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均

作品数:95 被引量:559H指数:15
供职机构:深圳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农业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3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87篇文化科学
  • 2篇哲学宗教
  • 1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社会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67篇教育
  • 49篇高等教育
  • 23篇教育学
  • 21篇高等教育学
  • 16篇学科
  • 13篇教育研究
  • 10篇高等教育研究
  • 9篇中国高等教育
  • 7篇教育学科
  • 7篇高等教育学科
  • 7篇高校
  • 6篇专科教育
  • 5篇职业教育
  • 5篇教育科学
  • 5篇教师
  • 5篇高职
  • 5篇范式
  • 5篇高等职业教育
  • 4篇专科生
  • 4篇教育改革

机构

  • 73篇深圳大学
  • 22篇厦门大学
  • 4篇深圳市教育科...
  • 1篇广州番禺职业...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西安思源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谢菲尔德大学
  • 1篇深圳市教育科...

作者

  • 92篇李均
  • 2篇潘懋元
  • 1篇梁正平
  • 1篇李科浪
  • 1篇张应强
  • 1篇魏书敏
  • 1篇刘海峰
  • 1篇赵鹭
  • 1篇刘科江
  • 1篇张慧
  • 1篇廖益
  • 1篇蒋铁汉
  • 1篇张娟
  • 1篇何伟光
  • 1篇郭凌
  • 1篇陈丽琼
  • 1篇李鸿

传媒

  • 16篇高等教育研究
  • 11篇江苏高教
  • 7篇大学教育科学
  • 3篇高教探索
  • 3篇现代教育论丛
  • 3篇中国高等教育...
  • 2篇中国高等教育
  • 2篇外国中小学教...
  • 2篇深圳大学学报...
  • 2篇现代大学教育
  • 2篇北京教育(高...
  • 2篇山东高等教育
  • 1篇教育理论与实...
  • 1篇教育研究
  • 1篇南京师大学报...
  • 1篇有色金属高教...
  • 1篇探索与争鸣
  • 1篇黑龙江高教研...
  • 1篇中国高教研究
  • 1篇世界教育信息

年份

  • 2篇2024
  • 11篇2023
  • 3篇2022
  • 6篇2021
  • 3篇2020
  • 3篇2019
  • 6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5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8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9
  • 7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9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等教育学如何走出学科发展危机被引量:11
2017年
危机是当代人文社会学科的共同境遇。与成熟学科的危机相比,高等教育学的危机主要是制度性危机和生存性危机。高等教育学鲜明的制度依附性特征,可能是造成学科危机频繁发生的根源。从长期发展来看,高等教育学应该通过"再学科化"等途径加强自身的学科理论建设,逐步降低和削弱制度依附性。从近期形势看,解除当下制度性危机的关键是重建两大制度体系,即作为学科存在的制度体系和保障学科发展的制度体系。
李均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
走向世界: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选择被引量:9
2002年
2 1世纪 ,中国高教研究只有走向世界 ,才能确立在世界学术界的地位 ,才能为世界高教研究做出更大贡献。以学科改造、方法改造和队伍改造为重点的高教研究科学化改造 ,是中国高教研究走向世界的前提条件 ,高教研究的国际化是中国高教研究走向世界的有效途径。
李均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育研究教育理论
大学通专融合:缘起、模式与策略被引量:7
2022年
近年来,中国高校悄然兴起的“通专融合”改革,主要是为解决长期以来高校人才培养中“专强通弱”乃至“通专对立”的尖锐矛盾,其在推进过程中存在三大缺失:宏观政策缺失、理论研究缺失、系统策略缺失。通专融合的实质是追求“相通”而不是“相同”,是通专各要素之间所形成的一种适切的张力平衡状态,并可能存在多种融合模式:根据融合方式分为小融合、中融合和大融合;根据融合程度分为融入、融汇、融通;根据参与要素分为片断性融合与系统性融合。实现通专融合,必须采取相关策略对人才培养各要素、各环节进行系统性变革:以立德树人理念引领通专目标一致,以“超学科”范式建构通专融合课程,以“后方法”理论变革通专融合方法,以“第五代评价”建设推动通专融合评价创新。
李均吴秋怡
探寻中国大学教学之道——读别敦荣《大学教学原理与方法》被引量:3
2018年
别敦荣教授的新著《大学教学原理与方法》,聚焦于现代大学教学思想与方法,重点阐述了我国大学教学改革的路径,体现了理论与实践、解构与建构、国际与本土的结合,是近年来国内高教研究界探寻大学教学之道、探索大学教学理论创新的力作,值得广大高校干部教师及高教研究工作者参考和学习。别敦荣在专著中强调:转变大学教学理念,走向实践哲学;变革大学教学模式,关注"做中学";增殖大学课程内涵,改革"一本书的大学";实现大学教学改革、建设一流本科。
李均
关键词:教学改革大学教学
中国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先锋——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的创建及其历史意义被引量:4
2008年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是中国第一个高等教育研究专门机构。它的创建,体现了中国第一代高等教育科学工作者"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同时,它的创建对中国其他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和组织的建立起到了带动和示范作用,并直接促成了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诞生。
李均
关键词:高等教育科学
我国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的动因、问题及对策——利益相关者的视角被引量:2
2023年
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是后疫情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转型与变革的重要课题。以利益相关者为分析框架,从传统国际化模式固有的空白与国家、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各群体日益增长的国际化需求间的矛盾出发,讨论内外部利益相关者推进在地国际化的动因。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为外部利益相关者,面临着在地国际化“行无法依”、校企“貌合神离”和社会认识偏差等问题,亟需推动政策落地、深化校企国际化合作和加强文化自信。高校作为内部利益相关者,表现为国际化课程、师资和校园建设等方面的水平不足,理应兼顾国际化课程的“量与质”、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外与内”和国际化校园的“表与里”。推进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长足发展,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理应同频共振,协同发力。
李均郑锦秀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跨境流动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史
2005年
当代中国不仅是一个在校大学生数量庞大的高等教育大国,而且是一个新兴的“高等教育研究大国”。深入系统地探讨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史,追寻历史轨迹.梳理发展脉络.总结经验教训,对于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事业的持续、健康、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李均潘懋元
关键词:中国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研究在校大学生历史轨迹发展脉络
重建诗化教育学被引量:4
2013年
"诗化"是当代人文学科发展中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和趋势。哲学等人文学科通过与文学、诗学的联姻,借助诗化语言,追求诗意境界,走出科学主义的窠臼,达到与生活世界乃至生命的融通。在历史上,教育学也曾有过"诗化"形态,但随着近代教育学科学化进程的加快,诗化教育学迅速衰微。重建诗化教育学的实质是当代教育学的语言学转向,它不仅能推动教育学语言表达与认识论的变革,使其更加接近真实的教育生活世界,而且能引导教育逐步摆脱工具主义价值观的羁绊,走向诗化的理想境界。
李均
关键词:教育学诗化
范式变革与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命运被引量:8
2007年
1978年以来,中国高教研究经历了两次范式转换。新世纪的中国高教研究范式将发生新的变革,通过建立开放、多元的研究范式,使中国高教研究全面走向开放。同时,高等教育学科并不会因此终结,而将在开放、多元的高教研究中继续发挥主导作用,并不断得以完善。
李均
关键词:范式高等教育研究高等教育学科
高等教育微观研究的实质与范式被引量:1
2023年
高等教育微观研究的实质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研究视阈或主题的微观性,而是对微观问题的人本研究,即以人为本的本体论与方法论的统一。高等教育微观研究将微观问题赋予“属人意义”,通过超越逻各斯中心主义,打破研究中的“主客二分”,以实现“人”在微观研究中的回归与复魅。以“课堂研究”为例,通过对高等教育、基础教育、教育技术三个教育研究领域代表性刊物相关论文的比较发现:高等教育微观研究以理论思辨见长,重视对课堂基本理论的探讨;基础教育微观研究重视案例分析与课堂观察,质性研究水平较高;教育技术微观研究关注编程、建模等技术手段,已尝试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建立学习分析、精准教学等新领域。高等教育微观研究范式是理论、方法、技术的结合:通过理论思辨,实现形而上与形而下的有机统一,突破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的壁垒;通过方法兼容,开展基于现场、观察和深描的人本研究,建构微观研究的生命场域;通过技术赋能,引领微观研究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实现微观研究的智能化转型。
李均黄丹阳
关键词:以人为本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