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新涛
- 作品数:38 被引量:69H指数:6
- 供职机构:玉溪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计划课题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 促进教师合作的学校管理变革被引量:6
- 2010年
- 教师合作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生态取向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诉求。竞争性的学校制度导致教师合作动力不足,行政性的合作取向导致教师合作流于形式,单向性的合作效益导致教师合作难以持久,这些使得教师合作陷入种种实践困境。解决的对策有赖于学校管理的变革,即立足教学专业场景,搭建教师合作的专业平台;激发良性的认知冲突,回归教师合作的本真意义;引入"共生"的合作制度,培育教师合作的长效机制。
- 傅玉蓉单新涛付新民
- 关键词:教师合作学校管理教师专业发展
- 对语文教材文本解读取向的反思:基于解释学的视角被引量:7
- 2009年
- 从解释学的视角对语文教学进行研究,发现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作者中心"的倾向:把教材文本解读视为还原作者创作意图的过程。本文通过透视这种取向的哲学基础,揭示了它不合理的一面,并结合教学实践谈了由此而带来的弊端,并提出一些对策。
- 单新涛
- 技术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表现、成因及评判被引量:6
- 2009年
- 教师专业发展的取向是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根植于技术理性,技术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将教学隐喻为生产技术,将教师隐喻为"技师",强调对教师进行集中划一的培训以完善教学技能。它偏重教师认知技能的发展,易于操作实行,然而却带来理论与实践的分离,也不能满足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未来的教师专业发展必然是超越于单一的技术取向,实现多种取向的多元共存、互补与融合。
- 单新涛
-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
- 高师公共课心理学的课程性质和目标再探析
- 2012年
- 高师公共课心理学的教学效果长期以来没有质的改进,主要因为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来修正对其性质和目标的认识。该课程应该被确定为学生本位的素质类、应用性课程,它应该具有现实指导目标、职业发展目标和人类自我认识目标三个有先后顺序要求的目标。
- 刘茨单新涛
- 关键词:公共课课程性质课程目标
- 论教师经验思维的内涵、合理性与局限性
- 2016年
- 教师思维是教师展开教学行为的内在决定因素。深受中国经验主义文化传统的影响,经验思维成为教师教学生活中的主导性思维方式。基于教学实践立场的考察发现:经验思维对教师而言具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然而,它自身所具有的有限性、重复性、非批判性等局限性,却与教学实践所本应具有的理性精神、反思性诉求和创造性品格格格不入。教师需要辩证地看待经验思维,并寻求思维方式的多元共生与融合互补,以提升教学实践品质。
- 单新涛
- 关键词:教师思维经验思维教学实践
- 专业发展场境中的教师合作——一项扎根理论的研究
- 对教师合作的研究缘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合作伴随着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生态学转向而兴起,它是生态取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理论诉求;二是缘于现实中教师合作的缺失与合作的虚假化:放眼实践,鉴于教师工作特点的孤立性、学校组织制度的竞...
- 单新涛
- 关键词:教育管理协同教学教师合作学校文化
- 文献传递
-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价值偏离与引领被引量:1
- 2014年
- 语文课程性质的人文性、学生文本解读的个性化及当前社会价值的多元化呼唤阅读教学应坚守正确的价值取向。教学实践中,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及教师引领的地位弱化导致文本价值取向的偏离、错位与迷失。文章从课标文本、教材设计、师本对话、文化思潮等方面溯源探因,进而提出教师有效价值引领的实践出路。
- 单新涛王艳
-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 基于“双导师制”的卓越教师职前培养
- '双导师制'一般指由两位导师(分别来自校内和校外)共同负责高校人才培养的制度;在教师教育领域,'双导师制'主要指大学教师与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共同指导和培养师范生的机制,它是在'导师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我国的本科生导师制...
- 单新涛章新王晶晶
- 关键词:高等师范教育职前教育双导师制
- 云南农村小学教师对新课程关注阶段研究
- 2016年
- 教师是课程改革方案的最终实施者和使用者,是影响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以"关注为本采纳模式"(CBAM)为理论基础,运用SoCQ量表测试云南省农村小学教师的新课程关注阶段,结果显示:云南省农村小学新课程实施已进入"合作"阶段,教师关注程度的评分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影响关注、任务关注、自我关注及低度关注。总体来看,课程实施效果较为明显。最后,针对教师关注现状提出建议。
- 李志朋刘茨单新涛
- 关键词:教师关注关注为本采纳模式
- 感受性教育的内涵、特征与路径选择
- 2015年
- “感受性”一词主要来源于心理学。心理学认为,“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在教育话语体系中,感受性教育这一概念的核心是“教育”,“感受性”只是对它的修饰和限定。感受性教育就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认知和情感体验为目标,采取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引导和训练方式,培养和提升教育主体的感受能力的活动。
- 高洪刘茨单新涛
- 关键词:感受性性教育感觉器官话语体系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