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乐凤凤

作品数:17 被引量:259H指数:9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生物学
  • 5篇天文地球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1篇南海北部
  • 9篇植物
  • 9篇浮游植物
  • 6篇初级生产力
  • 5篇生物量
  • 4篇物量
  • 3篇植物生物
  • 3篇植物生物量
  • 3篇浮游植物生物...
  • 2篇遥感
  • 2篇叶绿素A
  • 2篇球藻
  • 2篇物种
  • 2篇物种组成
  • 2篇夏季
  • 2篇粒级结构
  • 2篇邻近海域
  • 2篇近海
  • 2篇近海域
  • 2篇聚球藻

机构

  • 17篇国家海洋局第...
  • 7篇国家海洋局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天津农学院
  • 2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 1篇天津科技大学
  • 1篇浙江省海洋水...

作者

  • 17篇乐凤凤
  • 12篇刘诚刚
  • 12篇郝锵
  • 11篇宁修仁
  • 8篇蔡昱明
  • 4篇孙军
  • 4篇翟红昌
  • 2篇宋书群
  • 2篇彭欣
  • 2篇陈建芳
  • 1篇周光东
  • 1篇金海燕
  • 1篇戴民汉
  • 1篇王丹
  • 1篇刘镇盛
  • 1篇史君贤
  • 1篇庄燕培
  • 1篇胡锡钢
  • 1篇张海生
  • 1篇卢冰

传媒

  • 7篇海洋学报
  • 6篇海洋学研究
  • 2篇生态学报
  • 1篇海洋与湖沼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8
  • 4篇2007
  • 3篇2006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南海北部冬、夏季海表浮游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对光强的响应特征被引量:3
2016年
本文通过南海北部冬、夏季航次的现场观测,研究了海表浮游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对光强的响应特征(P-E曲线)。结果表明南海北部浮游植物P-E曲线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在冬季,P-E曲线呈现高P^B_m、高α、高β的特征,这表明冬季浮游植物在低光照环境中光合作用速率增加迅速,其最大光合作用速率较高但容易受到光抑制。与冬季相反,夏季P-E曲线呈现低P^B_m、低α、低β的特征,浮游植物受光抑制影响小,但最大光合作用速率低于冬季。水温和粒级结构等指标与P-E参数存在显著相关,这意味着环境和群落的季节变化可能对光合作用特性有一定影响。通过P-E参数模拟得到真光层内光合作用速率,模拟值与现场结果之间呈明显的线性相关但存在高估。此研究有助于认识南海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特征,并为初级生产力模型研究提供依据。
郝锵刘诚刚乐凤凤彭欣曾祥茜蔡昱明
关键词:光合作用南海北部浮游植物
2006年秋季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微微型浮游生物的分布特征及环境影响因素被引量:7
2011年
2006年10月在长江口及邻近海域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了微微型浮游生物:聚球藻Synecho-coccus、微微型光合真核生物(picoeukaryotes)和异养浮游细菌(heterotrophic bacteria)的丰度和碳生物量,研究了其生态分布特点,并分析了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聚球藻、微微型光合真核生物和异养浮游细菌的丰度均值分别为(29.5±35.1)×103个/cm3,(0.9±0.6)×103个/cm3和(7.6±4.3)×105个/cm3(以碳计),碳生物量均值分别为(5.2±6.1)mg/m3,(1.4±0.9)mg/m3和(15.2±8.6)mg/m3(以碳计)。聚球藻、微微型光合真核生物和异养浮游细菌的丰度表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平面分布上,聚球藻丰度呈现出近海低而外海高的分布趋势,其高值出现在长江口外的东部和东南部海域;微微型光合真核生物丰度分布趋势与聚球藻相近,其丰度高值出现在南部调查海域;异养浮游细菌丰度的高值区则分布在长江口北部外侧毗邻的海域。垂直分布上,近岸海域中微微型浮游生物在各水层中分布较均匀;远岸海域,微微型浮游生物丰度的次表层最大值现象较普遍,其中聚球藻丰度最大值出现在真光层底部;微微型光合真核生物与异养浮游细菌丰度的高值则出现在表层或真光层底部。微微型浮游生物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聚球藻、微微型光合真核生物和异养浮游细菌的碳生物量均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营养盐、悬浮体浓度和颗粒有机碳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负相关关系。
乐凤凤刘诚刚郝锵史君贤翟红昌
关键词:聚球藻丰度环境影响因素长江口及邻近海域
三门湾沉积记录中长链烯酮不饱和指数-海表温度和浮游动物群落对厄尔尼诺/拉尼娜的响应被引量:4
2010年
应用沉积地层记录中长链烯酮不饱和指数(U3K7)估算1916—2003年三门湾表层海水温度(SST)与变化。SST波动范围为15.97~18.00℃,年平均为17.03℃。该值比当年实测海水全年平均温度低3.52℃,同时应用长链烯醇不饱和指数与SST的关系重建历史上的厄尔尼诺现象。研究显示三门湾的厄尔尼诺气候事件在大尺度上与东太平洋一样均受制于气候影响,在变化尺度上又受到地理位置和地方性气候(季风)的影响,厄尔尼诺事件在形式和年代上相互对应,但是其涛动幅度不如东太平洋的强烈。通过比较厄尔尼诺期间(2003/2002年)和非厄尔尼诺期间(2006/2005年)的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变动信号、生物量、密度以及物种多样性等,在厄尔尼诺时期浮游动物种类数、生物量和丰度呈现偏高的趋势,三门湾的暖水性浮游动物类群、数量变化与台湾暖流活动过程中携带的浮游性动物有密切的联系。
张海生宁修仁乐凤凤胡锡钢刘镇盛卢冰
关键词:浮游动物
2004年冬季南海北部浮游植物被引量:63
2007年
根据2004年2月在南海北部海域陆架区的采样调查,对南海北部Utermohl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发现浮游植物5门106属198种(不包括20种未定种).调查期内,南海浮游植物以硅藻为主,甲藻次之,以颗石藻为主要组份的金藻和固氮蓝藻也占有相当的比例,绿藻仅在珠江口个别站位被检出.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 Grunow)、佛氏海线藻(Thalassionema frauen feldii(Grunow) Hallegraeff)、贺胥黎艾氏颗石藻(Emiliania huxleyi(Lohmann) Hay et Mohler)、柔弱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ma Heiden)、长海毛藻(Thalassiothrix longissima Cleve et Grunow)、海洋桥球石藻(Gephyrocapsa oceanica Kamptner)、具齿原甲藻(Prorocentrum dentatum Stein)、具槽帕拉藻[Paraliasulcata(Ehrenberg) Cleve]和旋沟藻(Gyrodiniumspirale Bergh)为群落的优势种.南海北部浮游植物以广温、广布型为主,其次是暖水性种,热带、亚热带和冷水性种都较少.调查区浮游植物的细胞丰度介于3.8-2 810.3个/cm^3,平均值为206.4个/cm^3;浮游植物垂直分布总体特点是密集区位于水体表层,由水体表层到底层,细胞丰度逐渐减少;表层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平面分布高值区位于调查区珠江口南部和南部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分析显示调查海域中部的多样性较高,近岸和外海区则较低.应用典范对应分析(CCA)发现盐度和光照的梯度分布是影响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物种分布格局最重要的因素,磷酸盐和温度的梯度分布也起一定的作用.根据CCA的分析结果,将海区浮游植物物种划分为5个组,分别为:Ⅰ.高温度、高盐度、高光照和低营养盐组;Ⅱ.高温度和高光照组;Ⅲ.高磷酸盐和硅酸盐组;Ⅳ.低光强高盐度荫生物种组;Ⅴ.高硝酸盐组.
孙军宋书群乐凤凤王丹戴民汉宁修仁
关键词:南海北部物种组成典范对应分析
海水养殖业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被引量:8
2007年
概述了我国海水养殖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养殖产业规划滞后和养殖生态环境恶化而带来的若干问题。简要介绍"浙江省重点养殖海湾养殖生态和养殖容量研究"的立项背景和研究目的,鱼类、贝类和大型藻类的养殖容量研究方法以及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展示了近海养殖生态和养殖容量的研究思路,为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展开提供了一个范例。海水养殖的长远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良好的沿岸生态环境、资源与环境的和谐是支撑海水养殖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前提。总结了我国海水养殖业管理取得的进步并指出尚存在的问题。针对海水养殖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提出了海水养殖业的规划管理和海水养殖技术改进等方面的科学建议。
宁修仁刘诚刚郝锵乐凤凤
关键词:养殖生态养殖容量可持续发展
南海北部及珠江口细菌生产力研究被引量:13
2007年
2004年2~3月和2004年8~9月两个航次中对珠江口及南海北部海域的异养浮游细菌生物量、生产力及其调控机制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营养物质的供应对调查区域真光层水体内的细菌生物量和生产力起着主要控制作用,从而导致冬季航次珠江口-陆架-外海调查断面表层细菌生物量和生产力呈现沿盐度梯度向外海逐渐降低的特征.就南海北部调查区域而言,冬季真光层异养细菌生物量(C)平均为(712±290)mg/m^2,夏季平均为(937±397)mg/m^2;真光层细菌生产力(C)冬季平均为(65.1±42.8)mg/(m^2·d),夏季平均(52.5±28.6)mg/(m^2·d).本调查中,南海北部海区IBP和IPP比值范围是4%~96%,平均为26%,IBP和IPP比值与初级生产力呈负相关,其分布特征与新生产力,比的分布趋势相反,显示了异养细菌在真光层物质循环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在南海近岸富营养海域和外海寡营养海域之间的差异.
刘诚刚宁修仁蔡昱明郝锵乐凤凤
关键词:珠江口
2006年冬季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及其环境调控被引量:22
2008年
通过2006年2月在南海北部现场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分析研究了海域的浮游植物现存量和生产力,结果表明冬季浮游植物的分布特征与东北季风引起的环流场的变化关系密切。调查海域水柱平均Chla浓度的变化范围为0.03~1.21mg·m-3(平均(0.33±0.33)mg·m-3),高值区出现在广东沿岸及海南岛东部附近海域;初级生产力的分布范围为41.3~1040.0mgC·m-·2d-1。由于东北季风引起近岸水体混合剧烈,不利于浮游植物生长,因此虽然沿岸带Chla浓度((0.53±0.50)mg·m-3)较高,但初级生产力却是最低的,只有41.3mgC·m-·2d-1,同时冬季反气旋涡强度下降和底层富营养水的涌升,营养盐充足,因此开阔海的Chla浓度((0.31±0.30)mg·m-3)和初级生产力((631.3±578.0)mgC·m-·2d-1)均高。浮游植物粒度级份测定表明,Pico级份对冬季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现存量和生产力的贡献很大,特别是在开阔海区,分别占47%和66%。
乐凤凤宁修仁刘诚刚郝锵蔡昱明
关键词:南海北部浮游植物
南海北部初级生产力遥感反演及其环境调控机制被引量:33
2007年
选取VGPM模式对南海北部海域初级生产力进行反演,通过SeaWiFS和AVHRR提供的Chl a,K490,PAR和SST等遥感数据产品计算得到了模式所需的各项参数,结合现场实测数据对模式进行了修订和误差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反演计算获得了南海北部海域7 a平均(1998~2004年)初级生产力逐月分布图像.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海域初级生产力(C)分布趋势为由沿岸带向陆架以及外海逐渐降低,其中沿岸带区高于400 mg/(m2.d),外海区大致在100~300 mg/(m2.d);初级生产力水平冬季最高[平均为608 mg/(m2.d)]、夏季最低[平均为292 mg/(m2.d)],春、秋季基本持平.控制初级生产力时空分布的因子主要有营养盐、温度、光照,其中又以季风和环流驱动下的营养盐变化对初级生产力的调控最为显著.
郝锵宁修仁刘诚刚蔡昱明乐凤凤
关键词:初级生产力遥感环境调控SEAWIFSAVHRR南海北部
2009年春季南黄海聚球藻生长率、被摄食消亡率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被引量:5
2011年
2009年春季(3—4月)在南黄海海域采用选择性代谢抑制剂技术测定了微微型光合浮游生物——聚球藻Synechococcus spp.的生长率和被摄食消亡率,研究了其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并根据生长率估算了聚球藻碳生物量、碳生产力及其对微微型光合浮游生物总碳生物量的贡献。结果表明,在真光层内,聚球藻平均生长率为(0.61±0.84)/d,平均被摄食消亡率为(0.23±0.35)/d,两者均明显受温度、盐度和透明度的影响。聚球藻生长率和被摄食消亡率的平面分布格局均是近岸(>0.3/d)高于中央海域(<0.3/d);在垂直分布上,聚球藻的高生长率大多出现在次表层(10%I0)。聚球藻生长率与被摄食消亡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调查海域聚球藻的碳生物量平均值为(0.86±0.81)mg/m3(以C计),占微微型光合浮游生物总碳生物量的比率较低,仅为12.6%,碳生产力更低,平均值为(0.25±0.24)mg/(m2·d)(以C计)。
乐凤凤刘诚刚郝锵翟红昌周光东
关键词:南黄海生长率
2009年冬季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粒度分级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被引量:3
2017年
2009年2月在南海北部海域现场观测粒度分级叶绿素a质量浓度和初级生产力(PP)的分布。结果表明,调查海域水柱平均叶绿素a质量浓度的变化范围为0.11~8.37 mg/m3,平均为(1.28±2.23)mg/m3,高值区出现在珠江口及近岸海域;初级生产力的范围为344.8~1 222.5 mg C/(m2·d),平均为(784.2±351.4)mg C/(m2·d),高值区位于近岸及陆架海域。浮游植物粒度分级测定结果表明,在生物量较高的近岸海域,叶绿素a的粒级结构以小型浮游植物占优势,其贡献率为40.9%,微型和微微型浮游植物对总叶绿素a的贡献率分别为34.6%和24.5%;而在生物量较低的陆坡和开阔海域,各粒级浮游植物对叶绿素a的贡献率由大到小依次为微微型浮游植物(78.9%),微型浮游植物(17.2%)和小型浮游植物(3.9%)。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分级叶绿素a的区域化分布特征与洋流运动下营养盐的分布密切相关,同时叶绿素a又高度影响着此区域PP的分布。此外,我们将调查海域实测所得浮游植物最佳光合作用速率与采用垂向归一化初级生产力模型估算的数据进行对比,发现后者明显低于前者,这说明通过水温估算最佳光合作用速率的算法在冬季南海北部可能存在低估。
曾祥茜乐凤凤周文礼蔡昱明郝锵
关键词: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生物量初级生产力粒级结构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