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观陵
- 作品数:167 被引量:928H指数:17
-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历史地理更多>>
- 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22.6kDa抗原编码基因的核酸疫苗研究被引量:9
- 1999年
- 为探索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22.6kDa 抗原(Sj22.6)编码基因用作核酸疫苗的可行性,将pCMV/Sj22.6基因重组质粒经肌肉注射免疫了一批BALB/c小鼠并进行攻击感染试验,结果表明此重组质粒能在小鼠体内持续存在、稳定表达并诱导小鼠产生特异性的抗Sj22.6 抗体。
- 苏川马磊王荣芝邵莉君吴海玮沈蕾范乐明陈淑贞张兆松吴观陵
-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核酸疫苗编码基因
- 我国血吸虫病免疫诊断发展的回顾与展望被引量:85
- 2005年
- 吴观陵
- 关键词:血吸虫病防治免疫诊断血吸虫病流行区化疗药物防治效果评价
- 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猪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条件的探讨被引量:11
- 2007年
- 目的探讨猪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最佳分离条件,为寄生虫免疫学研究提供有效的方法。方法使用猪淋巴细胞分离液,在不同离心转速和时间条件下分离猪PBMC,观察所得云雾状PBMC层的厚度,计算细胞得率及细胞活力,以确定猪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猪PBMC的最佳实验条件。同时采用文献报道的人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猪PBMC的分离条件(1500r/min,30min)分离猪PBMC,比较两者分离PBMC效果。结果使用猪淋巴细胞分离液(密度1.110ng/L),在20~25℃室温下以1500r/min(半径15cm)离心30min,接着低温(4℃)1500r/min离心10min,洗涤2次,这样获得的猪PBMC效果最好。同样条件下,用人的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猪PBMC,不仅所得细胞沉淀中混杂细胞如红细胞及其他细胞碎片较多,而且PBMC细胞得率及活力也不好。结论本实验提出了获得大量有活力的猪PBMC的方法和条件。
- 张素华林丹丹张美娟陈雪松徐进梅单昊吴观陵吴海玮
- 关键词:寄生虫学免疫学
- 《临床寄生虫检验学》读后的评价
- 2011年
- 迄今,寄生虫病仍然是发展中世界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但鉴于寄生虫病高发病率,低死亡率的特点因而长期以来,对它缺乏应有的公众关注。在医疗和预防,以至公共卫生实践中,寄生虫病的漏诊与误诊屡见不鲜,关键在于由于忽略,致相关专业人员的寄生虫检验知识及技能匮乏。
- 吴观陵
- 关键词:公共卫生问题寄生虫病高发病率死亡率
- p47 GTP酶在日本血吸虫感染中的应答特征
- 2013年
- 目的建立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模型,研究IGTP和IRG-47在日本血吸虫感染中的作用特点及参与免疫应答的能力。方法以IGTP基因敲除(IGTP KO)小鼠、IRG-47基因敲除(IRG-47KO)小鼠和野生型C57BL/6J小鼠(WT)为研究对象,建立日本血吸虫感染实验模型。感染10周后计数成虫数和虫卵数,以HE染色观察肝脏的病理变化,以间接ELISA法检测血清中日本血吸虫特异性IgG抗体,以RTQ-PCR检测脾细胞中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日本血吸虫感染10周后,IGTP KO小鼠与WT小鼠虫荷数和卵荷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RG-47KO小鼠的虫荷数和卵荷数均低于IGTP KO和WT小鼠。IRG-47KO组小鼠肝脏单个虫卵肉芽肿面积显著小于IGTP KO组和WT组(P<0.05)。日本血吸虫感染10周后,IGTP KO小鼠SWAP和SEA特异IgG2a水平高于IRG-47KO小鼠和WT小鼠(P<0.05);IGTP KO小鼠脾细胞il12、il4mRNA表达高于WT小鼠(P<0.05),且if-ng表达高于IRG-47KO小鼠(P<0.05);IRG-47KO小鼠趋化因子ccl3、cxcl9、cxcl10mRNA表达显著低于IGTP KO小鼠和WT小鼠(P<0.05)。结论 IRG-47缺失对日本血吸虫感染有一定保护作用,IRG-47KO小鼠肝脏病理特征与其趋化因子的表达相一致。
- 陈莹莹高雅楠陈琳侯敏王铖芸季旻珺吴观陵
- 关键词:GTP酶免疫应答
- 日本血吸虫22.6kDa重组蛋白对小鼠的免疫保护性研究被引量:18
- 1999年
- 目的:研究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22.6 kDa 抗原作为血吸虫病疫苗候选分子的潜能,并探讨Sj22.6/Sj26 GST 融合蛋白作为复合疫苗的可能性。方法:用亲和层析法制备Sj22.6/Sj26 GST融合蛋白。将这两种蛋白分别免疫BALB/c小鼠后进行攻击感染试验。结果:Sj22.6 重组蛋白和Sj22.6/Sj26 GST 融合蛋白分别可诱导小鼠产生32.1% (P< 0.005) 和34.9% (P< 0.02)的成虫减虫率, 28.4% (P< 0.02)和45.1% (P< 0.005)的总减卵率。结论:rSj22.6 与Sj22.6/Sj26
- 苏川马磊王荣芝胡雪梅陈淑贞邵莉君吴海玮沈蕾张兆松吴观陵
-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免疫保护
- 抗独特型抗体制备和应用的方法要点
- 1989年
- 抗独特型抗体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免疫生物性制剂,其制备和试验性应用都还处于探索阶段。本文从实用角度,对抗独特型抗体的制备(包括免疫原、免疫的动物、剂量和方法及特性鉴定)和应用(包括应用的方法和剂量)的方法要点进行了介绍。
- 王大坤赵慰先吴观陵
- 关键词:抗体免疫化学合成
- 日本血吸虫童虫杀伤机理的体外研究 抗体依赖的小鼠巨噬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 1990年
- 本文报告运用体外免疫效应机理分析系统,证明了对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童虫的抗体依赖小鼠巨噬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来源于正常小鼠和感染小鼠的巨噬细胞皆能产生对日本血吸虫童虫的依赖抗体介导的 ADCC 反应;感染小鼠巨噬细胞对童虫还具有不依赖抗体的细胞毒作用,而正常小鼠巨噬细胞则无;感染小鼠巨噬细胞参与的对童虫的 ADCC 反应较其不依赖抗体的细胞毒作用强,也较正常小鼠巨噬细胞参与的 ADCC 为强。还注意到补体仅可增强感染小鼠巨噬细胞的 ADCC 反应。
- 蔡银龙吴观陵赵慰先
- 关键词:血吸虫童虫巨噬细胞ADCC
- 日本血吸虫感染过程中抑制性因子的表达特征
- 2005年
- 目的立足于基因组水平考察日本血吸虫慢性感染小鼠CD_4^+ T应答中抑制性因素的参与及可能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高密度寡核苷酸芯片(Affymetrix芯片)对日本血吸虫感染0、3、6、13周小鼠脾脏中的CD_4^+ T细胞进行全基因组分析,获得相关抑制性因子的基因表达谱。结果基因芯片结果显示日本血吸虫感染从急性期至慢性期过程中抑制性因子的表达基因表达逐步上调,呈现基本一致的变化,包括抑制性细胞因子、阻断抗体、细胞凋亡、负调控分子的高表达等。结论从胞内信号转导通路至细胞凋亡的整体水平,多层次因素参与了日本血吸虫感染宿主免疫应答的负调控机制。
- 季旻珺苏川王勇吴海玮朱翔蔡晓萍张兆松吴观陵
-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CD4^+T细胞
- 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基因重组抗原Sj 22.6kDa的核苷酸序列分析被引量:8
- 1998年
- 目的:对pGSj24克隆化基因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了解其编码蛋白的属性。方法:常规制备pGSj24克隆化基因并重组入测序载体M13mp19,以DYEPRIMER荧光测序试剂盒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分别以DNASIS和GOLDKEY软件对序列资料进行分析。结果:pGSj24克隆化基因长840bp,含一开放阅读框,可编码一分子量为22.6kDa的蛋白质。开读框上游和下游均有终止密码子。该基因与已发表的日本血吸虫22.6kDa蛋白的编码基因同源性达95%,编码区同源性达99.7%。在该基因内有一段典型的EF-Hand钙结合区序列,并有内质网导肽、微体导向信号等功能位点。预测该蛋白质内可能的抗原决定簇位置为第29-32、63-68和87-101等氨基酸片段。结论:pGSj24克隆化基因为日本血吸虫22.6kDa抗原编码基因。
- 张桂筠张兆松陈淑贞沈一平吴海玮苏川王荣芝吴观陵
-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重组抗原中国大陆株核苷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