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兆苏

作品数:45 被引量:837H指数:15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农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2篇农业科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42篇小麦
  • 10篇霉病
  • 10篇赤霉
  • 10篇赤霉病
  • 9篇育种
  • 7篇抗赤霉病
  • 6篇小麦品种
  • 6篇抗性
  • 5篇性状
  • 5篇籽粒
  • 5篇轮回选择
  • 5篇基因
  • 3篇选育
  • 3篇农艺
  • 3篇小麦抗赤霉病
  • 3篇抗赤霉病性
  • 3篇基因库
  • 3篇不育
  • 2篇冬小麦
  • 2篇雄性不育

机构

  • 40篇南京农业大学
  • 3篇上海市农业科...
  • 2篇河南省农业科...
  • 2篇南京财经大学
  • 2篇西北农业大学
  • 2篇莱阳农学院
  • 2篇江苏太湖地区...
  • 1篇福建农林大学
  • 1篇安徽农业大学
  • 1篇福建农学院
  • 1篇吉林省农业科...
  • 1篇青岛农业大学
  • 1篇江苏省农业科...
  • 1篇合肥经济技术...
  • 1篇四川省农业科...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淮阴农业科学...
  • 1篇苏州市农业局
  • 1篇江苏淮阴农科...

作者

  • 43篇吴兆苏
  • 9篇俞世蓉
  • 6篇杨竹平
  • 6篇蒋国梁
  • 5篇陈兆夏
  • 3篇吴纪民
  • 3篇孙致良
  • 3篇陈绍军
  • 3篇夏中华
  • 2篇朱展才
  • 2篇盖钧镒
  • 2篇魏燮中
  • 2篇许为钢
  • 2篇沈又佳
  • 2篇刘仲齐
  • 2篇张改生
  • 1篇蔡士宾
  • 1篇李祥义
  • 1篇周兴良
  • 1篇肖世和

传媒

  • 9篇南京农业大学...
  • 6篇作物学报
  • 5篇上海农业学报
  • 5篇作物杂志
  • 4篇种子
  • 2篇西北农业学报
  • 2篇莱阳农学院学...
  • 2篇作物品种资源
  • 1篇黑龙江农业科...
  • 1篇山东农业科学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科学(B...
  • 1篇农业考古
  • 1篇安徽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安徽农学院学...

年份

  • 1篇2000
  • 1篇1999
  • 1篇1998
  • 1篇1996
  • 2篇1995
  • 5篇1994
  • 4篇1993
  • 8篇1992
  • 6篇1991
  • 7篇1990
  • 7篇1989
4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作物抗性基因导入研究进展被引量:2
1992年
作物育种的最终目标是育成高产优质品种,而种植环境条件中的不利因素,包括病虫害、异常气候、土壤因素,往往严重地影响稳产性和优质性,有的成为高产优质的限制因素。作物品种适应性的强弱和大小与对不利因素的抗耐性有密切关系,能够在广大地区获得持续稳定增产的品种大都具备该主要不利因素的抗耐性。
吴兆苏
关键词:作物育种抗性基因
抽穗期小麦抗赤霉病与酚类物质的关系初探被引量:16
1998年
研究了不同抗赤霉病小麦品种抽穗期穗部的总酚含量和初花期穗部多酚氧化酶活性与小麦抗赤霉病的关系。结果表明:总酚含量以及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在不同品种间达极显著差异水平,经接种材料的酶活性普遍显著高于未接种的。总酚含量、酶活性与相对病指二元回归结果表明:接种后的达显著水平,没有接种的没达到显著水平;偏相关系数是总酚含量达负的显著水平,多酚氧化酶活性为正,但没达显著水平。总酚含量与多酚氧化酶是共同作用于赤霉菌的。
黄丽华吴兆苏
关键词:酚类物质小麦赤霉病抗性
表型轮回选择和混合选择改良小麦群体效应的研究被引量:11
1992年
在吴兆苏等(1984)创建的小麦基础群体中,采用不同的选择方案,对不育株和可育株分别进行两轮选择。结果表明两轮选择显著地降低了可育株和不育株群体的株高。可育株群体株高的下降速率大于不育株群体。单株产量和单株穗数没有得到显著的改良。相关性状穗长、千粒重等出现负向间接选择效应。轮回选择通过选株间的互交,维持了不育株群体性状的遗传变异度。混合选择降低了可育株群体中大多数性状的株间差异。不同选择方案下各群体所有性状的现实遗传进度都小于预期遗传进度。
杨竹平吴兆苏
关键词:小麦轮回选择
小麦超高产育种展望被引量:26
1990年
近20多年来,在世界产麦大国中,我国小麦产量增长最快。从1983年开始,我国小麦总产已超了美国和苏联,成为世界第一产麦大国。但近年来我国小麦单产停留在亩产200公斤左右(1984年为199公斤、1986年为203公斤),还不及英、法等国的一半。小麦单产的提高还有很大的潜力。
吴兆苏
关键词:小麦超高产育种选育途径
我国主要两麦区小麦品质性状的变异及相关被引量:11
1991年
1985~1986年对淮北平原与长江中下游两麦区的小麦品种样品的一系列品质性状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淮北平原品种的籽粒角质率、千粒重、面粉湿面筋及蛋白质含量的平均值都显著大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品种;籽粒客重及比重与出粉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籽粒角质率及比重与面粉蛋白质含量、沉淀值、粉质图主要参数以及馒头品质性状呈显著正相关;馒头品质性状与面粉蛋白质含量、沉淀值、吸水率及评价值呈显著正相关。因此,这两麦区的小麦品质改良主要目标应该是提高籽粒角质率、比重及客重,并适当提高面粉蛋白质含量及沉淀值。
吴兆苏陈绍军朱展才
关键词:小麦性状
小麦籽粒生长各阶段干物质积累量与粒重的关系被引量:165
1993年
以长江中下游地区29个中、早熟小麦品种(系)为试验材料,探讨了籽粒生长的3个阶段的持续时间和灌浆速率与干物质积累量,及其与粒重的关系.结果表明:籽粒灌浆速率和干物质积累量在籽粒生长各阶段均存在显著的品种(系)间差异;灌浆速率是籽粒生长各阶段干物质积累量的决定因子,持续时间与各阶段干物质积累量无关;籽粒生长各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量对粒重均有重要影响.此外,籽粒生长第1阶段的灌浆速率和干物质积累量与后续2个阶段的灌浆速率和干物质积累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蔡庆生吴兆苏
关键词:小麦籽粒干物质积累粒重
小麦育种进展被引量:3
1989年
小麦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种植面积最大、总产最多、营养价值最高、总贸易额最大的粮食作物;它在我国与水稻并列为两大主要粮食作物。50年代以来,世界总产量从1949年的1.6亿吨,到1985年的5.1亿吨,增加了两倍多。在60年代中期以前的总产量增加,在于种植面积的扩大和单产的相应提高;在此以后的总产增加,则主要由于单产的提高。据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的统计:从1960年到1980年之间,我国小麦的总产和单产每年分别递增6.1%
吴兆苏
关键词:小麦育种小麦品质育种
小麦互交群体中农艺性状的遗传与选择被引量:1
1991年
为提高轮回选择改良小麦互交群体农艺性状的效率,本试验研究了源于互交群体的139个小麦株系的7个农艺性状的遗传及其相关。通过分析,提出相关信息,为有效地选择小麦互交群体中的可育株和不育株提供了参考依据。
杨竹平吴兆苏林一波
关键词:小麦农艺性状
长江下游地区小麦品种产量能力、适应性和稳定性的研究被引量:17
1990年
10个长江下游地区的小麦品种在1984~1986年两个小麦生长季、7个有代表性的试验点进行3重复随机区组试验;1986~1988年两个小麦生长季,9个同一地区的小麦品种在南京进行3重复的复裂区试验,3种施氮水平为主区,3个播种期为副区,9个品种为亚副区。测定各小区的籽粒产量和产量因素。这些参试小麦品种中,在产量能力、适应性和稳定性上存在显著差异。有些品种产量能力较高、稳定性较好,而且有广泛适应性,其中,扬麦5号的适应性更好于其他品种。结果说明,进一步的产量育种目标可以是在一定亩穗数的基础上提高粒重,结合较快的灌浆速度,也可以是在一定亩穗数的基础上增加每穗粒数并结合稳定的粒重,降低株高并结合适当的成熟期。
俞世蓉吴兆苏夏中华杨竹平
关键词:小麦适应性稳定性
太谷核不育小麦细胞质遗传效应的研究
1989年
用8个品种(系)作轮回亲本,分别与太谷核不育(Ta_1)杂交,并各自与后代中的不育株连续回交至8代,然后分别用其中的可育株与宁82109进行正反交,得到8对同核异质的材料。采用三重复随机区组播于田间,并对19个性状进行研究。方差分析和细胞质分化指数分析细胞质效应的结果表明,太谷核不育小麦细胞质与普通小麦细胞质在总体上没有显著的差异。
周兴良吴兆苏
关键词:太谷核不育小麦细胞质效应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