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维甲类
  • 5篇维甲类化合物
  • 4篇构效
  • 4篇构效关系
  • 3篇构效关系研究
  • 2篇药物
  • 2篇致癌
  • 2篇致癌活性
  • 2篇鸟氨酸
  • 2篇鸟氨酸脱羧酶
  • 2篇脱羧酶
  • 2篇活性
  • 2篇构象
  • 2篇氨酸
  • 2篇COMFA
  • 1篇丁基
  • 1篇药物分子设计
  • 1篇治疗药
  • 1篇治疗药物
  • 1篇受体

机构

  • 8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8篇王敏敏
  • 8篇郭宗儒
  • 4篇黄牛
  • 4篇褚凤鸣
  • 3篇杨光中
  • 2篇刘全志
  • 1篇易翔
  • 1篇何小庆
  • 1篇韩锐
  • 1篇夏丽娟

传媒

  • 4篇药学学报
  • 3篇Journa...
  • 1篇化学学报

年份

  • 1篇2001
  • 3篇1997
  • 3篇1996
  • 1篇1995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维甲类化合物抗致癌活性的三维构效关系研究被引量:1
1996年
使用比较分子场分析法建立了维甲类化合物抗致癌活性的三维构效关系模型。用交叉验证法和非交叉验证方法分别验证和建立的分子场模型有高的交叉验证回归系数(R2cv=0.905),说明系列化合物分子周围空间场和静电场分布的差异与其生物活性差异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使用这个模型预测在建立模型时没有包括进去的三个化合物的活性,预测值接近实验值,提示该模型具有较好的活性预测能力,可用来指导设计新的高活性维甲分子。化合物分子的最低能量构象未必是其活性构象。用得到的化合物最低能量构象进行CoMFA研究,其交叉验证系数较低(R2cv=0.420),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将部分分子的单键微弱旋转,构象能变化控制在2千卡/摩尔之内,其它分子采取最低能量构象,则得到高的交叉验证系数。叠合的配体分子场模拟了配体分子周围的作用环境,反映受体结合部位与配体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基团和(或)原子的空间和静电性质,分子场模型在作为预测活性模板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受体结合部位的三维拓扑形状和理化特性。
黄牛王敏敏褚凤鸣郭宗儒
关键词:鸟氨酸脱羧酶维甲类化合物抗肿瘤
三维药物分子设计的基本方法
1995年
三维药物分子设计的基本方法王敏敏,郭宗儒(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100050)药物和受体相互作用是呈现药效的分子基础,这种相互作用是在三维空间实现的。如果能够知道受体一药物复合物的结构特点以及相互作用时各自的变化,就有可能实现...
王敏敏郭宗儒
关键词:药物分子设计
维A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研究.I.维A类与受体结合作用的三维构效关系被引量:7
1997年
准确地预测配体受体的结合常数是基于受体结构设计(structurebaseddesign)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几乎所有的全新设计(denovodesign)或3D数据库搜寻的方法都侧重于结构的生成而忽视了对结构的定量评价。本文以副睾维A酸结合蛋白(ERABP)为模板,用DOCK程序研究了一组维A类化合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得到一个预测受体结合常数的方程。另外,对DOCK后的分子构象进行了CoMFA分析,得到这类化合物的作用模型。
王敏敏黄牛杨光中杨光中
关键词:受体构效关系
维甲类化合物构效关系研究:抗致癌活性的三维构效关系被引量:1
1996年
使用比较分子场分析法(comparativemolecularfieldanalysis,CoMFA)[1]建立了一个维甲类化合物抗致癌活性的三维构效关系(3D-QSAR)模型,用交叉验证法(cross-validation)、和非交叉验证方法(non-cross-validation)分别验证和建立的分子场模型,高的交叉验证回归系数(=0.905)说明系列化合物分子周围空间场和静电场分布的差异与其生物活性差异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用这个模型预测在建立模型时没有包括进去的三个化合物的活性,预测值接近实验值,提示该模型有较好的活性预测能力,可用来指导设计新的高活性维甲分子。化合物分子的最低能量构象未必是其活性构象。用得到的化合物最低能量构象进行CoMFA研究,其交叉验证系数较低(=0.420),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将部分分子的单键微弱旋转,构象能变化控制在2kcal·mol-1之内,其它分子采取最低能量构象,则得到高的交叉验证系数。叠合的配体分子场模拟了配体分子周围的作用环境,反映受体结合部位与配体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基团和(或)原子的空间和静电性质,分子场模型在作为预测活性模板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受体结合?
黄牛王敏敏褚凤鸣郭宗儒
关键词:鸟氨酸脱羧酶维甲类化合物抗癌活性
维甲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研究维甲类与受体结合作用的三维构效关系
1996年
准确地预测配体-受体的结合常数是基于受体结构设计(structure-baseddesign)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的全新设计(denovodesign)或3D数据库搜寻的方法大都侧重于结构的生成而对结构的定量评价有所忽视,本文以附睾维甲酸结合蛋白(ERABP)为模板,用DOCK程序研究了一组维甲类化合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得到一个预测受体结合常数的方程。另外,对DOCK后的分子构象进行了CoMFA分析,得到这类化合物的作用模型。
王敏敏黄牛杨光中郭宗儒
关键词:维甲类化合物构效关系DOCKCOMFA
维甲类化合物的研究 IV.双叔丁基苯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和构效关系被引量:5
1997年
以3,5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为结构单元设计合成了取代的酰芳胺、芳酯和查尔酮类化合物,模拟全反式维甲酸的分子形状、长度和功能基的空间配置,并研究对细胞诱导分化的活性。结果表明分子一端的疏水性基团,另一端羧基的存在以及分子的共轭性,是呈现诱导分化活性的必要和充分的因素,缺少其中任何一个则失去活性,而且分子的构象、形状和基团的配置也起关键作用。芳酰胺类的N甲基化产物的稳定构象是两个芳环呈顺式排布,使分子成弯曲状,而不呈反式的伸展形式,以致与全反式维甲酸分子的伸展形状不同,这是它失去活性的原因。本工作发现化合物No4f,4g,7,13,32,37和38等具有显著的细胞诱导分化作用。
郭宗儒刘全志褚凤鸣王敏敏皮士卿杨光中韩锐夏丽娟何小庆
关键词:维甲酸构象
Study on the Equivalent Conformation of Retinoids
1997年
具有诱导细胞分化作用及癌和皮肤病化学治疗作用的维甲类化合物,不仅要求分子一端有疏水性、另一端为极性羧基和整个分子的共轭性,而且分子的构象也起重要作用。本文合成的N(4羧基苯基)3,5双叔丁基4羟基苯甲酰胺(2)具有与全反式维甲酸(ATRA,1)相似性质的基团配置和构象,表现有维甲酸的生物活性。然而N甲基化合物3,由于构象的完全不同,丧失了活性。用X线晶体学、紫外和核磁共振等方法研究了化合物2、3和ATRA的结构异同。
郭宗儒刘全志王敏敏
关键词:维甲类化合物
全文增补中
维甲化合物与维甲X受体相互作用模拟及QSAR研究
2001年
用分子对接确定了一系列RXR激动剂与受体的作用方式,与X衍射测得的晶体复合物中9-cis-RA的作用方式相近.对接后的配体-受体复和物经分子力学优化后更接近药效构象,两者相互作用能与活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2=O.64.用活性构象建立的CoMFA模型比低能构象建立的CoMFA模型有更高的可信度,其交叉验证相关系数q2=0.791,非交叉验证相关系数r2=0.988,绝对误差SE=0.099,F6,33=456.8.
郭宗儒易翔王敏敏褚凤鸣
关键词:分子对接COMFAQSAR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