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刁永鹏

作品数:58 被引量:157H指数:8
供职机构:北京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中医药科技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51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55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41篇动脉
  • 20篇血管
  • 15篇动脉狭窄
  • 15篇手术
  • 13篇颈动脉
  • 11篇动脉内
  • 11篇动脉内膜
  • 11篇动脉炎
  • 11篇内膜
  • 11篇内膜剥脱
  • 11篇内膜剥脱术
  • 11篇剥脱
  • 11篇剥脱术
  • 11篇大动脉
  • 11篇大动脉炎
  • 10篇动脉内膜剥脱...
  • 10篇颈动脉内
  • 8篇腔内
  • 8篇缺血
  • 8篇外科

机构

  • 31篇北京协和医院
  • 27篇北京医院
  • 5篇中国医学科学...
  • 4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北京大学
  • 2篇北京世纪坛医...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吉林大学第二...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太原市中心医...
  • 1篇北京协和医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香港大学深圳...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58篇刁永鹏
  • 27篇李拥军
  • 26篇李拥军
  • 18篇陈跃鑫
  • 15篇刘昌伟
  • 14篇郭李龙
  • 13篇连利珊
  • 11篇宋小军
  • 11篇闫盛
  • 8篇郑月宏
  • 7篇兰勇
  • 7篇刘暴
  • 6篇王吉阳
  • 6篇李鹏
  • 6篇叶炜
  • 5篇谭树平
  • 4篇李大军
  • 3篇陈宏
  • 3篇李非
  • 3篇吴志远

传媒

  • 10篇中国普外基础...
  • 9篇中华医学杂志
  • 6篇中华普通外科...
  • 4篇中国血管外科...
  • 4篇中华血管外科...
  • 3篇中国普通外科...
  • 3篇血管与腔内血...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中国心血管杂...
  • 2篇保健医苑
  • 2篇国际外科学杂...
  • 2篇2014`中...
  • 1篇中国实用外科...
  • 1篇中国药物与临...
  • 1篇北京中医药
  • 1篇中华脑血管病...

年份

  • 9篇2023
  • 4篇2022
  • 3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5篇2017
  • 6篇2016
  • 5篇2015
  • 11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4篇2009
5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合并双肾动脉狭窄的杂交手术一例被引量:4
2014年
患者女,23岁,主因“间断性腰背痛、伴血压升高4个月,加重1周”收入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既往体健。体格检查:血压138/100mmHg(1mmHg:0.133kPa),腹软,
刁永鹏宋小军陈跃鑫郭李龙连利珊李拥军
关键词: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肾动脉狭窄杂交手术腰背痛
大动脉炎手术治疗二例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TA)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多发于年轻女性,主要侵犯主动脉、肺动脉及其分支,导致相应受累部位缺血表现.激素及免疫抑制治疗是TA治疗的基础,是保障开放或介入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对于已经出现严重缺血症状的患者需进行外科干预,对于处于濒临缺血状态的患者是否需要处理,目前尚存在争议.本文介绍2例TA患者的手术治疗经验,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
刁永鹏宋小军郭李龙陈跃鑫连利珊李拥军
关键词:手术治疗大动脉炎免疫抑制治疗病因不明外科干预缺血症状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腔内治疗的手术时机选择
2023年
目的 探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pontaneous isolated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dissection,SISMAD)腔内治疗的手术时机。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年12月至2022年12月北京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42例行保守治疗和腔内治疗的SISMAD患者临床资料,对保守治疗无效转腔内手术的时机、并发症和随访数据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8例患者采用保守治疗后症状改善。14例(33.3%)患者保守治疗无效转为腔内治疗,转腔内治疗时间为18~49 h,平均(33.8±7.6)h,患者以Yoo分型ⅣS型多见。术后随访2~72个月,平均(25.0±19.9)个月,患者均存活,未发生抗血小板或抗凝相关出血性事件。1例保守治疗患者进展为夹层动脉瘤;2例腔内治疗患者出现肠系膜上动脉支架再狭窄。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04,P=0.525)。结论 SISMAD患者早期可先行保守治疗,24~48 h无效后可予积极介入干预,预后良好。Yoo分型ⅣS型患者预后可能不良,需要早期积极干预。
吴志远连利珊张喆刁永鹏陈学明冯海李拥军
关键词:药物治疗腔内治疗抗凝
两种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式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分析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分析翻转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eCEA)及颈动脉内膜剥脱+人工血管补片成形术(pCEA)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及治疗成本。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2009年10月至2012年10月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颈动脉狭窄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eCEA组和pCEA组。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危险因素、病变狭窄程度及双侧病变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CEA组在使用转流管、抗生素例数、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上均低于pCE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效果、并发症、手术相关死亡、术后再狭窄及术后同侧脑卒中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均安全、有效,eCEA术式在治疗成本上优于pCEA术式,可作为首选术式。
刁永鹏刘昌伟宋小军陈跃鑫郭李龙郑月宏刘暴叶炜陆夏李拥军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神经因素对缺血肢体血管生成和骨骼肌肌纤维重塑的影响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 评价神经因素对缺血肢体血管生成和骨骼肌肌纤维重塑的影响.方法 54只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n=6)、单纯缺血组(n=24)和缺血+去神经支配组(n=24).分别建立单纯后肢缺血模型和后肢缺血+去神经支配模型,在术后第7、14、21和28天取患肢腓肠肌.对3组腓肠肌标本进行HE染色,CD31和PCNA免疫组化染色,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ELISA)检测神经生长因子(N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结果 术后第7天,缺血+去神经支配组的患肢缺血程度评估1~4级的比例高于单纯缺血组(33.4%比16.6%),而0级的比例低于单纯缺血组(16.7%比33.3%),两组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7.94,P =0.047).术后第28天缺血+去神经支配组与单纯缺血组相比,其内皮细胞增殖指数[(2.4±0.4)%比(5.7±1.0)%,P=0.000]、毛细血管密度[(0.44±0.05)比(0.61 ±0.07),P=0.000]、NGF表达量[(6.71±0.94)pg/ml比(8.36±0.77) pg/ml,P=0.008]和VEGF表达量[(11.32±1.56) pg/ml比(15.13 ±2.93)pg/ml,P=0.018]均明显降低.术后第28天,缺血+去神经支配组的腓肠肌Ⅱ型肌纤维比例[(84.9±3.8)%]明显高于单纯缺血组[(78.8±1.8)%,P=0.008].结论 神经因素在缺血肢体血管生成和维持骨骼肌肌纤维类型上具有重要作用,但相关的分子调控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刁永鹏郭李龙连利珊闫盛陈厚早李拥军
关键词:肢体缺血去神经支配血管生成肌纤维类型
35例颅外颈动脉瘤外科治疗的6年经验总结:PUMCH分型
目的:颅外颈外动脉瘤为少见疾病,提供我们的治疗经验,了解该病特征,并分析开放、腔内及复合手术方式治疗颅外颈动脉瘤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并提出PUMCH分型协助指导外科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两个中心于2010...
陈作观刁永鹏吴志远马力刘昌伟陈跃鑫郑月宏刘暴李拥军
关键词:颅外颈动脉瘤开放手术腔内治疗复合手术
累及下腔静脉及右心房的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的治疗策略(附18例报道)被引量:11
2014年
目的总结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并比较同期手术及分期手术的优劣。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02年1月至2013年9月期间收治的18例累及下腔静脉及右心房的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比较同期手术及分期手术患者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18例患者均经术后病理学检查诊断为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其中行同期手术6例(33.3%),行分期手术12例(66.7%)。同期手术组与分期手术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手术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期手术组术后发生1例胸腔积液,1例喉上神经损伤,1例肺部感染;分期手术组发生2例肠梗阻,2例胸腔积液,1例心律失常。2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分期手术组有2例行二期手术时血管内平滑肌瘤向下腔静脉进展,增加了二期手术的难度。术后获访13例,其中同期手术组3例(随访48-63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62.0个月),分期手术组10例(随访1-43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9.5个月)。随访期间,分期手术组复发1例,无死亡病例。结论同期手术与分期手术对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患者来说均是安全和有效的。在患者可以耐受的情况的下,为避免二次手术打击,同期手术对于累及下腔静脉和右心房的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患者是更好的选择。
郭李龙刁永鹏连利珊刘昌伟李拥军
关键词: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同期手术分期手术
大动脉炎开放手术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2019年
目的:探讨影响大动脉炎(TA)患者行开放手术治疗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8年12月136例行开放血管重建治疗的TA患者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统计学方法分析影响开放手术围手术期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36例患者共行开放手术141例次,涉及病变257处。围手术期并发症共发生36例次(25.5%),其中5例患者(3.7%)死亡。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脑梗死病史、术前CRP升高、颈动脉受累、围手术期输血、血管受累数量、动脉阻断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与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有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脑梗死病史(OR=3.141,95%CI=1.062~9.288,P=0.039)、血管受累数量(OR=1.280,95%CI=1.016~1.612,P=0.036)和术中动脉阻断时间(OR=1.045,95%CI=1.007~1.084,P=0.019)是围手术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脑梗死病史,血管受累数量多和术中动脉阻断时间长会增加TA患者开放手术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风险。
刁永鹏苗雨晴陈作观谭树平兰勇李鹏王吉阳陈跃鑫田新平李拥军
关键词:TAKAYASU动脉炎血管外科手术手术中并发症
累及腘动脉病变的治疗策略被引量:3
2014年
累及胭动脉部位的病变临床上并不少见,由于胭动脉解剖部位上的特殊性,导致该部位病变的处理上比下肢其他血管更为复杂,术后再狭窄和闭塞率较高。如何选择恰当的处理方法、提高远期通畅率,一直是困扰临床医生的一个难题。
刁永鹏李拥军
两种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式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分析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分析翻转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及颈动脉内膜剥脱+人工血管补片成形术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2009年10月至2012年10月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颈动脉狭窄患者资料,分为翻转式颈动脉剥脱组(eCEA)和颈动脉剥脱+补片成形组(pCEA)。结果共248例患者完成随访,共行274例次手术,其中eCEA组101例次,pCEA组173例次。所有手术操作顺利。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危险因素、病变狭窄程度及双侧病变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CEA组在转流管使用率(15.8%)、抗生素使用率(26.7%)、手术时间(88±20)min、术中出血量(45±16)ml及住院天数(16±4)d上均低于pCE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手术相关死亡、术后再狭窄及术后同侧脑卒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均安全有效,eCEA术式具有潜在优势,但具体术式选择需根据患者颈动脉病变情况、术者经验等进行选择。
刁永鹏刘昌伟宋小军郑月宏刘暴叶炜郭李龙连利珊李拥军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