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韶

作品数:10 被引量:36H指数:3
供职机构:江苏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机械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理学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机械工程
  • 4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理学

主题

  • 6篇缸套
  • 5篇润滑
  • 4篇织构
  • 4篇活塞
  • 4篇活塞环
  • 3篇表面织构
  • 3篇柴油
  • 3篇柴油机
  • 2篇镀铬
  • 2篇润滑性
  • 2篇润滑性能
  • 2篇燃烧
  • 2篇微织构
  • 2篇激光
  • 2篇缸套活塞环
  • 1篇低温燃烧
  • 1篇油气混合
  • 1篇预混
  • 1篇预混合
  • 1篇增压

机构

  • 10篇江苏大学

作者

  • 10篇孙韶
  • 9篇尹必峰
  • 6篇钱晏强
  • 4篇夏禹
  • 2篇贾和坤
  • 1篇卢振涛
  • 1篇王佳

传媒

  • 2篇机械设计与制...
  • 2篇第七届全国青...
  • 1篇燕山大学学报
  • 1篇内燃机工程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内燃机学报
  • 1篇广西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内燃机学...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缸套表面环槽织构润滑性能数值分析被引量:2
2017年
为了改善缸套-活塞环摩擦副润滑性能,在缸套表面采取了环槽织构措施,通过数值计算的方法,研究了环槽形新型织构的润滑摩擦机理,并对比分析了环槽与圆形凹腔织构润滑性能的差异。结果表明:当活塞环经过环槽织构时,在运动方向上,环槽中心圆柱前槽与后槽分别产生油膜压力较小与较大的动压润滑效应,即环槽能产生二次动压效应;与相同外径的圆形凹腔织构相比,存在一个最佳槽宽能有效改善润滑摩擦性能,在此数值以外,合适的槽宽能使环槽润滑性能较好,相比于圆形凹腔织构,润滑油膜压力分布更为均匀,最小膜厚比增加,摩擦力和摩擦平均有效压力均呈下降趋势,其原因是二次动压效应与面积占有率对环槽影响的叠加中,前者占据了主导地位;过小的槽宽会使得环槽织构润滑效果恶化。
夏禹孙韶汪博文贾和坤
关键词:缸套表面织构环槽润滑
缸套表面复合织构润滑性能理论及试验研究被引量:12
2014年
通过建立织构化缸套活塞环混合润滑理论计算模型,基于织构协同润滑机理模拟分析,设计、计算了槽腔及交叉沟槽2种复合织构,同时结合摩擦学性能试验,研究了复合织构对摩擦副润滑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织构润滑性能明显优于单一织构,较槽腔复合织构而言,交叉沟槽织构在改善润滑摩擦性能方面效果更好。复合织构改善润滑的原理是:在上止点处通过协同叠加形成局部高压油膜,从而缩小了混合润滑范围;在行程中部区域通过协同互补有效地弥补了空化区域的油膜压力衰减,从而延展了有效承载面积。相比单一凹腔织构,槽腔复合织构在各行程中部区域的最小膜厚比可增加34.3%左右,交叉沟槽织构可增加57.6%,槽腔复合织构的循环摩擦功耗可降低8.2%,交叉沟槽织构可降低19.7%。摩擦磨损试验结果显示,相对于未经织构试样,织构试样表面的润滑性能可得到显著改善,尤其是交叉沟槽织构,其摩擦系数最大可降低48.1%。
尹必峰钱晏强卢振涛汪博文孙韶
关键词:缸套润滑性能
预混合低温燃烧柴油机燃油喷射参数与燃烧室的空间匹配研究
2015年
通过数值模拟计算研究了预混合低温燃烧模式下燃油喷射参数与燃烧室的空间匹配规律。结果表明:燃油油束落点位于燃烧室喉口中部时混合期内缸内平均湍动能增加,且燃油蒸发速率和湍流混合强度最大;随着喷雾锥角的减小,NOx排放单调上升,Soot排放呈先下降再上升最后再略有下降的趋势。随着油嘴伸出高度的逐渐增大,NOx排放先升高后降低,Soot排放则相反。有效容积比在(34~38)%范围内时能够兼顾NOx和Soot排放性能。
贾和坤尹必峰王佳孙韶
关键词:柴油机喷雾锥角油气混合
涡轮增压器织构化浮环轴承润滑数值模拟被引量:1
2013年
为研究表面微织构对涡轮增压器浮环轴承在极端工况下润滑过程的影响,基于浮环轴承基本工作原理,以VT50半浮动轴承为研究对象,建立未织构、内织构和外织构3类浮环轴承内间隙三维润滑油膜模型,利用Fluent模拟获取润滑油速度及压力等信息。经研究获得以下结论:表面微凹腔的设置能够增强油膜承载能力,从而提高浮环轴承的工作平稳性,织构后最大平均油膜压力相对于未织构方案可提高1.92%;相对于外织构形式的动压作用,内织构形式通过挤压作用而在织构区域获得更高的油膜压力,前者油膜压力峰值可比后者高26.7%;在轴向润滑油出口区域附近设计微凹腔内织构是改善浮环轴承润滑性能的有效措施,可以防止轴承倾斜失效。
钱晏强尹必峰汪博文孙韶
关键词:增压器浮环轴承
活塞环表面镀铬与激光微织构的复合工艺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为了从实际加工的角度探究表面镀铬工艺和激光微织构工艺经济有效的结合方式,以某单缸柴油机压缩环为研究对象,结合镀铬和激光微织构两种表面加工工艺的特点,通过系列工艺试验确定合理的加工顺序和加工参数。结果表明:先表面镀铬后激光加工的工艺顺序更为合理;当激光脉冲频率为1 600 Hz、单脉冲能量达到0.4 m J时能够在硬铬涂层表面加工出凹坑;选取合理的激光加工参数后,活塞环外圆面能够形成直径为21.43-89.49μm,深度为2.42-11.98μm的圆形凹坑;在合适的脉冲能量和脉冲次数条件下,凹坑直径仅与单脉冲能量有关,凹坑深度只由脉冲次数决定。研究结果为探索在活塞环上应用复合表面加工技术的可行性提供了参考,也为表面织构从理论成果拓展到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
孙韶刘强宪夏禹尹必峰
关键词:镀铬
柴油机缸套表面织构协同润滑效应被引量:8
2014年
为研究织构间协同润滑效应,基于平均Reynolds方程及微凸体接触方程,建立缸套表面织构混合润滑理论模型,模拟不同凹腔、沟槽织构布置方案的润滑性能.通过重点分析流体动力润滑及混合润滑区域的油膜压力分布来阐述织构间的协同润滑机理,由此对发动机单个工作循环的油膜厚度变化这一表象特征进行说明,并解释量纲为1的摩擦力及摩擦平均有效压力这两个摩擦性能指标的变化.研究表明:表面织构间存在的协同润滑效应能使润滑油从高压油膜区域向低压油膜区域流动,从而降低油膜压力峰值,增加瞬时油膜厚度,强化油膜承载能力;织构间协同润滑效应改善缸套-活塞环摩擦学性能,体现为在流体润滑区域降低油膜压力梯度,在混合润滑区域减少微凸体接触;与沟槽相比,凹腔更能发挥织构间协同润滑效应.
尹必峰钱晏强汪博文孙韶
关键词:柴油机缸套表面织构
不同燃烧模式对缸套表面织构润滑性能的影响研究
以某4 缸车用柴油机缸套-活塞环摩擦副为研究对象,在同时考虑缸套表面织构技术和不同燃烧控制策略造成缸内燃烧模式差异特性的基础上,建立缸套表面织构混合润滑理论计算模型,以实测缸内示功图为依据,探索分析了传统燃烧、晚喷燃烧及...
尹必峰汪博文钱晏强孙韶
关键词:缸套燃烧模式织构
润滑油物性参数对缸套活塞环润滑性能的影响研究
随着发动机新型燃烧模式的提出以及高压喷射等新技术的运用,缸壁机油被燃油稀释现象日益明显.本文通过试验探究不同机油稀释比时机油粘度的变化,并基于平均Reynolds方程及微凸体接触方程,建立缸套表面织构混合润滑理论模型,通...
尹必峰夏禹钱晏强孙韶
柴油机缸套活塞环粗糙度对机油消耗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2
2016年
以某车用柴油机缸套及第一道活塞环作为研究对象,利用Ringpak软件研究其摩擦副表面粗糙度参数对发动机机油消耗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首道活塞环密封外圆面的粗糙度对机油消耗的影响体现在环在缸套表面的刮油、布油特性。随着活塞环粗糙度增加,当表面轮廓均方根偏差Rq≤0.4μm时,环的刮油作用减弱,机油消耗呈现略微减小趋势;而当粗糙度进一步增加,环的布油作用增强,机油消耗则会随之明显上升。对于采用平台珩磨型式的气缸套,缸套表面简化后的沟槽形貌特性参数对机油在其表面的流动和分布特性有重要的影响,并进而改变机油通过第一道环进入燃烧室和在缸套表面蒸发消耗的机油消耗总量。随着沟槽深度的增加,在深度≤2μm时,机油消耗呈小幅度增加特征,当深度在2~6μm之间变化时,机油耗会随之减小,而当深度〉6μm时,机油耗则呈显著增加的趋势。随着沟槽宽度的增加,机油消耗变化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规律,宽度为25μm时机油耗最小。随着沟槽与缸套周向的夹角减小,机油在缸套沟槽内的的流动性能变差,机油蒸发量大幅增加,机油消耗量随之增加。随着缸套表面沟槽密度的增加,机油消耗为先减小后增加的特性,当密度约为每米1 700条时,机油耗最小。
尹必峰汪博文钱晏强孙韶吴立来宋建华
关键词:柴油机缸套活塞环粗糙度机油消耗
活塞环表面激光微织构的复合工艺研究
本文选择某柴油机第一道活塞环为研究对象,在其外圆面镀铬涂层表面进行激光微织构的复合工艺研究.结果表明,虽然镀铬表面的硬度为800-900HV,激光脉冲仍可以在其表面形成dp=21.43-89.49um,hp=2.42-1...
孙韶尹必峰汪博文夏禹刘强宪
关键词:镀铬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