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生
- 作品数:89 被引量:2,709H指数:24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非常规油气地质学建立及实践被引量:61
- 2019年
- 非常规油气地质学理论是世界石油工业从常规油气向非常规油气跨越的一次理论飞跃。紧密结合中国特殊地质背景和油气工业条件,经过10年不懈攻关,通过构建细粒沉积学、非常规油气储层地质学、非常规油气成藏地质学、非常规油气开发地质学、常规—非常规油气"共生盆地"发展战略等学科内容,基本形成非常规油气地质学理论体系框架。非常规油气地质学理论,是世界页岩油和气、致密油和气等典型非常规油气工业发展的理论基础,引领推动了石油地质学科发展、行业标准制定、国家实验室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有效推进了我国致密油和气、页岩油和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工业勘探开发。非常规油气地质学科在未来油气资源综合利用、能源结构科学预判、复杂问题创新解决等方面,仍有发展空间。
- 邹才能杨智张国生陶士振朱如凯袁选俊侯连华董大忠郭秋麟宋岩冉启全吴松涛白斌王岚王志平杨正明才博
- 跨国石油公司上游业务发展趋势分析被引量:7
- 2007年
- 近年来,随着国际油价的上升和国际油气勘探市场形势的变化,国际著名的埃克森美孚、英荷壳牌、英国石油、雪佛龙德士古和道达尔菲纳埃尔夫这5个大型跨国石油公司都对上游业务发展战略进行了调整。调整措施主要体现了5个特点:进一步强化上游业务,突出上游业务的核心地位;上游业务向美国、欧洲以外地区转移;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等新兴业务快速发展;上游业务成本增长;采取兼并、重组、出让和联合等手段进行结构调整,实现跨越式发展。在中国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这三大石油公司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能源公司的进程中,五大跨国公司的上游业务发展策略尤其值得借鉴。
- 李小地张国生张永峰
- 关键词:油气勘探
- 固根补短强优加快建设现代化能源强国
- 2023年
-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强国建设的基础,重大能源转换期往往是强国崛起的战略机遇期。我国已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能源小国、弱国,崛起为能源大国。当前,全球能源结构第三次重大转换加速演进,建设能源强国恰逢其时。应持续夯实国内能源基础生产能力,补齐油气和新能源关键矿物高对外依存度、低储备的短板,做强做优新能源技术和产业链,构建“多能互补、绿色低碳,多网协同、安全高效,循环节约、合理公平”能源产供消三大体系,提升“一流的能源创新体系,完善的能源体制机制,先进的能源治理体系”三大支撑能力,加快建成能源强国,全面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 张国生梁英波贺新春康端
- 关键词:能源转型能源体系
-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我国新兴气体能源创新发展研究被引量:5
- 2024年
- 工业革命以来的历次生产力跃升都以能源转型为重要驱动力,能源品种的更新迭代是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秩序重构的变革性力量,催生先进生产力质态;全球正在兴起以非常规天然气、生物天然气(或生物燃气)、氢气、氨气等为代表的新兴气体能源的发展浪潮,为能源科技创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鉴于已有研究和实践缺乏对于新兴气体能源的综合把握与系统审视,本文在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概览新兴气体能源发展的宏观背景,剖析我国发展新兴气体能源的现实意义、产业基础、政策支撑,研判新兴气体能源的发展愿景、方向与模式,进而提出新兴气体能源发展建议。研究认为,发展新兴气体能源是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方向之一,其规模化应用将改变未来能源格局,革新传统天然气工业与燃气行业,塑造新的气体能源工业形态;应结合我国能源转型进程,精准把握新兴气体能源发展的价值、战略、技术、定位,将新兴气体能源列为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实现能源强国的重大战略选择。进一步在顶层设计、制度保障、科技支撑、生态构建等方面探讨发展要点,以期促成我国新兴气体能源产业朝着安全、绿色、多元、融合方向演进。
- 仲冰韩颜如张国生梁英波张博刘合
- 关键词:氢能能源转型
- 油气勘探领域评价优选与勘探对策研究
- 赵文智胡素云李建忠董大忠黄旭楠张国生杨涛李峰王玉满蔚远江程坤芳李小地陈谦
- 该项目是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与生产分公司组织完成的。重点开展油气勘探领域评价优选的工作流程、技术标准、评价优选方法与参数体系的研究,建立股份公司油气勘探领域评价优选技术规范,优选股份公司近三年与未来五~十年的油...
- 关键词:
- 关键词:油气勘探勘探对策
- 大型岩性地层油气田(区)形成与分布规律被引量:8
- 2017年
- "十五"以来,岩性地层油气藏一直是中国石油勘探发现和增储上产的主体,探明储量占80%左右。基于东部、中部、西部六大盆地典型油藏实例解剖、新技术分析测试、成藏机理物理模拟、油气藏形成与分布模式等综合研究,构建了3类斜坡、3类凹陷、3种组合岩性油气藏成藏模式,揭示了岩性油气藏形成机制与主控因素,建立了岩性油气藏大油气区评价方法;揭示了地层尖灭型和风化岩溶型两大类地层油气藏形成主控因素与富集规律,建立了地层油气藏大油气区评价方法;深化了4类盆地岩性地层油气藏富集规律认识,形成针对性评价方法与精细勘探技术,明确了"十三五"油气勘探方向。研究成果支撑了油气勘探评价和选区,推动了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
- 陶士振袁选俊侯连华张国生杨帆陶小晚卫延召李欣张成龙王岚孙国欣王颖高长海
- 关键词:岩性圈闭地层圈闭岩性地层油气藏大型油气田勘探潜力
- 中国陆上石油储量变化趋势及其影响
- 随着勘探领域的扩展和勘探对象的转变,中国陆上石油在实现储量持续稳定增长的同时,新增储量主体由构造油藏转变为岩性地层油藏、由中—高渗地层转变为低渗—特低渗地层,储量品位持续下降。"十三五"期间,中国陆上石油新增储量将以稳为...
- 梁坤张国生武娜
- 关键词:石油储量勘探开发
- 论非常规油气与常规油气的区别和联系被引量:149
- 2015年
- 随着世界油气工业勘探开发领域从常规油气向非常规油气延伸,非常规油气的勘探和研究日益受到重视。非常规油气与常规油气在基本概念、学科体系、地质研究、勘探方法、'甜点区'评价、技术攻关、开发方式与开采模式等8个方面有本质区别。非常规油气与常规油气地质学的理论基础,分别是连续型油气聚集理论和浮力圈闭成藏理论。非常规油气有两个关键标志:一是油气大面积连续分布,圈闭界限不明显,二是无自然工业稳定产量,达西渗流不明显;两个关键参数为:一是孔隙度小于10%,二是孔喉直径小于1μm或空气渗透率小于1m D。而常规油气,在上述标志和参数方面表现明显不同,孔隙度多介于10%~30%,渗透率多大于1m D。非常规油气评价重点是烃源岩特性、岩性、物性、脆性、含油气性与应力各向异性'六特性'及匹配关系,常规油气评价重点是生、储、盖、圈、运、保'六要素'及最佳匹配关系。非常规油气富集'甜点区'有8项评价标准,其中3项关键指标是TOC大于2%、孔隙度较高(致密油气>10%,页岩油气>3%)和微裂缝发育;常规油气核心评价成藏要素及其时空匹配,重点评价优质烃源灶、有利储集体、圈闭规模及有效的输导体系等。非常规油气与常规油气既有明显区别,又有密切联系。非常规油气与常规油气的相同点是,在同一含油气系统中,两者具有相同的烃源系统、相同的初次运移动力、相似的油气组成等。基于成因和分布上的本质联系,常规—非常规油气表现为'有序聚集',成因上关联、空间上共生,形成一套统一的油气聚集体系。遵循常规—非常规油气'有序聚集'规律,勘探开发过程中应将两类油气资源整体考虑、协同发展。
- 邹才能陶士振白斌杨智朱如凯侯连华袁选俊张国生吴松涛庞正炼王岚
- 关键词:非常规油气石油地质学页岩气
- 油气产量规划预测智能化发展方向
- 油气产量规划预测智能化是油气田数字化转型以及智能生产的重要内容。基于传统产量规划预测方法与模型,通过与大数据、物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产量规划预测智能化发展。提出了产量规划预测智能化的三个重点发展方向:一是产量规划预测...
- 王小林张国生唐玮唐红君李洋徐鹏
- 石油被替代的可能性与路径之思考被引量:6
- 2017年
- 短期内石油作为全球第一大消费能源的地位难以撼动,但随着能源领域材料与技术创新发展以及人类对生态环境保护日益提高,石油作为交通运输燃料被替代的可能性与日俱增.推测替代石油的可能路径有三:(1)电动汽车.依托高效储能电池材料与技术发展,2030年以前有望替代燃油汽车;(2)氢燃料电池汽车.基于廉价高效氢气制取与储运技术,2030~2050年前后氢燃料电池汽车有望进入发展快通道,并可带领人类走进氢经济时代;(3)核聚变能源.可控核聚变技术的突破和小型化,有望全方位提供交通运输动力,或将在2050~2060年前后成为覆盖全领域的主导能源.上述三种路径能否完全替代石油尚存不确定性,但是石油在交通运输领域被大规模替代已成为大势所趋.由燃料应用领域转入材料应用领域将成为石油未来应用的最终归宿.
- 赵文智刘合张国生
- 关键词:石油替代清洁能源能源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