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赟

作品数:67 被引量:499H指数:1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4篇期刊文章
  • 29篇会议论文
  • 3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3篇天文地球
  • 2篇水利工程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3篇地壳
  • 12篇地幔
  • 12篇青藏高原
  • 10篇地震
  • 10篇青藏
  • 10篇壳幔
  • 9篇火成岩
  • 9篇波速
  • 9篇大火成岩省
  • 8篇岩石
  • 8篇岩石圈
  • 8篇峨眉山大火成...
  • 8篇层析成像
  • 6篇地球物理
  • 6篇上地幔
  • 5篇面波
  • 5篇接收函数
  • 5篇壳幔结构
  • 5篇横波
  • 5篇俯冲

机构

  • 65篇中国科学院
  • 17篇中国科学院大...
  • 6篇桂林理工大学
  • 5篇云南大学
  • 5篇中国地质大学...
  • 4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吉林大学
  • 3篇中国地震局
  • 2篇防灾科技学院
  • 2篇清华大学
  • 2篇西安石油大学
  • 2篇中国石油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桂林工学院
  • 1篇国土资源部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加利福尼亚大...
  • 1篇同济大学
  • 1篇云南省地震局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作者

  • 67篇陈赟
  • 21篇张中杰
  • 15篇滕吉文
  • 10篇田小波
  • 10篇徐涛
  • 9篇梁晓峰
  • 7篇陈赟
  • 6篇王光杰
  • 6篇徐义刚
  • 5篇秦义龙
  • 4篇马晓冰
  • 4篇邓阳凡
  • 4篇闫永利
  • 4篇白志明
  • 4篇牛滨华
  • 4篇杨立强
  • 3篇胡家富
  • 3篇赵永贵
  • 3篇孔祥儒
  • 3篇孙春岩

传媒

  • 16篇地球物理学报
  • 6篇中国科学:地...
  • 4篇2015中国...
  • 3篇矿物岩石地球...
  • 3篇中国地球物理...
  • 3篇中国地球物理...
  • 2篇中国科学(D...
  • 2篇岩石学报
  • 2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地质科学
  • 1篇CT理论与应...
  • 1篇地学前缘
  • 1篇国际CT和三...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中国科学院地...
  • 1篇中国科学院地...
  • 1篇2017中国...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5篇2017
  • 13篇2015
  • 1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09
  • 4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5篇2005
  • 7篇2004
  • 5篇2003
  • 3篇2002
  • 1篇2001
6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井间地震数据直达波走时层析成像被引量:1
2000年
本文利用矢量射线追踪正演模拟技术计算地震波直达波传播的路径及走时,进而利用射线走时及路径的内插,发展了弯曲射线迭代反演技术.该方法可用来重建井间地层的速度图像.基于所发展的方法,我们对较为复杂的典型地质模型进行了井间速度重建.结果表明该方法是一项快速、高精度的走时层析成像技术.
陈赟张中杰滕吉文王光杰
青藏高原壳幔形变数值模拟研究被引量:4
2006年
现有数值模拟研究已在很大程度上较合理地给出青藏高原演化运动学和动力学过程的图像。利用连续介质快速拉格朗日分析方法,笔者进行了青藏高原壳幔形变数值模拟研究。据此得到的青藏高原三维壳幔形变特征反映纬向上主碰撞带远、近程效应的差异和经向上地壳物质“逃逸”的存在,印证了青藏高原形成过程中南北双向挤压、而且南部作用大于北部作用的可能应力场特征。青藏高原壳幔形变不仅强烈依赖于随深度变化的岩石力学性质及其距离挤压作用前锋带的远近,而且存在强烈的横向不均一性。同时,强应变(剪切)带的存在对高原岩石圈形变具有重要影响,高原形变过程中地壳尺度的耦合流及壳-幔解耦共存。但是,常规数值模拟研究尚存在很大局限性:(1)物理-力学模型单一;(2)几何模型简单;(3)边界形态与条件理想化;(4)模型内部块体划分粗糙;(5)不连续体介质处理困难。借助具有可处理大形变能力的4-D数值模拟方法,将观测资料与数值模拟相互补充是深入研究青藏高原壳幔形变的关键。
杨立强邓军陈赟
关键词:数值模拟壳幔形变大陆动力学青藏高原
一种改进的适应于倾斜Moho面的H-κ-θ叠加方法及应用被引量:7
2018年
地壳厚度、波速比或泊松比是研究地壳结构和性质的基本地震学参数,对于研究地壳组分特征及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经典H-κ叠加方法是利用远震接收函数资料求取台站下方地壳厚度和波速比最为简便高效的方法.但该方法隐含着Moho面是水平界面的假设条件,意味着Ps转换波及后续多次波相对P波的走时主要取决于地壳厚度和纵横波速度,而忽略了界面产状的影响.理论模拟表明,如果不考虑Moho面的产状,特别是在Moho面倾角较大的情况下,利用经典H-κ叠加方法得到的地壳厚度和波速比会偏离实际模型,尤其会造成波速比的过高估计,从而影响到对地壳结构和性质的认知.为了解决Moho面倾斜条件下的地壳厚度和波速比求取问题,本文推导了界面倾斜条件下Ps转换波与后续多次波相对于直达P波的理论到时公式;基于经典H-κ叠加方法的思想,提出了一种可以同步求取地壳厚度-波速比-Moho面倾角的H-κ-θ叠加方法.通过理论模型测试,验证了该方法具备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并将此方法应用于青藏高原南部Hi-CLIMB台阵资料,显示出较好的应用潜力.
谭萍陈赟陈赟李玮唐国彬李玮
关键词:地壳厚度波速比
利用自适应偏振滤波器剔除三分量地震资料中的随机与非随机噪声
<正> 随着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无论是天然地震监测,还是人工地震探测,为了获得丰富的地下介质信息,地震数据采集工作中已经广泛采用多分量接收器。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有效信号难免会被各种各样的随机或非随机噪声所污染,从而使得...
陈赟张中杰孙春岩牛滨华
文献传递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地壳速度结构与古地幔柱活动遗迹:来自丽江-清镇宽角地震资料的约束被引量:46
2015年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是中国境内唯一被国际学术界认可的大火成岩省,普遍认为其形成与古地幔柱有关.以往对峨眉山古老地幔柱事件的识别,主要依靠地质地球化学等资料,缺少深部地球物理探测结果的约束和支持.为此,我们利用"丽江-攀枝花-清镇"剖面的人工源宽角地震数据重建该地区地壳速度结构,以便更好地理解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深部结构与属性特征.前人根据茅口灰岩的剥蚀程度,将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从分布空间上划分为内、中、外三个带.跨越内、中、外带剖面地震探测结果显示:(1)沿剖面结晶基底的平均深度在2 km左右.(2)中地壳平均速度结构为6.2~6.6 km/s;内带局部呈现大约幅值为0.1~0.2 km/s的高速异常;下地壳速度结构,在内带为6.9~7.2 km/s;中带和外带偏低,为6.7~7.0 km/s;在内带和中带交界附近,受小江断裂带的影响,上、中、下地壳均呈现相对低速异常特征.(3)小江断裂两侧,尤其东侧地壳平均速度较低,且固结地壳的平均速度也较低,初步认为小江断裂至少向地下延伸至40 km以深,可能切穿整个地壳.(4)沿剖面Moho面深度,内带范围内深约47~53 km,中间呈上隆的特征;中带深约42~50 km,外带深约38~42 km,中带至外带,Moho面逐渐变浅.内带Moho面局部隆起、(固结)地壳呈现高速异常特征,可能是二叠纪地幔柱活动引起的底侵作用及岩浆上侵的结果,为古地幔柱的活动遗迹.
徐涛张忠杰刘宝峰陈赟张明辉田小波徐义刚滕吉文
关键词: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地壳速度结构
青藏高原中部上地幔顶部速度结构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聂仕潭田小波梁晓峰陈赟
陆内岩石圈拆沉:来自四川盆地西南缘地幔转换带成像的约束
2023年
四川盆地西南缘毗邻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受印度-欧亚大陆俯冲、碰撞的共同作用,是研究陆内岩石圈构造演化和深浅部动力学过程的理想场所.本研究基于布设在跨四川盆地和川滇地块的高密集宽频带地震台阵波形数据,利用多频率、多模型P波接收函数对区域下方的地幔转换带速度间断面进行了精细成像.研究结果发现,在安宁河-小江断裂带西侧, 660-km间断面出现10~30km“渐变式”下沉,这可能与印度板块自西向东俯冲带来的热异常效应相关.在四川盆地与川滇地块交界处, 410-km间断面在小范围内沿测线表现出5~10km的抬升;而660-km间断面存在横向尺度~150km的剧烈下沉,幅值可达30km.结合地表观测和动力学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认为四川盆地西南缘地幔转换带速度间断面横向小尺度的剧烈变化,正体现了该应力集中区岩石圈“滴落式”拆沉的影响,拆沉的岩石圈碎片在上地幔底部堆叠导致了660-km间断面的局域显著下沉.本研究为较难探测的小规模陆内岩石圈“滴落式”拆沉提供了地震学观测证据,也为受板块/陆块俯冲、碰撞等影响的陆内应力集中区的深浅部动力学过程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杨凡李娟陈思丹陈赟陈赟陈赟
关键词:地幔转换带川滇地块
西藏错勤—申扎剖面大地电磁测深研究被引量:16
2012年
通过对西藏冈底斯地区错勤—申扎大地电磁测深剖面的研究,揭示了该地区壳幔结构特征.上地壳底界面深度大约20km,在扎日南木错以西和当惹雍错以东地区分别发育壳幔高导层(体).高导层(体)的中心———电阻率低值区出现在20~40km深度,其根部可追踪到上地幔.从高导层(体)的发育特征推断:错勤—申扎剖面壳幔高导层(体)是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主、晚碰撞阶段地幔热流物质上涌和后碰撞阶段地壳东西向拉张作用下,导致中、下地壳岩石相继发生两期部分熔融的结果.而当惹雍错可能是一条深度可能达到上地幔的深、大断裂.
闫永利马晓冰陈赟王光杰王显祥兰海强吕庆田
关键词:冈底斯大地电磁测深壳幔结构深断裂
岩浆底侵的热-流变学效应及对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启示被引量:8
2018年
岩浆底侵在大陆地壳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二维热传导方程模拟不同规模的地壳底侵产生的热-流变学效应,以及幔源岩浆温度和含水量对底侵厚度的影响;并以现有的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深部地球物理探测结果为约束,模拟了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内带幔源岩浆底侵对应的地表热流随时间演化,探讨了形成幔源岩浆底侵的潜温和初始熔融的深度制约。结果显示:1)幔源岩浆底侵引起的热扰动的耗散时间取决于岩浆底侵的初始厚度。以幔源岩浆侵入温度为1300℃,20km厚的地壳底侵为例,热扰动完全耗散需经历约150Myr;而5km厚的地壳底侵,只需经历50Myr热扰动已基本耗散殆尽。2)在初始阶段,岩浆底侵会造成岩石圈强度的显著降低;随着热耗散的进行,岩石圈强度会逐渐恢复;在热扰动耗散殆尽之后,岩石圈强度反倒比底侵前的岩石圈强度更大。这表明岩浆底侵不但可以导致地壳增厚,还会最终导致岩石圈的强化。3)温度对地壳底侵厚度的影响比含水量的影响要大得多。将我们的模型应用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结果表明内带地壳底侵的热耗散需持续上百个百万年,岩浆潜温超过1500℃,初始熔融深度超过200km。
王振华王振华陈赟陈赟
关键词:岩浆底侵热传导温度含水量峨眉山大火成岩省
地中海西部地区地壳Lg波衰减及其构造意义
地中海西部地区正在经历着非洲和伊比利亚板块之间北西-南东向的汇聚过程。这里大洋板块俯冲刚刚完成,陆陆碰撞处于起始阶段,大陆汇聚边界处的Betic-Rif弧是地球上最小型的造山带之一(Platt et al., 2013)...
朱威谋赵连锋谢小碧Chourak Mimoun陈赟姚振兴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