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方华 作品数:8 被引量:55 H指数:2 供职机构: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电子电信 更多>>
赴德国马普气象研究所学习海洋碳循环模式总结 2014年 1概况
2013年9月6日至12月2日,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模式室吴方华博士应Tatiana Ilyina博士邀请,赴德国马普气象研究所(MPI-M:Max Planek Institute for Meteorology)进行学术访问,将MPI-M发展的全球海洋碳循环模式(HAMOCC:Hamburg Model of the Ocean Carbon Cycle)最新版本5.2成功移植到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BCC—CSM的海洋分量模式MOM中,并完成稳定性测试和模拟结果合理性的检验工作。访问期间有幸参加了MPI-M的年会和NCAR命令行语言(NCL)软件使用培训。 吴方华关键词:气象 气候模式 CARBON 气候系统模式 海洋环流模式对平流方案与分辨率的敏感性 被引量:2 2008年 文中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发展的准全球海洋环流模式(LICOM),从水平分辨率、垂直分辨率、平流方案3个方面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案,进行组合试验,研究这些因素对于海洋环流(特别是热带海洋)的重要影响。8组试验表明,水平分辨率的提高,对于流场的改进有显著作用,能够使流场达到与实际非常接近的强度;调整的垂直分辨率,上层海洋的加密,能够使热带太平洋上层海洋的模拟改进;引入的两步保形平流方案,能够使得热带太平洋海温的模拟有所改进,这种改进的效果在低分辨率的情况下,尤为明显。同时,8组试验也一致地表现出等温线的密集程度比实际情况稀疏,这反映了模式在物理过程,特别是混合过程的描述方面,还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肖潺 俞永强 吴方华 刘海龙关键词:水平分辨率 垂直分辨率 次季节-季节-年际尺度一体化气候模式集合预测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次季节‑季节‑年际尺度一体化气候模式集合预测系统,包括初始化模块、高分辨率气候模式模块、集合预测模块和预测后处理模块,初始化模块用于下载、提取和处理包含大气、陆面、海洋、海冰的多源资料,利用外部参数控制并实现... 吴统文 李巧萍 颉卫华 宇如聪 梁潇云 姚隽琛 颜京辉 程彦杰 刘向文 路屹雄 王在志 张芳 刘一鸣 张艳武 李伟平 吴方华 李江龙 储敏 辛晓歌 张洁 房永杰 张莉 魏敏文献传递 一个海洋环流模式模拟的北印度洋经向环流及其热输送 被引量:5 2008年 对比两个同化资料GODAS(Global Ocean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和SODA(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考察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的气候系统海洋模式LICOM(LASG/IAP Climate system Ocean Model)模拟的北印度洋经向环流及热输送的气候态。LICOM能抓住北印度洋大尺度环流的季节变化特征,模拟的年平均越赤道热输送为-0.24 PW(1 PW=1015W),较之以往的数值模式结果更接近观测和同化资料。与同化资料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季节变化强度,北半球夏季在赤道以南偏弱0.5 PW,这与模式夏季的纬向风应力偏弱,热输送中的大项Ekman热输送模拟偏弱,从而模拟的经圈翻转环流较浅有关。 吴方华 李薇 刘海龙 张学洪关键词:北印度洋 纬向风 次季节-季节-年际尺度一体化气候模式集合预测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次季节‑季节‑年际尺度一体化气候模式集合预测系统,包括初始化模块、高分辨率气候模式模块、集合预测模块和预测后处理模块,初始化模块用于下载、提取和处理包含大气、陆面、海洋、海冰的多源资料,利用外部参数控制并实现... 吴统文 李巧萍 颉卫华 宇如聪 梁潇云 姚隽琛 颜京辉 程彦杰 刘向文 路屹雄 王在志 张芳 刘一鸣 张艳武 李伟平 吴方华 李江龙 储敏 辛晓歌 张洁 房永杰 张莉 魏敏文献传递 通用地球系统模式(CESM)第19届学术年会简介 2014年 1概况
2014年6月15—21日,国家气候中心模式室吴方华博士和张芳参加了在美国科罗拉多州Breckenridge小镇举办的通用地球系统模式(CESM)第19届学术年会。该学术年会由美国国家大气科学研究中心(NCAR)气候与全球动力系承办,旨在探讨CESM模式的研发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并为其他模式发展提供经验交流的平台,其代表了目前国际前沿模式发展的最新动向。国家气候中心模式室历年都会派相关科研人员参会观摩学习。会上张芳主要关注了大气环流模式以及大气化学模式的研究进展,吴方华则重点关注了海洋环流模式和海洋生物化学模式的研究进展。 吴方华 张芳关键词:地球系统 大气化学模式 大气环流模式 海洋环流模式 北京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研发进展——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48 2014年 较全面地介绍了北京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BCC_CSM)研发所取得的一些进展及其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全球近280 km较低分辨率的全球海-陆-气-冰-生物多圈层耦合的气候系统模式BCC_CSM1.1和110 km中等大气分辨率的BCC_CSM1.1(m),以及大气、陆面、海洋、海冰各分量模式的发展。BCC_CSM1.1和BCC_CSM1.1(m)气候系统模式均包含了全球碳循环和动态植被过程。当给定全球人类活动导致的碳源排放后,就可以模拟和预估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BCC_CSM1.1和BCC_CSM1.1(m)已应用于IPCC AR5模式比较,为中外开展气候变化机理分析和未来气候变化预估提供了大量的试验数据。还介绍了BCC_CSM1.1和BCC_CSM1.1(m)参与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的大量试验分析评估结果,BCC_CSM能够较好地模拟20世纪气温和降水等气候平均态和季节变化特征,以及近1000年的历史气候变化,所预估的未来100年气候变化与国际上其他模式的CMIP5试验预估结果相当。初步的分析表明,分辨率相对高的BCC_CSM1.1(m)在区域气候平均态的模拟上优于分辨率较低的BCC_CSM1.1。 吴统文 宋连春 李伟平 王在志 张华 辛晓歌 张艳武 张莉 李江龙 吴方华 刘一鸣 张芳 史学丽 储敏 张洁 房永杰 汪方 路屹雄 刘向文 魏敏 刘茜霞 周文艳 董敏 赵其庚 季劲钧 Laurent Li 周明煜关键词:大气环流模式 陆面过程模式 海洋环流模式 近惯性内波破碎混合方案对MOM4模式的影响 2019年 风生近惯性内波破碎引起的跨等密度面混合在海洋内部混合中起重要作用。然而其参数化对海洋模式的模拟影响仍有待进一步认识。本文给出的是在模块化海洋模式(MOM)中海洋表面边界层以下引入一个考虑风驱动近惯性内波破碎引起的跨等密度面混合参数化方案的研究工作。模拟结果显示,该方案有效改善MOM4模拟的上层1 000 m以上的温盐偏差,特别是在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的通风地区。数值试验表明,风生近惯性内波破碎有可能是维持海洋通风过程的重要机制之一,它使得海洋通风区的位温变冷,盐度变淡,整层等位密面加深。维持的通风过程使得北太平洋副极地大涡的影响延伸到副热带大涡。从而模拟的北太平洋中层水源头及其副热带大涡东侧的温盐更接近观测实际。同时,模拟的北大西洋经圈翻转环流强度也更为合理。 吴方华 范植松 楚合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