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殷伟德

作品数:11 被引量:82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攀登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黄土
  • 3篇黄土地层
  • 3篇季风
  • 2篇气候
  • 2篇微颗粒
  • 2篇季风气候
  • 2篇磁性地层
  • 1篇地层
  • 1篇地层研究
  • 1篇第四纪
  • 1篇新近系
  • 1篇宇宙
  • 1篇宇宙尘
  • 1篇粘土
  • 1篇容重
  • 1篇碎屑
  • 1篇土壤
  • 1篇剖面
  • 1篇青藏
  • 1篇青藏高原

机构

  • 9篇中国地质科学...
  • 8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地质矿产部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11篇殷伟德
  • 9篇吴锡浩
  • 8篇蒋复初
  • 7篇肖华国
  • 4篇田国强
  • 4篇孙东怀
  • 4篇徐和聆
  • 3篇安芷生
  • 3篇薛滨
  • 3篇王苏民
  • 2篇孔屏
  • 2篇刘萪
  • 2篇祝一志
  • 2篇马淑兰
  • 2篇刘科
  • 2篇欧阳自远
  • 2篇马配学
  • 2篇王书兵
  • 2篇赵志中
  • 1篇钱方

传媒

  • 5篇地质力学学报
  • 2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地球学报(中...
  • 1篇地质矿产部青...

年份

  • 1篇2006
  • 1篇2002
  • 1篇2000
  • 2篇1998
  • 1篇1997
  • 1篇1996
  • 1篇1993
  • 1篇1991
  • 1篇1988
  • 1篇1987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玉龙山丽江冰期冰川积累面积比及有关问题的讨论
<正>云南丽江玉龙山,地处横断山脉中段,是我国发育现代冰川的最南山岭。山体走向南北,界于北纬27°04′—27°15′之间,主峰玉龙雪山(曾名扇子陡),海拔5596m。现代冰川属海洋性气候条件不发育的暖性冰斗冰川和冰斗山...
殷伟德吴锡浩
文献传递
中原邙山黄土地层被引量:29
1998年
位于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过渡带上的中原黄土地层,以邙山赵下峪剖面为其典型代表。据光释光和热释光测年及磁性地层研究结果,该剖面从邙山塬面至黄河河床出露S0—S10黄土—古土壤序列,总厚度172.1m,B/M界线记录于S8古土壤层顶部,以厚层晚更新世S1古土壤(15.7m)和巨厚L1黄土(77.3m)为其特色。赵下峪剖面上末次间冰期以来的平均沉积速率明显增大,其中以末次冰期晚冰阶L1LL1黄土的沉积速率最大,高达34.5mm/a。在邙山黄土堆积过程中,倒数第二冰期末(相当于L2顶部),约150kaBP,发生了风尘沉积速率的突变,其原因是此时黄河贯通三门峡东流,给风尘源区带来丰富的物质。同时赵下峪剖面的磁化率曲线所示,黄土—古土壤的磁化率强弱,并不简单地反映夏季风强度,也要受到沉积速率变化的影响。
蒋复初吴锡浩孙东怀肖华国王苏民安芷生田国强刘萪殷伟德薛滨
关键词:晚更新世磁化率沉积速率黄土地层
青藏高原与东西两侧大陆的气温差异被引量:2
2006年
主要对我国昆仑山—秦岭以南的东西部气温的差异问题进行简要讨论。比较气象台站实测气温和换算至海面后的温度,明显反映西部、中部和东部3个地貌阶块的海面气温自西向东逐级降低。我国西部高原地区全年温度较东部丘陵平原区相对偏高,主要原因在于青藏高原和南亚次大陆主要为西南季风所控制,致使气温相对偏高,而东部深受东南季风和来自高纬冬季风的影响,气温相对偏低。因而,全球变化和区域性季风气候是导致东西部气温差异的主导原因,而不能笼统地归之为高原增温效应和东部“冷槽”影响所致。
蒋复初王书兵傅建利王燕殷伟德
关键词:全球变化季风气候青藏高原
西藏东部地区几个第四系剖面的磁性地层研究
<正>本文系1980年,笔者随地质矿产部青藏高原地调大队八分队对四川巴塘竹笆笼金沙江边,西藏芒康竹卡澜沧江边,八宿怒江东岸队及波密县波都藏布江河谷中的松宗,卡达桥和索通乡等地的第四纪河湖相地层,阶地堆积物进行磁性地层研究...
殷伟德钱方徐树金
文献传递
新近系—第四系界面撞击事件研究的新进展被引量:4
1996年
通过对中国黄土高原南缘的段家坡黄土—红粘土剖面 Ga/M 边界(2.48MaBP)上下地层中5种微颗粒和土样微量元素的研究,进一步确定了下更新统午城组黄土底部记录着两次撞击事件的信息。较早的一次记录于 L38中,年代为2.53—2.48MaBP,以多种撞击成因或与之有关的微颗粒为标志,且有丰度为58.3×10^(-12)g/g 的 Ir 异常和14.3×10^(-9)g/g 的 Au 异常给与确证。这是一次真正的 N/Q 界面撞击事件,在气候地层上与从上新统红粘土向更新统黄土的过渡相一致,在磁性地层上与从高斯正极性向松山反极性的转变相联系。较晚的一次记录于 S37中,年代为2.43—2.42MaBP,在多种微颗粒标志中,还包括含有 Ir 异常分别为3.89×10^(-6)g/g 的宇宙尘和2.15×10^(-8)g/g 的生物球粒。文中用综合成因模式解释了不同特性的撞击记录共存的现象,并指出中国黄土在天文地质研究方面尚蕴藏着大量信息。
吴锡浩徐和聆邓寄温蒋复初马配学马淑兰孙东怀祝一志李春来殷伟德肖华国孔屏
关键词:黄土微颗粒
黄土与古土壤容重指标与季风气候变化关系的初步研究——以郑州邙山赵下峪剖面为例被引量:9
1998年
本文以郑州邙山赵下峪剖面为例,研究了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容重及其与磁化率、粒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容重与磁化率反映的夏季风变化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粗颗粒含量反映的冬季风变化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天然压实作用对S10以上黄土与古土壤容重的贡献可以忽略不计。所以,风成沉积的容重指标综合反映了冬季风与夏季风气候组合关系的变化。
肖华国吴锡浩蒋复初田国强田国强殷伟德
关键词:古土壤容重季风古气候
三门峡地区的红粘土磁性地层及环境记录被引量:2
2002年
位于黄土高原东南缘的三门峡红粘土地层 ,以陕县指望剖面为其典型代表。厚度为 74 .3m的指望剖面由上部厚 34m的黄土地层和下伏厚 4 0 .3m的红粘土沉积组成 ,黄土为 L2 4 — L33的连续风尘沉积 ,下部红粘土为RS1 — RS5的沉积。磁性地层研究显示 :M/Ga界线位于 33.8m处 ,黄土与红粘土界线之上 2 0 cm ,Ga/Gi界线位于5 6 .2 5 m处的 RS3中下部。该区红粘土为近 5 Ma至 2 .6 Ma的风尘沉积夹河湖相沉积。指望剖面的红粘土地层磁化率较黄土高原内部偏高 ,总体特征一致 ,说明近 5 Ma来东亚季风在区域演化上的一致性。
赵志中王书兵蒋复初吴锡浩肖华国田国强刘科殷伟德薛滨王苏民
关键词:红粘土环境记录磁性地层古环境风尘沉积
黄土地层中奇异微颗粒的发现与初步研究被引量:16
1993年
通过蓝田段家坡黄土和红粘土剖面与第四纪3次巨大撞击事件年代相应的地层内奇异微颗粒的研究,将其划分为5种不同的形态类型,并主要据化学成分,将5类奇异微颗粒归纳为撞击、火山和生物等3种成因类型。文中还提出综合成因模式来解释不同奇异微颗粒赋存于同一撞击事件时段的地层及它们所显示的因果联系。
徐和聆吴锡浩邓寄温殷伟德蒋复初肖华国安芷生祝一志孙东怀欧阳自远管云彬马淑兰孔屏
关键词:黄土微颗粒第四纪
三门峡地区黄土与古季风被引量:18
2000年
位于黄土高原东南缘的三门峡黄土地层 ,以陕县张汴乡曹村剖面为其典型代表。厚度 1 5 3m的曹村剖面由上部厚 1 45 m的黄土地层和下伏红粘土沉积组成 ,黄土地层为 L1 — L33的连续风尘沉积。磁性地层研究显示 :B/ M界线位于 L7下部 ,J事件位于 S1 1 —S1 2 ,O事件位于 L2 3—L2 6,M/ G界线位于黄土与红粘土界线之上 2 0 cm处。古季风代用指标的磁化率、碳酸盐及 >30μm的粒度组分均显示了约 2 .6 Ma以来季风变迁的阶段性特点。曹村黄土剖面具有持续时间在 4万年以上的黄土沉积所指示的 1 3次气候寒冷事件 ,所反映的古气候变化具有周期性。应用粒度年龄模式建立曹村剖面高分辨率的年代地层序列 ,通过曹村剖面近 30万年来的磁化率及粒度变化与深海氧同位素对比 ,曹村黄土剖面与深海沉积有良好的可比性。
赵志中吴锡浩蒋复初肖华国王书兵田国强刘萪殷伟德薛滨王苏民
关键词:黄土磁性地层
黄土高原南缘午城黄土底部火山碎屑的来源和成因被引量:2
1997年
一种与多类撞击记录共存的灰黑色碎屑,发现于黄土高原南缘段家坡黄土地层剖面午城黄土底部Ga/M边界(2.48MaB.P.)附近,通过对此碎屑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它们最初是源自青藏高原北部及其邻近地区碱性玄武质火山喷发的碎屑物,后来又在表生条件下与黄土层一起经历了包括水解、成土化和氧化等作用在内的风化改造。此外,本文更为强调的是,在火山碎屑形成过程中存在具有富Ni和Ce,高Sm/Nd比以及低Eu/Sm比等特点的地外物质的参与,据以论证这种火山活动确系N/Q界面撞击事件引发。在黄土地层中,深入研究各种类型的火山碎屑,无疑对全面探讨第四纪环境变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词午城黄土底部松山-高斯边界火山碎屑风化作用地外物质新近的研究表明,第四纪气候和环境变迁往往与起因于撞击和火山事件的大量尘埃物质有关[1],而地外物体的撞击又常能引发火山活动[2、3],因此第四纪沉积物中的火山喷发空落堆积物研究,无疑应该引起更大的关注。火山学发展至今,对各种火山碎屑物质,已有十分详尽的研究[4、5]。从国内第四纪火山碎屑的研究现状来看,虽然丁国瑜等早在1964年就曾在河北平原及太行山东麓的黄土地层中,首次发现了火山碎屑堆?
徐和聆吴锡浩蒋复初邓寄温肖华国殷伟德孙东怀马配学
关键词:黄土高原火山碎屑风化作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