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美荣

作品数:18 被引量:43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白血
  • 10篇白血病
  • 8篇增生
  • 8篇骨髓
  • 8篇骨髓增生
  • 8篇骨髓增生异常
  • 7篇异常综合征
  • 7篇增生异常综合...
  • 7篇髓系
  • 7篇综合征
  • 7篇基因
  • 7篇急性
  • 7篇骨髓增生异常...
  • 7篇GSTT1
  • 6篇髓系白血病
  • 6篇急性髓系
  • 6篇急性髓系白血...
  • 5篇染色
  • 5篇染色体
  • 5篇GSTM1

机构

  • 12篇中国医学科学...
  • 6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苏州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18篇张美荣
  • 16篇肖志坚
  • 14篇张悦
  • 12篇杨琳
  • 5篇刘旭平
  • 4篇郝玉书
  • 3篇李睿
  • 2篇邹煦
  • 2篇徐世才
  • 2篇周学慧
  • 2篇张莉
  • 2篇张莉
  • 1篇张莉
  • 1篇竺晓凡
  • 1篇郑以州
  • 1篇李睿
  • 1篇薛永权
  • 1篇代芸
  • 1篇李少英
  • 1篇邵英起

传媒

  • 5篇中华血液学杂...
  • 2篇白血病.淋巴...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国病案
  • 1篇国际输血及血...
  • 1篇2006年中...
  • 1篇第八届全国白...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第10届全国...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07
  • 10篇2006
  • 5篇2005
  • 1篇2004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GSTT1、GSTM1、NQO1、RAD51和XRCC3基因多态性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发生关系的研究被引量:6
2006年
目的探讨GSTT1、GSTM1、NQO1、RAD51和XRCC3基因多态性与我国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发生遗传易感之间的关系。方法共120例CML患者和458名与患者无血缘关系的正常人,用多重PCR方法检测GSTT1和GSTM1基因型,用PCR-RFLP方法分析RAD51,XRCC3,NQO1基因型。结果CML患者GSTT1和GSTM1缺失型比例分别为50.8%和59.2%,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分别为42.8%和53.1%)。CML患者NQO1C/T和T/T基因型的比例(60.0%)、RAD51G135CG/C基因型比例(26.9%)和XRCC3-241Met杂合子缺失型(Thr/Met)的比例(9.2%)均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65.3%,12.4%和9.2%)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GSTT1、GSTM1、NQO1、RAD51和XRCC3基因型与我国CML的发生无显著相关性。
杨琳徐世才刘旭平张美荣张悦肖志坚
关键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遗传易感RAD51基因XRCC3基因
五种先天性畸形病的国际疾病分类、统计、分析的研究
2005年
目的将我院建院1979年~2003年二十四年来收治的五种先天性畸形患者资料进行国际疾病ICD-10的分类,并就患者的就诊治疗年限、年龄、职业、来源进行分析、分类,研究。结果提供医,教,研参考;为医院了解该类病人数量、来源,更好地为病人服务:对开展科研,医院发展思路提供依据,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方便检索、节省收集资料的时间、精力、提高效率;有利于临床医师和研究生进行回顾性调查、总结、分析、搜索资料方便,撰写论文参加国际交流。方法把2001年以前的ICD-9编码数据库(采用FoxPro),2002年以后ICD-10编码数据库(网络版采用VisualBasic)转换成VisualFoxPro数据库进行了大量的艰辛工作,转换编辑新的检索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将我院建院二十四年来收治的五种先天性畸形患者资料进行国际疾病ICD-10的分类,ICD-9对照建立了一个随意检索数据库,可以细到查每个病人情况,方便科研资料收集。结论1979年10月 ̄2003年12月出院病员14103例共有五种先天性畸形病,病员6岁以下3623例。18岁以下7208例,18岁以上成人3272例。以18岁以下学生来院治疗的最多,占总数的51.1%。职业分布:学生5920例,农民593例,其他7590例(包括学龄前儿童,除农民以外所有职业者)。病员来自30个省,香港,印尼都有病人来我院治疗。2003年我院因收治非典型肺炎病还有1383例病人来我院住院治疗。
李少英郑金龙宫辉曹永斌孙宝燕张美荣刘秀琼李民张彦玲林国安
关键词:先天性畸形国际疾病分类ICD-10为病人服务ICD-9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DNA拓扑异构酶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DNA拓扑异构酶(Topo)mRNA水平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了90例ALL患者DNATopo的表达。结果DNATopo各亚型(Topo-Ⅰ,Topo-Ⅱa,Topo-Ⅱb)的表达阳性率初治组(58.1%,51.2%,81.5%)高于复发难治组(33.3%,44.4%,77.9%)和完全缓解(CR)组(14.9%,23.4%,34.1%),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达量各组间比较,CR组与初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CR组与复发难治组Topo-Ⅱ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NATopo各亚型表达量之间有显著相关性(P<0.001),且各亚型表达量与WBC数之间亦有显著相关性(P<0.01)。结论ALL患者DNATopo各亚型mRNA水平的表达量可能与WBC数共同作为Topo抑制剂药物个体化合理用药的参考指标,但不宜作为判断患者是否对Topo抑制剂耐药的参考指标。
张美荣薛华竺晓凡张莉张悦肖志坚
关键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DNA拓扑异构酶
GSTT1及GSTM1与急性髓系白血病疗效及预后的研究被引量:7
2006年
目的探讨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s)家族中GSTr1和GSTM1基因多态性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疗效,药物不良反应与预后的关系。方法AML患者180例,用多重PCR方法检测GSTr1和GSTM1基因型,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的诱导治疗完全缓解(CR)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总体生存期,无复发生存期和复发率。结果(1)GSTr1和GSTM1基因双非缺失型(double—present型)患者一疗程CR率高于GSTr1,GSTM1任一基因缺失型(null型),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GSTT1/GSTM1的nuH基因型患者发生不CR的危险度是double—present型患者的8.736倍(95%CI 1.146~66.574)。GSTT1 present型一疗程CR率高于GSTT1 null型,二者比较亦有统计学意义(P=0.021,OR=2.572,95%CI 1.136~5.826);(2)GSTT1和GSTM1基因型分布与诱导治疗后中性粒细胞〈0.5×10^9/L及PLT〈20×10^9/L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STM1 null型患者发生AST异常的危险度是GSTM1 present型的2.593倍(P=0.016,95%CI 1.176~5.717);(3)double—present型总体和无复发生存期较GSTT1/GSTM1的null型患者长(平均总体生存期为68.4、38.5个月,P=0.028;平均无复发生存期为73.5、34.9个月,P=0.014),GSTT1 null型患者无复发生存期短于GSTT1 present型患者(平均无复发生存期为26.7、64.3个月,P=0.038),但二者总体生存期无统计学意义(P=0.653)。double—present型患者复发率显著低于GSTT1/GSTM1的null型患者(13.3%、35.6%,P=0.019)。结论GSTT1,GSTMl基因型与AML患者治疗CR率、复发率、化疗的不良反应及预后均有显著相关性,GSTT1和GSTMl基因型有助于指导AML患者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
张悦杨琳李睿张莉张美荣肖志坚
关键词:白血病谷胱甘肽硫转移酶药物毒性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GSTT1、GSTM1基因分布频率和NQO1基因多态性分析被引量:5
2005年
目的探讨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基因T1、M1(GSTT1、GSTM1)和苯醌氧化还原酶基因(NQO1C609T)多态性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易感性及MDS染色体核型异常的关系。方法用多重PCR方法检测52例MDS患者和241名与患者无血缘关系的正常人GSTT1和GSTM1基因型,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方法分析NQO1C609T基因型。结果与正常人对照组相比,MDS患者GSTT1和GSTM1无效型(null)比例明显增高(P值均<0.01),其比值比(OR)分别为2.873(95%可信区间1.491~5.537)和3.591(95%可信区间1.717~7.508)。染色体核型正常的MDS患者GSTT1无效型比例较正常人对照组显著增高(OR=5.336,P<0.01),而GSTM1无效型比例与正常人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染色体核型异常的MDS患者GSTM1无效型比例较正常人对照组显著增高(OR=3.740,P<0.01),而GSTT1无效型比例与正常人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S患者的NQO1C609T各基因型与正常人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GSTT1和GSTM1基因无效型可能与MDS发生相关,对判断MDS患者是否出现染色体核型异常有一定意义。
杨琳邹煦张美荣张悦郝玉书肖志坚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谷胱甘肽S转移酶
四例t(1;3)(p36;q21)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和实验室研究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研究t(1;3)(p36;q21)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受累基因的表达。方法报告4例t(1;3)(p36;q21)MDS患者。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正常胎儿组织、2 名健康正常人和3例t(1;3)(p36;q21)MDS患者骨髓细胞MEL1(MDS1/EVI1-like gene)基因两种转录形式(全长的MEL1和短型MEL1s)的表达水平。结果t(1;3)(p36;q21)MDS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以乏力等贫血症状为主,为大细胞性贫血,白细胞计数正常,血小板计数正常或增高,骨髓细胞形态有粒系、红系和巨核细胞系三系发育异常改变,以巨核细胞发育异常表现为主,患者预后差。正常人骨髓细胞和正常胎儿组织主要表达全长的MEL1,而t(1;3)(p36;q21)MDS患者骨髓以MEL1s表达为主,或仅表达MEL1s。结论t(1;3)(p36;q21)MDS可能为一个独立临床病理遗传学病种,MEL1s的过表达在其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张美荣刘旭平张悦杨琳周学慧郝玉书肖志坚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GSTT1,GSTM1和NQO1基因多态性与髓系肿瘤发生及其染色体异常关系的研究
<正>目的肿瘤的发生与环境有毒物质接触相关,而体内解毒是由一系列酶催化完成的。一些原致癌物质(pro-carcinogens)进入体内后在细胞色素P450(CYP1A1,CYP2D6)作用下被氧化激活转变成活性致癌物质,...
肖志坚杨琳张悦张美荣
文献传递
GSTT1,GSTM1和NQO1基因多态性与急性髓系白血病发生及其重现染色体异常关系的研究被引量:5
2005年
目的探讨GSTT1,GSTM1和NQO1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易感性及AML染色体核型异常的关系。方法228例AML和241名与患者无血缘关系的正常人群对照,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GSTT1和GSTM1基因型,用PCR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方法分析NQO1基因型。结果AML患者GSTM1无效型(null)比例(62.3%)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52.7%),而GSTT1无效型(null)比例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QO1C609TC/T和T/T基因型比例AML患者(分别为53.1%和25.0%)、t(8;21)(q22;q22)/AMLETO阳性患者(分别为64.3%和25.0%)、t(15;17)(q22;q11)/PMLRARα阳性患者(分别为57.1%和26.0%)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49.4%和13.7%)。NQO1C609TC/T和T/T基因型患t(8;21)(q22;q22)/AMLETO阳性AML的相对危险性分别为4.487(95%CI:1.282~15.705)和6.293(95%CI:1.536~25.782),NQO1C609TC/T和T/T基因型患t(15;17)(q22;q11)/PMLRARα阳性AML的相对危险性分别为2.531(95%CI:1.286~4.981)和4.149(95%CI:1.856~9.275)。结论NQO1C609TC/T和T/T基因型与我国成人原发性AML,特别是伴重现染色体异常t(8;21)(q22;q22)/AMLETO阳性及t(15;17)(q22;q11)/PMLRARα阳性AML高度相关。
杨琳张悦张美荣肖志坚
关键词:基因GSTT1染色体异常基因多态性NQO1
伴有t(3;5)(q25;q34)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髓系白血病变患者的分子特征被引量:6
2006年
目的研究t(3;5)(q25;q34)的分子特征。方法R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和染色体涂染分析确定t(3;5)(q25;q34)存在。RT-PCR法检测患者NPM-MLF1融合基因、MLF1基因表达。PCR联合序列分析检测NPM基因突变。实时定量RT-PCR(Real-time PCR)检测Evi-1,MDS1/Evi-1表达。免疫组化染色确定MLF1和NPM-MLF1蛋白细胞定位分布。Western blot法检测bcl-2蛋白表达。结果染色体核型分析和涂染分析均证实存在染色体t(3;5)(q25;q34),NPM-MLF1融合基因阳性,经诱导治疗获得完全缓解后转为阴性。患者白血病细胞仅表达MLF1基因非编码蛋白剪接体,不表达Evi-1基因,弱表达MDS1/Evi-1。无NPM基因突变,未检出bcl-2蛋白表达。MLF1蛋白定位于细胞质,而NPM-MLF1则主要定位于胞核。结论t(3;5)(q25;q34)是髓系肿瘤的一种少见的染色体易位,该染色体易位导致形成NPM-MLF1融合基因是其发病的分子学基础。
张悦邵英起薛永权王一张美荣刘旭平郑以州肖志坚
关键词:染色体畸变白血病髓系急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伴t(3;21)(q26;q22)染色体易位受累基因的研究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探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变伴 t(3;21)(q26;q22)的受累基因。方法对1例 CML AML 变伴 t(3;21)(q26;q22)患者细胞间期和中期分裂相细胞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 AML1和 bcr/abl 基因重排,RT-PCR 联合序列分析检测 t(3;21)(q26;q22)受累基因。结果 der(3)和 der(21)染色体上均检测到 AML1基因杂交信号,AML1-MDS1-Evil、AML1-MDS1、AML1-EAP 及 Evi1基因均表达,未见 AML1-Evi1融合基因表达,AML1-MDS1-Evi1基因表达水平是 AML1-MDS1、AML1-EAP 表达水平的1.58和1.54倍,患者 Evi1基因表达水平是 HEL 细胞系 Evi1表达水平的2.71倍。结论 t(3;21)(q26;q22)导致形成 AML1-MDS1-Evi1、AML1-MDS1融合基因及 Evi1基因激活,这些继发的分子遗传学异常是 CML 急性变伴 t(3;21)(q26;q22)患者急变发生的分子基础。
刘旭平张美荣张美荣张莉代芸郝玉书张莉
关键词:染色体易位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