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诚刚

作品数:41 被引量:568H指数:15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7篇生物学
  • 8篇天文地球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经济管理
  • 2篇农业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9篇植物
  • 19篇浮游植物
  • 14篇初级生产力
  • 12篇浮游
  • 10篇海域
  • 9篇南海北部
  • 8篇生物量
  • 8篇夏季
  • 7篇近海
  • 6篇邻近海域
  • 6篇近海域
  • 6篇丰度
  • 6篇浮游生物
  • 5篇叶绿素A
  • 5篇物量
  • 3篇养殖
  • 3篇养殖容量
  • 3篇有机碳
  • 3篇植物生物
  • 3篇植物生物量

机构

  • 38篇国家海洋局第...
  • 17篇国家海洋局
  • 9篇中国海洋大学
  • 6篇中国科学院
  • 3篇国家海洋局第...
  • 2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天津科技大学
  • 1篇天津农学院
  • 1篇厦门大学
  • 1篇中国船舶科学...
  • 1篇浙江省海洋水...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山东省海洋资...

作者

  • 41篇刘诚刚
  • 21篇宁修仁
  • 20篇蔡昱明
  • 13篇郝锵
  • 12篇乐凤凤
  • 8篇刘子琳
  • 5篇翟红昌
  • 5篇陈建芳
  • 5篇朱根海
  • 4篇孙军
  • 4篇潘建明
  • 3篇李栋
  • 3篇张武昌
  • 3篇韩正兵
  • 3篇刘镇盛
  • 3篇史君贤
  • 3篇孙承君
  • 3篇赵军
  • 2篇王小谷
  • 2篇付翔

传媒

  • 11篇海洋学报
  • 4篇生态学报
  • 4篇极地研究
  • 4篇海洋学研究
  • 3篇海洋与湖沼
  • 3篇海洋科学集刊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环境科学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船舶力学
  • 1篇东海海洋
  • 1篇渔业科学进展
  • 1篇地球科学
  • 1篇海洋经济研讨...

年份

  • 3篇2018
  • 1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 3篇2007
  • 4篇2006
  • 1篇2005
  • 3篇2004
  • 4篇2003
  • 4篇2002
  • 1篇2001
  • 1篇2000
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06年秋季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微微型浮游生物的分布特征及环境影响因素被引量:7
2011年
2006年10月在长江口及邻近海域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了微微型浮游生物:聚球藻Synecho-coccus、微微型光合真核生物(picoeukaryotes)和异养浮游细菌(heterotrophic bacteria)的丰度和碳生物量,研究了其生态分布特点,并分析了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聚球藻、微微型光合真核生物和异养浮游细菌的丰度均值分别为(29.5±35.1)×103个/cm3,(0.9±0.6)×103个/cm3和(7.6±4.3)×105个/cm3(以碳计),碳生物量均值分别为(5.2±6.1)mg/m3,(1.4±0.9)mg/m3和(15.2±8.6)mg/m3(以碳计)。聚球藻、微微型光合真核生物和异养浮游细菌的丰度表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平面分布上,聚球藻丰度呈现出近海低而外海高的分布趋势,其高值出现在长江口外的东部和东南部海域;微微型光合真核生物丰度分布趋势与聚球藻相近,其丰度高值出现在南部调查海域;异养浮游细菌丰度的高值区则分布在长江口北部外侧毗邻的海域。垂直分布上,近岸海域中微微型浮游生物在各水层中分布较均匀;远岸海域,微微型浮游生物丰度的次表层最大值现象较普遍,其中聚球藻丰度最大值出现在真光层底部;微微型光合真核生物与异养浮游细菌丰度的高值则出现在表层或真光层底部。微微型浮游生物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聚球藻、微微型光合真核生物和异养浮游细菌的碳生物量均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营养盐、悬浮体浓度和颗粒有机碳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负相关关系。
乐凤凤刘诚刚郝锵史君贤翟红昌
关键词:聚球藻丰度环境影响因素长江口及邻近海域
1999/2000年夏季环南极表层海水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被引量:18
2000年
中国第 1 6次南极考察期间 ,作者随雪龙船于 1 999年 1 1月 2 2日至 2 0 0 0年 1月 1 8日从澳洲西南部到达东南极普里兹湾 ,后经南印度洋 -南大西洋 -德雷克海峡 -南大西洋 -南印度洋返回普里兹湾。航渡中定时采集表层海水 ,进行水温、盐度、营养盐、浮游生物现存量和光合作用速率的现场观测 ,研究环绕南极海域表层水叶绿素 a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南大洋表层水营养物质、浮游生物现存量和初级生产力分布具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南极辐合带以南的南极水营养盐浓度高于亚南极水和亚热带水。叶绿素 a浓度与营养物质的分布趋势一致 ,南极水、亚南极水和亚热带水的平均叶绿素 a浓度分别为 1 .77、1 .40和 0 .2 1 μg/dm3。在环绕南极的大洋中 ,南大西洋海域营养物质丰富 ,海水最为肥沃 ,叶绿素 a浓度和初级生产力高于南印度洋和德雷克海峡。在短期往返东南极 -西南极 -东南极的航渡观测中 ,由于南极夏季水温的升高 ,陆缘冰融化 ,冰藻释放 ,长城湾至普里兹湾的西 -东向航渡中观测的初级生产力、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叶绿素 a浓度和光合作用同化数分别比普里兹湾至长城湾的东 -西向航渡中高 1 45%、1 1 3%、68%和 1 8%。与 1 0年前的观测结果比较 ,南大西洋仍为高生物量和高生产力海区 ;1 999/2 0 0
刘子琳宁修仁蔡昱明刘诚刚朱根海
关键词:叶绿素A初级生产力海洋生态学浮游生物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7000米级海上试验被引量:41
2012年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制是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之一,其目标是建造出一台可以执行规定使命任务的产品。海上试验是载人潜水器重大专项的关键阶段,2009年8~10月、2010年5~7月和2011年7~8月,分别完成了1000米、3000米和5000米级的海上试验任务。文章主要介绍了在2012年6月3日~7月16日之间完成的7000米级海上试验,内容包括海上试验的基本情况、海试取得的主要技术和应用成果、海试过程中发现的故障及处理情况以及对今后投入应用的启示,最后给出7000米级海上试验的主要结论。
崔维成刘峰胡震朱敏郭威刘诚刚
关键词:载人潜水器故障处理
南海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和丰度分布的研究被引量:76
2003年
报道了1998年夏季(6~7月)和冬季(12月)在南海大尺度海域(5°~25°N,105°~120°E)和1999年夏季(8月)在南海北部(18°~22°N,105°~117°E)3个航次所进行的表层浮游植物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的研究,并结合过去网采浮游植物调查资料进行讨论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南海海域表层共有浮游植物5门54属119种3变种和2变型.1998年夏季浮游植物细胞丰度范围在0 09×103~24 60×103个/dm3之间,平均值为0 83(SD±3 22)×103个/dm3(n=61).其中,硅藻类占75 7%,甲藻类占10 8%,蓝藻类占13 5%.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密集区分布在海南岛东北部海域,细胞丰度分别大于10×103个/dm3和5×103~10×103个/dm3,并且主要由硅藻类组成,优势种为菱形海线藻.1998年冬季浮游植物细胞丰度范围在0 26×103~65 62×103个/dm3,冬季浮游植物细胞丰度明显高于夏季,平均值为8 46(SD±14 07)×103个/dm3(n=49).其中,硅藻类占95 8%,甲藻类占1 9%,蓝藻类占2 3%.冬季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密集区分布在南沙群岛西南海域和西北海域以及海南岛东北部和东沙群岛附近海域,细胞丰度均大于10×103个/dm3,并且90%以上是由硅藻类组成,主要优势种类为伏氏海毛藻、尖刺拟菱形藻、柔弱拟菱形藻、角刺藻、辐杆藻等.
朱根海宁修仁蔡昱明刘子琳刘诚刚
关键词:浮游植物丰度
沉积环境对雅浦海沟沉积颗粒物组成和分布的影响
2018年
通过对西太平洋雅浦海沟不同水深沉积物中总有机碳(TOC)、总氮(TN)、碳稳定同位素(δ^(13)C)、粒度组成和比表面积(SSA)等参数的分析,探讨了雅浦海沟不同水深沉积颗粒物来源、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异同。结果表明,雅浦海沟沉积物TOC含量和δ^(13)C平均值分别为(0.34%±0.14%)和(-20.8‰±0.7‰),其中海洋浮游植物、陆源土壤和维管植物来源有机碳(OC)的贡献分别为(70%±3%)、(22%±3%)和(8%±2%),且不同水深差异不大,海沟内沉积物的横向输运可能是深部沉积OC的重要输入途径。由于水深更深站位沉积颗粒物中具有更强的微生物活动和在水柱中更长的保留时间,导致其TOC和TN含量较低,但δ^(13)C无明显差异。水深较浅站位TN含量、SSA、粒径组成和中值粒径等参数垂向变化波动较更深站位更为显著,表明海沟沟壁水深较浅处物源输入和沉积环境的不稳定。同时,由于低OC含量、低SSA以及高密度的海底火山喷出岩在海沟水深较浅的沟壁坡折处的广泛分布,导致该区域粒径组成与TOC含量无显著相关性,而较深站位中TOC含量与粉砂呈正相关,与砂和黏土含量呈负相关。整体而言,雅浦海沟沉积物中粉砂粒级颗粒物是OC的主要载体,而SSA是影响海沟沉积OC剖面分布的最重要因素。
吴彬李栋赵军刘诚刚孙承君陈建芳潘建明韩正兵胡佶
关键词:比表面积粒度
南海北部初级生产力的物理-生物海洋学耦合特征及其对固碳量的影响被引量:2
2011年
通过修订的VGPM模型,利用南海北部7年平均SeaWiFS和AVHRR遥感资料,分析了该海域河口上升流及反气旋涡等生境表层叶绿素浓度和初级生产力的周年变化,结果表明,季风驱动下的物理-生物海洋学耦合过程是控制研究海域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的主导因素。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随着季风、环流以及中尺度涡等物理现象的更替而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和季节变化,其高值一般出现在珠江口和沿岸上升流区,而低值则出现在外陆架反气旋涡和海域南端,往往伴随东北季风的盛行而升高,随西南季风的增强而降低。通过遥感资料估算得到南海北部海域年平均初级生产力为165.6 g/(m2.a)(以碳计),浮游植物年固碳量为4.83×107t/a(以碳计),其中每年最多约有1.9×107t碳向真光层外输出。
郝锵宁修仁蔡昱明刘诚刚乐凤凤
关键词:南海北部叶绿素A初级生产力遥感固碳量
南海北部海域Synechococcus和Prochlorococcus生长率和被摄食消亡率——变化范围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被引量:3
2006年
2004年首次在南海北部海域使用选择性代谢抑制剂技术进行了Synechococcus和Prochlorococcus生长率和被摄食消亡率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ynechococcus高丰度值出现在次表层(15 m或20m),位于温跃层之上,高生长率往往出现在丰度最大值水层上方;Prochlorococcus丰度在夏季出现次表层最大值,与温跃层深度基本一致,表层生长率高于真光层底部.Synechococcus真光层平均生长率为0.11~1.18 d^-1,被摄食消亡率为0.11~0.76 d^-1,分布格局均为从沿岸向外海方向升高.Prochlorococcus真光层平均生长率为0.23~0.49 d^-1,存在较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近岸略高于外海,而冬季的趋势正好相反;真光层平均被摄食消亡率为0.12~0.33 d^-1,冬夏两季均是近岸高于外海。温度、营养盐和光是影响Synechococcus生长率变化的重要因子.Synechococcus和Prochlorococcus丰度与群落生长率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而与被摄食消亡率之间则存在显著的指数相关.根据Synechococcus和Prochlorococcus的生长率估算了它们的生产力及其对Pico-生产力的贡献.
蔡昱明宁修仁刘诚刚
关键词:SYNECHOCOCCUSPROCHLOROCOCCUS丰度
莱州湾浮游植物粒径分级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及新生产力被引量:14
2002年
莱州湾是中国北方重要的渔业和养殖基地,是中国对虾索饵和产卵的传统海域。初级生产力反映海域自养浮游生物通过光合作用生产有机碳的能力,是水域肥瘠程度和可养育生物资源的直接指标。初级生产力中的重要部分——新生产力,是外源营养盐输入从而导致浮游植物生物量增加的那部分生产力。
蔡昱明宁修仁刘子琳刘诚刚
关键词:初级生产力浮游植物生物量群落生态真光层浮游植物群落中国对虾
1999年夏季南海北部和北部湾海域粒度分级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特征被引量:22
2002年
南海是一个半封闭的边缘海,与中国和东南亚大陆相毗连。以往对南海海域物理海洋学的研究较多,对浮游植物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研究较少,且大多研究均集中于西沙和南沙群岛(杨嘉东,1993;陈兴群等,1989),对南海北部海域的研究较少(黄良民,1992)。
蔡昱明宁修仁刘诚刚
关键词:南海北部初级生产力物理海洋学浮游植物生物量南海海域微型浮游生物
渤海晚春浮游植物粒度分级生物量与初级生产力被引量:9
2002年
浮游植物生物量与生产力是海洋生态系食物网的结构与功能的基础环节,是供养其摄食者——浮游动物的物质基础,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海区鱼、虾、贝等经济渔业资源的变动。对浮游植物粒度分级生物量与生产力的研究有助于从更深层次上研究海洋生态系自然群落结构、功能及其环境调控。
宁修仁刘子琳蔡昱明刘诚刚
关键词:初级生产力生物量浮游植物群落渔业资源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