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小军

作品数:84 被引量:356H指数:12
供职机构: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西省教育厅研究生创新专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8篇语言文字
  • 5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2篇语义
  • 21篇语气
  • 19篇语气词
  • 17篇语义演变
  • 14篇汉语
  • 11篇语法化
  • 11篇法化
  • 7篇词汇化
  • 6篇情态
  • 6篇副词
  • 5篇用法
  • 5篇连词
  • 5篇构式
  • 5篇方言
  • 4篇动词
  • 4篇语境
  • 4篇现代汉语
  • 4篇介词
  • 4篇句法
  • 3篇音变

机构

  • 80篇江西师范大学
  • 6篇北京师范大学
  • 4篇南昌工程学院
  • 4篇广东第二师范...
  • 3篇怀化学院
  • 2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安徽大学
  • 1篇韩山师范学院

作者

  • 83篇李小军
  • 4篇唐小薇
  • 4篇周敏莉
  • 4篇朱习文
  • 2篇徐静
  • 2篇刘利
  • 2篇王勤
  • 2篇金木根
  • 1篇曹跃香
  • 1篇蔡明
  • 1篇周纯梅
  • 1篇孙雅平
  • 1篇朱倩
  • 1篇唐小薇

传媒

  • 10篇语文建设
  • 6篇江西师范大学...
  • 6篇语言科学
  • 5篇中国语文
  • 3篇古汉语研究
  • 3篇汉语学习
  • 3篇北方论丛
  • 3篇方言
  • 3篇语言研究
  • 3篇新疆大学学报...
  • 3篇励耘语言学刊
  • 2篇南京师范大学...
  • 2篇汉语学报
  • 2篇语言学论丛
  • 2篇南开语言学刊
  • 2篇语言研究集刊
  • 1篇世界汉语教学
  • 1篇语言教学与研...
  • 1篇牡丹江师范学...
  • 1篇语文研究

年份

  • 2篇2024
  • 4篇2023
  • 9篇2022
  • 5篇2021
  • 2篇2020
  • 4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5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6篇2011
  • 5篇2010
  • 8篇2009
  • 13篇2008
  • 6篇2007
  • 1篇2003
8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管”的语义演变及“不管”“尽管”的词汇化被引量:13
2017年
"管"表推断及条件小句标记用法的源义都是动词义"管理、负责",即从"管理、负责"到"保证"再到"推断",条件小句标记直接源于反诘句中的动词"管"。"不管""尽管"中"管"本为"管理、考虑"义动词。"不管""尽管"的词汇化和语法化源于句子信息结构的变化——所在小句的背景化。
李小军徐静
关键词:信息结构
论手部动作范畴向心理范畴的演变被引量:3
2014年
从手部动作范畴到心理范畴的演变是人类认知思维的典型体现,涉及这一演变的词非常多。演变方式主要有三种:隐喻、转喻、语义沾染,其中以隐喻最为常见。人们习惯于用身边具体的事物来比照心理情绪等抽象之物,进而用具体的动作动词去操控它们,其结果就是手部动词衍生出心理义。有时人们以显著的外部动作来转指心理状态、性格等,这样部分手部动词就获得了心理义。
李小军
关键词:手部动作心理隐喻转喻
语气词“着(著)”的形成及相关问题被引量:5
2011年
持续义助词"着(著)"如果出现在未然态语境中,且与听话人有关的行为动作在说话时还没有发生,则持续义弱化,并最终演变为语气词。"着"的祈使语气源于句式义。唐代以来书面语中表祈使语气的"者"乃是口语中"着"的借字。
李小军曹跃香
关键词:语气词语法化祈使语气
也谈“跟随义”动词的方所格用法
2022年
本文讨论了“跟随”义动词“从”“随”“跟”方所格功能的形成以及功能之间的扩展关系。“从”“随”都是从“跟随”义动词直接发展为方所格介词,“从”起初主要表经由、始发,唐以降扩展到表所在、终点,“随”使用频率较低,元以后逐渐菱缩乃至消失。方所格介词“跟”的形成具有两条路径:1)“跟随”义动词一方所格介词(经由→始发),2)“跟随”义动词→伴随格→有生方向一方所格(处所方向一所在一终点)。“跟”只能表经由、始发的方言属于第一条路径,只能表所在的方言属于第二条路径,兼有所在、经由、始发功能的难以简单判定是经历了单一演变路径还是两条演变路径,难以确定属于哪种情况并不影响“跟”演变为方所格介词具有两条路径这一语言事实。
李小军
语气词“得了”的情态功能被引量:7
2009年
语气词"得了"的情态义分为两类:一类表弱建议,同时带有无奈意味;另一类表随意。后者是从前者派生而来。表随意的"得了"可以与表随意的"好了"互换,而表弱建议的"得了"与妥善处理的"好了"不能互换。语气词"得了"源于"就得了"的简省,演变环境决定了它情态义的形成。
李小军
关键词:语气词好了情态功能
表负面评价的语用省略——以构式“(X)真是(的)”和“这/那个+人名”为例被引量:31
2011年
语用省略即话语交际中为了某种语用目的而进行的省略,话语中的评价意义有时会通过语用省略这一方式来表达。"(X)真是(的)"和单独成句的"这/那个+人名"具有负面评价功能,这源于语用省略,而其动因则是话语交际中的赞誉准则。随着省略的规约化,负面评价功能就成为它们基本的构式义,而语义、句法上的自足则是语用法固化的结果。语用省略会导致语用含糊,因而这类评价还具有功能的差异和可洽商性。汉语通过语用省略来表达负面评价的情况还有很多,不过大多还没有规约化。
李小军
关键词:负面评价语用含糊
也谈语气和语气词——兼与孟子敏先生商榷被引量:2
2007年
国内对语气的研究受到西方语言学的影响,大致对应于西方的情态(modality)。语气词的使用存在着书面语和口语的差别,原因是语气词产生于口语,进入书面语有一定难度。文章指出孟子敏对语气的定义以及交流句与非交流句的区分不够明确,对国内的语气词研究了解不够,语气词的分析也有偏误。语气词按功能来分有两类:表达语气、加强语气。
唐小薇李小军
关键词:语气语气词语气意义语体
从句法语义和语气词系统特点看“无”取代“不”被引量:3
2008年
汉语史上"无"取代"不",并最终演变为疑问语气词"吗",与它们的句法语义特点及当时的疑问语气词系统有关。"不"的否定语义强度明显大于"无","不VP"远多于"VP不",而"无"一般不能与"VP"组合成"无VP"。南北朝时期,"乎"、"耶(邪)"等疑问语气词还有较强的生命力,限制了"不"向语气词演变;而入唐以来"乎""耶(邪)"等明显萎缩,给"无"的演变提供了契机。
李小军
关键词:句法语义疑问语气词
《爱莲说》中的“独”辨析被引量:8
2007年
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中有两个“独”字:“晋陶渊明独爱菊”“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李小军
关键词:《爱莲说》陶渊明周敦颐理学家
汉语人称代词复数表示法的演化趋势及特征——从语音弱化与标记化的角度看
汉语人称代词复数标记多源于表多数的词或短语,近代以来逐渐标记化——语音弱化及构义理据逐渐模糊。语音弱化有三种现象:一、发音部位及发音方法发生改变,发音时更省力了,但是音系形式不减省;二、语音弱化导致音系形式的减省,又分为...
李小军
关键词:合音象似性
文献传递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