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阳国
- 作品数:154 被引量:756H指数:16
-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 一种脂肪酶突变体及其在提升白酒酯类风味物质中的应用
- 本发明涉及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改造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脂肪酶突变体及其应用。所述突变体在酸性条件下的酶活水平和耐受性均显著提高,可广泛应用于白酒酿造领域,能大幅提升白酒中酯类风味物质的含量,其中乙酸乙酯、丁酸乙酯和己...
- 邵静赵阳国
- 脱氮硫杆菌特异引物/探针的设计和评价被引量:6
- 2009年
- 自脱氮硫杆菌(Thiobacillus denitrificans)16SrRNA基因V3可变区中发现一条27bp的特异序列,以该序列为反向引物,对高效同步脱硫反硝化系统污泥DNA进行了温度梯度PCR扩增和基因文库构建,结果证实了该引物的高度专一性。应用该探针在去离子甲酰胺和NaCl的浓度分别为35%和100mmol/L,杂交/洗脱温度为48°C条件下对污泥样品杂交得到较好的阳性结果,软件分析表明脱氮硫杆菌在污泥中约占15%。脱氮硫杆菌专一性引物/探针的提出,将为不同生态环境中该种微生物的时空分布、结构动态以及实时定量等研究提供分子生物学工具。
- 赵阳国王爱杰万春黎任南琪白洁
- 关键词:脱氮硫杆菌RRNA引物FISH活性污泥
- 南海南部海域异养浮游细菌生长对外源营养物的响应被引量:3
- 2015年
- 于2012年8月利用现场调查结合现场培养的方法研究了南海南部海域异养浮游细菌的生物量、呼吸速率、比生长速率和生长效率对外源营养物的响应。结果表明,南海南部海域异养细菌生物量低于北部海域;外源营养物可显著影响南海南部异养细菌生物量、比生长速率和细菌呼吸速率。在海盆区域S1站,异养细菌生长主要受DOC和氮限制,同时添加DOC、氮和磷会使细菌生物量、比生长速率和细菌呼吸速率明显增加;而在近海陆架S2站主要受磷限制,DOC和磷的添加会极大地促进异养细菌生长。分析发现,外源营养物在促进异养细菌生长的也同时也提高了异养细菌的物质转换效率,使异养细菌的异养程度进一步加大。
- 侯瑞白洁刘小沙高会旺赵阳国
- 关键词:南海南部
- MBR与SMBR脱氮除磷特性及膜污染控制被引量:11
- 2015年
- 为提高污水深度处理效能和工艺运行的稳定性,研究以序批式膜生物反应器(SMBR)与传统膜生物反应器(MBR)为对象,对比研究其脱氮除磷特性、缺氧时间对工艺效率的影响及膜污染控制策略,同时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两种工艺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间歇曝气能强化系统脱氮,使SMBR工艺去除总氮效果优于MBR,而在氨氮、总磷、COD、浊度去除方面两者无明显差异,去除率分别为94%、78%、80%、97%.延长SMBR工艺缺氧时间对COD、氨氮去除无显著影响,降低了总氮、总磷的去除率,总氮去除率由61%下降到46%,总磷由74%下降到52%.采用间歇曝气和投加一定浓度的粉末活性炭(PAC)均有利于减缓膜污染.微生物群落分析发现,两种工艺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组成无显著差异,硝化螺菌属(Nitrospira)和脱氯单胞菌属(Dechloromonas)为系统中的高丰度功能菌群,为工艺高效运行提供了生物学基础.
- 郭小马赵焱王开演赵阳国
- 关键词:膜污染脱氮除磷间歇曝气粉末活性炭
- 好氧-厌氧混合污泥启动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性能及微生物群落动态特征被引量:9
- 2014年
- 【目的】为探讨好氧-厌氧混合污泥启动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MFC)产电性能以及MFC对微生物群落的选择作用,【方法】以乳酸为底物,应用不依赖于培养的微生物分子生物学技术解析单室MFC启动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动态学特征。【结果】结果表明,MFC经过3个周期启动成功,最高输出电压230 m V。当MFC外电阻为1656Ω时,最大功率密度11.15 W/m3,电池运行稳定。混合污泥启动MFC以后,阳极生物膜微生物群落结构同种泥差异较大,且多样性降低。生物膜中微生物类群按丰度依次为β-变形菌纲(Betaproteobacteria)24.90%、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21.30%、厚壁菌门(Firmicutes)9.70%、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8.50%、δ-变形菌纲(Deltaproteobacteria)7.90%、绿弯菌门(Chloroflexi)4.20%以及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3.60%。有利于生物膜形成与稳定的动胶菌属(Zoogloea)和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序列丰度分别占生物膜群落的5.00%和3.90%,与MFC产电能力直接相关的地杆菌属(Geobacter)序列由混合污泥中的0.60%上升至阳极生物膜中的2.60%。【结论】本研究表明,MFC阳极生物膜在驯化过程中对污泥中的微生物进行淘汰和选择,最终驯化形成了有利于生物膜形成与稳定、有机物厌氧发酵与产电的微生物菌群。
- 尹亚琳高崇洋赵阳国王爱杰王敏闫凯丽
- 关键词:混合污泥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微生物群落
- 菲与纳米银对胶州湾表层沉积物反硝化作用的复合毒性效应评价
- 2020年
- 多环芳烃(PAHs)与纳米材料污染已对沉积物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环境构成严重威胁,其复合污染的毒性效应环境危害可能更大。为了深入探讨PAHs与纳米材料对近岸表层沉积物反硝化作用的复合毒性效应,本文选取位于胶州湾(JZB)的大沽河河口区(DRE)E站和湾内S站,分别以菲和纳米银代表PAHs和纳米材料,通过测定不同剂量单一及复合污染下沉积物反硝化潜势(PDA)的变化,结合浓度相加模型(CA)、独立作用模型(IA)和中效/联合指数等效图法(CI)三种复合毒性评价方法,评价菲和纳米银对沉积物反硝化潜势的复合毒性效应,并对评价方法进行了优选。结果表明,两种污染物浓度越高,对研究区域反硝化潜势的抑制作用越大。菲、纳米银单一及复合作用下对河口区沉积物反硝化潜势的EC50值分别为44.62、112.49和64.86 mg·kg-1,对湾内分别为61.79、147.05和96.18 mg·kg-1。菲单一作用对反硝化潜势的抑制效应强于纳米银,但复合污染的抑制效应更强。两种污染物对河口区的沉积物反硝化潜势抑制效应强于湾内,可能与河口区具有较高Eh和沉积物颗粒度及较低的pH、盐度和有机质含量有关。三种毒性效应评价方法的结果表明,菲和纳米银的复合污染对2个站位反硝化潜势的毒性效应均为协同作用,且对大沽河河口区的协同作用更强。此外,CI法对复合效应的预测结果比CA和IA法更为接近实际观测值,且CI不需要考虑污染物作用模式的限制,因此认为CI法更适用于评价混合污染对沉积物反硝化作用复合影响的效果。本研究结果表明,菲和纳米银会增强彼此对反硝化菌及反硝化功能的毒性效应,由此推断,PAHs和纳米材料在环境中同时存在时比其单独存在对沉积环境的危害更大。
- 孙鹏飞白洁李岿然白晓岩田延昭赵阳国
- 关键词:纳米银沉积物反硝化作用
- 固定化脱氮菌对养殖水体中氨氮控制效果研究被引量:5
- 2018年
- 以沸石为载体,吸附固定化耐盐氨氧化-反硝化菌株,探讨固定化菌株对氨氮的去除能力;创建海水养殖系统,通过投加固定化脱氮菌株,分析其对养殖水体中的氨氮控制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沸石固定化菌剂的含菌量为1.55×1010 CFU/g,对氨氮的控制效果受溶解氧、环境温度和菌剂投加量的影响较大,用沸石固定后菌剂对温度变化有更好的耐受性。当溶解氧含量大于6.5mg/L,温度为30℃,在50mL体系中加2g沸石固定化的微生物菌剂,24h时,最高可去除90mg/L的氨氮。在海水养殖环境中,将沸石固定化菌剂平铺于土工布袋内,将布袋覆盖于沉积物-水界面,覆盖率2.5%,发现固定化菌剂在9d内能够显著抑制水中氨氮的产生,对氨氮的控制率达到(73±17)%。本研究表明该固定化脱氮菌株能够很好的降低养殖水体中氨氮浓度,为其在海水养殖系统中的应用提供了数据支撑。
- 杨萌陈琳赵阳国白洁张彦超
- 关键词:脱氮菌固定化海水养殖生态修复
- 分格复合填料曝气生物滤池脱氮除磷特性及微生物群落特征分析被引量:17
- 2015年
- 设计一种新型曝气生物滤池-分格复合填料曝气生物滤池,采用污水处理厂曝气沉砂池出水为初始微污染水,调试反应器对微污染水的深度处理效果,同时对填料表面生物膜中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结构进行解析.结果表明:该工艺在曝气量为3.0 L·min-1,水力负荷为20m3·m-3·d-1,回流比为125%的条件下,对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氨氮、浊度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1%、48%、91%、91%;该工艺对磷的去除率仅为14%,通过投加聚合氯化铝可使出水中总磷(TP)含量降至0.50 mg·L-1以下.微生物群落分析发现,好氧段中与硝化过程中密切相关的硝化螺菌属微生物占群落总量的8.0%,而在缺氧段与反硝化相关的脱氯单胞菌属微生物可占群落总量的1.5%,微生物群落组成与反应器功能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本研究表明,该工艺可以高效去除总氮,与聚合氯化铝联合作用可去除86%的总磷,达到污水排放一级A标准,可作为城市杂用水和景观环境用水进行回用.
- 郭小马赵焱王开演赵阳国
- 关键词:曝气生物滤池微生物群落
- 一种强化生物膜活性驱动低温低碳源控氮减碳的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强化生物膜活性驱动低温低碳源控氮减碳的方法,属于环境水处理技术领域,本发明利用颗粒活性炭,通过对生物膜电活性微生物及反硝化微生物的富集以及胞外电子传递的促进,提高电活性微生物与反硝化微生物的种间传递效率,...
- 陈芒杨祥宇刘刚姚明晨赵阳国
- 农杆菌介导法获得抗病毒病转基因大白菜被引量:7
- 2006年
- 为获得抗芜菁花叶病毒病的大白菜植株,用携带TuMV-cp基因的农杆菌R1000和EHA105转化大白菜子叶和下胚轴,PCR、PCR-Southern检测证实TuMV-cp基因已导入并整合到大白菜的基因组中.RT-PCR检测表明TuMV-cp在转录水平上获得了稳定表达.TuMV-cp基因在转基因植株T1代中获得了稳定的遗传.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T1代较非转基因植株对TuMV的抗性增强,获得了抗病毒病的转基因大白菜植株.
- 邢德峰李新玲徐香玲任南琪赵阳国
- 关键词:大白菜农杆菌植株再生转基因植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