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2篇卒中
  • 7篇缺血
  • 6篇血管
  • 6篇血性
  • 6篇脑卒中
  • 6篇急性
  • 4篇缺血性脑卒中
  • 4篇梗死
  • 3篇药物
  • 3篇脑出血
  • 3篇脑梗
  • 3篇脑梗死
  • 3篇出血
  • 2篇动脉
  • 2篇信号
  • 2篇血管性痴呆
  • 2篇血压
  • 2篇血压水平
  • 2篇影像
  • 2篇影像学

机构

  • 26篇复旦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南通医学院附...
  • 1篇厦门大学
  • 1篇爱知医科大学

作者

  • 26篇董漪
  • 21篇董强
  • 6篇方堃
  • 5篇丁宏岩
  • 5篇韩翔
  • 3篇陈嬿
  • 3篇韩旭
  • 3篇蒋雨平
  • 3篇曹文杰
  • 2篇程忻
  • 2篇茅翼亭
  • 2篇邬剑军
  • 2篇朱珠
  • 1篇杨璐萌
  • 1篇凌倚峰
  • 1篇吕铁
  • 1篇李薇
  • 1篇刘丰韬
  • 1篇卢家红
  • 1篇曹林

传媒

  • 7篇中国临床神经...
  • 7篇中华脑血管病...
  • 1篇中国医学计算...
  • 1篇上海医药
  • 1篇临床神经病学...
  • 1篇现代实用医学
  • 1篇卒中与神经疾...
  • 1篇家庭用药
  • 1篇神经损伤与功...
  • 1篇中国卒中杂志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6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7篇2010
  • 3篇2009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卒中后认知障碍管理专家共识》解读被引量:8
2016年
中国是卒中和痴呆的大国,卒中后认知障碍是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而且显著降低卒中患者的生存时间,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卒中后早期干预可以减少血管性痴呆的发生,血管性因素的可控性为痴呆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中国卒中后认知障碍管理专家共识》将切实指导临床,使得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
董漪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血管危险因素
桥本脑病1例报告被引量:1
2010年
董漪董强丁宏岩
关键词:桥本脑病发作性意识丧失桥本甲状腺炎四肢抽搐肱骨颈骨折意识不清
急性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分型与Essen卒中风险评分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 Essen卒中风险评估(ESRS)体系可准确评估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IS)复发的风险。而TOAST(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分型则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病因分型。本研究着眼于传统与改良的TOAST分型与ESRS的关系,从而间接了解非心源性IS的病因分型与复发风险的关系。方法①对连续纳入的非心源性IS患者行ESRS评估,将其分为低风险组(ESRS<3分)和高风险组(ESRS≥3分);②改良TOAST分型: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AT),小动脉病变(SAD),其他原因所致的缺血性脑卒中(SOD)及不明原因的缺血性脑卒中(SUD)。比较不同ESRS分值组之间TOAST分型的构成。结果纳入的316例非心源性IS患者中低风险组93例(29.4%),高风险组223例(70.6%),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以下简称AT)161例(50.9%),SAD68例(21.5%),SOD22例(7%),SUD65(20.6%)。不同ESRS分值组中不同病因分型的构成存在一定差异(P<0.0001)。低风险组中AT较少(18/93vs161/316,P<0.0001),SOD较多(18/93vs22/316,P=0.003),而高风险组中SOD相对少(4/223vs22/316,P=0.012)。高风险组中大动脉粥样硬化的比例并无明显高于低风险组的趋势(P>0.05),小血管病变的比例也不明显低于低风险组(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①ESRS分值愈大则出现罕见病因IS的概率可能愈小,而尚不可认为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性IS的几率就愈大;②ESRS评分系统所包含的危险因素对于大小血管病变的影响可能是等同。
吴征瑜朱志栋董漪丁宏岩韩翔曹文杰方堃程忻董强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病因分型
院内卒中的识别、诊断与治疗
背景与目的;院内卒中系指并非因脑血管病住院但却在住院期间发生急性脑血管病,包括急性脑出血和急性脑缺血。由于这部分患者未住在神经内科,所以其急性期的诊断和治疗时机往往被忽视;同时,又由于一部分缺血性卒中患者虽然在溶栓时间窗...
董漪董强
关键词:院内卒中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压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邱伟文董漪李珊余琳玲李小军
脑小血管病胆碱能损害影像学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2
2013年
目的:探究脑小血管病(CSVD)所致的胆碱能通路损害程度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连续纳入本机构门诊及住院CSVD患者,收集其人口学特征、血管病危险因素资料,利用北京版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CA)筛选评估认知功能,并行头颅磁共振胆碱能通路高信号评分(CHIPS),分析MoCA评分与CHIPS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纳入102例患者,CHIPS与MoCA评分呈负相关(r=-0.349,P<0.001),经调整高血压、既往卒中史及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后,两者的负相关性仍然存在(r=-0.198,P=0.046)。结论:在CSVD相关的认知障碍中,胆碱能通路损害与之密切相关,CHIPS评分可用于其早期诊断评估。
韩翔吕铁朱珠韩旭董漪李克董强
关键词:蒙特利尔认知量表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与颈动脉斑块发生的分析被引量:12
2013年
目的基于单中心数据对于颈动脉斑块在急性脑梗死人群中的发生率进行分析,并希望探索颈动脉斑块及血管狭窄与患者基本资料、卒中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连续纳入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我院神经内科住院且发病14天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3天内行颈动脉B超检查,内中膜厚度超过15mm定义为斑块形成,采用面积法评估其狭窄程度。同时记录患者脑血管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脑梗死类型、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心脏病史、药物服用史等。将以上血管危险因素参数纳入χ2检验,求证其是否与斑块形成相关。结果连续入组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的患者共603例(男性444例,女性159例)均进行了劲动脉B超的筛查,60岁以上患者313例(31.7%)。颈动脉B超发现191例患者存在斑块,其中单侧或双侧狭窄超过50%及以上患者41例,狭窄超过70%及以上24例。统计学分析发现,60岁以下女性患者仅2例(3.9%)发现斑块,60岁以上女性患者中45例(41.7%)发现斑块,因此年龄是女性急性卒中患者是否存在斑块的可能危险因素(P<0.01)。男性中年龄相关因素对于是否存在斑块没有统计学差异。其他危险因素未发现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年龄是女性急性卒中患者是否存在斑块的可能危险因素,需要进一步前瞻性研究证实。
董漪方堃茅翼亭李薇陈方哲凌倚峰庄育宣王毅杨璐萌韩旭唐一麟董强
关键词:颈动脉斑块急性脑卒中年龄性别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临床特点与起病部位的关系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索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发病的危险因素与起病部位的关系,为该病的早期诊断提供新思路。方法:选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2000至2010年出院诊断为ALS患者57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相关危险因素。根据不同的起病部位分为延髓起病组、颈段起病组、腰段起病组。通过单因素/多因素回归方法分析比较各组间的基本资料、危险因素与起病部位之间的关系。结果:57例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51.3±13.2)岁,发病至首次诊断的平均时间为18个月。ALS功能分级量表评定可以衡量疾病对患者生活能力的影响以区分病程,所有患者的平均得分为37.0分,不同起病部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表明,颈段起病组患者年龄较另2组的患者小,最早出现肉跳症状,且实验室检查结果提示乳酸脱氢酶和肌酸激酶水平较高。发病至诊断所需时间最短的是延髓起病的患者。经ANOVA多因素分析得出,不同起病部位的ALS患者,其发病年龄及出现肉跳症状的时间有所差别。结论:不同起病部位ALS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程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有一定差异,对其充分认识将有助于早期诊断。
董漪董强陈嬿蒋雨平
关键词: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缺血性脑卒中强化血脂管理上海专家建议被引量:8
2022年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以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为主,约占45%。同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LDL-C升高是最关键的因素之一。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提示,在规范脑卒中二级预防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降脂对预防脑卒中再发仍有临床意义。因此本专家组建议拟结合中国脑卒中后患者管理的现状,系统性分析既往研究结果,提出高危人群识别、强化降脂的临床路径及随访流程,拟进一步强化调脂药物的使用,提高脑卒中患者发病后的LDL-C达标率,为降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卒中和其他血管事件复发的风险提出新思路。
上海卒中学会缺血性脑卒中强化血脂管理上海专家建议专家组董漪董强汪昕赵玉武
关键词:脑卒中血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他汀类药物
透明质酸合成酶1在脑出血后脑组织透明质酸含量及相对分子质量变化过程中的作用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观察透明质酸合成酶1(HAS1)在脑出血后脑内透明质酸(HA)含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变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自体血注射法制作HAS1基因敲除小鼠和野生型C57BL/6J小鼠脑出血模型。分别分为出血后24 h组、出血后72 h组和对照组(不注自体血,余同),每组均n=6。提取出血侧半球脑组织的HA,经凝胶层析分离后用ELISA方法检测HA的总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分布。Real time PCR方法观察HAS1、HAS2、HAS3和透明质酸分解酶(Hyal)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通过对野生型C57BL/6J小鼠和HAS1基因敲除小鼠的比较,评价HAS1在此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脑出血后,①野生型C57BL/6J小鼠脑HA含量基本不变,仅在出血后72 h组呈轻微下降,但HA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有显著变化,出血后24 h组呈现一过性的大分子HA的比例增加。②HAS1基因敲除小鼠脑内HA总量比野生型C57BL/6J小鼠减少1/4。出血后72 h组的HA总量明显下降,而且出血后24 h组的大分子HA比例不升反降,至出血后72 h后也未见恢复。③出血后,基因表达均随时间而增加,增幅大小顺序为HAS2>HAS3>HAS1,Hyal1>Hyal3>Hyal2。野生型C57BL/6J和HAS1基因敲除小鼠间只有HAS3的表达有差异。结论 HAS1基因敲除导致脑内HA总量减少1/4,脑出血后24 h HAS3基因表达代偿性增加,导致脑出血后脑内大分子HA含量下降。
丁宏岩姜家珍唐宇平董漪董强任惠民卓丽圣木全弘治
关键词:脑出血透明质酸相对分子质量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