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郝锵

作品数:23 被引量:162H指数:7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生物学
  • 6篇天文地球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3篇植物
  • 13篇浮游植物
  • 10篇初级生产力
  • 7篇南海北部
  • 5篇近海
  • 4篇生物量
  • 4篇环境调控
  • 4篇海域
  • 3篇遥感
  • 3篇物量
  • 3篇现存量
  • 3篇粒级结构
  • 3篇邻近海域
  • 3篇近海域
  • 2篇养殖
  • 2篇养殖容量
  • 2篇叶绿
  • 2篇叶绿素
  • 2篇影响因素
  • 2篇植物生物

机构

  • 20篇国家海洋局第...
  • 8篇国家海洋局
  • 7篇中国海洋大学
  • 2篇天津农学院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宁波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天津科技大学
  • 1篇浙江省海洋水...
  • 1篇自然资源部第...
  • 1篇山东省海洋资...

作者

  • 23篇郝锵
  • 13篇刘诚刚
  • 12篇乐凤凤
  • 9篇蔡昱明
  • 8篇宁修仁
  • 5篇翟红昌
  • 3篇陈建芳
  • 2篇金海燕
  • 2篇彭欣
  • 2篇付翔
  • 2篇周锋
  • 2篇刘素美
  • 2篇任景玲
  • 1篇傅彩萍
  • 1篇周光东
  • 1篇樊孝鹏
  • 1篇孙军
  • 1篇罗建
  • 1篇刘子琳
  • 1篇张金娥

传媒

  • 8篇海洋学研究
  • 6篇海洋学报
  • 2篇生态学报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东海海洋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渔业科学进展
  • 1篇2014中国...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2
  • 4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3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南海北部冬、夏季海表浮游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对光强的响应特征被引量:3
2016年
本文通过南海北部冬、夏季航次的现场观测,研究了海表浮游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对光强的响应特征(P-E曲线)。结果表明南海北部浮游植物P-E曲线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在冬季,P-E曲线呈现高P^B_m、高α、高β的特征,这表明冬季浮游植物在低光照环境中光合作用速率增加迅速,其最大光合作用速率较高但容易受到光抑制。与冬季相反,夏季P-E曲线呈现低P^B_m、低α、低β的特征,浮游植物受光抑制影响小,但最大光合作用速率低于冬季。水温和粒级结构等指标与P-E参数存在显著相关,这意味着环境和群落的季节变化可能对光合作用特性有一定影响。通过P-E参数模拟得到真光层内光合作用速率,模拟值与现场结果之间呈明显的线性相关但存在高估。此研究有助于认识南海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特征,并为初级生产力模型研究提供依据。
郝锵刘诚刚乐凤凤彭欣曾祥茜蔡昱明
关键词:光合作用南海北部浮游植物
2009年春季南黄海聚球藻生长率、被摄食消亡率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被引量:5
2011年
2009年春季(3—4月)在南黄海海域采用选择性代谢抑制剂技术测定了微微型光合浮游生物——聚球藻Synechococcus spp.的生长率和被摄食消亡率,研究了其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并根据生长率估算了聚球藻碳生物量、碳生产力及其对微微型光合浮游生物总碳生物量的贡献。结果表明,在真光层内,聚球藻平均生长率为(0.61±0.84)/d,平均被摄食消亡率为(0.23±0.35)/d,两者均明显受温度、盐度和透明度的影响。聚球藻生长率和被摄食消亡率的平面分布格局均是近岸(>0.3/d)高于中央海域(<0.3/d);在垂直分布上,聚球藻的高生长率大多出现在次表层(10%I0)。聚球藻生长率与被摄食消亡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调查海域聚球藻的碳生物量平均值为(0.86±0.81)mg/m3(以C计),占微微型光合浮游生物总碳生物量的比率较低,仅为12.6%,碳生产力更低,平均值为(0.25±0.24)mg/(m2·d)(以C计)。
乐凤凤刘诚刚郝锵翟红昌周光东
关键词:南黄海生长率
2009年冬季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粒度分级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被引量:3
2017年
2009年2月在南海北部海域现场观测粒度分级叶绿素a质量浓度和初级生产力(PP)的分布。结果表明,调查海域水柱平均叶绿素a质量浓度的变化范围为0.11~8.37 mg/m3,平均为(1.28±2.23)mg/m3,高值区出现在珠江口及近岸海域;初级生产力的范围为344.8~1 222.5 mg C/(m2·d),平均为(784.2±351.4)mg C/(m2·d),高值区位于近岸及陆架海域。浮游植物粒度分级测定结果表明,在生物量较高的近岸海域,叶绿素a的粒级结构以小型浮游植物占优势,其贡献率为40.9%,微型和微微型浮游植物对总叶绿素a的贡献率分别为34.6%和24.5%;而在生物量较低的陆坡和开阔海域,各粒级浮游植物对叶绿素a的贡献率由大到小依次为微微型浮游植物(78.9%),微型浮游植物(17.2%)和小型浮游植物(3.9%)。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分级叶绿素a的区域化分布特征与洋流运动下营养盐的分布密切相关,同时叶绿素a又高度影响着此区域PP的分布。此外,我们将调查海域实测所得浮游植物最佳光合作用速率与采用垂向归一化初级生产力模型估算的数据进行对比,发现后者明显低于前者,这说明通过水温估算最佳光合作用速率的算法在冬季南海北部可能存在低估。
曾祥茜乐凤凤周文礼蔡昱明郝锵
关键词: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生物量初级生产力粒级结构
三门湾秋季浮游植物现存量和初级生产力被引量:7
2003年
对1987年9月浙江三门湾海区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叶绿素a浓度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海区的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叶绿素a浓度和初级生产力均具有明显的空间区域性分布特征。叶绿素a浓度高值区位于三门湾顶部和健跳港口,从湾顶部往湾口海区方向,叶绿素a浓度逐渐下降。初级生产力的分布趋势与叶绿素a浓度的分布趋势一致。表层水浮游植物平均细胞丰度为(3.36±1.39)×103个/dm3,表、底层平均叶绿素a浓度分别为(1.47±0.42)μg/dm3和(1.12±0.19)μg/dm3,平均初级生产力为(36.0±29.5)mg/(m2·d)。
刘镇盛蔡昱明刘子琳郝锵
关键词:浮游植物现存量初级生产力海洋环境
2006年冬季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及其环境调控被引量:22
2008年
通过2006年2月在南海北部现场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分析研究了海域的浮游植物现存量和生产力,结果表明冬季浮游植物的分布特征与东北季风引起的环流场的变化关系密切。调查海域水柱平均Chla浓度的变化范围为0.03~1.21mg·m-3(平均(0.33±0.33)mg·m-3),高值区出现在广东沿岸及海南岛东部附近海域;初级生产力的分布范围为41.3~1040.0mgC·m-·2d-1。由于东北季风引起近岸水体混合剧烈,不利于浮游植物生长,因此虽然沿岸带Chla浓度((0.53±0.50)mg·m-3)较高,但初级生产力却是最低的,只有41.3mgC·m-·2d-1,同时冬季反气旋涡强度下降和底层富营养水的涌升,营养盐充足,因此开阔海的Chla浓度((0.31±0.30)mg·m-3)和初级生产力((631.3±578.0)mgC·m-·2d-1)均高。浮游植物粒度级份测定表明,Pico级份对冬季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现存量和生产力的贡献很大,特别是在开阔海区,分别占47%和66%。
乐凤凤宁修仁刘诚刚郝锵蔡昱明
关键词:南海北部浮游植物
2006年秋季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微微型浮游生物的分布特征及环境影响因素被引量:7
2011年
2006年10月在长江口及邻近海域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了微微型浮游生物:聚球藻Synecho-coccus、微微型光合真核生物(picoeukaryotes)和异养浮游细菌(heterotrophic bacteria)的丰度和碳生物量,研究了其生态分布特点,并分析了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聚球藻、微微型光合真核生物和异养浮游细菌的丰度均值分别为(29.5±35.1)×103个/cm3,(0.9±0.6)×103个/cm3和(7.6±4.3)×105个/cm3(以碳计),碳生物量均值分别为(5.2±6.1)mg/m3,(1.4±0.9)mg/m3和(15.2±8.6)mg/m3(以碳计)。聚球藻、微微型光合真核生物和异养浮游细菌的丰度表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平面分布上,聚球藻丰度呈现出近海低而外海高的分布趋势,其高值出现在长江口外的东部和东南部海域;微微型光合真核生物丰度分布趋势与聚球藻相近,其丰度高值出现在南部调查海域;异养浮游细菌丰度的高值区则分布在长江口北部外侧毗邻的海域。垂直分布上,近岸海域中微微型浮游生物在各水层中分布较均匀;远岸海域,微微型浮游生物丰度的次表层最大值现象较普遍,其中聚球藻丰度最大值出现在真光层底部;微微型光合真核生物与异养浮游细菌丰度的高值则出现在表层或真光层底部。微微型浮游生物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聚球藻、微微型光合真核生物和异养浮游细菌的碳生物量均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营养盐、悬浮体浓度和颗粒有机碳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负相关关系。
乐凤凤刘诚刚郝锵史君贤翟红昌
关键词:聚球藻丰度环境影响因素长江口及邻近海域
长江口邻近海域溶解态铝的分布及季节变化被引量:2
2011年
基于2006年6、8、10月对长江口邻近海域的大面调查资料,分析了溶解态Al的分布及季节变化,讨论了水团混合、悬浮颗粒物及浮游植物水华对溶解态铝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航次溶解态铝的水平分布规律相似,都是近岸浓度最高,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加浓度降低,6、8、10月溶解态Al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19±77)、(109±80)和(138±73)nmol/L,统计结果表明该海域的溶解态铝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影响溶解态铝分布的主要因素有水团混合、底沉积物的再悬浮以及浮游植物的调节作用。
闫丽任景玲罗建吴莹周锋郝锵刘素美
关键词:影响因素
中国近海叶绿素和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分布特征和
郝锵
关键词:中国近海浮游植物叶绿素初级生产力环境调控遥感
“底充式增氧”技术对梭子蟹养殖池塘水质环境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被引量:3
2012年
于2009年6-9月在浙江省宁海县三门湾海域养殖场,选取2口水文环境相似的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养殖池塘,分别采用"底充式增氧"(实验塘)和传统水车式增氧(对照塘)方式,比较研究了池塘水质环境及其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1)实验塘水质的溶解氧和氨氮指标均优于对照塘,其中实验塘底部溶解氧质量浓度维持在5mg/L以上,而对照塘则维持在4.28~6.45mg/L;养殖末期,实验塘的氨氮质量浓度为0.140mg/L,低于对照塘(1.360mg/L)。(2)实验塘内主要藻类细胞丰度值(3 980×105个/L)远远高于对照塘(234×105个/L)。经MDS标序、ANOSIM检验、SIMPER和Bio-Env分析可知,2口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养殖中后期实验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稳定,而对照塘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较不稳定。实验塘优势种为卵囊藻Oocystis sp.和席藻Phormidiumsp.,对照塘以蓝藻和硅藻为优势种,2口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不相似性高达84.44%。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与含有溶解氧的环境变量组合相关性最强。(3)与水车式增氧方式相比,"底充式增氧"技术对梭子蟹养殖塘的增氧效果明显,且能改善池塘水质,同时对于改善和稳定养殖池塘内的藻相结构起到重要作用。
傅彩萍郑忠明金忠文郝锵陆开宏
关键词:梭子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南海北部初级生产力遥感反演及其环境调控机制被引量:33
2007年
选取VGPM模式对南海北部海域初级生产力进行反演,通过SeaWiFS和AVHRR提供的Chl a,K490,PAR和SST等遥感数据产品计算得到了模式所需的各项参数,结合现场实测数据对模式进行了修订和误差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反演计算获得了南海北部海域7 a平均(1998~2004年)初级生产力逐月分布图像.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海域初级生产力(C)分布趋势为由沿岸带向陆架以及外海逐渐降低,其中沿岸带区高于400 mg/(m2.d),外海区大致在100~300 mg/(m2.d);初级生产力水平冬季最高[平均为608 mg/(m2.d)]、夏季最低[平均为292 mg/(m2.d)],春、秋季基本持平.控制初级生产力时空分布的因子主要有营养盐、温度、光照,其中又以季风和环流驱动下的营养盐变化对初级生产力的调控最为显著.
郝锵宁修仁刘诚刚蔡昱明乐凤凤
关键词:初级生产力遥感环境调控SEAWIFSAVHRR南海北部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