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有斌

作品数:60 被引量:1,023H指数:19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2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4篇天文地球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9篇黄土高原
  • 14篇季风
  • 13篇古气候
  • 10篇气候
  • 8篇黄土
  • 7篇风尘沉积
  • 6篇粘土
  • 6篇石英
  • 6篇粒度
  • 6篇红粘土
  • 6篇风尘
  • 6篇风尘堆积
  • 5篇新生代
  • 5篇中国黄土
  • 5篇晚新生代
  • 5篇更新世
  • 5篇古土壤
  • 4篇第三纪
  • 4篇东亚季风
  • 4篇冬季风

机构

  • 59篇中国科学院
  • 10篇中国科学院大...
  • 5篇西安交通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研...
  • 4篇南京大学
  • 3篇西北大学
  • 2篇长安大学
  • 2篇中国地质科学...
  • 2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明尼苏达大学
  • 1篇兰州大学
  • 1篇青岛海洋地质...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西藏大学
  • 1篇中国原子能科...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国家自然科学...

作者

  • 60篇孙有斌
  • 24篇安芷生
  • 11篇鹿化煜
  • 9篇孙东怀
  • 7篇周杰
  • 4篇宋友桂
  • 4篇蔡演军
  • 4篇强小科
  • 4篇陈洪云
  • 3篇刘晓东
  • 3篇高抒
  • 3篇周卫健
  • 3篇赵剑波
  • 3篇刘星星
  • 3篇刘星星
  • 2篇陈明扬
  • 2篇常宏
  • 2篇车慧正
  • 2篇苗晓东
  • 2篇张云翔

传媒

  • 8篇第四纪研究
  • 8篇地球环境学报
  • 4篇科学通报
  • 4篇海洋地质与第...
  • 4篇沉积学报
  • 4篇中国科学(D...
  • 4篇第十一届全国...
  • 2篇地球化学
  • 2篇地球科学(中...
  • 2篇地学前缘
  • 2篇中国科学:地...
  • 2篇第十届全国第...
  • 1篇地质学报
  • 1篇岩矿测试
  • 1篇地质论评
  • 1篇海洋与湖沼
  • 1篇地层学杂志
  • 1篇中国沙漠
  • 1篇中国科学院院...
  • 1篇地理科学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4篇2019
  • 3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4篇2010
  • 2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5
  • 2篇2003
  • 4篇2002
  • 8篇2001
6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亚洲粉尘源区和黄土高原风成石英的ESR信号强度和结晶度指数研究
陈洪云孙有斌Ryuji Tada林敏Shin ToyodaYuko Isozaki
黄土高原风尘沉积的物质来源研究:回顾与展望被引量:25
2008年
黄土高原风尘沉积是青藏高原构造隆升和东亚季风系统共同影响下的产物。由于风尘物质的来源变化,不仅反映了亚洲内陆的干旱化过程,而且同过去大气环流格局变迁关系密切,因而,风尘物质来源的示踪一直是黄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文章首先回顾黄土来源的示踪方法、黄土物质的可能源区以及黄土物源在构造和轨道时间尺度上的变化特征3个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然后探讨目前物源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展望。
陈洪云孙有斌
关键词:黄土高原风尘沉积
中国黄土记录的季风快速变化被引量:16
2017年
中国黄土高分辨率代用指标研究表明东亚季风气候存有亚轨道尺度的快速波动,与北半球高纬气候和大西洋经向环流变化关系密切。本文回顾前人在黄土高原地区多个典型剖面的研究结果,分末次冰期、最后两个冰期旋回及极端冰期(L9和L15)3个时段,阐述了粒度、元素比值、风化指数等代用指标揭示的冬、夏季风快速变化特征,并与冰芯、石笋和深海记录进行对比,探讨了季风突变事件的区域一致性和遥相关动力过程。结果表明,黄土高原西北部高分辨率黄土剖面代用指标对季风快速变化敏感,而东南缘黄土记录的突变事件不太清晰,这种差异受控于沉积速率和风化成壤的空间变化;在冰期-间冰期不同气候背景下,黄土粒度和元素比值的变化幅度和周期表现出较大差异,冰期幅度大、频率快,间冰期幅度小、频率慢,表明冰量大小对季风快速变化有调制作用;在两个极端寒冷期(氧同位素阶段22~24和38),黄土粒度同样表现出快速变化特征,但与北大西洋浮冰碎屑记录似乎难以对应,可能与海陆记录的分辨率差异和年代标尺不确定性有关。综上所述,季风快速变化特征在沉积速率相对较高、成壤相对较弱的黄土剖面比较清晰,在冰期一问冰期不同下垫面条件下季风快速变化的特征和机理可能不同。未来的季风快速变化研究,一方面在时间尺度上拓展高分辨率敏感代用指标研究,揭示季风快速变化的起源和演化特征;另一方面加强地质记录和数值模拟结果的对比研究,获得季风快速变化动力机理的全面认识。
孙有斌郭飞
关键词:中国黄土东亚季风突变事件
黄土样中石英单矿物的分离被引量:24
2001年
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测试和粒度分析结果表明 ,用焦硫酸钾熔融 -氟硅酸溶解法可有效地分离黄土样中的石英单矿物 ,且提取后的石英颗粒形状和粒度组成没有明显受到化学反应影响。
孙有斌
关键词:黄土化学分离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粒度分析
中国黄土与轨道-千年尺度季风变率
中国北方广泛分布的黄土沉积,源自内陆广袤的戈壁/沙漠源区,记录了低纬水汽输送信息,可视为研究内陆干旱化和东亚季风变迁的良好载体.对典型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多个代用指标研究表明,中国黄土能记录轨道-千年尺度的季风变率特征,但...
孙有斌
中更新世气候转型:特征、机制和展望被引量:15
2017年
中更新世转型(mid-Pleistocene transition,MPT)的特征、机理及其影响一直是古气候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通过综合分析全球代表性的地质记录,揭示出海洋和陆地气候变化在中更新世(距今~1.2至~0.7 Ma)多表现为从准4万年到准10万年的主导周期转型,但低纬地区水文气候的周期变化不显著.数值模拟研究表明,地球轨道参数变动引起的太阳辐射变化可能是冰期-间冰期气候旋回的根本驱动,而下垫面和大气CO2浓度变化的反馈机制则触发了中更新世气候周期转型并放大冰期-间冰期的波动.因此,MPT是地球气候系统内外部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未来研究一方面应加强中低纬地区水文循环变化研究,关注中更新世气候转型影响的区域差异;另一方面通过整合气候重建和模拟结果,辨析区域气候变化响应差异的主要诱因.
王婷孙有斌刘星星
关键词:水文过程
晚新生代黄土高原风尘堆积序列的磁性地层年代与古气候记录被引量:49
1998年
对黄土高原较完整的晚新生代风尘堆积序列的磁性地层研究表明 ,风尘堆积成壤序列开始发育的时代约为 7.2Ma,如果认为亚洲季风气候的起源与青藏高原的高度密切相关的话 ,风尘堆积在 7.2Ma的出现则可能意味着青藏高原在此时达到了有意义的高度 ,东亚古季风环流基本建立 .黄土高原的红粘土序列由 7个显著的红色黄土层以及与其相间的 7个古土壤组合组成 ,它们记录了 7.2~ 2 .6Ma的晚第三纪东亚古季风演变的历史 .
孙东怀陈明扬JohnShaw鹿化煜孙有斌岳乐平张云翔
关键词:磁性地层晚新生代黄土高原
亚洲风尘:来自何方、飘向何处?被引量:1
2020年
亚洲风尘对东亚乃至北半球环境影响巨大,它来自何方、飘向何处?一直是科学家关注的热点问题。近20年来,中外学者围绕着中国北方风尘沉积,利用多种矿物学和地球化学指标,开展了一系列的风尘溯源研究,获得了关于亚洲风尘源汇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新认识。本文旨在介绍风尘是什么?亚洲风尘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结合亚洲地质背景及地形和大气环流特征,将风尘物源区分为终极源(高海拔山地)和过渡源(戈壁和沙漠)。整合不同风尘物源示踪结果,指出风尘源汇变化受到构造和气候的双重影响。
刘海娇于学峰孙有斌
关键词:物源示踪
黄土高原红粘土序列与晚第三纪的气候事件被引量:73
2000年
红粘土序列由7个古土壤组合和与之相间的红色黄土组合组成,它们是建议的地层划分和对比的一级单位。系统的古地磁研究表明,黄土高原风尘沉积开始的年龄约为7.2MaB.P,它标志着晚新生代亚洲内陆干旱化的开始,可能意味着青藏高原在此时达到了有意义的高度,东亚古季风环流基本建立。风尘沉积速率与夏季风强度在长时间尺度上的耦合揭示了它们与青藏高原高度的共同联系,也意味着青藏高原可能经历了多次隆升和夷平过程;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序列是2.6~2.8MaB.P.全球冰期-间冰期气候旋回建立的证据。
安芷生孙东怀陈明扬孙有斌李立陈宝群
关键词:红粘土古气候晚第三纪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古土壤形态特征的差异及成因探讨被引量:15
2000年
灵台剖面第四纪晚期古土壤———这里指S8及其上古土壤 ;第四纪中早期古土壤———这里指离石黄土S9及其下古土壤和午城黄土中所有古土壤 ;第三纪古土壤———指第三纪红粘土 ,在形态特征上有明显区别。这种区别是由于古成土过程中水分运行方式的不同造成的。根据形态特征和古成土过程水作用方式的差异 ,把上述 3个时代的古土壤依次称为淋溶型古土壤、滞水型古土壤和地下水升降型古土壤。不同时代古土壤成土过程水作用方式的这种差异 ,是由降水量、尘降速率等环境因素的改变引起的 ,在黄土高原具有普遍性。正确地认识这一问题有助于更好地解译黄土高原晚新生代以来的古气候和古环境。
胡雪峰周杰孙有斌安芷生
关键词:黄土高原古土壤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