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丁宏岩

作品数:38 被引量:547H指数:9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8篇医药卫生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11篇出血
  • 10篇脑出血
  • 10篇脑血
  • 10篇急性
  • 8篇颅内
  • 6篇血流
  • 6篇预后
  • 6篇缺血
  • 6篇卒中
  • 6篇窦血栓形成
  • 6篇脑血流
  • 6篇静脉窦
  • 6篇静脉窦血栓
  • 6篇静脉窦血栓形...
  • 5篇血管
  • 5篇血压
  • 5篇血肿
  • 5篇脑血流量
  • 5篇局部脑血流
  • 5篇梗死

机构

  • 38篇复旦大学
  • 1篇爱知医科大学

作者

  • 38篇丁宏岩
  • 34篇董强
  • 14篇韩翔
  • 5篇方堃
  • 5篇王亮
  • 5篇董漪
  • 5篇史朗峰
  • 4篇吕传真
  • 3篇程忻
  • 3篇陈淑芬
  • 3篇茅翼亭
  • 3篇杨琦
  • 3篇唐宇平
  • 3篇谢亚男
  • 2篇崔梅
  • 2篇曹文杰
  • 2篇姜家珍
  • 1篇张仁良
  • 1篇刘从进
  • 1篇张颖影

传媒

  • 5篇中国临床神经...
  • 5篇国外医学(脑...
  • 5篇中华脑血管病...
  • 3篇神经损伤与功...
  • 3篇中国卒中杂志
  • 2篇临床神经病学...
  • 2篇中国神经精神...
  • 2篇继续医学教育
  • 1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上海医学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国际脑血管病...

年份

  • 2篇2018
  • 1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5篇2010
  • 4篇2009
  • 2篇2008
  • 5篇2007
  • 3篇2006
  • 4篇2005
  • 3篇2004
  • 1篇2003
  • 2篇2002
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预后
2005年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可能存在种族差异,白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发生率较低,发生卒中的风险也较低;而亚洲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发生率较高,是卒中复发和血管事件相关性死亡的重要预测因素。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联合药物治疗能起到较好的预防卒中复发的作用。
丁宏岩董强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脑血管循环脑血管疾病预后
桥本脑病1例报告被引量:1
2010年
董漪董强丁宏岩
关键词:桥本脑病发作性意识丧失桥本甲状腺炎四肢抽搐肱骨颈骨折意识不清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与硬脑膜动静脉瘘的因果关系分析
目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与硬脑膜动静脉瘘之间的关系一直有所争议,大部分学者认为其互为因果,但未曾强调临床工作中辨析两者因果关系的意义。临床诊疗中,抗凝治疗是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主要治疗手段,而介入栓塞术则是治疗硬脑膜动静...
谢亚男丁宏岩董强
关键词: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硬脑膜动静脉瘘
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灶形态与可能发病机制的回顾性研究被引量:9
2009年
目的探索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的梗死灶形态与脑卒中可能发病机制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48例连续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所有患者均为颈内动脉(ICA)系统脑梗死,DWI显示相应MCA供血区责任病灶,根据血管及心脏检查将患者分为ICA病变组、MCA病变组、ICA+MCA病变组、心源性栓塞组(CE组)及检查结果阴性组(NR组)。将梗死灶形态分为单发和多发,前者按部位分为:穿动脉梗死灶(PAI)、皮质支梗死灶(PI)、分水岭梗死灶(Bz)、大面积梗死灶。结果MCA供血区的梗死灶形态可分为12种;不同病变所致脑卒中的梗死灶形态存在差异(X2=55.88,P=O.004)。但在MCA组、ICA组、MCA+ICA组及CE组中,未发现各自特异的梗死灶形态,仅PAI更多见于MCA组;与NR组相比,ICA组患者中更多出现PAI伴PI(7/27,χ2=6.61,P〈0.05),而MCA组和CE组均未见特征性的梗死灶形态。动脉狭窄的程度与梗死灶形态亦存在一定关联,重度ICA病变更多地表现为PAI伴PI(5/16,χ2=7.32,P〈0.05);而重度MCA病变则好发PAI伴BZ(4/30,χ2=5.59,P〈0.05)及PAI伴PI和BZ(6/30,χ2=6.41,P〈0.05)。结论MCA供血区内的梗死灶形态与其颅内动脉病变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揭示脑卒中发生的不同机制,可能与动脉-动脉栓塞、灌注不良有关;我们以检查结果阴性患者为对照比较,尚不能完全揭示MCA供血区内的梗死灶形态和与脑卒中的不同机制之间的相关性。
茅翼亭韩翔方堃丁宏岩陈淑芬董强
关键词:梗死大脑中动脉卒中弥散
颅内动脉狭窄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形态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的梗死形态与颅内动脉狭窄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连续的急性MCA区域梗死且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重度ICA病变更多表现为穿支动脉伴皮质支梗死(5/16,P<0.05),而重度MCA病变则好发穿支动脉伴分水岭(4/30,P<0.05)及穿支动脉伴皮质支和分水岭的梗死(6/30,P<0.05)。结论:颅内动脉狭窄的程度与梗死形态亦存在一定关联,可能与多种机制有关,其中分水岭梗死可能提示灌注不足。
茅翼亭韩翔方堃丁宏岩陈淑芬董强
关键词: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动脉狭窄
三七总皂甙对急性基底节区出血患者神经功能及rCBF的影响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探讨三七总皂甙(tPNS)治疗急性基底节区出血的疗效及机制。方法:选择急性基底节区出血患者3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7例和tPNS组15例,均给予基础治疗,tPNS组加用tPNS治疗14 d,观察治疗前、治疗后4、102、1 d中国卒中量表(CSS)评分的改变,及治疗前、治疗后21、90 d的Barthel指数(BI)的改变,采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成像(SPECT)和氙气CT(XeCT)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肿周边局部脑血流量(rCBF)的变化。结果:tPNS组CSS评分在治疗4 d后即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在治疗10 d后低于治疗前,2组治疗后BI比较无差异。SPECT和XeCT结果显示,治疗后2组血肿周边rCBF有所降低。结论:tPNS能促进基底节区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但不能改善血肿周边rCBF。
丁宏岩董强韩翔史朗峰吕传真
关键词:三七总皂甙基底节区SPECT
急性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分型与Essen卒中风险评分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 Essen卒中风险评估(ESRS)体系可准确评估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IS)复发的风险。而TOAST(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分型则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病因分型。本研究着眼于传统与改良的TOAST分型与ESRS的关系,从而间接了解非心源性IS的病因分型与复发风险的关系。方法①对连续纳入的非心源性IS患者行ESRS评估,将其分为低风险组(ESRS<3分)和高风险组(ESRS≥3分);②改良TOAST分型: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AT),小动脉病变(SAD),其他原因所致的缺血性脑卒中(SOD)及不明原因的缺血性脑卒中(SUD)。比较不同ESRS分值组之间TOAST分型的构成。结果纳入的316例非心源性IS患者中低风险组93例(29.4%),高风险组223例(70.6%),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以下简称AT)161例(50.9%),SAD68例(21.5%),SOD22例(7%),SUD65(20.6%)。不同ESRS分值组中不同病因分型的构成存在一定差异(P<0.0001)。低风险组中AT较少(18/93vs161/316,P<0.0001),SOD较多(18/93vs22/316,P=0.003),而高风险组中SOD相对少(4/223vs22/316,P=0.012)。高风险组中大动脉粥样硬化的比例并无明显高于低风险组的趋势(P>0.05),小血管病变的比例也不明显低于低风险组(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①ESRS分值愈大则出现罕见病因IS的概率可能愈小,而尚不可认为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性IS的几率就愈大;②ESRS评分系统所包含的危险因素对于大小血管病变的影响可能是等同。
吴征瑜朱志栋董漪丁宏岩韩翔曹文杰方堃程忻董强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病因分型
基底动脉梗死的治疗:动脉和静脉溶栓效果比较的系统分析被引量:127
2006年
  急性卒中患者中约1/5发生在后循环,其中基底动脉梗死(BAO)的预后恶劣,桥脑锥体束的损害导致完全的闭锁综合征(locked-in syndrome).这一梗死区域的扩展可引起死亡,原因是损害颅神经核及位于中脑、桥脑和延髓的血管运动和呼吸调节中枢,主要的致病因素是源于动脉硬化的局部血栓形成或动脉到动脉的血栓栓塞,占BAO病因的50%以上,其他病因包括心源性栓塞和椎动脉夹层.未经治疗的BAO死亡率高达90%,存活者几乎没有独立的生活能力.……
丁宏岩董强
关键词:基底动脉脑血管意外血栓溶解疗法
溶栓治疗的成功、失败和未来被引量:1
2006年
  在美国,于1996年批准了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可用于治疗发病在3 h内并经严格筛选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在欧洲,于2002年经多中心验证rt-PA临床常规应用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的Ⅳ期临床试验之前,也批准了其在临床有条件的使用.……
丁宏岩董强
关键词:脑血管意外缺血性脑血管病溶栓治疗预后
脑卒中急性期血压监测与预后相关性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探讨脑卒中急性期动态血压的变化及血压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分别对发病48 h内入院的53例脑梗死和38例脑出血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持续10 d,并记录其他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及21 d、3个月的神经功能评分。结果脑卒中急性期血压升高的发生率为74.7%,入院4 d内血压下降显著,4~10 d时血压下降趋于平缓。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卒中急性期收缩压升高是近期预后不良(OR=1.071,1.018~1.127,P =0.008)及远期(OR=1.040,1.010~1.071,P=0.009)预后不良(MRS≥3)的危险因素,对近期死亡无明显影响(OR=0.988,0.920~1.062,P=0.750)。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压与近、远期预后呈U型曲线关系,最适血压水平:收缩压140~160 mm Hg、舒张压75~80 mm Hg。经调整其他预测因子,收缩压≥160 mm Hg与140~159 mm Hg相比是近期(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OR=4.682,1.23~17.823,P=0.024)和远期(OR=2.372, 1.188~4.735,P=0.014)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压升高是近期死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OR=1.212 1.019~1.442 P=0.03)及远期(OR=1.27 1.019~1.583 P=0.033)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脑卒中急性期血压升高常见,但血压有自调下降的趋势;脑梗死患者急性期收缩压≥160 mm Hg与预后不良呈显著相关,脑出血急性期血压升高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杨琦韩翔王亮丁宏岩董强
关键词:血压监测预后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