选择改良小麦群体效应的研究被引量:11
1992年
在吴兆苏等(1984)创建的小麦基础群体中,采用不同的选择方案,对不育株和可育株分别进行两轮选择。结果表明两轮选择显著地降低了可育株和不育株群体的株高。可育株群体株高的下降速率大于不育株群体。单株产量和单株穗数没有得到显著的改良。相关性状穗长、千粒重等出现负向间接选择效应。轮回选择通过选株间的互交,维持了不育株群体性状的遗传变异度。混合选择降低了可育株群体中大多数性状的株间差异。不同选择方案下各群体所有性状的现实遗传进度都小于预期遗传进度。
杨竹平吴兆苏
关键词:小麦轮回选择
粳稻幼胚转化系统的建立及除草剂抗性植株的获得被引量:7
1998年
比较了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培育出的花培15、秋丰、香粳834三个品种幼胚在光照和黑暗培养条件下愈伤组织的诱导频率,发现在同一培养条件下,不同品种幼胚愈伤组织诱导频率差异显著。在不同培养条件下,同一品种幼胚愈伤组织诱导频率差异不明显。但光照可显著提高幼胚的愈伤组织质量。将来自光照和黑暗条件下培养8~20d诱导的花培15幼胚愈伤组织置于添加不同激素的分化培养基上,发现光照条件下诱导的幼胚愈伤组织,更易分化,其分化频率显著高于黑暗条件下诱导的愈伤组织。添加6-BA2mg/L、NAA0.5mg/L、KT0.5mg/L的MS培养基最适合花培15幼胚愈伤组织的分化再生。经多次继代的花培15幼胚愈伤组织的分化能力显著低于初培养8~20d的愈伤组织。用基因枪法将含Act15’端调控的bar基因导入花培15、94-J-21、94-J-09、94-J-18、94-J-24等5个品种(系)预培养3d的幼胚。转化的幼胚在含PPT(Glufosinateammonium)4mg/L的MS培养基上诱导愈伤组织。抗性愈伤组织经2~3次继代后,转移至添加PPT4mg/L分化培养基M3上分化再生。在转化的5个品种中,仅获得花培15的抗性再生植株。
邓晓梅杨竹平
关键词:幼胚基因枪转化粳稻除草剂抗性
小麦互交群体中农艺性状的遗传与选择被引量:1
1991年
为提高轮回选择改良小麦互交群体农艺性状的效率,本试验研究了源于互交群体的139个小麦株系的7个农艺性状的遗传及其相关。通过分析,提出相关信息,为有效地选择小麦互交群体中的可育株和不育株提供了参考依据。
杨竹平吴兆苏林一波
关键词:小麦农艺性状
轮回选择改良小麦抗赤霉病基因库的效应
杨竹平
长江下游地区小麦品种产量能力、适应性和稳定性的研究被引量:17
1990年
10个长江下游地区的小麦品种在1984~1986年两个小麦生长季、7个有代表性的试验点进行3重复随机区组试验;1986~1988年两个小麦生长季,9个同一地区的小麦品种在南京进行3重复的复裂区试验,3种施氮水平为主区,3个播种期为副区,9个品种为亚副区。测定各小区的籽粒产量和产量因素。这些参试小麦品种中,在产量能力、适应性和稳定性上存在显著差异。有些品种产量能力较高、稳定性较好,而且有广泛适应性,其中,扬麦5号的适应性更好于其他品种。结果说明,进一步的产量育种目标可以是在一定亩穗数的基础上提高粒重,结合较快的灌浆速度,也可以是在一定亩穗数的基础上增加每穗粒数并结合稳定的粒重,降低株高并结合适当的成熟期。
俞世蓉吴兆苏夏中华杨竹平
关键词:小麦适应性稳定性
三种方法在测定小麦品种间遗传距离中的应用被引量:1
1994年
本试验选用7个小麦品种的半双列杂交结果分析品种间的特殊配合力效应、聚类谱系图和参数(μC+μF)-(μD十μE),比较这三种方法以探讨应用Dudley方法在测定品种间遗传距离和预测杂种优势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结果表明:依据Dudley方法得出的参数(μC+μF)-(μD+μE)估测品种间遗传距离的结果,与配合力分析和聚类分析所获得的结果高度相吻合,应用Dudley方法测定品种间遗传距离和预测杂种优势不仅是有效的,而且是可行的。
陆效武杨竹平刘保申林一波
关键词:小麦双列杂交聚类分析
应用花药培养选育水稻广亲和恢复系(英文)被引量:2
1997年
1990年配制广杂和品种02428、轮回422与籼粳恢复系杂种F1,翌年对广亲和品种与籼粳恢复系杂种F1进行花药培养获得纯会二倍体花粉再生植株.以粳不育系寒丰A,籼不育系珍汕97A、籼粳测验种南京11、南特、Balilla、秋光为母本与花粉再生植株测交,鉴定筛选广亲和恢复系.结果表明在籼恢和广亲和品种杂交F1的花培后代中,对寒丰A和珍汕97A具有强恢复力的花粉再生植株分别占36.67%和64.67%.衍生于粳恢和广亲和品种杂种动的花粉植株中,分别有71.26%和32.34%的植株对寒丰A和珍汕97A具有强恢复力.从317份粳恢或籼恢和广杂和品种杂种F1花粉再生植株中筛选出15个农艺性状优良的广杂和恢复系.部分衍生于花药培养的广亲和恢复系与寒丰A、珍汕97A测交,杂种F1农艺和产量性状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其中广亲和恢复系H17、H158和H281表现出优良的广亲和性和广谱恢复性。遗传分析表明这3个广亲和恢复系的广亲和性由一对显性生效基因控制,符合孢子体-配子体互作模式.花药培养是迅速改良和培育水稻广亲和恢复系的有效途径之一.
杨竹平陈明辉邓晓梅王亦菲
关键词:水稻广亲和性恢复力花药培养杂种优势
全文增补中
粳稻染色体组基因文库的构建及DNA探针的筛选被引量:1
1992年
用液氮研磨粉碎、苯酚氯仿提取纯化的方法,获得了来自粳稻品种“寒丰”的总DNA,经Pst Ⅰ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和低熔点琼脂糖电泳分离,提取1-2kb大小的水稻DNA片段,然后在T_4连结酶的作用下,随机将其克隆到pUC_(19)质粒中,在含有X-Gal的固体培养基上,选择到515个携有水稻DNA片段的重组克隆(图1)。
沈革志陈利明蒋君达杨竹平康尧范惠琴韩佩来叶承道褚启人
关键词:粳稻染色体基因文库DNA探针
水稻品种02428和轮回422广亲和性的遗传分析被引量:3
1993年
以水稻品种02428和轮回422与4个籼型测验种和5个梗型测验种杂交,杂种 F_1小穗育性均值分别为86.98%和83.57%。三交组合“籼/WCVs//粳”和“粳/WCVs//籼”中,可育株和半可育株的分离比符合1∶1,表明02428和轮回422广亲和性遗传可能受一对主基因控制,遗传规律符合单位点孢子体-配子体互作模式。以02428和轮回422配制的单交 F_1、F_2及“02428/轮回422”F_1与籼、粳测验种测交 F_1组合群体的平均小穗育性较高,小穗育性分布集中,无明显的育性分离。表明02428和轮回422的广亲和基因互相等位。
杨竹平沈革志刘保申韩佩来陈利民褚启人
关键词:水稻轮回选择广亲和性
小麦野生种质资源的利用与展望
1989年
半矮杆高产小麦品种的育成和大面积的推广,替代了变异类型丰富的小麦地方品种,加速了小麦群体遗传多样性的丧失,小麦群体的遗传基础日趋狭窄;通过现有小麦栽培品种间的杂交,已远不能满足小麦育种目标的日趋多样化和高标准的需求,迫切需要从小麦的近缘物种中导入各种优良基因,丰富小麦群体的遗传基础。
杨竹平
关键词:小麦野生种质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