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易治宇

作品数:23 被引量:109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0篇地磁
  • 10篇古地磁
  • 5篇新生代
  • 5篇拉萨地块
  • 4篇古地理
  • 4篇藏南
  • 3篇地磁学
  • 3篇塔里木盆地
  • 3篇盆地
  • 3篇晚新生代
  • 3篇古地磁学
  • 3篇古环境
  • 3篇磁性地层
  • 2篇地层
  • 2篇塔克拉玛干沙...
  • 2篇年代学
  • 2篇晚白垩世
  • 2篇隆升
  • 2篇古地理重建
  • 2篇古近纪

机构

  • 14篇中国科学院
  • 8篇中国地质科学...
  • 7篇兰州大学
  • 3篇北京大学
  • 2篇甘肃省地质调...
  • 2篇南京大学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西北大学
  • 1篇青岛海洋地质...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23篇易治宇
  • 10篇黄宝春
  • 6篇朱彦虎
  • 6篇王飞
  • 6篇孙东怀
  • 6篇李再军
  • 5篇张月宝
  • 5篇韩飞
  • 5篇张焱
  • 4篇王鑫
  • 4篇许志琴
  • 4篇陈发虎
  • 3篇乔庆庆
  • 3篇唐祥德
  • 3篇董汉文
  • 2篇陈力为
  • 2篇闫永刚
  • 2篇陈希节
  • 2篇李化启
  • 1篇李宝锋

传媒

  • 5篇地球物理学报
  • 3篇地质学报
  • 2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沉积学报
  • 1篇岩石学报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新知客
  • 1篇地球科学
  • 1篇第十届全国第...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中国科学院地...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年份

  • 1篇2018
  • 4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4篇2011
  • 6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拉萨地块中部晚白垩世火山岩Ar-Ar年代学和古地磁研究结果及其构造意义被引量:12
2013年
为进一步确定拉萨地块白垩纪-古近纪的古地理位置,我们对青藏高原拉萨地块措勤地区林子宗火山岩18个采点进行了古地磁研究.结果表明高温(高场)特征剩磁分量主要为亚铁磁性的磁铁矿所携带,特征剩磁分量在95%置信水平下通过了褶皱检验.倾斜校正后采点平均的特征剩磁方向为D/I=16.2°/17.7°,α95=5.6°,对应古地磁极位置为63.1°N,224.6°E,A95=5.1°.另一方面,Ar-Ar年代学结果表明采样剖面的林子宗火山岩形成年龄为~99-93Ma,与拉萨地块林周盆地的林子宗群火山岩的形成年龄存在较大差异.由此我们得到晚白垩世拉萨地块中部措勤地区的古纬度为8.5°±6.9°N,与林周盆地古近纪林子宗群典中组和年波组所揭示出的古纬度相当,进一步表明亚洲大陆最南缘的拉萨地块在晚白垩世-古近世期间位于北半球~10°N的低纬度地区.结合最新的特提斯海相地层古地磁结果,晚白垩世-古近世拉萨地块的古地理位置限定了印度与欧亚大陆的初始碰撞时间不晚于60.5Ma;~93Ma以来,拉萨地块和单一刚性欧亚大陆之间存在~1900km的构造缩短.
唐祥德黄宝春杨列坤易治宇乔庆庆陈力为
关键词:拉萨地块晚白垩世古地磁学
印欧大陆碰撞前亚洲大陆南缘古位置再研究:林周盆地上白垩统红层的古地磁新结果被引量:8
2017年
拉萨地块林周盆地白垩系红层的古地磁数据一直都有较大争议.过去认为磁倾角变浅可能是造成这些分歧的主要原因.我们在林周盆地设兴组背斜两翼进行了系统的古地磁采样,15个采样点的特征剩磁分量在倾斜校正和倾伏褶皱校正后平均方向为D=339.3°,I=22.9°(α_(95)=5.1°).特征剩磁分量在大约69%展开时获得最大集中,表明其为同褶皱重磁化;此时平均方向为D=339.1°,I=27.3°(α_(95)=4.1°),对应的古地磁极为65.4°N,327.5°E(A_(95)=3.5°),参考点29.3°N/88.5°E的古纬度为15.0°N±3.5°.薄片镜下分析显示赤铁矿为次生矿物,岩石磁组构(AMS)也表现为过渡型构造变形组构.样品的特征剩磁方向应为重磁化的结果,E/I(elongation vs inclination)校正法显示特征剩磁方向并没有发生倾角变浅.根据区域构造,重磁化时代约为72.4±1.8 Ma到64.4±0.6 Ma.综合考虑拉萨地块东西部的古地磁数据以及地震层析成像资料后我们认为,碰撞前拉萨地块大约呈NW-SE向准线性分布,并处于~10°N-15.0°N;自~70 Ma以来,拉萨地块与稳定欧亚大陆之间至少存在1200±400 km(11.1°±3.5°)的南北向构造缩短量;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的碰撞不应晚于55 Ma.
梁雅伦黄宝春易治宇张也闫永刚张东海
关键词:拉萨地块
兰州地区晚第三纪磁性地层与古环境意义被引量:4
2010年
兰州地区位于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带,其第三纪地层对研究风尘沉积发育和青藏高原隆升都有着特殊的意义.本研究以0.5 m间距对兰州盆地皋兰山剖面240 m的晚第三纪地层进行古地磁样品采集,古地磁样品共计422个;以50℃为间隔从室温至500℃用热退磁仪和超导磁力仪完成了皋兰山剖面样品的系统热退磁和剩磁测量.结果表明皋兰山剖面上部地层的实测极性柱出现2个负极性大段中间夹着4个正极性小段,其特点与Gilbert时的典型特征完全一致,并且两端未完全出露的正极性分别与Chron2A.3n和Chron3An.1n相对应,最终确定皋兰山剖面的年代为6~3.5 Ma.由此推断,皋兰山剖面顶部的五泉砾岩形成大约开始于3.5 Ma,五泉砾岩底界年代的确定,为青藏高原的A幕运动提供了地质证据.皋兰山剖面深度602 m处出现由河湖相砂岩向以风成红粘土为主常夹有薄层砂岩的地层转变,通过岩性地层及年代的推断,兰州地区的风尘序列堆积发育的年代至少为7 Ma,与黄土高原风尘序列堆积底界8~7 Ma基本一致,说明了兰州地区与黄土高原在风尘序列堆积过程中具有统一性.
韩飞孙东怀张焱陈发虎王飞朱彦虎张月宝易治宇李再军胡文伟
关键词:磁性地层晚第三纪青藏高原隆升
兰州地区新近纪地层的沉积相与古环境记录被引量:9
2010年
兰州地区位于黄土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带,其第三纪地层对研究风尘沉积发育和青藏高原隆升都有着特殊的意义。本研究以0.25 m为间距对厚度210 m的兰州皋兰山剖面的新近纪地层采集样品901个,在实验室对试验样品进行前处理后对其进行了粒度、磁化率和色度测试。用粒度分布函数的方法分离了沉积物的各成因组分,确定了风成组分和水成组分在全剖面沉积物中所占的百分比。结合色度和磁化率的实验结果分析表明,皋兰山剖面地层以风尘沉积为主,其间夹有河流相沉积的约15层砂岩。古环境的恢复表明,兰州地区从至少约7 Ma开始,沉积地层经历了由河湖相向风尘沉积转变,气候干旱化开始,与黄土高原风尘序列堆积底界8~7 Ma基本一致。6~5.2 Ma构造稳定,是比较开阔的平原环境,并且气候条件比较湿热;5.2~3.5 Ma间构造波动比较频繁,形成了间隔性的河流相砂岩沉积,而在气候表现为干冷;自3.5 Ma开始,兰州地区发生相对构造沉陷,五泉砾岩层的发育是对青藏运动A幕的具体响应。
张焱孙东怀韩飞王飞朱彦虎张月宝易治宇李再军
关键词:风尘沉积古环境
碰撞前印度大陆北缘古地理轮廓——藏南晚白垩世堆拉灰岩古地磁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堆拉灰岩的古地磁数据为重建碰撞前印度大陆北缘轮廓提供了重要制约,但也留下了一些疑点,为此,本文对该地区晚白垩世海相沉积开展了进一步的古地磁研究。通过对10个采点样品的系统退磁及统计分析,得到宗山组最下段经地层校正后的特征剩磁分量为D=168.2°,I=-7.3°,α95=7.5°。该分量与前人从该地区宗山组中、上段得到的古地磁结果无显著区别,并在95%的置信水平上通过褶皱检验,表明剩磁是褶皱前获得的。尽管如此,堆拉晚白垩世灰岩统一的负极性特征与其沉积期间(Turonian-Maastrichtian)对应的古地磁标准极性柱不符,表明该地区宗山组不同层位可能普遍遭遇了重磁化,不能用来约束喜马拉雅地体的古地理位置。基于以上考虑,本文仅用前人从岗巴宗山地区获得的古地磁结果对晚白垩世期间特提斯喜马拉雅地体的古地理位置进行了计算和修正,结果显示该地体在宗山组上段沉积期间(约71~65Ma)的古纬度约为9°S,计算得到当时大印度的北向延伸量为1500km,与前人从宗浦组得到的古地磁结果一致。
易治宇梁雅伦赵杰闫永刚陈力为唐祥德
关键词:古地磁古地理重建藏南
再论印度与亚洲大陆何时何地发生初始碰撞被引量:33
2010年
印度与亚洲大陆碰撞形成了喜马拉雅造山带.该造山带是当今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是建立新的大陆动力学理论的最佳天然实验室.印度与亚洲大陆碰撞时限是正确认识和理解该造山带形成与演化、高原隆升的动力学过程等的起点.近南北向陆陆碰撞的最直接证据是碰撞带两侧块体在古纬度上的相互重叠.本文拟通过对相关古地磁资料的分析,结合近年来在拉萨地块南缘林子宗群火山岩和沉积岩夹层上获得的最新古地磁结果,探索当今占地磁数据所限定的印度和亚洲大陆发生初始碰撞的时间和古地理位置.结果表明,拉萨地块林子宗群形成时期(约64~44 Ma)古亚洲大陆最南缘的古地理位置(~10°N)限定了印度与亚洲大陆的初始碰撞最可能发生在65~50 Ma之间;如果以由印度洋海底地形所限定的东冈瓦纳大陆裂解前的印度板块形状为大印度模型,则印度与亚洲大陆的初始碰撞很可能发生在60~55 Ma之间.
黄宝春陈军山易治宇
关键词:拉萨地块古地理古地磁学
塔格山剖面晚新生代磁性地层
通过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在塔里木盆地西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选择了地层连续稳定、出露良好的新生代剖面—塔格山剖面进行了野外地层测量、岩性描述及样品采集。用超导磁力仪和磁化率仪作了系统的磁性地层研究,获得了该剖面的磁性地层...
易治宇
关键词:新生代磁性地层塔里木盆地
文献传递
藏南早古近纪古地磁再研究及其对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的制约
青藏高原造山带的形成是显生宙最重要的地质事件,其形成、演化模式及资源、环境效应是地学研究的焦点。印度与亚欧亚大陆何时何地发生碰撞近年来却仍存在很大争议。大陆岩石圈的相互接触和大洋岩石圈的消失是判断陆陆发生初始碰撞的标志,...
易治宇黄宝春
文献传递
再论印度与亚洲大陆何时何地发生初始碰撞
印度与亚洲大陆碰撞形成了喜马拉雅造山带.该造山带是当今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是建立新的大陆动力学理论的最佳天然实验室.印度与亚洲大陆碰撞时限是正确认识和理解该造山带形成与演化、高原隆升的动力学过程等的起点.近南北...
黄宝春陈军山易治宇
关键词:拉萨地块古地理古地磁学
文献传递
藏南错那洞淡色花岗岩年代学研究及其对藏南拆离系活动时间的限定被引量:17
2017年
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窿带(NHGD)内保存了大陆碰撞后青藏高原中下地壳的构造变形、高级变质、陆壳深熔作用等重要信息,是研究喜马拉雅造山带的深部岩浆作用和构造变形之间的耦合关系、深部岩浆活动乃至青藏高原隆升历史等大陆动力学过程的关键部位。本文对藏南错那洞穹窿内淡色花岗岩进行锆石LA MC-ICP-MS U-Pb、白云母^(40)Ar/^(39)Ar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锆石U-Pb定年和白云母^(40)Ar/^(39)Ar测年结果表明错那洞淡色花岗岩形成于19.5±0.3Ma^19.7±0.7Ma,冷却年龄为15Ma。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该花岗岩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稀土配分模式和微量元素蛛网图与以Manaslu为代表的高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一致,而不同于具有加厚地壳的埃达克岩的特征的北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其形成于与南北向拆离相关的伸展环境。
董汉文许志琴孟元库易治宇
关键词:藏南淡色花岗岩年代学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