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迪
- 作品数:11 被引量:54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一种有毒金属底泥的微生物解毒及固化无害化方法
- 本发明涉及一种有毒金属底泥的微生物解毒及固化无害化方法。利用嗜酸硫杆菌的微生物氧化产硫酸作用将底泥pH降至2.5~3.0,有毒金属从底泥固相溶解入液相,固液分离后产生酸性有毒金属废液和基本不含有毒金属的固相酸性底泥;其中...
- 方迪王方张瑞昌赵亮
- 1株嗜酸硫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污染底泥中重金属的去除效果被引量:2
- 2009年
- 采用常规细菌分离方法,从河流底泥中筛选到1株细菌FD97,通过序批式摇瓶培养考察了不同温度下(22~40℃)该菌株对污染底泥中Zn、Cu和Cr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形态学和1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鉴定菌株FD97为嗜酸硫杆菌属(Acidithiobacillussp.).在22~40℃条件下,以Acidithiobacillussp.FD97为主要菌株的生物沥浸作用可有效去除污染底泥中Zn、Cu和Cr.沥浸处理16 d,Zn、Cu和Cr的去除率可分别达70%、90%和25%.从底泥pH值变化、SO42-产生以及重金属去除率角度衡量不同温度的底泥沥浸处理效果依次为:34℃>28℃≈40℃>22℃.控温28℃较适宜今后的实际应用.底泥重金属生物沥浸去除率的大小与底泥pH值变化密切相关,与温度无直接关系.当底泥pH值降至5.0、3.5和2.5时,底泥中Zn、Cu和Cr分别开始溶出,pH值降为2.0,重金属去除率达最大.
- 方迪赵亮单红仙王方赵阳国杨薇薇
- 关键词:底泥重金属
- 松果粉末对废水中Cr(VI)的吸附特性研究被引量:6
- 2010年
- 采用松果粉末作为吸附剂,进行了模拟含铬废水中C(rVI)吸附试验研究,考察了不同吸附条件(吸附剂投加量、初始溶液pH值、C(rVI)初始浓度、温度)对C(rVI)去除效果的影响,并用红外光谱分析了吸附机理.结果表明:温度越高、pH值越低、投加量越大、C(rVI)初始浓度越低越有利于C(rVI)的去除.红外光谱分析表明,与Cr相互作用的基团主要是氨基、羟基、羧基和硫酸基.
- 官章琴金春姬方迪
- 固体浓度对污染底泥中重金属生物沥浸去除效果的影响被引量:6
- 2009年
- 采用序批式摇床,研究了固体浓度为3%-13%的底泥浓度对生物沥浸法去除污染底泥中重金属(Zn、Cu和Cr)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固体浓度增加,底泥pH值下降和ORP上升速率减缓,重金属的沥浸去除速率相应降低;沥浸过程中,当底泥pH值由5.0降至2.0,ORP由200 mV升至520 mV时,重金属的去除率增加最为迅速;不同浓度的处理,沥浸12 d,Zn、Cu和Cr的去除率分别为60%-85%、65%-100%和17%-35%.试验发现,底泥沥浸中pH值随时间的变化符合Boltzmann方程,此方程可估算底泥酸化进程.连续提取法对脱毒(沥浸)底泥中残留Zn、Cu和Cr的形态分级显示,底泥中未沥浸去除的重金属绝大部分以残渣态存在,环境风险较低.从经济角度考虑,固体浓度10%在底泥沥浸的实际应用中较为合适.
- 赵亮方迪单红仙贾永刚
- 关键词:污染底泥生物沥浸重金属
- 耐酸性硫酸盐还原功能菌株WF83的分离鉴定及生长特性研究被引量:3
- 2010年
- 运用Hungate厌氧技术,从某酸性底泥中分离到一株耐酸且具有硫酸盐还原功能的菌株WF83,采用形态以及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手段对其鉴定,并对WF83的主要生长因素(pH和温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菌株WF83为革兰氏阴性菌,杆状,具有硫酸盐还原功能,产H2S,兼性厌氧;与Enterobacter sp.的同源相似水平达99%,初步鉴定该菌株可能为Enterobacter属.生长条件试验显示,该菌株属中温菌,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2~35℃,且具有较宽的pH生长范围(5.0~9.0),在pH5.0时的细胞生长水平与pH9.0时基本相同,相对于已经报道的硫酸盐还原菌,其表现出较强的耐酸性.
- 王方方迪单红仙赵阳国张瑞昌
- 关键词:硫酸盐还原菌
- 以碱渣为添加剂水泥固化/稳定化生物脱毒底泥的初步研究被引量:6
- 2009年
- 以固化体强度、增容比、浸出液pH值以及重金属浸出率为指标,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和毒性浸出试验,考察以碱渣为添加剂辅助水泥固化/稳定化处理生物脱毒底泥的效果。结果表明,脱毒底泥经碱渣预调理后(泥渣比=10∶0.8),在0.2—0.4kg/kg不同水泥掺入量下形成的底泥固化体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均可达140kPa以上(龄期14d),增容比仅为1.17—1.31,固化体浸出液pH值在11.3—11.7之间,Zn、Cu和Cr等重金属浸出得到明显控制(浸出率均≤2.2%).与固化前相比,底泥固化体环境风险大大降低,且满足填土材料与填埋处置要求.从固化效率角度考虑,生物脱毒底泥固化/稳定化实际应用中较为合适的水泥掺入量为0.2kg/kg,即碱渣∶水泥∶底泥=6∶17∶77.
- 方迪赵亮杨俊杰单红仙
- 关键词:生物脱毒底泥水泥碱渣
- 硫酸盐废水生物处理产生的硫化物处理含Pb^(2+)、Zn^(2+)的钢丝酸洗废水被引量:1
- 2012年
- 在一套小型搅拌反应器中,研究了碱沉淀(KOH,处理a)、碱沉淀及硫酸盐废水厌氧处理产生的硫化物出水混合(KOH+出水混合,处理b)、碱沉淀及N2吹脱硫酸盐废水厌氧处理产生的硫化物(KOH+N2吹脱,处理c),以及碱沉淀、硫酸盐废水厌氧处理产生的硫化物出水混合和N2吹脱硫化物联合(KOH+出水混合+N2吹脱,处理d)等4组处理方式对含Zn2+、Pb2+的钢丝绳酸洗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废水pH值为0.7,Zn2+和Pb2+含量分别为450和3274 mg.L-1.结果表明,KOH+出水混合+N2吹脱的处理方式对废水有较好的处理效果,Zn2+和Pb2+的去除为氢氧化物、硫化物沉淀的共同作用结果,处理后,废水中Zn2+和Pb2+的去除率均达99.6%以上,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
- 柳迪方迪武攀峰张瑞昌
- 硫酸盐还原菌分泌胞外多聚物吸附Cu^(2+)的特性被引量:4
- 2011年
- 为探讨硫酸盐还原菌胞外多聚物(EPS)吸附Cu2+的特性,采用热力学平衡实验研究了EPS对Cu2+的吸附行为,并通过红外光谱(FTIR)和带能谱仪的扫描电镜(SEM-EDS)分析EPS吸附Cu2+前后官能团以及元素组成的变化来研究EPS吸附Cu2+的机理。结果表明,硫酸盐还原菌EPS对Cu2+的吸附平衡能较好地用Freundlich方程描述。FTIR和SEM-EDS分析证明,EPS对Cu2+有较强的吸附能力,EPS多聚糖和蛋白质中的—OH,C—O—C和C O等基团在Cu2+的络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方迪张瑞昌赵阳国
- 关键词:生物吸附硫酸盐还原菌胞外多聚物CU2+
- 一种有毒金属底泥的微生物解毒及固化无害化方法
- 本发明涉及一种有毒金属底泥的微生物解毒及固化无害化方法。利用嗜酸硫杆菌的微生物氧化产硫酸作用将底泥pH降至2.5~3.0,有毒金属从底泥固相溶解入液相,固液分离后产生酸性有毒金属废液和基本不含有毒金属的固相酸性底泥;其中...
- 方迪王方张瑞昌赵亮
- 文献传递
- 硫酸盐还原菌对酸性废水中重金属的生物沉淀作用研究被引量:27
- 2010年
- 在小型连续搅拌槽式反应器(CSTR)中,研究了持续低pH条件下,硫酸盐还原菌的生物沉淀作用对人工配制酸性重金属废水的处理效果。试验设置反应器进水pH值依次为4.3,3.5和2.6三个处理,进水中Cu2+、Zn2+和Cr3+含量分别为65、36和10mg·L-1,SO42-含量约为6200mg·L-1,接种物为经耐酸驯化的混合硫酸盐还原菌,试验时控制水力停留时间为36h,通过定期测定反应器出水pH、氧化还原电位(ORP)、碱度、SO42-、S2-以及重金属含量变化等指标来考察废水生物沉淀的处理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进水pH值为2.6~4.3的酸性重金属废水,硫酸盐还原菌的生物沉淀作用均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处理后,反应器出水pH值大幅升至6.5~8.0,碱度由起始的300~2000mg·L-1增至7500~4600mg·L-1,废水中SO42-还原率达72%~80%,Cu2+和Zn2+的去除(沉淀)率达99.9%,Cr3+去除率达99.1%。此外,随着进水pH值由4.3降至2.6,反应器出水pH和碱度均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而SO42-的生物还原和重金属的去除效果变化不大。从反应器运行稳定性考虑,控制酸性重金属废水的进水pH值为3.5较适宜今后的实际应用。
- 方迪王方单红仙赵阳国张瑞昌
- 关键词:硫酸盐生物还原废水低PH重金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