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勤 作品数:118 被引量:2,021 H指数:25 供职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天文地球 经济管理 更多>>
近48a华北区太阳辐射量时空格局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7 2011年 以分析华北区太阳辐射量时空格局变化特征为研究目标,应用国家气象局整编的华北地区120个气象站点48a(1961-2008)的气象资料和中国数字高程模型,对48a来华北地区太阳辐射量进行计算及验证,并对空间格局及变异特征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华北地区太阳辐射量的年际间变化较大,总体呈下降趋势,线性倾向值为-7.72 MJ.m-.2a-1;(2)太阳辐射量由多到少突变发生在1981年,1981-2008年太阳辐射量平均值较1961—1981年降低了203.92 MJ.m-.2a-1。从1981年突变年开始,华北地区太阳辐射量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且在分析期内,下降的态势得到持续发生;(3)1981/1982年度发生的太阳辐射量由多到少突变,大部分地区突变幅度在150 MJ/m2以上。突变严重的华北中部和南部地区,突变值可达300 MJ/m2;(4)突变年后,华北大部分地区均表现出持续下降的态势,下降速度在6 MJ.m-.2a-1以上,其中华北东北部下降严重,下降速度可达15 MJ.m-.2a-1。 杨建莹 刘勤 严昌荣 梅旭荣关键词:突变检测 CO_2肥效及水肥条件对作物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6 2013年 CO2是作物光合作用重要底物,其浓度升高对作物产量形成具有正向促进作用。本文全面介绍CO2浓度控制及模拟研究方法,具体阐述CO2浓度升高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揭示了氮肥和水分条件与CO2肥效的互作关系。本文分析认为,在适宜条件下,CO2浓度升高会提高作物产量,但对作物品质影响以负面为主,仅少数特征指标有正向提高。在大田生产实践中,CO2肥效作用与以往控制气室试验相比,产量提升作用减低。水、肥、土以及作物品种等是限制CO2肥效发挥的重要作用因子。在一定施用范围内,CO2肥效随N肥量增加而提高,但超过限度后,N肥对CO2的增效作用降低,N肥和CO2肥效作用存在最佳互馈机制。CO2肥效作用在低水分土壤环境中发挥程度更高,且CO2浓度升高可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对于缓解作物干旱胁迫具有积极作用。 姜帅 居辉 韩雪 刘勤关键词:作物 水肥 基于DSSAT模型的长江中下游冬小麦潜在产量模拟研究 被引量:13 2018年 为了探明气候变化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小麦潜在产量的影响,基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AR5提出的BCCCSM1-1(Beijing Climate Center Climate System Model version1-1)气候系统模式输出的基于典型浓度RCP各情景(基准时段baseline、RCP 2.6、RCP 4.5和RCP 8.5)主要气象要素的逐日模拟数据和历史观测数据。通过DSSAT模型模拟历史时期(2001—2009年)冬小麦的物候期和产量,并计算模拟数据与实测数据二者的均方根误差和一致性指数(开花、成熟期和产量模拟结果的相对均方差根误差分别在0.83%—2.98%之间和7%以下,符合度D均接近于1)明确最优遗传参数,应用最优参数模拟加以验证,完成模型参数区域化。结合历史阶段(1961—1990年)和未来时期(2021—2050年)主要气象要素变化趋势,利用DSSAT模型模拟分析未来3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变化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及变化趋势,以期为未来作物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DSSAT-CERES-Wheat品种遗传参数本地化后能准确模拟冬小麦的生长发育过程及产量潜力。较基准年相比,2021—2050年RCP情景下,冬小麦生育期内≥10℃积温除RCP 2.6情景外呈现逐渐增加趋势,增加幅度为RCP 8.5>RCP 2.6>RCP 4.5;降水量年际波动都比较大,区域性差异明显;太阳总辐射量较基准年均有所降低,但降低的幅度随着年份的增加逐渐减小,变化率均呈现显著或极显著的增加趋势。除昆山外冬小麦开花期、成熟期较基准年均有所提前,开花期到成熟期天数则随之缩短。仅考虑气候条件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小麦产量潜力与基准年减少,昆山、英山下降幅度较滁州、钟祥大(3%—59%),且区域差异明显。分析可得,一定范围内冬小麦产量随积温的增加逐渐增加,超过一定阈值时则逐渐减少,其他气候因子增加或减少并不能弥补积温过低产生的负效应。 刘文茹 陈国庆 刘恩科 居辉 刘勤关键词:冬小麦 DSSAT 塑料破碎装置及塑料破碎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塑料破碎装置及塑料破碎方法,所述塑料破碎装置包括盛放单元(10)、冷冻单元(20)以及破碎单元(30);所述冷冻单元(20)具有用于容纳冷冻流体的冷冻腔室(21);所述盛放单元(10)设置在所述冷冻腔室(... 李真 严昌荣 何文清 刘恩科 刘勤 刘琪作物地膜覆盖技术适宜性及其在东北春玉米上的应用 被引量:11 2021年 为从源头解决地膜覆盖技术泛用、滥用问题,提高作物地膜覆盖技术的合理利用性。研究提出作物地膜覆盖适宜性的概念,将其定义为“地膜覆盖技术对作物自身环境要素需求与所在地提供环境要素差异的补偿程度”。该研究以东北春玉米为例,构建春玉米地膜覆盖适宜性的评价体系,通过数据检索的方式收集东北地区田间试验中春玉米地膜覆盖功能数据,明确作物地膜覆盖与不覆盖农田土壤温度和水分、经济产量相关关系,量化作物地膜覆盖的增温保墒、增产功效,筛选春玉米地膜覆盖技术适宜性评价指标,并计算地膜覆盖技术适宜指数,参照作物需求阈值标准和经济效益,明确东北不同熟期春玉米地膜覆盖种植范围,形成春玉米地膜覆盖综合适宜性区划。东北地区春玉米不同生育阶段地膜覆盖耕作层土壤温度(土壤含水率)与裸地土壤温度(土壤含水率)及产量与≥10℃积温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P<0.01)。基于春玉米地膜覆盖适宜性的评价体系,计算了地膜覆盖适宜指数,并将东北地区不同熟期春玉米地膜覆盖综合适宜性分为高适宜区、中适宜区、不适宜区。作物地膜覆盖适宜性相关研究可为中国地膜投入量零增长和地膜污染综合防控提供可靠技术支撑。 高海河 刘宏金 高维常 刘勤 钱春荣 钱春荣 严昌荣关键词:作物 土壤 温度 地膜覆盖 一种能够自动导苗的免耕育苗移栽机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能够自动导苗的免耕育苗移栽机的技术方案,该方案包括机架,机架的下面连接有开沟机构和覆土压实机构,开沟机构的前面设有破茬机构,破茬机构包括安装在旋转轴上的若干个破茬刀;机架上设有自动导苗机构,自动导苗机... 刘恩科 严昌荣 陈保青 刘爽 张燕卿 梅旭荣 何文清 刘勤 王健波 张恒恒文献传递 黄河流域潜在蒸散量时空格局变化分析 被引量:62 2007年 根据国家气象局整编的1957-2001年黄河流域93个气象站点的气象资料,应用1998年FAO最新推荐的Penman-Monte ith法计算潜在蒸散量,在此基础上使用克里格(Kriging)插值法生成黄河流域潜在蒸散量的分布图。结果显示:黄河流域多年平均潜在蒸散量空间分布格局受气候、地形地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异。潜在蒸散量总的特点是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由东北向西南逐渐递减;从时间尺度上看,自1957年以来,潜在蒸散量总体上呈"下降-稳定-上升"趋势,在20世纪90年代末增到最高;季节变化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具体到各月的变化趋势,黄河流域上、中、下游潜在蒸散均以5-7月份最多,11月至翌年2月最低,且不同区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史建国 严昌荣 何文清 刘克礼 刘勤关键词:潜在蒸散量 黄河流域 中国玉米生育期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被引量:52 2012年 【目的】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分析中国玉米播种期和成熟期的变动情况以及气候资源变化特征。【方法】在收集整理全国2 414个县的玉米生育期数据的基础上,绘制了1970s和2000s中国玉米的播种期与收获期分布图;在整理全国618个气象站点1971—2010年气象资料的基础上,绘制了1970s时段和2000s时段中国年均温度、降雨和太阳辐射量空间分布图。以农业种植一级区为基本单位,建立不同区域农业气候资源变化与玉米生育期变化的回归方程,并将PRECIS模型中B2情景数据代入方程组预测2030s中国玉米的生育期。【结果】与1970s时段相比,2000s时段东北大豆春麦甜菜区的玉米播种期基本保持不变;其它各农业种植一级区的玉米播种期均提前约1—15 d;除东北大豆春麦甜菜区和北部高原小杂粮甜菜区春玉米的成熟期平均推迟了11 d和3 d,2000s时段其它玉米种植区域的成熟期平均提前3—12 d。2000s时段云贵高原稻玉米烟草区的玉米生育期缩短约5 d,黄淮海棉麦油烟果区、华南双季稻热带作物甘蔗区和西北绿洲麦棉甜菜葡萄区的玉米生育期基本保持不变;其它各区域玉米生育期均有所延长。与2000s时段相比,B2情景下,2030s东北大豆春麦甜菜区的春玉米播种期将推迟2—5 d,其它各农业种植一级区的玉米播种期将提前2—19 d;东北大豆春麦甜菜区、北部高原小杂粮甜菜区和华南双季稻热带作物甘蔗区的玉米成熟期将推迟4—15 d,黄淮海棉麦油烟果区、长江中下游稻棉油桑茶区、川陕盆地稻玉米薯类柑橘桑区和云贵高原稻玉米烟草区的玉米成熟期将提前2—12 d,南方丘陵双季稻茶柑橘区和西北绿洲麦棉甜菜葡萄区的玉米成熟期则基本保持不变。2030s时段黄淮海棉麦油烟果区和云贵高原稻玉米烟草区的玉米生育期则将缩短3—6 d,其它区域的玉米生育期将延长2—15 d。【结论】中国气候� 翟治芬 胡玮 严昌荣 刘勤 刘爽关键词:生育期 播种期 成熟期 温度 降雨 生物降解地膜的性能及在北京鲜食玉米和甘薯生产上的应用 被引量:14 2021年 为探索生物降解地膜在鲜食玉米和甘薯生产中应用的可行性,以BF1(国内PBAT材料)、BF2(进口PBAT材料为主)和BF3(国内PPC材料)3种生物降解地膜为试验材料,以PE(普通聚乙烯)和LD(裸地)作对照,系统分析生物降解地膜的上机性能、降解情况以及对农田土壤温度、土壤墒情、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生物降解地膜的增温保墒性能不及PE地膜,但均优于LD,可使鲜食玉米和甘薯提早成熟,产量和外观品质提升。其中,BF1和BF3处理的鲜食玉米产量分别为18652.66和18125.73kg/hm^(2),与PE处理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BF2和LD处理;BF1和BF3处理的甘薯产量分别为31586.16和29933.48kg/hm^(2),与PE处理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LD处理。生物降解地膜应用在鲜食玉米和甘薯上的经济效益均高于LD,不及PE地膜,其效益从高到低依次为BF1>BF3>BF2。综合经济和生态效益分析,在北京的鲜食玉米和甘薯生产上应优先选用BF1,通过应用生物降解地膜逐渐替代PE地膜,实现地膜应用的无污染。 梅丽 董雯怡 周继华 刘勤 宋慧欣 王俊英关键词:鲜食玉米 甘薯 气候变化背景下华北地区冬小麦生育期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67 2011年 以21世纪初近10年的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生育期调研数据和气象站点数据为基础,利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残差插值"方法,绘制了2000年后华北地区冬小麦生育期等值线图,通过研究两个时期(1971–1980年和21世纪初近10年)华北地区气候资源及冬小麦生育期的变化,探讨了气候变化对华北地区冬小麦生育期的影响。结果表明:(1)华北地区北部年均气温及≥10℃积温增加显著,但降水减少,暖干趋势明显,中部和南部年平均气温和≥10℃积温也呈现增加趋势,但降水增多,日照下降,出现暖湿趋势;(2)除南部江苏、安徽两省冬小麦播种期无明显变化外,华北地区冬小麦播种期普遍推迟,一般在7–10天;冬小麦返青期变化较为复杂,西部地区的冬小麦返青期推迟2–10天,而东南部的山东、安徽及江苏地区冬小麦返青期明显提前,一般在5–7天;华北地区冬小麦的拔节期提前,北部地区幅度较大,为5–10天;冬小麦抽穗期推迟明显,以华北中部和北部最为明显,为10–15天;除华北南部胶东半岛外,华北大部分地区冬小麦成熟期推迟,一般在5–10天;(3)气候要素的波动是引起华北地区冬小麦生育期变化的主要原因:日照时数与冬小麦返青期和拔节期呈显著相关,日照时数减少,冬小麦返青期和拔节期提前,而受年平均气温升高的影响,冬小麦抽穗期有所推迟,积温的增加对冬小麦成熟期有推迟作用,同时降水对冬小麦生长的拔节和抽穗有促进作用。 杨建莹 梅旭荣 刘勤 严昌荣 何文清 刘恩科 刘爽关键词:气候变化 生育期 冬小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