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江龙

作品数:19 被引量:360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攀登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领域

  • 17篇天文地球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9篇气候
  • 7篇季风
  • 6篇热带
  • 5篇南海季风
  • 5篇季风爆发
  • 4篇气旋
  • 4篇热带气旋
  • 4篇南海季风爆发
  • 3篇气候系统
  • 3篇气候系统模式
  • 3篇黄渤海
  • 3篇BCC
  • 2篇一体化
  • 2篇时间滞后
  • 2篇年际
  • 2篇年际尺度
  • 2篇气候变化
  • 2篇气候模式
  • 2篇气候预测
  • 2篇夏季

机构

  • 19篇中国气象局国...
  • 3篇解放军理工大...
  • 2篇中海石油工程...
  • 1篇国家海洋环境...
  • 1篇北京气象学院
  • 1篇南京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气象局广...
  • 1篇中国气象局国...

作者

  • 19篇李江龙
  • 8篇张秀芝
  • 6篇吴统文
  • 6篇储敏
  • 6篇闫俊岳
  • 5篇房永杰
  • 5篇姚华栋
  • 5篇路屹雄
  • 5篇张艳武
  • 5篇张莉
  • 4篇辛晓歌
  • 4篇唐志毅
  • 4篇颉卫华
  • 4篇张芳
  • 4篇李伟平
  • 4篇刘向文
  • 4篇张洁
  • 3篇王在志
  • 3篇李巧萍
  • 3篇刘一鸣

传媒

  • 4篇气象学报
  • 3篇海洋学报
  • 2篇气候与环境研...
  • 1篇黄渤海海洋
  • 1篇气象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大气科学
  • 1篇热带气象学报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海洋预报
  • 1篇气候变化研究...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3
  • 2篇2002
  • 1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8
  • 4篇1997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热带次表层海温与南海夏季风的关系研究被引量:12
2002年
分析了南海夏季风强度指数 ,与热带太平洋至印度洋 0~ 4 0 0m海水海温距平场的相关关系 ,发现南海夏季风在 12 0m层的信号最强 ,并且与ENSO循环有关。根据相关场反映的信息对季风强度与海温场分类 ,针对其中 4种情况对 12 0m层海温距平和 85 0hPaU分量进行合成分析 ,发现热带海温异常影响南海夏季风强度 ,季风强弱反过来改变海温分布。
张秀芝李江龙王东晓
关键词:海温距平次表层ENSO循环海温场热带太平洋
北京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研发进展——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44
2014年
较全面地介绍了北京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BCC_CSM)研发所取得的一些进展及其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全球近280 km较低分辨率的全球海-陆-气-冰-生物多圈层耦合的气候系统模式BCC_CSM1.1和110 km中等大气分辨率的BCC_CSM1.1(m),以及大气、陆面、海洋、海冰各分量模式的发展。BCC_CSM1.1和BCC_CSM1.1(m)气候系统模式均包含了全球碳循环和动态植被过程。当给定全球人类活动导致的碳源排放后,就可以模拟和预估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BCC_CSM1.1和BCC_CSM1.1(m)已应用于IPCC AR5模式比较,为中外开展气候变化机理分析和未来气候变化预估提供了大量的试验数据。还介绍了BCC_CSM1.1和BCC_CSM1.1(m)参与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的大量试验分析评估结果,BCC_CSM能够较好地模拟20世纪气温和降水等气候平均态和季节变化特征,以及近1000年的历史气候变化,所预估的未来100年气候变化与国际上其他模式的CMIP5试验预估结果相当。初步的分析表明,分辨率相对高的BCC_CSM1.1(m)在区域气候平均态的模拟上优于分辨率较低的BCC_CSM1.1。
吴统文宋连春李伟平王在志张华辛晓歌张艳武张莉李江龙吴方华刘一鸣张芳史学丽储敏张洁房永杰汪方路屹雄刘向文魏敏刘茜霞周文艳董敏赵其庚季劲钧Laurent Li周明煜
关键词:大气环流模式陆面过程模式海洋环流模式
国家气候中心短期气候预测模式系统业务化进展被引量:89
2013年
该文简要介绍了国家气候中心短期气候预测模式系统的研发成果,并侧重于从海洋资料同化系统、陆面资料同化系统、月动力延伸预测模式系统、季节气候预测模式系统4个方面介绍了第2代短期气候预测模式系统的业务化进展。第2代海洋资料同化系统已初步建成,其对温盐的同化效果总体上优于第1代同化系统;陆面资料同化系统正在研发中,目前已完成其中的多源降水融合子系统的业务建设工作,可为陆面分量提供实时的大气降水强迫分析场;第2代月动力延伸预测系统基于国家气候中心大气环流模式BCC_AGCM2.2建立,已于2012年8月进入准业务运行阶段;第2代季节预测模式系统基于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BCC_CSM1.1(m)建立,将于2013年底投入准业务运行。初步评估表明:第2代月动力延伸预测模式系统和季节气候预测模式系统分别对候、旬、月和季节、年际时间尺度的气候变率体现出了一定的预测能力,其对降水、气温、环流等要素的预测技巧总体上要高于第1代预测系统。
吴统文宋连春刘向文李巧萍梁潇云程彦杰周巍聂肃平张莉颉卫华房永杰张艳武路屹雄储敏李江龙
2002年南海季风建立及其雨带变化的天气学研究被引量:11
2003年
利用南海海 气通量观测试验资料结合NCEP ,GPCP以及GMS - 5云图资料 ,综合分析了 2 0 0 2年 5~ 6月南海西南季风建立过程及其雨带变化 ,确定 5月 14日西沙及北部海区西南季风爆发 ,5月 15日整个南海季风爆发 ,季风爆发时间属于正常年 ;季风爆发时风向、风速、云量、降水、湿度、辐射及海面温度等要素都发生突变。这种突变是由大气环流的突变造成的。季风爆发前后大气环流变化过程是 :80~ 90°E越赤道气流加强 ,同时印缅低压加深 ,孟加拉湾南北向气压梯度增大 ,而后东亚大陆上气旋发展东移 ,副热带高压东撤 ,孟加拉湾低压槽前的赤道西风突然加强越过中南半岛 ,南海北部首先出现强西南风 ,继而南海季风迅速地全面爆发。孟加拉湾西南风加强到南海季风爆发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大陆冷空气南下起了重要的作用。南海季风爆发时呈现单雨带型 ,而后由单雨带型转变为双雨带型 ,雨带受副热带高压和季风系统共同影响 ,并且随着副热带高压移动位置变化。
闫俊岳唐志毅姚华栋张秀芝柳艳菊李江龙
关键词:季风天气学
次季节-季节-年际尺度一体化气候模式集合预测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次季节‑季节‑年际尺度一体化气候模式集合预测系统,包括初始化模块、高分辨率气候模式模块、集合预测模块和预测后处理模块,初始化模块用于下载、提取和处理包含大气、陆面、海洋、海冰的多源资料,利用外部参数控制并实现...
吴统文李巧萍颉卫华宇如聪梁潇云姚隽琛颜京辉程彦杰刘向文路屹雄王在志张芳刘一鸣张艳武李伟平吴方华李江龙储敏辛晓歌张洁房永杰张莉魏敏
文献传递
黄渤海热带气旋检索系统被引量:3
1997年
系统汇集了1884年以来国内所能收集到的比较完整的热带气旋历史资料,对一百多年来影响黄渤海的热带气旋进行诊断分析,建立了“黄渤海热带气旋检索系统”,为黄、渤海的热带气旋预报和研究、海上安全生产、运营调度。
李江龙张秀芝
关键词:热带气旋
135°E以西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迅速加强的气候特征被引量:23
1997年
135°E以西迅速加强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24小时中心最大风速增大20m/s以上),几乎全部经过我国邻近海域,其中71%在我国登陆,对我国渔业生产和沿海经济建设造成较大的危害。这类热带气旋(TC)的迅速加强阶段多出现在吕宋岛东面及东北海域,初始风速10-20m/s居多,迅速加强后均达到台风强度。热带气旋迅速加强现象的发生,除了较高的水温场外,还与低层副热带高压加强、西南季风潮爆发、适度冷空气侵入、高空TUTT影响等外界条件有关。上述因素促进了热带气旋低层流入和眼壁区深对流的急剧发展。数字化卫星云图计算再次证明,热带气旋迅速加强前内核区深对流强度急剧增大,外区深对流保持稳定或缓慢地增大;非迅速加强的热带气旋,内核区和外区深对流稳定或有所下降。眼壁区深对流的加强及对流层上层眼区急剧增暧,是热带气旋迅速加强的前兆。
阎俊岳张秀芝李江龙
关键词:热带气旋气候特征
南海夏季风爆发的环流特征及指标研究被引量:50
2002年
使用美国NCEP/NCAR高度场和风场资料及外逸长波辐射(OLR)资料,分析了4~7月南亚和东亚上空环流场,给出了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定义及1953~1999年季风爆发的时间序列,指出季风爆发存在3种类型的环流场,发现东印度洋赤道两侧涡旋对的出现对季风爆发有很好的指示意义。综合季风爆发过程中热力学和动力学要素的特征,建立了适合南海夏季风爆发的指数计算经验公式。
张秀芝李江龙闫俊岳丁一汇
关键词:夏季风环流场涡旋对
2002年南海季风爆发前后西沙海区海-气通量交换及其变化被引量:34
2005年
利用2002年4月24日至6月20日在西沙海区进行的第三次南海海-气通量观测试验资料,采用涡相关法和TOGACOARE2.5b版本通量计算方案,计算了西南季风爆发前后海洋-大气间的通量交换,讨论了辐射、动量、感热通量、潜热通量、海洋热量净收支的时间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西南季风爆发前后,太阳短波辐射、海面净辐射、潜热通量和海洋热量净收支变化特别强烈;通量变化受不同环境要素的影响:感热通量与海-气温差呈正相关关系,与气温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潜热通量与风速、海-气温差及海面水温均有正相关关系,其中与风速的关系最密切.动量通量(τ)主要随风速变化,它与风速(V)的关系可以表示为τ=0.00185V2-0.00559V+0.01248.
闫俊岳唐志毅姚华栋李江龙肖义国陈弈德
关键词:西沙海区南海季风爆发
2000年南海季风爆发前后西沙海域海-气热量交换特征被引量:12
2003年
利用2000年5月6日至6月17日在西沙海域进行的第二次南海海-气通量观测资料,计算了南海季风爆发前后海洋-大气间的辐射收支、感热通量、潜热通量及海洋热量净收支;发现季风爆发后海-气热量交换突然发生变化,其中潜热通量、海洋热量净收支变化尤为显著。讨论了季风爆发前后各种天气过程影响下海-气热量、水汽交换特点和海洋热量净收支变化,说明季风爆发前海洋是一个能量积累过程,季风爆发期海洋是一个能量释放过程,季风中断期海洋是一个能量再积累过程;季风爆发后西南大风期持续时间和强度,强烈影响水汽蒸发量大小,进而影响我国大陆上夏季降水,通过南海与阿拉伯海、孟加拉湾、西太平洋暖池等不同海域资料对比,分析了它们在海-气热量交换上的差别,指出这种差别是爆发后南海SST基本稳定而阿拉伯海、孟加拉湾SST明显降低的主要原因。
闫俊岳姚华栋李江龙唐志毅沙文钰蒋国荣李训强肖义国
关键词:南海季风西沙海域海洋气象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