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于清

作品数:4 被引量:15H指数:2
供职机构:河北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玉米
  • 4篇玉米大斑病
  • 4篇玉米大斑病菌
  • 4篇黑色素
  • 4篇斑病
  • 4篇病菌
  • 4篇大斑病
  • 4篇大斑病菌
  • 3篇功能分析
  • 2篇酶基因
  • 1篇致病力
  • 1篇生物信息
  • 1篇生物信息学
  • 1篇生物学
  • 1篇生物学特性
  • 1篇突变体
  • 1篇缺失突变体
  • 1篇脱水
  • 1篇克隆
  • 1篇SCD

机构

  • 4篇河北农业大学

作者

  • 4篇于清
  • 3篇曹志艳
  • 3篇董金皋
  • 2篇姚晓霞
  • 1篇郝志敏
  • 1篇刘颖超
  • 1篇张金林
  • 1篇闫淑娟
  • 1篇时翠平
  • 1篇李志勇
  • 1篇李青为
  • 1篇张利辉
  • 1篇张鑫
  • 1篇温雷蕾
  • 1篇詹旭
  • 1篇司贺龙
  • 1篇贾慧
  • 1篇张烨
  • 1篇韩建民
  • 1篇范永山

传媒

  • 1篇植物保护学报
  • 1篇微生物学报

年份

  • 1篇2010
  • 3篇200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玉米大斑病菌黑色素缺失突变体的获得及其生物学特性被引量:10
2007年
DHN黑色素是许多植物病原真菌的致病相关因子,为明确黑色素在玉米大斑病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采用三环唑和紫外线复合诱变的方法获得了黑色素缺失的6个突变菌株,对突变菌株的生长量、产孢量、HT-毒素活性、致病力进行测定。结果显示,突变菌株产毒能力变化不大,但生长量下降,产孢量和致病力显著下降或完全丧失,野生型菌株的产孢量和侵染频率分别是突变菌株的30~50倍和5倍。突变菌株与黑色素共培养后,菌株M01-23a和M01-23b恢复了致病力,但病斑面积和侵染频率较小。玉米大斑病菌黑色素与致病力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曹志艳于清范永山姚晓霞董金皋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菌黑色素突变体致病力
玉米大斑病菌黑色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为明确玉米大斑病菌中黑色素合成途径及其与病原菌致病性的关系,本论文对玉米大斑病菌黑色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PKS和SCD进行了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和药物学(SCD特异性抑制剂)分析。初步明确了SCD和PKS与玉米大斑病菌黑色...
于清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菌黑色素
文献传递
玉米大斑病菌黑色素功能分析及相关合成基因的克隆
董金皋曹志艳温雷蕾郝志敏于清姚晓霞李青为张鑫詹旭刘士伟李志勇贾慧谷守芹王艳辉张利辉邢继红时翠平韩建民刘颖超张金林闫淑娟司贺龙张烨
该项目首次从玉米大斑病菌菌丝细胞中提取获得黑色素,明确了玉米大斑病菌黑色素为DHN黑色素。运用生物信息学的理论与技术,克隆了玉米大斑病菌黑色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多个基因,并对其功能进行了预测,为深入开展基因功能研究打下了基...
关键词:
关键词:玉米生物信息学
玉米大斑病菌小柱孢酮脱水酶基因(scd)的克隆与功能分析被引量:5
2007年
根据已知植物病原真菌黑色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scd(scytalonedehy dratase)氨基酸序列保守区域设计简并引物,分别以玉米大斑病菌基因组DNA和cDNA为模板,通过PCR技术获得scd基因的同源片段,利用SMART-RACE技术和3′RACE技术获得了scd的cDNA全长序列。并根据scd基因cDNA全长序列设计基因特异性引物扩增玉米大斑病菌基因组DNA获得了该基因DNA全长。通过DNA序列和cDNA序列对比分析发现scd基因编码一个180个氨基酸的开放阅读框架,DNA序列含有两个分别为50bp和78bp的内含子。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其氨基酸序列与水稻胡麻叶斑病菌的scd基因的相似性很高。DHN黑色素生物合成途径特异性抑制剂—carpropamid处理玉米大斑病菌,在12~24h之内可以抑制病菌分生孢子的萌发和附着胞的产生,但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抑制剂的抑制作用变弱,并且经过抑制剂处理的病菌不能侵入寄主组织或不能在寄主组织内扩展。初步明确了sed与玉米大斑病菌黑色合成途径及致病性的关系。
于清曹志艳董金皋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菌黑色素SCD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