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恩科

作品数:84 被引量:1,928H指数:22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4篇期刊文章
  • 28篇专利
  • 4篇会议论文
  • 4篇科技成果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3篇农业科学
  • 3篇经济管理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天文地球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6篇土壤
  • 13篇玉米
  • 13篇施肥
  • 10篇地膜
  • 10篇旱地
  • 9篇有机碳
  • 9篇施肥制度
  • 9篇微生物
  • 9篇覆膜
  • 8篇冬小麦
  • 8篇作物
  • 8篇小麦
  • 7篇不同施肥
  • 6篇农田
  • 6篇污染
  • 6篇耕地
  • 6篇肥料
  • 5篇地膜覆盖
  • 5篇水分
  • 5篇农业

机构

  • 75篇中国农业科学...
  • 14篇中华人民共和...
  • 11篇中国农业科学...
  • 7篇山东农业大学
  • 3篇辽宁省农业科...
  • 2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新疆农业科学...
  • 2篇云南省农业科...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宁夏农林科学...
  • 1篇河北农业大学
  • 1篇广西大学
  • 1篇河南科技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 1篇新疆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昆士兰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83篇刘恩科
  • 43篇严昌荣
  • 34篇刘勤
  • 26篇梅旭荣
  • 24篇何文清
  • 14篇刘爽
  • 13篇张燕卿
  • 8篇陈保青
  • 7篇赵秉强
  • 6篇李秀英
  • 5篇王健波
  • 5篇张雪丽
  • 5篇李真
  • 4篇和寿甲
  • 4篇潘艳华
  • 3篇刘布春
  • 3篇龚道枝
  • 3篇王小彬
  • 3篇王洪媛
  • 3篇刘琪

传媒

  • 6篇生态学报
  • 6篇农业工程学报
  • 6篇中国农业气象
  • 3篇植物生态学报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中国农学通报
  • 2篇植物营养与肥...
  • 2篇中国农业大学...
  • 2篇中国土壤与肥...
  • 1篇中国农业科技...
  • 1篇蔬菜
  • 1篇土壤通报
  • 1篇安徽农学通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土壤学报
  • 1篇生物工程学报
  • 1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新疆农机化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农业资源与环...

年份

  • 10篇2024
  • 6篇2023
  • 5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4篇2019
  • 4篇2018
  • 10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5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 4篇2011
  • 11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7
  • 2篇2004
8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长期定位不同施肥制度土壤功能衰退与修复研究
该试验于2002~2003年在'国家褐潮土土壤肥力和肥料效益长期监测基地(BFSFFELTMB)'(北京昌平)进行.以长期定位不同施肥制度为平台,探讨了土壤功能衰退的机理,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不同的肥料修复试验对土壤功能进...
刘恩科
关键词:不同施肥制度作物产量土壤修复
文献传递
旱作农田覆膜和秸秆碳投入对土壤团聚特性及作物产量的影响被引量:4
2024年
研究秸秆还田形式对旱作覆膜农田土壤团聚特性、有机碳含量及玉米产量的影响,为优化覆膜耕作措施,实现旱作覆膜农田可持续性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以长期定位旱作玉米覆膜农田(始于2012年)为研究对象,设置双垄沟覆膜(P)和传统平作(T),分别施加秸秆(S)和生物质炭(C),以不还田为对照(N),共形成6个处理:覆膜秸秆还田(PS)、覆膜生物质炭还田(PC)、覆膜不还田(PN)、平作秸秆还田(TS)、平作生物质炭还田(TC)和平作不还田(TN)。测定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并分析了双垄沟覆膜和不同秸秆碳投入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团聚体稳定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各秸秆还田处理较不还田处理均可显著(P<0.05)改善各粒级团聚体分布及其稳定性,其中>0.25mm团聚体含量平均显著(P<0.05)提高47.32%,各双垄沟覆膜处理MWD和GMD较平作处理分别平均提高9.19%和4.15%;各还田处理可显著(P<0.05)提高0~6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其中PC和TC处理分别较对应PS和TS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2.60%和2.73%;各处理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随粒径增大而增大,秸秆碳投入可显著(P<0.05)提高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而双垄沟覆膜处理则降低了土壤有机碳及团聚体有机碳含量;还田方式、种植方式及土壤有机碳对玉米产量有促进作用,施加秸秆及生物质炭均能显著(P<0.05)提高旱作覆膜农田玉米产量,平均提高14.6%,而秸秆直接还田处理与生物质炭还田处理的增产效果无显著差异。综合分析,在双垄沟覆膜条件下投入秸秆碳能够明显提高土壤稳定性、土壤有机碳含量和作物产量,其中,双垄沟覆膜与生物质炭还田的耦合效应对改善农田土壤质量及地力提升有积极作用。
王钰皓庞津雯卫婷高飞刘恩科刘恩科贾志宽
长期免耕旱作对冬小麦生长季土壤剖面有机碳含量的影响被引量:6
2021年
依托21a长期免耕秸秆还田定位试验,探究长期免耕加秸秆还田的田间管理方式对冬小麦生长季0-60cm土层内土壤有机碳(SOC)和土壤活性有机碳(MBC、POC、DOC)的影响。试验共设长期免耕秸秆还田(NT)与常规耕作(CT)两种耕作模式,分析0-60cm土层内土壤总有机碳(SOC)、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土壤颗粒有机碳(POC)、土壤可溶性碳(DOC)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0-20cm土层,NT处理SOC含量显著高于CT处理,其中0-5cm和5-10cm土层平均SOC含量分别增加了81.2%和52.9%,冬小麦不同生育期内土壤SOC含量变化不显著;在0-30cm土层内,与CT处理相比,NT显著改变了土壤MBC、POC及DOC在播种前、越冬前、拔节期、开花期和成熟期5个生育阶段的分布情况,且显著提高了5个生育阶段内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含量(P<0.05),其中0-5cm土层内,土壤MBC、POC及DOC含量在各个时期相较于CT处理分别增长60.8%~161.4%、71.8%~141.1%和21.9%~104.4%。0-60cm土层内,两种耕作方式下的SOC、MBC、POC、DOC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大呈下降趋势。说明长期免耕可提高耕作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小麦生长季活性有机碳的水平,这为旱地土壤有机碳的高效固存提供了理论依据。
白重九王健波董雯怡刘秀刘恩科
关键词:土壤活性有机碳冬小麦北方旱地
地膜覆盖应用及残留污染防控概述被引量:11
2016年
地膜覆盖技术已成为我国农业生产上不可或缺的农艺措施,对保障我国农产品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地膜覆盖技术应用带来的残留污染已成为困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据调查结果显示,西北地区、华北丘陵区及东北风沙区是地膜残留污染较为严重的区域,在局部地区残留地膜已经严重影响到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活动。影响农田地膜残留污染因素很多,主要包括覆膜年限及投入量、作物种植模式、人均耕地面积、地膜质量和是否采取回收措施等。为了有效解决农田地膜残留污染问题,亟须从政策法规、新型生物降解地膜、回收处理技术等多方面着手,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针对性的防治,促进地膜覆盖技术合理利用和农田地膜残留污染的有效治理。
汤秋香何文清王亮林涛刘恩科刘勤杨再磊严昌荣
关键词:地膜覆盖污染防控技术
水源保护区坡耕地种植不同类型牧草的水土保持效应研究被引量:3
2010年
在水源保护区16.5°坡耕地上,种植豆科、禾本科、菊科等多年生牧草,替代传统的种植模式(玉米-小麦)。两年试验结果表明,种植牧草能有效降低水、土及养分流失,径流量、土壤流失分别比习惯种植减小27.6%~35.8%及41.8%~54.6%,氮磷钾养分流失比传统种植减少30.9%~41.3%,其中氮流失减少31.2%~39.4%,磷流失减少29.1%~39.2%。水土保持效果以种植禾本科牧草最好,菊科牧草稍差,豆科牧草及豆科-禾本科牧草混播效果居中。同时种植牧草还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纯收益比习惯种植增加9.2%~15.0%,是水源保护区种植结构调整及坡耕地综合治理的较好方式。
潘艳华郭玉蓉潘志能孔垂思陈南凯和寿甲严昌荣刘恩科
关键词:水源保护坡耕地牧草种类水土保持养分流失
不同农艺措施对洱海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影响被引量:14
2010年
2009年6~10月,在大理市洱源县邓川镇中和村坡耕地上,开展6种种植模式(顺坡种植、横坡种植、横坡种植+盖膜、横坡种植+秸秆覆盖、横坡种植+生物覆盖、格网垄作,依次表示为DT、CT、CT+PF、CT+S、CT+IS、RT)水土保持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施肥及管理条件下,DT水土流失严重,径流、泥沙、氮、磷的总流失量均为最大,分别为447.7 m3/hm2、39 802.9 kg/hm2、123.2 kg/hm2、21.3 kg/hm2,CT、CT+PF、CT+S、CT+IS、RT与DT相比具有明显的水土保持作用,可以减少径流16.25%~35.2%,减少泥沙流失84.4%~88.34%,减少水土流失总量21.95%~42.42%,总氮流失减少17.69%~44.07%,总磷流失减少26.29%~59.62%;其中CT+IS模式水土保持效果最优,CT、CT+PE、CT+S、CT+IS、RT几种模式与DT相比,玉米产量有1.7%~18.6%的增产,增产最大的为CT+S,增产最少的为CT。
和寿甲潘艳华刘恩科严昌荣郭玉蓉何文清刘勤刘爽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坡耕地水土流失养分流失
长期施氮、磷、钾化肥对玉米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被引量:133
2007年
以1990年建立的国家褐潮土土壤肥力与肥料效益长期监测基地(北京昌平站)的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研究了不同施肥制度对玉米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均衡地施NPK肥或NPK与有机肥配施,可以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和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等肥力指标,并能提高土壤微量元素的含量;而不均衡施肥(N、NK、NP、PK)导致相应的营养元素的耗竭。相关分析表明,在褐潮土上增施磷肥和有机肥对提高玉米产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刘恩科赵秉强胡昌浩李秀英李燕婷
关键词:无机肥料玉米产量土壤肥力长期施肥
一种种养一体化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种养技术领域的一种种养一体化装置,包括通气机构,包括嵌设在隔断墙内部的密封换气筒,所述密封换气筒朝向养鸡室和种植室的一侧均设有进气单向阀和出气单向阀,密封换气筒内置活塞,活塞上连接有活塞杆,活塞移动时,一侧的...
刘恩科彭君梅旭荣孙全平普布贵吉秦基伟董雯怡刘勤
协同提升黄淮海平原作物生产力与农田水分利用效率途径被引量:56
2013年
黄淮海平原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也是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区。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在维持高产的前提下大幅度减少农业用水量,对缓解地区水资源危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黄淮海平原现状,结合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分析提出了实现地区农田节水增产增效的对策及当前需要重点突破的理论与技术难点,主要包括4个方面:控制作物群体奢侈蒸腾耗水量的理论基础与方法;降低农田非生产性耗水的理论与途径;缓解地区淡水资源危机的非常规水安全持续利用机理与途径;基于区域水资源供需平衡的水分生产力均衡提升的机理与途径。最后提出黄淮海平原农田高效用水基础研究的主要挑战并展望了未来可能取得重大突破的领域。
梅旭荣康绍忠于强黄元仿钟秀丽龚道枝霍再林刘恩科
关键词:黄淮海平原水资源作物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水分生产力
一种畜禽粪便堆肥的微生物菌剂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畜禽粪便堆肥的微生物菌剂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涉及微生物菌剂技术领域,包括如下成分:枯草芽孢杆菌、棕色固氮菌、淡紫拟青霉、凝结芽孢杆菌、哈茨木霉菌、细黄链霉菌、木霉、有机磷细菌、钾细菌以及紫云英根瘤菌,通过...
胡斌刘恩科刘延生孔凡美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