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建业 作品数:27 被引量:191 H指数:8 供职机构: 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汕头市科技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支具矫正联合姿态训练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 被引量:25 2018年 目的探讨支具矫正联合姿态训练对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AIS)的临床疗效以及影响因素。方法将136例AIS患者行胸腰骶支具联合姿态矫正训练,定期摄X线片检查患者脊柱Cobb角,同时总结影响治疗方案的相关因素。结果随访12~18个月,136例中76例坚持完成疗程。76例胸椎Cobb角从治疗前27. 8°±5. 3°矫正至19. 6°±3. 1°,腰椎Cobb角从治疗前29. 7°±4. 2°矫正至20. 4°±2. 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初诊Cobb角≥35°、脊柱长度增长速度≥20 mm/年、Rsisser指数> 3级、脊柱柔韧度<50%是影响治疗方案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支具矫正联合姿态训练对于AIS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初诊Cobb角≥35°、脊柱长度增长速度≥20 mm/年、Rsisser指数> 3级、脊柱柔韧度<50%、顶椎旋转度≥3级与治疗效果密切相关。 杜建业 江标 赵资坚关键词:支具 特发性脊柱侧弯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后的二次手术治疗 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的原因及二次手术治疗方法。方法2002年8月至2010年3月共收治22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患者,男13例,女9例;年龄66~87岁,平均74.6岁。原始骨折根据改良Evans分型:ⅠB型1例,ⅡA型5例,ⅡB型7例,Ⅲ型8例,逆转子间骨折1例。首次内固定方式:动力髋螺钉(DHS)9例,动力髁螺钉(DCS)4例,锁定钢板2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2例,Gamma钉5例。内固定失败时间平均为5.6个月(1.4~8.0个月)。二次手术改行髋关节置换术8例,应用PFN3例,股骨近端防旋交锁髓内钉7例,DHS1例,DCS3例。结果内固定失败原因:螺钉松脱或折断7例,头颈钉切割2例,髋内翻7例,骨折再移位3例,骨折不愈合2例,股骨头坏死1例。22例患者术后获8~26个月(平均13.7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22分(11—36分)提高至85分(72—93分)。再次内固定患者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平均为5.9个月(4~7个月)。结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多因内固定方式选择不当、技术应用失误等因素所致。根据股骨转子部后内侧结构的稳定性、骨折愈合状况及骨质疏松程度等,合理选择内固定更换或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后仍可获得良好疗效。 刘梦璋 邹育才 赵资坚 杜建业 江标关键词:髋骨折 骨折 不愈合 关节成形术 腕部离断再植修复15例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4 2012年 目的探讨断腕再植的治疗方法。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0年8月收治的15例腕部离断患者,其中压轧伤5例,机器压伤5例,电锯伤3例,刀砍伤2例。完全离断7例,不完全离断8例。采用早期通血、保留骨长度、防治缺血再灌注损伤、显微外科技术修复神经损伤等方法对腕部离断进行再植手术。结果术后再植肢体存活良好,1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期平均为10.2个月(3~18个月),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断肢再植功能评价标准综合评分:优8例,良5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86.7%。结论显微外科技术修复神经损伤等方法能提高断腕再植成活率,更好的促进患肢术后功能恢复。 刘梦璋 邹育才 赵资坚 杜建业 江标关键词:缺血再灌注损伤 断腕再植 显微外科 骨盆骨折院前急救和院内救治的损伤控制策略应用体会 被引量:37 2013年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骨科理论在骨盆骨折院前院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01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骨盆骨折患者105例,按是否遵循损伤控制骨科(damage control orthopaedics DCO)理论治疗,分为两组:治疗组为2006年3月~2012年6月在DCO原则指导下治疗的骨盆骨折,共58例,其中男37例,女21例,平均38.3岁,骨折按Tile分型A型11例,B型29例,C型18例,术前损伤严重度评分(ISS)为平均36.3分;对照组为2001年1月~2006年2月收治的未按DCO原则治疗的骨盆骨折47例,其中男31例,女16例,平均年龄37.1岁。骨折按Tile分型A型8例,B型24例,C型15例,术前损伤严重度评分为平均36.5分。并对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骨折复位情况和远期疗效进行比较,评估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死亡3例(5.2%),发生严重并发症7例(12.1%),骨折复位优良率为82.4%,存活病例平均随访19.1个月(6~31个月),远期Cole疗效评分为35.6分;对照组死亡9例(19.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13例(27.7%)例,骨折复位优良率为77.1%,存活病例平均随访20.4个月(13~32个月),远期Cole疗效评分为30.3分。两组患者在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骨折复位优良率及远期疗效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DCO理论指导下,强调院前急救和院内处理并重,将DCO技术干预和骨科专科医生的早期介入提前到事故现场和急诊室阶段,规范急救流程,多学科协作,能减少骨盆骨折死亡率,提高救治成功率及远期疗效。 赵资坚 邹育才 刘梦璋 江标 杜建业 蔡史健关键词:骨盆 骨折 急救 PKP与PV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2024年 目的 对比分析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与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 Plasty,PVP)的实际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广东省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于2021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80例OVCFs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所采取的手术方式分组(PVP治疗者入研究组、PKP治疗者入对照组),每组40例。对比两组手术时间、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术前,术后两组Cobb角明显下降、伤椎前缘高度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两组ODI评分较术前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7.50%,高于对照组的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VCFs患者行PKP、PVP均可取得较理想的治疗效果,其中前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后者操作相对简便、费用较低,在实际应用中需结合患者需求和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术式。 马志发 彭贤豪 江标 杜建业 赵资坚关键词: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损伤控制骨科理论在救治严重骨折伴多发伤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2012年 目的探讨严重骨折伴多发伤的防治对策以及损伤控制骨科fDCO)理论在救治严重多发伤中的应用价值、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对2002年1月~2011年10月应用DCO理论指导救治的87例严重骨折伴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创伤早期骨折行简单清创外固定,待ICU复苏治疗后,再择期行确定性骨科内固定手术。本组死亡率6.9%(6/87),死亡病例损伤严重度评分(iss)平均值41分,主要死于休克和合并伤。52例获随访6-20个月,骨折均顺利愈合,肢体功能恢复理想。结论完善救治体系,合理采用DCO模式治疗严重骨折伴多发伤,能降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提高救治成功率。 赵资坚 邹育才 刘梦璋 蔡史建 江标 杜建业关键词:严重骨折 损伤控制骨科 多发伤 急救 广东省汕头市12881名初中生脊柱侧凸调查分析 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 分析广东省汕头市初中生特发性脊柱侧凸(AIS)调查结果.方法 对2013年10月至2015年1月汕头市10所中学共12 881名初中生进行脊柱侧凸调查.采用三阶段检查法(学校筛查、医院复查、照片排查),体检采用"二位五面观检查法",X线平片为全脊柱站立位正侧位,测量Coob角≥10°者诊断为脊柱侧凸.结果 筛查可疑体征学生1 543名,阳性率11.98%.遵嘱到院进一步检查263名,有效反馈率17.04%;符合AIS诊断标准136名,确诊率51.71%.结论 汕头市初中生脊柱侧凸患病情况不容乐观,开展地区性青少年脊柱侧凸患病率普查是必要的. 杜建业 蔡史健 江标 赵资坚 马志发关键词:脊柱侧凸 X线胶片 双侧全髋关节同期置换2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探讨双侧人工全髋关节同期置换的疗效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26例有双髋关节置换指征患者进行双侧全髋关节同期置换治疗。结果 26例均获随访,髋关节Harris评分:术前平均33分(16~47分),术后平均83分(74~96分),术后2例(3髋)发生异位骨化,1例(1髋)发生关节后脱位。其余患者疼痛消失,活动良好。结论严格选择病例,规范的围手术期处理,行双侧全髋关节同期置换术安全有效。 刘梦璋 邹育才 赵资坚 杜建业 江标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术 髋关节置换术中假体周围骨折12例报告 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分析髋关节置换术中并发假体周围骨折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自1999年5月~2010年9月,笔者施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385例,共12例发生术中假体周围骨折,其中全髋关节置换术7例,髋关节翻修术4例,股骨头置换1例。全部病例术中均同期内固定。结果 11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7.3个月(9~28个月),骨折均骨性愈合,未发生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Harris评分平均83分(76~89分)。结论医源性因素是术中假体周围骨折发生的主要原因。细致的术前准备,充分显露术野,操作轻柔规范,能有效预防术中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通过牢靠固定,提供假体稳定,早期活动,减少并发症,仍能取得良好的关节功能。 刘梦璋 邹育才 赵资坚 杜建业 江标关键词:髋关节置换术 并发症 假体周围骨折 锁定型钢板固定联合药物治疗股骨粗隆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疗效评估 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探讨锁定型钢板固定联合药物治疗股骨粗隆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质疏松性骨折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治疗组20例,对照组使用锁定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加常规治疗,治疗组在使用锁定型钢板内固定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鲑鱼降钙素、骨化三醇和碳酸钙治疗。术后定期随访,比较两组病人骨折愈合时间和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结果治疗组病人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缩短,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对股骨粗隆间骨质疏松性骨折病人在使用锁定型钢板进行骨折固定的同时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进行综合治疗是提高手术疗效的重要措施。 刘梦璋 邹育才 赵资坚 杜建业 江标 徐素华关键词:骨质疏松 股骨粗隆间骨折 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