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昊明
- 作品数:31 被引量:467H指数:11
-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 区域高分辨率数值预报检验评估系统
- 2024年
- 近年来我国区域高分辨率数值预报业务发展迅速,目前传统检验方法已不能满足高分辨率模式降水检验评估需求。区域高分辨率数值预报检验评估系统在吸收降水传统检验方法优势的同时,融入基于降水发展演变过程的检验评估方法,旨在建立一套适用于高时空分辨率观测资料的精细化降水检验评估系统,为促进区域模式改进和高分辨率数值预报产品的偏差理解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理解区域数值预报的模拟能力及其偏差提供了新的视角。
- 陆天舒孙鑫陈昊明李普曦朱峰霍庆周佰铨杨琳韵
- 关键词:数值天气预报
- GRIST模式夏季气候回报试验中东亚降水季节内特征的评估被引量:4
- 2023年
- 基于中国自主研发的全球-区域一体化预测系统(GRIST)模式,分析了其在夏季气候回报试验中的东亚地区夏季降水气候特征,重点关注季节内尺度的变化。通过与格点融合分析数据(CMPA)、卫星观测数据(GPM)及两个全球气候模式(CAM5和SPCAM5)结果进行比较,检验模式性能并探究模式间的差异。结果表明,GRIST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出西北太平洋及中国东部地区季节内降水变化及其演变过程,但模拟的降水变化幅度和雨量与观测相比偏高。进一步探究其内部影响,发现小时尺度视热源(Q1)、视水汽汇(Q2)和大尺度垂直速度等在垂直剖面上随时间的变化皆与模拟降水的演变对应。模式能准确地再现雨带和副热带高压脊线的位置及其向北推进过程,并能基本抓住大气季节内振荡(ISO)经向北传特征。但ISO传播强度、周期等与观测存在较大差异。这可能与纬向风移动路径较远、持续时间较长有关。
- 陈苏阳张祎周逸辉李晓涵王一鸣陈昊明
- 关键词:降水季节内振荡
- 积云参数化方案对热带降水年循环模态模拟的影响被引量:11
- 2011年
- 本文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发展的大气环流模式(SAMIL),采用Zhang-McFarlane(ZM)和Tiedtke(TDK)两种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讨论了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对热带降水年循环模态模拟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均能合理再现热带降水年循环模态的基本分布特征。SAMIL两种对流方案中热带太平洋地区的春秋非对称模态偏差较大,印度季风以及北澳季风区季风模拟强度偏弱,西北太平洋季风以及非洲季风、美洲季风模态偏强。SAMIL两种参数化方案模拟的季风模态偏差主要来自于模式对北半球夏季西北太平洋降水的模拟。西北太平洋夏季,SAMIL两种参数化方案的对流层温度低层偏暖,高层偏冷,如此造成的对流不稳定是西北太平洋对流异常偏强,降水偏多的原因之一,同时模式中经向温度梯度模拟偏低,直接影响到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偏弱,是急流出口区右侧的西北太平洋对流异常的动力条件。两种参数化方案的差异主要体现在ZM方案中的西北太平洋地区季风模态降水强于TDK方案,ZM方案低层比湿明显强于TDK方案与观测,是ZM方案夏季西北太平洋季风降水强于TDK方案与观测的重要因子之一。西北太平洋地区温度和湿度场的改进是SAMIL后续发展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
- 张丽霞周天军曾先锋陈昊明包庆
- 关键词:积云对流参数化全球季风
- 中国大陆雨涝时空特征被引量:11
- 2017年
- 利用气象台站观测逐日降水资料,对中国大陆雨涝频率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农作物雨涝受灾面积统计数据对雨涝指标进行了初步评估。分析表明,我国雨涝主要集中在夏季,在华南沿海和海南等地秋季雨涝频率也较高。每年农作物雨涝受灾面积与每年雨涝站率有极好的正相关,表明雨涝指标比较符合实际。针对中国大陆雨涝灾害流域特征明显,对七大江河流域的雨涝及其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就流域而言,长江、珠江、淮河流域年雨涝站率较高,黄河流域最低;流域雨涝长期变化趋势不显著,但存在较为显著的年代际演变。
- 肖潺叶殿秀陈昊明
- 关键词:降水雨涝受灾面积流域
- 近40年来中国东部盛夏降水特征变化及其与温度变化的关系
- 宇如聪李建原韦华陈昊明黄伟
- ECMWF模式对我国西南环横断山区冬季近地面2m温度的预报评估被引量:1
- 2024年
- 从冬季平均温度、温度日变化及日较差等方面入手,基于2021年CLDAS逐小时产品评估了ECMWF全球高分辨率确定性数值预报产品对我国西南环横断山区复杂地形区近地面2 m温度的预报能力,并通过区分高地形区(川西高原)和低地形区(四川盆地南部),对比了不同地形区近地面2 m温度预报的偏差特征。结果表明:(1)ECMWF模式可合理预报我国西南环横断山区冬季平均2 m温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但偏差分布与地形高度有关,随着地形高度的增加,预报偏差呈增大趋势。(2)ECMWF模式很好再现了西南环横断山区冬季温度的日变化特征,峰值时刻出现在14:00(北京时);各时刻温度的预报偏差在不同地形高度存在差异,川西高原和横断山区的最大负偏差出现在下午,四川盆地南部的最大负偏差出现在早晨。同时,高地形区各时刻的预报偏差均高于低地形区。(3)ECMWF模式对日内各时刻不同地形处2 m温度的空间分布均有合理预报,但偏差存在日变化特征。特别是在横断山区高地形区,其在各时刻有不同的冷暖偏差特征。(4)在环横断山区温度日较差预报偏差较大的区域(大致为昆明准静止锋线发生频次较高的区域),模式对于温度日较差较大的日数,其2 m温度的预报偏差要大于日较差较小的日数,且在该区域内,温度日较差的预报偏差相对不稳定。
- 吴诗梅唐娜梁雨琪欧旭阳李海杰陈昊明
- 关键词:日变化
- 气候动力诊断和分析系统设计与应用被引量:1
- 2021年
- 气候动力诊断和数值模拟是认识气候变化规律、提高短期气候预测与科学决策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但基于气候模拟的动力诊断技术在气候预测业务中还未得到广泛应用,缺乏支撑科研成果转化为业务应用的中试平台。为此,通过集成多种现代计算机通信协议、可视化编辑和气象数值计算等技术,研发可视化交互气候动力诊断和分析系统(Climate Dynamic Diagnosis and Analysis System,CDDAS),以促进气候模拟的动力诊断技术在气候业务中的广泛应用。该系统具有结构开放、诊断方法集成度高、方便易用等特点,包括数据更新备份、气候动力诊断、多模式数值模拟、结果分析4个功能模块,并设计了一种远程交互控制脚本语言,为用户二次开发提供语言环境,可实现本地客户端、服务器端和超级计算机三者交互通信控制可视化管理。该系统使用便捷,目前已在国家级业务和科研单位获得应用,在气候异常成因分析、气候预测和气候决策服务中可显著提高工作效率。
- 张正秋祝从文苏京志刘伯奇蒋宁陈昊明
- 关键词:数值模拟可视化
- 千米尺度模式降水的检验评估进展及展望被引量:16
- 2021年
- 数值模式检验评估是理解模式偏差、完善数值模式和提升预报服务产品质量的有效方法,是现代数值模式发展的基础环节之一。传统的降水业务检验主要基于累积降水量的评估,较少考虑降水的发展演变过程。随着模式分辨率和降水精细化预报需求的提升,仅基于降水量的检验评估已不能满足定时、定点、定量的降水预报服务需求。在回顾已有降水检验评估方法的基础上,重点介绍基于降水频次、强度等小时尺度特征量及其日变化峰值时间的新评估方法,并示例给出此类评估结果对于深入认识日内降水预报偏差的应用价值。初步结果表明,相关方法和结论为丰富和深化数值模式评估,改进客观预报方法具有有益的启发作用。随着千米尺度模式在降水精细化预报业务中的广泛应用,未来仍需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针对不同区域降水过程分类、分型的细致评估方法,并进一步研发面向快速更新循环系统和对流可分辨集合预报模式应用的检验评估指标,为千米尺度数值模式的改进和模式产品的合理应用提供科技支撑。
- 陈昊明李普曦赵妍
- 关键词:精细化预报
- 京津冀强降水日变化的多模式预报偏差及成因分析被引量:6
- 2022年
- 突发性强降水的精准预报对京津冀大城市群防灾减灾意义非凡.现行业务数值模式的强降水预报存在哪些普遍问题和怎样的偏差特征?可能的物理原因是什么?文章将强降水事件分为强天气系统强迫和弱天气系统强迫两类情况,聚焦京津冀地区开展强降水过程的精细化预报偏差分析,以期为预报订正的方向和幅度提供量化指导,提升强降水预报准确率.研究显示:高频次和低强度降水偏差是模式预报的普遍问题.高频次降水偏差主要出现在午后山区,高分辨率中尺度模式相对全球模式可较好提升午后强降水预报,但夜间强降水预报存在明显偏差.强天气系统强迫类型强降水的频次和强度空间分布与地形具有显著关联,随模式分辨率提升预报可获得较大改进;弱天气系统强迫类型强降水的预报能力显著降低,高分辨率全球模式和区域中尺度模式对其日内传播预报均存在显著偏差,其原因是模式对局地热力环流描述存在缺陷,对边界层动力描述亦有不足.基于上述偏差分析,降水频次偏差和强强迫类型强降水预报偏差是以与地形高度相关的系统性偏差为主,可通过提升模式分辨率或客观订正改进;而弱强迫类型降水预报偏差属于强非线性偏差,其物理认知和预报改进均具有很大挑战.
- 钟琦孙卓陈昊明李江波申莉莉
- 关键词:降水日变化业务数值预报局地环流
- 秦岭及周边地区暖季降水日变化及其成因分析被引量:21
- 2020年
- 利用三源降水融合资料和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ERA5逐小时再分析数据,分析暖季秦岭及周边地区的降水日变化特征及可能的成因。研究表明:暖季秦岭南北降水日变化存在显著差异,秦岭南部降水日峰值主要是盆地地形影响下的夜雨,秦岭北部降水日峰值则是午后黄土高原上的昼雨。青藏高原东部延伸区、黄土高原等大地形对研究区域长、短时降水的空间分布贡献显著;秦岭南部短时降水频率高,但L3级降水强度相对较低,北部L3级降水频率低、强度大。盆地地形作用下夜间的山风与青藏高原南侧地形槽前定常西南暖湿上升气流叠加,800 hPa以上上升运动异常加强,形成多个铅直次级环流,是秦岭南部夜雨特别显著的重要原因;而白天受谷风的作用,使得地形槽前上升气流减弱,昼雨相对较少。午后热力作用加强,南风上升气流与中上层西北风下沉气流在700 hPa附近交汇,使得秦岭北部黄土高原午后强降水异常多发。
- 张宏芳潘留杰陈昊明浩宇张曦
- 关键词:降水日变化触发机制巴山夜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