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原韦华

作品数:15 被引量:294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13篇降水
  • 5篇日变
  • 5篇日变化
  • 5篇降水日变化
  • 3篇夏季
  • 2篇雨季
  • 2篇气候
  • 2篇气温
  • 2篇降水强度
  • 2篇降水事件
  • 1篇地表
  • 1篇地表气温
  • 1篇地面温度
  • 1篇地形
  • 1篇地形影响
  • 1篇动态特征
  • 1篇汛期
  • 1篇云贵高原
  • 1篇再分析资料
  • 1篇正交函数

机构

  • 15篇中国科学院大...
  • 11篇中国气象科学...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中国气象局国...
  • 3篇大理国家气候...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中国气象局
  • 1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云南省气象局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国防科技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15篇原韦华
  • 11篇宇如聪
  • 9篇李建
  • 4篇肖潺
  • 3篇陈昊明
  • 2篇徐幼平
  • 1篇王夫常
  • 1篇陈小华
  • 1篇傅云飞
  • 1篇孙绩华
  • 1篇孙溦
  • 1篇李耀孙

传媒

  • 4篇气象学报
  • 2篇暴雨灾害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气象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大气科学
  • 1篇热带气象学报
  • 1篇人民黄河
  • 1篇气候与环境研...
  • 1篇高原山地气象...
  • 1篇第33届中国...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云贵高原锋线的动态特征被引量:2
2021年
面向精细化的气象服务需求,为做到对云贵高原锋面系统变化的精准把控,深入认知其动态演变规律,基于50 a(1971—2020年)逐日台站观测资料,提出了一种利用线性拟合近似判定云贵高原地面锋线的方法,并通过综合分析锋线位置和锋线周边气象要素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特征以及长持续锋线事件的锋线位置、走向变化,系统揭示了云贵高原锋线的移动特征,展现了云贵高原准“静”止锋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冷性锋线集中在102.5°—105°E,最大降温区在锋线东侧,暖性锋线集中在104.5°-105.75°E,最大升温区位于锋线西侧;锋线附近气象要素的变化与锋线的移动紧密相关,西进的锋线一般会伴随锋线附近的降温、升压和日照减少,东退的锋线则相反;根据长持续锋线事件的连续演变过程,可将锋线事件区分为静止、西移和东移3类,静止型出现次数最多,西移型可连续快速推进并伴随锋线南部的顺时针摆动,东移型出现频次较低且移速相对较慢。上述结果通过对云贵高原锋线,特别是其动态特征的客观定量描述,为该地区在锋线影响下各气象要素的精细化预报提供了重要参考。
宇如聪李建原韦华
关键词:动态特征
横断山脉中西部降水的季节演变特征被引量:18
2013年
利用台站观测逐日降水资料,对横断山脉中西部地区的降水季节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该地区降水具有独特的季节变化特征:雨季开始早,从第10候前后降水开始迅速增加,至第19候前后就达到第1个峰值;雨季时间长,从第10候前后雨季开始,至第60候雨季结束,雨季持续长达8个月;多峰值特征明显,雨季先后经历3个降水峰值,分别在第19、35、55候前后。通过再分析资料对这一地区风场的季节变化进行分析发现,这些降水的季节演变特征与这一地区独特地形下风场季节演变密不可分。雨季开始早与第10候起低层西风、南风迅速加强,特别是西风加强有关;第2、3个降水峰值则与西南风,特别是经向南风增强有关。对3个降水峰值时刻的环流背景进行了分析,第1个降水峰值发生时,位势高度东西方向水平差异小,降水主要受西风系统影响,与西风系统的季节变化密切相关;而第2、3个降水峰值分别发生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东退进程中,位势高度场东高西低,降水主要受西南风控制,并伴有南风辐合,与南风的季节变化相关。
肖潺宇如聪原韦华李建
关键词:横断山脉降水
云南雨季和干季小时降水的时空特性分析被引量:5
2021年
利用云南省2325个国家级台站和区域自动观测站逐小时降水数据,分析了2014~2018年云南雨季和干季的降水量、降水频次和降水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关键区域的降水日变化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受复杂地形影响,云南不同区域降水特征差异显著,且与我国东部地区显著不同。年均降水量大体呈西南高、西北低的分布特征。对于云南西北部的怒江河谷地区,干、雨季降水均为夜间峰值,降水频次高,但强度较弱。对于云南最西部(99°E以西)的保山德宏地区,该地区累计降水量为云南最大,这一区域各台站日变化峰值均较为一致地出现在上午,在陆地地区较为少见。相邻的普洱和元江河谷位于云南南部(23°N以南),雨季两区域降水相当,但元江河谷在干季与雨季均为突出的夜间至清晨降水峰值,普洱地区雨季则是明显的午后降水峰值。云南中部地区降水量较周边地区明显偏小,该地区降水频次在雨季主要表现为清晨峰值,而在干季却是午后峰值更为突出,这也与我国东部地区降水日变化特征差异明显。
李耀孙原韦华孙绩华马文倩陈小华连钰
关键词:雨季降水日变化降水强度
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强降水前期的三维环流结构特征分析被引量:4
2020年
利用1959~2013年台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和JRA-55逐6小时再分析资料,分析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强降水对应的前期三维环流结构。通过对长江中下游地区373个强降水样本的大气环流场合成分析发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对流层中上层存在暖异常,暖中心位于300 hPa。在静力平衡和准地转平衡的作用下,高层暖异常上层存在反气旋式环流,下层存在气旋式环流。一方面,暖异常通过高层的反气旋式环流异常,使得其北侧的200 hPa西风增强,并促使高层急流东伸、南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北侧附近,增强了长江中下游地区高空辐散;另一方面,暖异常通过低层的气旋式环流异常,加强了吹向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西南风,使低层水汽输送及辐合增强。暖异常所引起的高低空环流异常的有利配置,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强降水形成有重要作用。300 hPa暖异常在降水前48小时已经存在于青藏高原东部的400~300 hPa高空,700 hPa气旋式环流提前24小时出现在四川盆地中低层。高低层的环流要素相互配合并随时间东移,暖异常率先到达长江中下游地区,并配合低层气旋式环流和水汽辐合区,导致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强降水。
方欢原韦华徐幼平
关键词:强降水长江中下游
秦岭南北降水小时尺度特征对比分析被引量:2
2022年
利用秦岭地区1961-2015年暖季(4-10月)国家级地面气象站观测的逐时降水资料,从降水逐候变化与降水日变化的角度,比较了秦岭南北两侧暖季降水的演变特征,研究表明:在逐候演变上,秦岭南北两侧均为夏秋双峰型降水,但北侧降水主峰值出现在秋季,秦岭南侧降水主峰值出现在夏季。在降水日变化上,夏秋两季中南侧降水量、降水频次和降水强度均以清晨峰值为主,仅在降水频次上夏季出现了午后的次峰值;而北侧降水量日变化夏秋变化较大,且主要由降水强度贡献,夏季降水强度在午后较强,而秋季清晨降水强度更大。对于不同持续时间的降水事件,南北两个区域在夏秋均表现为持续9 h以上(3 h以下)的降水为清晨(午后)降水峰值,其差别主要存在于持续时间为4~8 h的降水事件中。
唐敏丽肖潺原韦华
关键词:降水日变化秦岭南北
我国东南沿海午后短时降水极端峰值强度与湿度和地表气温的关联被引量:3
2014年
利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55个站点的逐时降水、日平均地面温湿场、低空气温露点差及OISST海表温度资料,对午后短时降水的极端峰值强度与湿度和地表气温的关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南沿海地区午后短时降水极端峰值强度随气温的变化趋势存在明显变化,日最高气温低于29℃时,峰值强度随气温升高而上升;日最高气温高于29℃时,峰值强度随气温升高而下降。分析水汽条件作用发现,峰值强度在高温条件下随气温的升高而下降的现象与相对湿度变化有关,日最高气温较高时,相对湿度随气温的升高而大幅减小。初步分析可知,当陆地达到较高温度并进一步增温时,附近海域海表温度变化不大,使得洋面水汽含量增加较少。在陆地水汽主要来自于海洋的情况下,伴随陆地的进一步升温,地表相对湿度将减小。
孙溦原韦华李建宇如聪
关键词:气候学极端降水地表气温相对湿度
地形影响下华北暖季降水事件的时空特征
<正>基于逐时降水资料的分析表明,在华北中部,降水事件分布特征与地形关系密切,降水量自西北向东南递减,而降水高频区出现在太行山和燕山山脉的向阳坡,这与地形影响下温湿条件的空间分布紧密相关。华北中部暖季降水主要由持续时间小...
原韦华宇如聪陈昊明孙溦
文献传递
降水过程的不对称性被引量:16
2013年
利用我国地面气象观测站1961~2006年5~10月的逐时降水数据,通过以降水峰值为中心进行各站的降水事件合成,分析研究降水演变过程的气候特征.分析结果首次揭示了降水过程的不对称性,即降水开始至达到峰值的时间较峰值发生后至降水结束的时间明显偏短.进一步综合考虑不同降水强度、持续时间、峰值发生时间和区域差异的影响后发现:这种不对称性在强降水事件中更为明显;在青藏高原东侧、横断山脉和云贵高原等海拔较高且地形复杂的区域更为突出;短时降水事件的不对称性更强,但区域差异很小;持续时间较长的降水事件的不对称性相对稍弱,但东西差异明显;降水峰值出现在下午至前半夜的降水事件的不对称性最强,而出现在上午的最低.另外,降水事件峰值时的降水强度突出,说明降水峰值前后的强度增减都很迅速.上述结果不仅增进了对降水演变过程的认识,同时也为检验数值模式对降水演变过程的模拟能力提供了评估标准.另外,我国中西部地区这种强降水过程的显著不对称性应在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御相关工作中给予高度关注.
宇如聪原韦华李建
关键词:降水过程降水事件降水强度
南海秋雨气候特征分析被引量:12
2013年
用台站观测逐日降水资料和热带测雨卫星观测降水资料,对我国南海地区降水季节演变特征分析发现,与我国大部分地区不同,南海地区降水季节峰值是在秋季,主要集中在8~10月,且降水量年际变化大。环流场的合成分析表明,南海地区秋季中层500 hPa有利的副高位置和低层低压系统的活动和维持是形成这一地区显著秋雨的主要原因。而由于副高的位置受热带太平洋海温影响较大,分析发现Ni o3.4的海温指数对该区域降水有很好的指示意义。8~10月Ni o3.4指数和同期海南岛站点平均降水量之间的相关能够达到-0.47,超前3个月(即5~7月)的Ni o3.4指数与8~10月海南岛站点平均降水量的相关亦能达到-0.43。从跨季度气候预测的角度来考虑,5~7月的Nio3.4指数可以作为预测8~10月南海秋雨的重要参考指标。
肖潺原韦华李建宇如聪
关键词:降水
凌汛期地面温度精细化预报方法研究
2018年
气温的精细化预报对防凌减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AREM数值模式预报产品,利用2006—2010年黄河凌汛期(11月至翌年3月)实测温度进行建模,对2009—2010年度凌汛期黄河内蒙古河段周边4个站点的每3 h地面温度进行精细化预报研究。6个精细化预报方案效果比较表明:各预报方案都能改进模式预报效果,效果最好的是逐步回归方法。逐步回归方法对各站3~72 h平均预报的平均绝对误差降低1.47℃,1℃准确率提高14.6%,2℃准确率提高26.1%;改进效果最明显的站点是准格尔站,改进后的72 h预报的平均绝对误差为1.25℃,1℃准确率为46.5%,2℃准确率为80.2%。
徐幼平杜海龙胡邦辉原韦华张季平
关键词:凌汛期AREM模式气温精细化预报黄河内蒙古河段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