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晏强
- 作品数:10 被引量:62H指数:5
- 供职机构:江苏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理学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 柴油机缸套表面微沟槽织构润滑性能仿真分析被引量:23
- 2013年
- 针对缸套表面织构微沟槽形貌,建立了缸套-活塞环摩擦副混合润滑理论模型,并采用MATLAB编程计算来分析微沟槽形貌参数对其润滑摩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缸套表面微沟槽可以形成很好的油膜压力,有效地改善缸套-活塞环间的润滑状态;随着微沟槽角度的增大,最小膜厚比逐渐增大,其润滑效果也越来越好,综合考虑摩擦润滑性能和机油耗性能情况下,最佳的微沟槽角度为60°。在上止点附近,面积占有率变化Sp对量纲一摩擦力影响较大;在其他区域,面积占有率对摩擦力影响不大;综合考虑油膜厚度与摩擦力,当Sp=0.15时效果最好。随着微沟槽深宽比e的增大,量纲一摩擦力不断增大,当e从0.025增大到0.150时,平均量纲一摩擦力增大了2.3倍,但深宽比过大,润滑效果将会减弱。研究结果认为,最佳深宽比的范围为0.05~0.08。
- 尹必峰钱晏强李晓东刘胜吉符永宏
- 关键词:缸套表面织构混合模型润滑
- 缸套表面复合织构润滑性能理论及试验研究被引量:14
- 2014年
- 通过建立织构化缸套活塞环混合润滑理论计算模型,基于织构协同润滑机理模拟分析,设计、计算了槽腔及交叉沟槽2种复合织构,同时结合摩擦学性能试验,研究了复合织构对摩擦副润滑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织构润滑性能明显优于单一织构,较槽腔复合织构而言,交叉沟槽织构在改善润滑摩擦性能方面效果更好。复合织构改善润滑的原理是:在上止点处通过协同叠加形成局部高压油膜,从而缩小了混合润滑范围;在行程中部区域通过协同互补有效地弥补了空化区域的油膜压力衰减,从而延展了有效承载面积。相比单一凹腔织构,槽腔复合织构在各行程中部区域的最小膜厚比可增加34.3%左右,交叉沟槽织构可增加57.6%,槽腔复合织构的循环摩擦功耗可降低8.2%,交叉沟槽织构可降低19.7%。摩擦磨损试验结果显示,相对于未经织构试样,织构试样表面的润滑性能可得到显著改善,尤其是交叉沟槽织构,其摩擦系数最大可降低48.1%。
- 尹必峰钱晏强卢振涛汪博文孙韶
- 关键词:缸套润滑性能
- 涡轮增压器织构化浮环轴承润滑数值模拟被引量:1
- 2013年
- 为研究表面微织构对涡轮增压器浮环轴承在极端工况下润滑过程的影响,基于浮环轴承基本工作原理,以VT50半浮动轴承为研究对象,建立未织构、内织构和外织构3类浮环轴承内间隙三维润滑油膜模型,利用Fluent模拟获取润滑油速度及压力等信息。经研究获得以下结论:表面微凹腔的设置能够增强油膜承载能力,从而提高浮环轴承的工作平稳性,织构后最大平均油膜压力相对于未织构方案可提高1.92%;相对于外织构形式的动压作用,内织构形式通过挤压作用而在织构区域获得更高的油膜压力,前者油膜压力峰值可比后者高26.7%;在轴向润滑油出口区域附近设计微凹腔内织构是改善浮环轴承润滑性能的有效措施,可以防止轴承倾斜失效。
- 钱晏强尹必峰汪博文孙韶
- 关键词:增压器浮环轴承
- 柴油机缸套表面织构协同润滑效应被引量:8
- 2014年
- 为研究织构间协同润滑效应,基于平均Reynolds方程及微凸体接触方程,建立缸套表面织构混合润滑理论模型,模拟不同凹腔、沟槽织构布置方案的润滑性能.通过重点分析流体动力润滑及混合润滑区域的油膜压力分布来阐述织构间的协同润滑机理,由此对发动机单个工作循环的油膜厚度变化这一表象特征进行说明,并解释量纲为1的摩擦力及摩擦平均有效压力这两个摩擦性能指标的变化.研究表明:表面织构间存在的协同润滑效应能使润滑油从高压油膜区域向低压油膜区域流动,从而降低油膜压力峰值,增加瞬时油膜厚度,强化油膜承载能力;织构间协同润滑效应改善缸套-活塞环摩擦学性能,体现为在流体润滑区域降低油膜压力梯度,在混合润滑区域减少微凸体接触;与沟槽相比,凹腔更能发挥织构间协同润滑效应.
- 尹必峰钱晏强汪博文孙韶
- 关键词:柴油机缸套表面织构
- 缸套表面凹腔织构协同润滑机理研究
- 基于平均Reynolds方程及微凸体接触方程,建立缸套表面织构混合润滑理论模型,通过模拟计算不同凹腔织构布置方案的周期油膜厚度、油膜压力分布、无量纲摩擦力和摩擦平均有效压力等特征参数来阐述织构间的协同润滑机理。研究表明:...
- 尹必峰钱晏强汪博文孙韶符永宏
- 关键词:缸套
- 文献传递
- 润滑油物性参数对缸套活塞环润滑性能的影响研究
- 随着发动机新型燃烧模式的提出以及高压喷射等新技术的运用,缸壁机油被燃油稀释现象日益明显.本文通过试验探究不同机油稀释比时机油粘度的变化,并基于平均Reynolds方程及微凸体接触方程,建立缸套表面织构混合润滑理论模型,通...
- 尹必峰夏禹钱晏强孙韶
- 沟槽型织构摩擦学性能模拟及试验研究被引量:4
- 2012年
- 为揭示沟槽型织构的摩擦学特性,以沟槽型表面织构化的止推圈式摩擦副为研究对象,基于雷诺方程和微凸体接触方程建立微沟槽织构混合润滑理论计算模型,模拟摩擦因数随沟槽面积占有率、角度和深宽比的变化规律,并由摩擦性能试验验证其准确性。在假设面积占有率和角度两个参数互不干涉的前提下,模拟两者共同作用下摩擦因数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经过表面沟槽织构后,摩擦副的摩擦学性能得到了明显改善;摩擦因数随沟槽面积占有率和深宽比的增加呈现先减小后增大,随角度的增加呈现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的趋势;当沟槽与运动方向夹角为65°~70°,宽度为30μm,深宽比为4/15,面积占有率接近8%时,摩擦副具有最佳摩擦性能,相对于未织构情况,摩擦因数可降低约55%。
- 尹必峰钱晏强董非卢振涛
- 关键词:摩擦学性能
- 柴油机缸套活塞环粗糙度对机油消耗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3
- 2016年
- 以某车用柴油机缸套及第一道活塞环作为研究对象,利用Ringpak软件研究其摩擦副表面粗糙度参数对发动机机油消耗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首道活塞环密封外圆面的粗糙度对机油消耗的影响体现在环在缸套表面的刮油、布油特性。随着活塞环粗糙度增加,当表面轮廓均方根偏差Rq≤0.4μm时,环的刮油作用减弱,机油消耗呈现略微减小趋势;而当粗糙度进一步增加,环的布油作用增强,机油消耗则会随之明显上升。对于采用平台珩磨型式的气缸套,缸套表面简化后的沟槽形貌特性参数对机油在其表面的流动和分布特性有重要的影响,并进而改变机油通过第一道环进入燃烧室和在缸套表面蒸发消耗的机油消耗总量。随着沟槽深度的增加,在深度≤2μm时,机油消耗呈小幅度增加特征,当深度在2~6μm之间变化时,机油耗会随之减小,而当深度〉6μm时,机油耗则呈显著增加的趋势。随着沟槽宽度的增加,机油消耗变化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规律,宽度为25μm时机油耗最小。随着沟槽与缸套周向的夹角减小,机油在缸套沟槽内的的流动性能变差,机油蒸发量大幅增加,机油消耗量随之增加。随着缸套表面沟槽密度的增加,机油消耗为先减小后增加的特性,当密度约为每米1 700条时,机油耗最小。
- 尹必峰汪博文钱晏强孙韶吴立来宋建华
- 关键词:柴油机缸套活塞环粗糙度机油消耗
- 不同燃烧模式对缸套表面织构润滑性能的影响研究
- 以某4 缸车用柴油机缸套-活塞环摩擦副为研究对象,在同时考虑缸套表面织构技术和不同燃烧控制策略造成缸内燃烧模式差异特性的基础上,建立缸套表面织构混合润滑理论计算模型,以实测缸内示功图为依据,探索分析了传统燃烧、晚喷燃烧及...
- 尹必峰汪博文钱晏强孙韶
- 关键词:缸套燃烧模式织构
- 柴油机活塞环结构及配合对机油消耗影响研究被引量:8
- 2015年
- 在缸内燃烧过程试验与活塞环组热负荷数值模拟的基础上,利用Ringpak软件建立了车用柴油机机油消耗的计算模型,以某车用柴油机第一道梯形不对称桶面活塞环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关键结构及配合参数对机油消耗的影响规律,并通过实测机油耗试验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第一道活塞环桶面型线会影响环的刮油特性,当环桶面度e和有效宽度B的比值在9/1000和18/1000之间时,机油耗随着e/B增加而缓慢增加,而当e/B小于9/1000或者大于18/1000时,机油耗急剧增加;在活塞环运动过程中环与环槽的接触方式会改变其桶面型线,当环与环槽内侧接触时,环容易发生扭曲,在上行程时e值增加,环在使用中后期的磨损量得到弥补,机油耗降低;改变活塞第二环岸结构会影响一环和二环间区域的压力分布,进而影响一环的密封性,当缩进结构与环槽不连通且截面积大于1.5mm2时,机油耗显著减小,当缩进结构与环槽相通且截面积大于1.5mm2时,机油耗开始恶化。
- 尹必峰汪博文钱晏强吴立来宋建华
- 关键词:内燃机柴油机活塞活塞环机油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