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福建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福建省污染控制与资源循环利用重点实验室

作品数:18 被引量:48H指数:4
相关作者:王文经刘勇肖美玲王燕煌林洋洋更多>>
相关机构:福州大学化学学院能源与环境光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福州大学化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教育厅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经济管理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理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3篇纳米铁
  • 2篇电池
  • 2篇氧化石墨
  • 2篇氧化石墨烯
  • 2篇生物燃料电池
  • 2篇石墨
  • 2篇石墨烯
  • 2篇水溶
  • 2篇水溶液
  • 2篇燃料电池
  • 2篇微生物燃料
  • 2篇微生物燃料电...
  • 2篇污染
  • 2篇纳米
  • 2篇改性
  • 1篇电渗析
  • 1篇电子废物
  • 1篇循环利用
  • 1篇亚甲基
  • 1篇亚甲基蓝

机构

  • 18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福州大学
  • 1篇澳大利亚纽卡...

作者

  • 6篇陈祖亮
  • 5篇陈前火
  • 3篇程迎
  • 3篇翁秀兰
  • 2篇金晓英
  • 2篇林加奖
  • 1篇王清萍
  • 1篇李清
  • 1篇生瑜
  • 1篇王文经
  • 1篇甘莉
  • 1篇周凤妃
  • 1篇黄超
  • 1篇王燕煌
  • 1篇刘勇
  • 1篇陈波
  • 1篇肖美玲
  • 1篇陈远
  • 1篇林洋洋

传媒

  • 4篇福建轻纺
  • 3篇环境工程学报
  • 2篇环境科学学报
  • 2篇当代化工研究
  • 1篇环境工程
  • 1篇化学试剂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Chines...
  • 1篇广州化学
  • 1篇纳米科技

年份

  • 3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电子废物存在的问题及防止措施
2016年
近年来,由于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电子产品的使用量增加,更新换代速度快,电子垃圾的回收循环和处理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话题。文章对电子废物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概述,并根据电子废物的现状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同时,加深公众对电子废物的回收处理的认识。
施俊岳黄舒群陈前火
关键词:电子废物循环利用防控措施
绿色合成纳米铁去除水中铬离子被引量:17
2016年
以桉树叶提取液作为还原剂和稳定剂,绿色合成纳米铁(EL-Fe NPs),用于去除水体中的铬离子。通过SEM、XRD、FT-IR等技术方法对绿色合成的纳米铁去除铬离子反应前后的微观结构进行表征和分析,观察其反应前后的形态结构。主要探究了p H、Cr(VI)溶液初始浓度、EL-Fe NPs投加量和反应温度等因素对EL-Fe NPs去除铬离子效果的影响,研究其吸附动力学并且进行了EL-Fe NPs重复利用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降低溶液初始p H值、升高温度均能提高铬离子的去除率;在铬离子初始浓度10 mg·L^(-1),EL-Fe NPs投加量1 g·L^(-1),初始p H=6,反应温度298 K条件下,铬离子的去除率能达到77.2%,其去除过程符合伪一级动力学,反应表观活化能为28.23 k J·mo L^(-1),表明其为化学控制过程;EL-Fe NPs在重复使用3次之后,铬离子去除率仍能达到35.2%。
刘勇黄超翁秀兰陈祖亮林加奖金晓英
关键词:纳米铁铬离子影响因素
双极膜电渗析法去除水溶液中Cr(Ⅵ)被引量:4
2021年
运用双极膜电渗析法(BMED)去除模拟废水中的Cr(Ⅵ)并以H;CrO;的形式对其进行回收。探究了电解质浓度、电流密度、Cr(Ⅵ)初始浓度对Cr(Ⅵ)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r(Ⅵ)初始浓度为500 mg/L时,电解质浓度为1 g/L,电流密度为2 mA/cm^(2)时,Cr(Ⅵ)去除率最高为97.6%。当在BMED中串联2个和3个废水室时,可有效降低单位去除能耗,提高电流效率,且所有废水室中Cr(Ⅵ)去除率均>97.0%。随着废水室的数量从1增加到2和3,单位去除能耗分别从19.49×10^(-3)kW·h/g降低到7.76×10^(-3),4.17×10^(-3)kW·h/g,电流效率分别从31.5%提高到125.8%和284.4%。双极膜电渗析法可作为一种从水溶液中去除和回收Cr(Ⅵ)的有效方法。
戴丽萍朱汉权柯雄陈日耀刘耀兴
关键词:电渗析双极膜回收
固定化Burkholderia vietnamiensis C09V的生物材料同时去除结晶紫和Cr(Ⅵ)被引量:5
2014年
利用生物材料固定化游离菌Burkholderia vietnamiensis C09V同时去除结晶紫(CV)和Cr(Ⅵ),并以游离菌和无菌小球作为对照.实验结果表明,固定化C09V菌小球能够同时吸附CV和Cr(Ⅵ),在42 h对CV(60.0 mg·L-1)和Cr(Ⅵ)(50.0 mg·L-1)的去除率分别为92.7%和25.9%,明显高于游离菌的75.6%和13.9%;而无菌小球在6 h时的去除率分别为83.9%和16.4%,且42 h后的去除率没有显著变化,说明固定化小球本身具有很好的吸附性能且能提高对结晶紫的去除效果.将无菌小球同时吸附CV和Cr(Ⅵ)试验进行伪二级动力学拟合,结果显示,无菌小球在10 h时达到吸附平衡,饱和吸附量分别为0.288 mg·g-1和0.082 mg·g-1,且R2均高于0.99.此外,通过EDS、SEM、FTIR、XPS分析,证明生物材料可同时吸附CV和Cr(Ⅵ),固定菌C09V可降解CV,并将Cr(Ⅵ)还原为Cr(Ⅲ).
甘莉周凤妃程迎陈祖亮
关键词:BURKHOLDERIA固定化结晶紫
纳米壳聚糖-铁复合材料的制备及除铬的研究被引量:2
2018年
利用离子凝胶法制备纳米壳聚糖(nano-CS),并探究纳米壳聚糖的合成条件。同时通过以绿茶提取液绿色合成纳米铁(GT-Fe NPs)沉积在纳米壳聚糖,制备纳米壳聚糖合成纳米铁新材料(CS-Fe NP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粉末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分析手段对制备的nano-CS、GT-Fe NPs、CS-Fe NPs的结构形态进行表征,并将nano-CS,GT-Fe NPs,CS-Fe NPs用于去除Cr(Ⅵ)污染。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nano-CS、GT-Fe NPs、CS-Fe NP微粒对Cr(Ⅵ)的去除率分别为44.4%、57.7%、79.7%。说明CS-Fe NP有望成为去除Cr(Ⅵ)污染的新型环境友好材料。
马丽易春容翁秀兰翁秀兰
关键词:改性
桉树叶提取液还原石墨烯电极提高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性能的研究被引量:2
2017年
将桉树叶提取液绿色还原氧化石墨烯(G-rGO)电极和微生物还原氧化石墨烯(B-rGO)电极依次作为微生物燃料电池(MFC)阳极,采用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对所制备的电极进行表征,并采用循环伏安法(CV)、交流阻抗法(EIS)对比2种电极的电化学性能.结果发现,G-rGO阳极的内阻为243.87Ω,应用于MFC时最大功率密度和最大输出电压分别为18.77 W·m^(-3)和760 mV,对照组B-rGO电极的内阻为299.11Ω,将其应用于MFC时最大功率密度和最大输出电压分别为13.16 W·m^(-3)和635 mV,对照组未修饰阳极的内阻为375.21Ω,最大功率密度和最大输出电压分别为8.97 W·m^(-3)和480 mV.研究表明,G-rGO电极电阻更小,导电性能更优越.
王凯茜程迎陈远金晓英陈祖亮
关键词:微生物燃料电池
不同树叶提取液绿色合成纳米铁的制备及应用被引量:6
2015年
分别利用红背桂叶、菩提叶和龙眼叶的提取液,既作还原剂又作稳定剂,利用绿色方法制备纳米铁(E-Fe NPs、B-Fe NPs、L-Fe NPs)并用于亚甲基蓝的脱色。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TG)、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表征手段对绿色合成的纳米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E-Fe NPs、B-Fe NPs、L-Fe NPs均是呈球状和均匀分布的,其粒径分别为20~40、60~80 nm和80~120 nm。FT-IR和TG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树叶的提取液所含生物分子不同,XPS结果显示,不同树叶提取液合成的纳米铁的组成不同(价态和成分)。E-Fe NPs、B-Fe NPs、L-Fe NPs对亚甲基蓝(MB)的脱色率分别为99.2%、54.2%和20.8%,造成MB脱色率不同的原因可能是,不同的纳米铁颗粒的组成成分比例及粒径有所不同。
郭梦羽翁秀兰曾慎亮陈祖亮
关键词:植物提取液亚甲基蓝
·CO3^–在基于太阳光驱动的TiO2-贝壳粉降解盐酸四环素中的作用:降解机理和转化路径被引量:7
2020年
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当排放对水陆生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威胁,在世界各地水环境污染物调研中普遍检测到盐酸四环素的存在.如何解决水体中高稳定、难降解的盐酸四环素污染问题是当前环境领域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在各种去除方法中,利用光化学反应生成活性氧物种如·CO3–,·OH,·O2–,·SO4–和1O2等实现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在众多研究方法中脱颖而出.·CO3–在水体中具有较高的稳态浓度且其对有机物降解具有高选择性.CO32–或HCO3–与活性物种如·OH, h+,·O2–,·SO4–等反应可以生成·CO3–.传统的半导体光催化剂TiO2在光照下会产生·OH,·O2–及h+等活性物种,能有效地降解有机污染物,已有研究发现添加CO32–/HCO3–有利于提高UV/TiO2体系降解有机物的反应速率.贝壳中含有95%以上的碳酸钙,由于其具有低成本、生态友好、无毒性等特点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贝壳与TiO2复合,利用贝壳在水相中提供的CO32–/HCO3–与TiO2在光照下产生的·OH,·O2–及h+等活性物种反应生成·CO3–促进光催化反应速率的提高,对盐酸四环素的有效去除具有显著意义.本文通过溶胶-凝胶法合成TiO2-贝壳粉,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红外光谱和氮气吸附-脱附测试等技术对所得样品进行了表征.考察了TiO2-贝壳粉在模拟太阳光下对盐酸四环素的降解性能.结果表明,在模拟太阳光的作用下, 40%TS-300在30 min内能降解94.0%的盐酸四环素,优于纯TiO2的降解效率(88.6%).通过自由基捕获实验比较了TiO2和TiO2-贝壳粉体系降解盐酸四环素机理的差异,在TiO2光催化降解盐酸四环素体系中,·O2–和h+是主要活性物种.而在TiO2-贝壳粉体系中, TiO2在光照条件下产生的·OH,·O2–及h+通过与贝壳粉在水相中提供的CO32–/HCO3–进一步产生·CO3–,·CO3–、·O2–和h+协同作用实现盐
王佳琦钱庆荣陈庆华刘欣萍罗永晋薛珲李朝晖
关键词:盐酸四环素
重金属对脱氮副球菌YF1脱氮的影响
2022年
硝酸盐污染物与重金属复合污染是养殖水体中常见的难以处理的环境污染形式之一。本文研究不同重金属和硝酸盐共存对脱氮副球菌Paracoccus sp.YF1去除Zn(II)和硝酸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单独存在Zn(II)的情况下,菌株的除锌效果不佳,仅为14.2%,在加入Cu(II)后可以促进对Zn(II)的去除,去除率上升到17.3%。低浓度的Zn(II)可促进生物脱氮效果,但随着Cu(II)的加入,会抑制菌株的生长并影响其脱氮能力。与Zn(II)单独存在的情况相比,其脱氮效率降低了37.5%。
林晓宇甘莉陈祖亮
关键词:脱氮ZN(II)CU(II)
氧化石墨烯/二氧化锰的制备及应用被引量:1
2022年
以氧化石墨烯、氯酸钡和硫酸锰为原料合成氧化石墨烯/二氧化锰(GO/MnO_(2))。通过研究投加量、pH值、Pb^(2+)的浓度对去除率的影响,探究材料对水体中Pb^(2+)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投加量为0.2g/L,pH=7时,GO/MnO_(2)对20mg/L的Pb^(2+)的去除效率最高达到96.92%。同时对GO/MnO_(2)进行SEM和XRD分析,结果表明GO/MnO_(2)的晶型较好,材料表面呈现GO典型的褶皱状,MnO_(2)为表面粗糙的球体,分散不均匀,同时GO包覆在MnO_(2)表面。
王苗林玫陈祖亮
关键词:氧化石墨烯二氧化锰去除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