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臂丛
  • 5篇关节
  • 4篇撕脱
  • 4篇撕脱伤
  • 4篇腕关节
  • 4篇疗效
  • 4篇根性撕脱伤
  • 4篇骨折
  • 3篇动脉
  • 3篇软骨
  • 3篇神经移位
  • 3篇手术
  • 3篇锁骨
  • 3篇外科
  • 3篇腕关节镜
  • 3篇微创
  • 3篇显微外科
  • 3篇临床疗效
  • 3篇关节镜
  • 3篇臂丛根性撕脱...

机构

  • 7篇苏州大学
  • 7篇苏州大学附属...
  • 5篇复旦大学
  • 4篇张家港市第一...
  • 2篇江苏大学
  • 1篇扬州大学

作者

  • 18篇陆剑锋
  • 15篇刘宗宝
  • 7篇钱辉
  • 7篇黄建平
  • 6篇朱寅
  • 3篇王涛
  • 3篇祁连港
  • 3篇朱晓波
  • 2篇徐卫袁
  • 1篇朱贤
  • 1篇陈建新
  • 1篇徐正道

传媒

  • 2篇中华手外科杂...
  • 2篇中华显微外科...
  • 2篇实用手外科杂...
  • 2篇中国实用神经...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现代医学与健...
  • 1篇中国当代医药
  • 1篇骨科
  • 1篇护理学杂志

年份

  • 3篇2021
  • 1篇2019
  • 2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3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臂丛束支部合并大血管损伤的显微外科治疗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 探讨臂丛束支部合并血管损伤的手术治疗时机、方法及临床疗效. 方法 2007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9例臂丛束支部合并上肢大血管损伤,其中合并肱动脉损伤5例合并锁骨下动脉损伤2例,合并腋动脉第一部分损伤腋动脉第三部分损伤各l例.根据创伤的严重程度与伤情评估,分别采取急诊一期同时修复神经、血管3例,亚急诊一期同时修复神经、血管2例,急诊一期修复血管、二期修复神经4例.结果 术后9例患者经50 ~ 78个月随访,平均61.8个月,均无肢体坏死,术后行CTA证实修复段血管均通畅,修复神经所支配区的肌力以及皮肤感觉均得到不同程度恢复,其中除3例尺神经支配的手内肌外,其余均获得3级以上的肌力,4例修复神经支配区的感觉均达S3以上,5例部分支配区感觉达S3以上. 结论 臂丛束支部合并上肢大血管损伤较少见,病情复杂,需要合理制定治疗方案,在抢救生命的前提下,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尽早争取一期同时修复神经与血管,手术成功率高,其疗效较为满意.
刘宗宝朱寅陆剑锋钱辉黄建平王涛
关键词:臂丛血管修复显微外科治疗
lncRNA--RMRP通过miR--206/CDK9轴调控骨关节炎软骨细胞增殖与凋亡作用的研究
第一章lncRNA-RMRP在骨关节炎中作用  研究背景: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关节软骨及软骨下骨退行性病变或结构破坏,对患者、社会及临床资源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目前临床上缺乏对因治疗,早期诊...
陆剑锋
关键词:骨关节炎软骨细胞长链非编码RNA发病机制转录调控
腕关节镜下治疗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的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 剖析腕关节镜下治疗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FCC)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2016年8月收治的应用腕关节镜技术进行诊治的15例TFCC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诊治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15例全部顺利完成手术,按照Palmer分型,Ⅰ型8例,Ⅱ型7例,其中ⅠA 5例,ⅠB 2例,ⅠD 1例,ⅡB 2例,ⅡC 3例,ⅡE 2例.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发生感染及神经和肌腱损伤等并发症.术后VAS评分为(4.42±0.71)分,与术前的(6.61±0.97)分比较,明显降低;术后Cooney评分为(86.61±7.39)分,与术前(53.59±12.45)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对患者腕关节按Cooney功能评定标准评价,优9例,良4例,一般2例,优良率为86.7%(13/15).结论采用腕关节镜治疗TFCC损伤取得的临床疗效比较显著,该手术具有操作简单、损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能快速康复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陆剑锋朱晓波祁连港黄建平刘宗宝
关键词:腕关节镜临床疗效
可吸收锚钉重建伸指肌腱止点的临床疗效研究
[目的]观察研究可吸收锚钉重建伸指肌腱止点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本科收治40例伸指肌腱止点处断裂的患者,本组40例患者中女13例,男27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68岁,平均年龄34...
陆剑锋
关键词:临床疗效手术治疗
文献传递
臂丛根性撕脱伤后肋间神经移位修复肩外展功能的疗效观察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观察肋间神经移位腋神经修复臂丛根性撕脱伤后肩外展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随访2010—2013年在苏州大学附属张家港医院行肋间神经-腋神经移位术的臂丛根性撕脱伤患者5例,其中全臂丛根性撕脱伤3例,C5-7撕脱伤2例。随访18~48个月,随访内容:患者术前肩外展功能,受伤至接受手术的时间间隔,是否同时修复肩胛上神经,术后神经肌电图情况,肩外展角度,三角肌肌力及术后肩关节功能评定。结果患者肌电图检查出现新生电位的平均时间为术后3.5个月,4例三角肌肌力3级以上,1例肌力2级,肩外展平均角度70°,肩关节功能评价优良率80%。结论肋间神经-腋神经移位术治疗臂丛根性撕脱伤可以获得安全有效的疗效。
刘宗宝朱寅陆剑锋钱辉黄建平
关键词:臂丛根性撕脱伤肋间神经腋神经肩外展
负压封闭引流结合游离股前外侧皮瓣治疗四肢高能量损伤复合组织缺损的临床观察被引量:8
2018年
四肢高能量损伤合并组织缺损的病人伤情复杂,并发症多,致残率高,临床处理棘手。随着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的引进、推广以及股前外侧皮瓣的应用逾加广泛[1],二者结合治疗四肢复合组织缺损的疗效令人满意。2013年1月至2016年8月,对我科收治的四肢损伤复合组织缺损的20例病人,采用一期清创、VSD覆盖创面,待病情稳定后,二期行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创面,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陆剑锋陆飞伟祁连港朱晓波刘宗宝
关键词: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复合组织缺损负压封闭引流高能量损伤四肢损伤
应用颈横动脉转位腋动脉治疗锁骨下动脉挫裂伤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讨颈横动脉转位腋动脉治疗锁骨下动脉挫裂伴臂丛损伤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技巧与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6月至2014年8月。采用大隐静脉移植、颈横动脉转位腋动脉的手术方法治疗锁骨下动脉挫裂伴臂丛损伤3例。同期行臂丛探查修复术(吻合或转位),其中伴锁骨骨折的2例同时行骨折复位内固定术。术后通过临床随访、B超和DSA检查,观察患肢的血供变化以及移植血管的通畅情况。结果围手术期患者无死亡。随访2~5年,尺、桡动脉搏动恢复,远端肢体血运良好,锁骨骨折复查X线片;术后3个月内都达临床愈合,患肢肩关节能外展,肘关节能伸屈,2例腕关节、手指能伸屈。结论采用大隐静脉移植,颈横动脉转位腋动脉这种术式治疗锁骨下动脉挫裂,手术相对简单、安全性高.术后明显改善肢体血液循环。促进患肢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陆剑锋刘宗宝黄建平朱晓波陆飞伟王涛
关键词:颈横动脉锁骨下动脉臂丛神经损伤大隐静脉
3D打印建模联合骨水泥成形微创治疗塌陷Sanders Ⅲ型跟骨骨折被引量:8
2021年
背景:跟骨骨折的治疗目前尚存在争议,传统切开复位并发症居高不下,而微创治疗指征较少,应用受限。近年来伴随3D打印技术发展,可否将微创治疗的指征扩大并获得良好效果是跟骨骨折治疗研究的重点与热点。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骨水泥填充微创治疗塌陷Sanders Ⅲ型跟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苏州大学附属张家港医院手足外科2016年9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8例9足Sanders Ⅲ型跟骨骨折患者,全部为男性,年龄50-66岁,平均57.4岁。所有患者均进行患肢CT检查,并获得3D打印个体化后足部模型,模拟撬拨进针位置及及进针角度,在撬拨复位辅助下行骨水泥填充。记录所有患者术前、术后的Bohler角、Gissane角以及跟骨长度、宽度、高度;术后功能评价参照美国足踝外科协会后足评分系统。结果与结论:①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26-36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无再次塌陷发生,骨水泥无渗漏,未出现排异反应,无皮肤坏死及感染,跟骨外形恢复满意,足部功能良好;②美国足踝外科协会后足评分优7例,良1例,差1例,优良率为89%;③患者Bohler角、Gissane角术前为(15.73±2.46)°和(145.34±8.6)°,术后改善至(25.77±2.65)°和(127.5±8.17)°,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术后Bohler角、Gissane角与术后1,2年对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提示3D打印个体化建模联合骨水泥填充治疗塌陷的Sanders Ⅲ型跟骨骨折效果良好,具有个体化、针对性强、手术损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
孟令杰钱辉盛晓磊陆剑锋黄建平祁连港刘宗宝
关键词:跟骨骨折3D打印骨水泥撬拨复位微创
传统手术及腕关节镜微创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比较被引量:24
2019年
目的:对比分析传统切开复手术及腕关节镜微创手术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纳入 2014年 1 月至 2016 年 12 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 86 例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为对象,按手术方案分组,观察组(41 例)接受腕关节镜微创手术,对照组(45 例)接受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对比 2 组骨折愈合时间,治疗前及治疗 3 个月后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量、改良 Sarmiento 评分变化情况,末次随访时改良 Gartland-Werley 腕关节功能评分、腕关节活动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 组骨折愈合时间,治疗前及治疗 3 个月后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量、改良 Sarmiento 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观察组腕关节功能优于对照组,腕关节各方向活动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发生关节面不平整及(创伤性)关节炎者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腕关节镜微创手术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可获得与传统切开复位手术相近的近期骨折复位效果,但在骨折愈合后腕关节功能恢复上更具有优势,推荐临床应用。
陆剑锋陆飞伟崔志浩祁连港王涛刘宗宝
关键词:桡骨远端骨折腕关节镜切开复位
大隐静脉移植桥接颈横动脉在锁骨下动脉断裂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陆剑锋刘宗宝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