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种宝红

作品数:8 被引量:39H指数:3
供职机构:河北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重点基础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理学

主题

  • 6篇荧光
  • 5篇蛋白
  • 4篇牛血清白蛋白
  • 3篇沙星
  • 2篇荧光光谱
  • 2篇诺氟沙星
  • 2篇相互作用
  • 2篇洛美沙星
  • 2篇格列吡嗪
  • 2篇光谱
  • 2篇光谱法
  • 2篇氟沙星
  • 1篇弹性散射
  • 1篇新霉素
  • 1篇血清白蛋白
  • 1篇荧光法
  • 1篇荧光分析
  • 1篇荧光光谱法
  • 1篇荧光探针
  • 1篇荧光猝灭

机构

  • 8篇河北大学

作者

  • 8篇种宝红
  • 7篇曹世娜
  • 7篇刘保生
  • 5篇李志云
  • 2篇吕运开
  • 2篇闫潇娜

传媒

  • 5篇发光学报
  • 1篇河北大学学报...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年份

  • 3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蛋白与氟洛芬反应机理及洛美沙星在荧光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荧光分析法以其经济、简便,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检测限低等众多优势而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化学、药学、临床医学等众多领域。本文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蛋白与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以及洛美沙星在荧光分析研究中的应用。本研究内容共包含...
种宝红
关键词:血清白蛋白反应机理洛美沙星荧光分析
文献传递
格列吡嗪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分子光谱法的改进实验被引量:4
2014年
在pH 7.40的Tris-HCl缓冲溶液中,利用以蛋白荧光变化为考察对象的传统荧光光谱法和以药物荧光变化为考察对象的弹性散射荧光法,分别研究了293和303K温度下格列吡嗪(Gli)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反应机理,两种方法所得结论均一致。即Gli与BSA之间猝灭方式为动态猝灭;两者主要通过疏水作用力结合,结合位点主要位于BSA的疏水区,结合位点数约为1;Hill系数nH小于1,表现为弱的负协同作用。弹性散射荧光法得到的Gli-BSA体系的结合常数均比传统荧光光谱法大,表明以药物荧光变化为考察对象的研究更准确、合理,并通过紫外光谱法对其所得结果的合理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传统荧光光谱法利用蛋白为研究对象,研究药物与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存在一定的不足,其谱图只能反映蛋白分子与药物相互作用的部分信息,而弹性散射荧光法利用药物为研究对象,能够更全面、准确地表达药物与蛋白之间的作用信息。
刘保生曹世娜李志云种宝红
关键词:牛血清白蛋白格列吡嗪荧光光谱
铽-洛美沙星稀土敏化荧光增强法测定诺氟沙星
2014年
采用稀土敏化荧光增强法,对诺氟沙星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研究表明,在pH6.0的醋酸-醋酸钠缓冲溶液中,洛美沙星能够与Tb3+结合发生共振能量转移.其最佳激发、发射波长分别为λex=320 nm,λem=545 nm.在该体系中加入诺氟沙星,可使其荧光进一步增强,据此建立了测定诺氟沙星含量的新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测定诺氟沙星含量的线性为4.0×10^-8~1.0×10^-6 mol/L;方法检出限为8.4×10^-9 mol/L.将该方法用于诺氟沙星胶囊及尿样中诺氟沙星含量的测定,平行6次测定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50%~4.69%和2.52%~4.40%;回收率分别为94.5%~ 105.6%和91.2%~96.5%,结果满意.
刘保生种宝红李志云曹世娜
关键词:洛美沙星诺氟沙星
改进荧光法研究氟洛芬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被引量:1
2013年
为解决经典荧光光谱法在研究药物与蛋白结合机理中存在的缺陷,以蛋白与兽用药氟洛芬(FF)的结合为例,在生理条件(pH=7.40的Tris-HCl缓冲溶液)下,以氟洛芬为荧光检测对象、牛血清白蛋白(BSA)为猝灭剂,通过改进荧光研究方法研究了药物与蛋白结合机理。结果表明,FF与BSA之间发生了静态猝灭,主要通过静电引力结合,其结合位点数约为1,Hill系数n H略大于1,表现为弱的正协同作用。同时运用紫外吸收光谱法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表明改进荧光法能更准确和全面地表征蛋白和药物的相互作用。
种宝红刘保生李志云曹世娜
关键词:荧光光谱法牛血清白蛋白紫外吸收光谱相互作用
利用铕(Ⅲ)-诺氟沙星-十二烷基硫酸钠的光致发光及稀土敏化荧光法测定硫酸新霉素的浓度被引量:5
2012年
室温下,在pH=7.4的氨-氯化铵缓冲溶液中,铕(Ⅲ)与诺氟沙星反应形成稳定络合物,产生稀土敏化荧光,其最佳激发、发射波长分别为λex=340 nm、λem=612 nm,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的加入使其荧光强度进一步增加。在该反应体系中加入适量硫酸新霉素溶液,铕(Ⅲ)与诺氟沙星络合物的激发、发射峰位置不变,但荧光强度降低,据此建立了灵敏的测定硫酸新霉素的荧光分析方法。硫酸新霉素的浓度在0.909~22.72 mg/L范围内符合线性关系。该方法的检出限为0.40 mg/L,可用于片剂及滴眼液中硫酸新霉素含量的测定,快速、简便、结果满意。6次平行测定的回收率为90.5%~102.3%,相对标准偏差为1.4%~3.5%。
刘保生闫潇娜种宝红曹世娜吕运开
关键词:硫酸新霉素诺氟沙星十二烷基硫酸钠荧光猝灭
头孢匹胺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机理及共存金属离子的影响被引量:25
2012年
研究了不同温度下牛血清白蛋白(BSA)与头孢匹胺钠(CPMS)的相互作用及常见金属离子(Mg2+、Zn2+、Cu2+、Fe3+、Co2+、Ni2+)对BSA-CPMS体系的影响。结果表明:CPMS能使BSA的荧光发生猝灭,其过程为静态猝灭并伴有非辐射能量转移;CPMS通过静电引力与BSA结合,结合常数为104数量级,结合位点数约为1;结合主要作用于BSA的亚结构ⅡA中,结合距离r≈2.60 nm。同步荧光光谱和圆二色谱(CD)均表明CPMS使BSA构象发生了变化。
刘保生闫潇娜曹世娜种宝红吕运开
关键词:牛血清白蛋白头孢匹胺钠金属离子相互作用
以牛血清白蛋白为荧光探针的格列吡嗪含量测定方法被引量:2
2013年
在pH=7.40的Tris-HCl缓冲溶液中,牛血清白蛋白(BSA)与格列吡嗪(Glipizide)的相互作用会使BSA荧光有规律地发生猝灭,据此建立了以BSA为探针的Glipizide含量测定方法。Glipizide浓度在0.25~20μmol/L范围内与荧光强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的检出限为0.071μmol/L。对于片剂中Glipizide含量的测定,平行6次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29%~2.80%,回收率为86.79%~96.43%。
曹世娜刘保生李志云种宝红
关键词:牛血清白蛋白格列吡嗪荧光探针
荧光法简单快速预测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被引量:2
2013年
以抗生素药物头孢匹胺钠(CPMS)为例,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温度下牛血清白蛋白(BSA)与CPMS的相互作用。由该反应的结合常数及结合位点数建立了预测该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的理论模型,由实验数据分析了CPMS浓度与BSA浓度动态变化时药物蛋白结合率的全程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药物与蛋白结合率随蛋白质与药物浓度的改变处于动态变化中。根据文献报道的药物与蛋白反应的结合常数及结合位点数预测了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并与文献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满意。
刘保生曹世娜李志云种宝红
关键词:结合率荧光法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