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华国 作品数:23 被引量:329 H指数:13 供职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攀登计划 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生物学 更多>>
北京潭柘寺地区第四纪冰川遗迹的宏观和微观特征 被引量:10 1997年 以北京西山潭柘寺地区第四纪冰川遗迹的宏观特征研究为基础,对管坨岭冰期和赵家台冰期的古冰川沉积进行了石英颗粒表面结构形貌组合特征的分析。结果表明,管坨岭冰期的管坨岭冰碛层和大富庄冰碛层,以及赵家台冰期的太平庄冰碛层中的石英颗粒表面结构,以冰川成因的形貌组合占优势,而赵家台冰期鲁家滩冰水沉积中的石英颗粒表面结构,则以冰川和流水共有成因的形貌占优势。所以,据冰川遗迹的宏观和微观特征。 吴锡浩 蒋复初 徐和聆 肖华国关键词:第四纪 冰川 冰川沉积 石英颗粒 新近系—第四系界面撞击事件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4 1996年 通过对中国黄土高原南缘的段家坡黄土—红粘土剖面 Ga/M 边界(2.48MaBP)上下地层中5种微颗粒和土样微量元素的研究,进一步确定了下更新统午城组黄土底部记录着两次撞击事件的信息。较早的一次记录于 L38中,年代为2.53—2.48MaBP,以多种撞击成因或与之有关的微颗粒为标志,且有丰度为58.3×10^(-12)g/g 的 Ir 异常和14.3×10^(-9)g/g 的 Au 异常给与确证。这是一次真正的 N/Q 界面撞击事件,在气候地层上与从上新统红粘土向更新统黄土的过渡相一致,在磁性地层上与从高斯正极性向松山反极性的转变相联系。较晚的一次记录于 S37中,年代为2.43—2.42MaBP,在多种微颗粒标志中,还包括含有 Ir 异常分别为3.89×10^(-6)g/g 的宇宙尘和2.15×10^(-8)g/g 的生物球粒。文中用综合成因模式解释了不同特性的撞击记录共存的现象,并指出中国黄土在天文地质研究方面尚蕴藏着大量信息。 吴锡浩 徐和聆 邓寄温 蒋复初 马配学 马淑兰 孙东怀 祝一志 李春来 殷伟德 肖华国 孔屏关键词:黄土 微颗粒 四川泸定昔格达组时代及其新构造意义 被引量:77 1999年 川西高原东南部边界带内侧沪定大渡河西岸的海子坪,在高出大渡河水面约920m的谷肩上保存着一套厚约411 m的昔格达组河湖相地层。磁性地层初步研究表明,以距顶深度386.0m处为界,以上为高斯正向极性带,以下为吉尔伯特反向极性带。对比Cande和Kent的极性年表,沪定昔格达组的年代约4.29~2.60 Ma BP,地质时代应属上新世中、晚期。将沪定昔格达组与高原边界带外侧的汉源昔格达组进行对比,地层中记录的松山反向极性时与高斯正向极性时界面分别处于海拔2220 m和1040 m左右,两者之间的高为1180 m,这应是2.6 Ma BP以来川西高原东南部边界带两侧地块相对隆升的结果。 蒋复初 吴锡浩 肖华国 赵志中关键词:昔格达组 磁性地层 新构造运动 地层 关于晚新生代准1.2Ma周期构造气候旋回 被引量:18 1998年 构造气候旋回的理论要点是构造作用驱动气候变化,因而不同于Milankovitch冰期气候旋回,但两者又都是受地球轨道要素控制的。本文主要根据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晚新生代地质记录,以磁性地层为时间标尺,以黄道倾斜(ε)最大变幅位置为模式年龄,划分最近8Ma的准1.2Ma周期构造气候旋回的主旋回层,即MTC7、MTC6、MTC5、MTC4、MTC3、MTC2、MTC1、MTC0,它们的界线年龄分别为7.3、6.1、4.9、3.7、2.5、1.3和0.2MaBP。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青藏高原构造隆升和黄土高原风尘沉积各自显示的准1.2Ma周期的演变特征,表明它们之间具有构造驱动气候的因果关系。文中还探讨了最近7.3MaBP的古环境变迁,获得了有关晚新生代东亚季风形成演变和环境分异是在轨道气候旋回背景下受构造气候旋回控制的新认识。 吴锡浩 王苏民 安芷生 安芷生 蒋复初 孙东怀 肖华国关键词:晚新生代 古气候 青藏高原 中原邙山黄土地层 被引量:28 1998年 位于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过渡带上的中原黄土地层,以邙山赵下峪剖面为其典型代表。据光释光和热释光测年及磁性地层研究结果,该剖面从邙山塬面至黄河河床出露S0—S10黄土—古土壤序列,总厚度172.1m,B/M界线记录于S8古土壤层顶部,以厚层晚更新世S1古土壤(15.7m)和巨厚L1黄土(77.3m)为其特色。赵下峪剖面上末次间冰期以来的平均沉积速率明显增大,其中以末次冰期晚冰阶L1LL1黄土的沉积速率最大,高达34.5mm/a。在邙山黄土堆积过程中,倒数第二冰期末(相当于L2顶部),约150kaBP,发生了风尘沉积速率的突变,其原因是此时黄河贯通三门峡东流,给风尘源区带来丰富的物质。同时赵下峪剖面的磁化率曲线所示,黄土—古土壤的磁化率强弱,并不简单地反映夏季风强度,也要受到沉积速率变化的影响。 蒋复初 吴锡浩 孙东怀 肖华国 王苏民 安芷生 田国强 刘萪 殷伟德 薛滨关键词:晚更新世 磁化率 沉积速率 黄土地层 郑州邙山桃花峪高分辨率晚更新世黄土地层 被引量:23 1997年 风成邙山黄土分布于河南郑州西北黄河南岸。黄土序列较完整,初步研究了桃花峪剖面S2以上黄土地层,S0、L1、S1、L2和S2分别厚0.6m、70.8m、9.9m、12.4m和1.0m。特别有意义的是晚更新世马兰黄土厚度巨大,分辨率高。以10cm间距对邙山桃花峪剖面进行了磁化率测量,并与海洋氧同位素时间序列进行对比,按Kukla等的磁化率年龄模式,获得相应的年代时间标尺。对末次冰期黄土以40cm间距进行了粒度分析,不同冰期或冰阶的平均沉积速率和分辨率有很大的差异。特别是末次冰期晚冰阶黄土粒度所反映的冬季风振荡的频率和幅度都超过了格陵兰冰芯记录。 蒋复初 吴锡浩 肖华国 王苏民 薛滨关键词:高分辨率 晚更新世 黄土 地层 三门峡地区末次盛冰期至全新世早期的古季风事件 被引量:6 1999年 通过三门峡地区小刘寺剖面黄土- 古土壤序列磁化率曲线和粗颗粒组分含量曲线的研究,发现它们分别指示的夏季风和冬季风变迁在末次冰消期向全新世转变时的新仙女木事件中显示不同的变化特征。夏季风的加强过程对应于冬季风的大幅度波动,气候为凉湿背景上的冷湿与暖湿振荡。冰后期的早期为全新世第一暧期。夏季风强盛对应于冬季风衰弱的湿暖气候,它由夏季风锋面降水的穿时性所决定,在华北地区为全新世适宜期。8 kaBP 前后为夏季风偏弱对应于冬季风偏强的干冷气候,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全新世第一冷期。这3 次古季风事件可与格陵兰冰芯记录进行较好的对比。 王书兵 蒋复初 吴锡浩 王苏民 薛滨 肖华国 田国强 刘科关键词:古季风 新仙女木事件 九江地区网纹红土的时代 被引量:56 1997年 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发育网纹红土。本文对九江长虹大道剖面进行了初步研究。该剖面地层自下而上可分为河流相冲积砂砾石、以发育水平状网纹为特征的铁质网纹红土、以垂向网纹为特征的网纹红土、红色粘土和风成下蜀黄土,分别厚3.3、4.5、5.9、3.6和4.1m。磁性地层研究结果,布容正向极性带/松山反向极性带的界限出现于网纹红土层中部,距顶深部12.9m处;贾拉米洛正向极性亚带出现在铁质网纹红土层中,距顶深度15.1—16.1m处。根据CandeandKent古地磁极性年表的模式年龄和热释光年龄,计算出沉积速率,进而计算出各层的界限年龄。结果表明,铁质网纹红土沉积于1232—869kaBP;网纹红土大约沉积于869—392kaBP;红色粘土沉积于392—101kaBP。九江长虹大道剖面代表了该地区从河流沉积、铁质网纹红土、网纹红土、红色粘土到风成黄土沉积的演变过程,并显示出准0.4Ma的周期变化。这与黄土高原、青藏高原构造层和地球公转轨道偏心率变化所反映的准0. 蒋复初 吴锡浩 肖华国 赵志中 王苏民 薛滨关键词:网纹红土 地质时代 更新世 红土 地层 中原末次冰期间冰阶以来的古季风气候变迁 被引量:14 1998年 中原邙山黄土地层以巨厚的马兰黄土为特色。本文研究了末次冰期间冰阶以来邙山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粗颗粒含量和磁化率值曲线反映的冬夏季风变迁及其相互关系,发现在万年尺度上夏季风增强对应于冬季风减弱,冬季风增强对应于夏季风减弱,但在千年尺度上冬季风变化比夏季风强烈得多,而且末次间冰段开始时冬季风减弱明显早于夏季风增强。通过中原黄土记录与深海及冰芯O同位素记录的对比,发现短时间尺度气候变化阶段明显具有很大的区域性特征,它们不能简单地进行等时性全球对比,而应该通过各自独立的时间标尺来建立古气候变化的远距离联系。 肖华国 吴锡浩 蒋复初 田国强 刘科 薛滨 孙东怀关键词:黄土 末次冰期 冰阶 古季风 古气候 中原邙山黄土及最近200ka构造运动与气候变化 被引量:27 1999年 位于黄土高原隆升区与华北平原沉降区过渡带上的中原邙山黄土 ,是风尘源区就在黄河下游冲积扇扇顶部位的近源砂黄土 ,它记录了最近 2 0 0ka构造与气候耦合效应的信息 .在风尘堆积过程中 ,于倒数第二冰期末 ,约 0 .1 5MaBP ,发生了以沉积速率突然加快为标志的环境突变事件 ,黄河贯通三门峡东流给风尘沉积带来了丰富的物源 ,形成厚 1 5 .7m的S1古土壤和 77.3m的L1黄土 .邙山黄土 古土壤序列不仅详细地记录了东亚季风在这一特定地区的气候响应 ,而且清楚地反映了构造作用下黄河干流切穿三门峡东流入海引起的环境效应 . 吴锡浩 蒋复初 肖华国 薛滨 薛滨关键词:气候变化 环境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