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5篇动脉
  • 4篇动脉成像
  • 4篇冠状
  • 4篇冠状动脉
  • 4篇冠状动脉成像
  • 3篇血管
  • 3篇图像
  • 3篇图像质量
  • 3篇管电压
  • 2篇心率
  • 2篇体层摄影
  • 2篇体层摄影术
  • 2篇伪影
  • 2篇冠状血管
  • 1篇低剂量扫描
  • 1篇低剂量扫描技...
  • 1篇胸部
  • 1篇胸部CT
  • 1篇血管栓塞
  • 1篇射线

机构

  • 6篇合肥市第一人...
  • 2篇安徽省合肥市...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8篇胡永胜
  • 8篇付璇
  • 8篇何新华
  • 7篇王自勇
  • 6篇杨越
  • 4篇费长军
  • 4篇王劲武
  • 3篇胡鹏程
  • 2篇巢惠民
  • 2篇范艳
  • 2篇王慧
  • 2篇孔祥旭
  • 2篇慕鹏
  • 1篇高斌
  • 1篇仝莉
  • 1篇冀舒文
  • 1篇夏春华
  • 1篇李云霞
  • 1篇陈昊
  • 1篇杨会军

传媒

  • 2篇安徽医学
  • 1篇中国医学计算...
  • 1篇中华放射医学...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临床军医杂志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三期相注射法在CT肺动脉成像诊断肺栓塞中应用价值
2023年
目的 探讨三期相注射法在CT肺动脉成像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自2020年1月至2022年4月于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行CT肺动脉成像检查的66例受检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受检者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33例。A组采用常规注射对比剂方案,B组采用三期相注射对比剂方案。比较两组图像肺动脉主干、左右肺动脉及上腔静脉的CT值并进行客观评价。再将两组后处理图像及其容积重建(VR)图像进行主观评价。比较两组肺动脉栓塞诊断结果。结果 B组上腔静脉CT值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受检者图像质量客观评价得分、主观评价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准确诊断发生率为78.8%(26/33),高于A组的54.5%(1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期相注射法CT肺动脉成像可降低上腔静脉内高浓度对比剂产生的线束硬化伪影,获得较好的肺动脉成像质量,提高肺动脉栓塞诊断的准确性。
付璇夏春华胡永胜何新华王菁杨越
关键词:肺动脉血管栓塞
优化扫描方案减轻双排螺旋CT颅底伪影的研究
2014年
目的优化扫描方案,减少颅底伪影,改善图像质量。方法双排螺旋CT头颅平扫病例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A、B组采用常规序列扫描,A组层厚为8 mm(4.0 mm×2),B组层厚为4 mm(4.0 mm×2)。C组采用2段螺旋扫描程序,扫描参数为颅底3 mm(1.5 mm×2)+颅脑幕上5 mm(2.5 mm×2)。观察和评价后、中颅窝图像有无伪影、伪影形态、位置、严重程度等。结果除A组1例外,A、B两组后颅窝均有不同程度的放射状伪影和交叉伪影,中颅窝部分病例有不同程度伪影。B组Ⅱ级伪影的总数多于A组(29/16),Ш级伪影2例,显示B组4 mm层厚不能减轻颅底伪影,且有加重伪影程度的可能。C组中部分病例后颅窝、中颅窝未见明显伪影,Ⅱ级伪影的例数为5例。与A、B组比较,C组可显著减轻颅底伪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底3 mm(1.5 mm×2)+颅脑幕上5 mm(2.5 mm×2)螺旋扫描法,可显著减轻颅底伪影,改善图像质量,清晰显示颅底组织结构,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何新华胡永胜杨越胡鹏程王自勇付璇慕鹏
关键词:伪影颅底
双源CT低管电压冠状动脉成像的应用及心率对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探讨双源CT低管电压冠状动脉成像技术的应用价值及不同心率对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对323例临床怀疑冠心病患者进行双源CT低管电压(100kVp)和常规管电压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增强扫描,检查前不使用p受体阻滞剂控制心率。按患者扫描时的平均心率对低管电压组201例进行分组,≤59次/rain为A组(50例),60—69次/min为B组(64例),70~91次/min为C组(62例),≥91次/min为D组(25例)。对照组(管电压120kVp)为E组(122例)。评价各组的最佳重建时相图像,记录各组的增强扫描序列的螺距、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al)、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剂量(E)值,比较各组患者的扫描螺距、图像质量评分和辐射剂量值等,分析心率对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结果A—D4组螺距分别为(0.24±0.03)、(0.29±0.04)、(0.33±0.05)、(0.38±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2.57,P〈0.05);A—E5组CTDI“值分另0为(21.59±7.97)、(20.24±6.03)、(18.23±7.55)、(18.14±5.75)、(38.62±16.21)mGy(F=85.16,P〈0.05);E值分别为(5.31±2.18)、(4.85±1.70)、(4.49±1.86)、(4.37±1.50)、(8.75±4.07)mSv(F=44.83,P〈0.05);图像评分分别为(4.65±O.46)、(4.55±0.53)、(4.55±0.53)、(4.47±0.72)、(4.66±0.44)分(F=1.89,P〉0.05)。结论双源CT低管电压(100kVp)技术冠状动脉成像在不控制心率情况下可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在自动心电门控剂量窗时,中低心率对辐射剂量的影响较小,高心率可使有效辐射剂量降低,但获得优质图像质量的可能性减小。
胡永胜何新华王自勇杨越付璇巢惠民冀舒文仝莉李云霞
关键词:心率冠状动脉体层摄影术
智能最佳管电压技术对胸部CT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的影响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分析智能最佳管电压(CARE k V)技术在胸部CT平扫中降低辐射剂量和减少图像伪影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10例胸部CT平扫患者按扫描时间分为A、B、C组,每组70例。所有患者均开启智能毫安技术(CARE Dose 4D)模式,A组采用120 k V、B组采用100 k V、C组采用CARE k V技术。使用PACS工作站进行图像质量主观评价,测量胸廓入口层面脊柱旁肌肉、肺动脉干层面及右下肺静脉层面的降主动脉CT值、噪声等,记录扫描参数等。对组间图像质量、辐射剂量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组扫描时自动选择管电压及管电流,其中包括13例100 k V、47例120 k V、10例140 k V。B组与A组比较,有效毫安秒(the effective m As)、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有效吸收剂量(ED)分别降低10.35%、46.69%、46.26%;C组与A组比较,分别降低35.08%、35.34%、33.48%,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廓入口层面组间两两比较,C组和A组间的噪声(SD)、信噪比(SNR)、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和B组比较,C组的SD显著低于B组,而SNR和图像质量评分显著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条状伪影及伪影严重程度明显少于(轻于)A组和B组,图像质量显著优于低剂量B组。中下肺层面图像质量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RE k V技术能够根据患者体型和解剖部位自动地选择管电压和调整管电流,提高工作效率,在显著降低胸部CT平扫辐射剂量的同时,可以有效地降低胸廓入口层面的噪声,减少图像伪影,改善图像质量。
何新华胡永胜杨越王自勇胡鹏程王劲武付璇孔祥旭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射线计算机胸部伪影
低剂量扫描技术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研究
胡永胜何新华王自勇付璇杨越高斌巢惠民王劲武费长军范艳杨会军
该项目利用CT扫描成像的基本原理,以双源CT设备为平台,从扫描参数的选择入手,综合应用相关低辐射剂量技术(主要是降低管电压和参考毫安秒),对模型进行基础性实验研究,对临床怀疑冠心病患者进行冠状动脉成像研究。通过模型扫描研...
关键词:
关键词:冠状动脉成像低剂量扫描
中低心率患者在双源CT低管电压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探讨中低心率对双源CT低管电压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对85例体质量指数(BMI)为17.51~30.00kg/m2、心率在91次/min(bpm)以下的可疑冠心病患者进行双源CT低管电压(100kVp)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增强扫描,检查前不使用β受体阻滞剂控制心率。按患者扫描时的心率进行分组,≤59bpm为A组(27例),60—69bpm为B组(29例),/〉70bpm为C组(29例)。评价各组的最佳重建时相图像,记录各组的增强扫描序列的螺距、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剂量(ED)值。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患者的扫描螺距、图像质量评分和辐射剂量值等。分析心率对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结果A、B、C组螺距分别为0.241±0.025、0.286±0.034、0.335±0.036;3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4.78±0.26)、(4.66±0.56)、(4.70±0.46)分;CTDIvol值分别为(18.06±5.16)、(19.62±7.15)和(17.50±7.13)mGy,ED值分别为(4.23±1.16)、(4.59±1.75)、(4.12±1.39)mSv。3组的螺距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0.00,P=0.00);3组间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53,P=0.59);3组间CTDIvo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3,P=0.44),ED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F=0.86,P=0.43)。结论中低心率对双源CT低管电压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影响很小,在自动心电门控剂量窗时,对辐射剂量的影响也很小。
胡永胜何新华付璇王自勇王慧陈昊费长军王劲武
关键词:冠状血管X线计算机心率
双源CT低辐射剂量冠状动脉成像的初步研究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低剂量冠状动脉成像在较大体重质量指数(BMI)范围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BMI在17.51~30.00之间的可疑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低辐射剂量组)95例,依据体重指数再将其分为三组(BMI〈18.5,18.5≤BMI〈24和24≤BMI),采用100kVp,参考毫安320mAs扫描;B组(常规辐射剂量组)69例,采用120kVp,参考毫安360mAs扫描,其他参数两组相同。两组均使用回顾性心电门控和CareDose4D技术进行DSCT(Somatom Definition,西门子)冠状动脉成像增强检查,检查前均不使用受体阻滞剂控制心率。所有扫描数据传送到西门子独立图像后处理工作站进行进一步处理。分析A、B两组最佳的重建时相图像,由2名副主任医师独立评估图像质量。记录并计算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剂量(ED)值。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A组中三组图像质量是否存在差别。应用χ^2检验比较A、B两组患者冠状动脉分级显示段数,应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A、B两组患者图像质量评分、CTDIvol、DLP和ED等。结果:A组中的三组图像评分为4.67±0.53、4.72±0.42、4.51±0.57;三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9,P=0.25)。A组评价1298段冠状动脉,B组评价934段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评为优良的A组占99.31%,B组占99.79%,两组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4,P=0.11);可诊断图像节段数A组占99.69%,B组占99.89%,两组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8,P=0.32)。A、B两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4.69±0.47、4.81±0.35分;CTDIvol值分别为18.53±7.55、45.85±15.49;DLP值分别为253.31±97.78、645.10±254.00;ED值分别为4.31±1.66、10.97±4.32。A、B两组间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0,P=0.09),A、B两组CTDIvo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93,P=0),A组小于B组;A、B两组间DL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71,P=0),A组小于B组,A
胡永胜朱有志何新华王自勇胡勤衍付璇王慧费长军王劲武
关键词:冠状血管
DR平板探测器灵敏度和放大因子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目的:研究DR探测器灵敏度和放大因子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探讨最佳匹配关系,提高DR图像质量.方法:使用SIEMENS AXIOM Aristos FD成像系统(RADIS),以CT质控水模、层厚后等组合体作为被检体,将该模...
胡永胜范艳张梦兰何新华王自勇杨越胡鹏程费长军慕鹏孔祥旭付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