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

作品数:835 被引量:1,790H指数:15
相关作者:屈文军李子良范植松杜涛郝光华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鲁东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03篇期刊文章
  • 121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623篇天文地球
  • 82篇环境科学与工...
  • 69篇经济管理
  • 22篇文化科学
  • 20篇理学
  • 17篇农业科学
  • 14篇自动化与计算...
  • 10篇水利工程
  • 8篇交通运输工程
  • 7篇生物学
  • 5篇政治法律
  • 4篇航空宇航科学...
  • 3篇电子电信
  • 3篇一般工业技术
  • 2篇动力工程及工...
  • 2篇电气工程
  • 2篇建筑科学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60篇值模拟
  • 56篇数值模拟
  • 49篇气旋
  • 40篇台风
  • 40篇海域
  • 37篇热带
  • 35篇夏季
  • 35篇海冰
  • 32篇环流
  • 28篇生态
  • 27篇降水
  • 23篇年际
  • 23篇气候
  • 21篇年际变化
  • 21篇海温
  • 20篇海表
  • 19篇年代际
  • 19篇内孤立波
  • 19篇孤立波
  • 17篇海浪

机构

  • 825篇中国海洋大学
  • 77篇国家海洋局
  • 31篇国家海洋信息...
  • 26篇自然资源部第...
  • 24篇国家海洋局第...
  • 23篇中国科学院
  • 22篇国家海洋环境...
  • 20篇浙江大学
  • 19篇教育部
  • 15篇国家海洋技术...
  • 12篇山东省气象局
  • 10篇广西科学院
  • 9篇中国科学院大...
  • 9篇山东省水生生...
  • 8篇南京信息工程...
  • 8篇福建省海洋预...
  • 7篇鲁东大学
  • 7篇中国极地研究...
  • 7篇自然资源部第...
  • 6篇上海海洋大学

作者

  • 17篇鲍献文
  • 17篇于华明
  • 13篇黄菲
  • 12篇孙即霖
  • 12篇岳奇
  • 12篇高山红
  • 11篇宋德海
  • 10篇傅刚
  • 10篇盛立芳
  • 9篇宋维玲
  • 9篇江文胜
  • 8篇赵杰臣
  • 7篇陈学恩
  • 7篇侍茂崇
  • 7篇陈栋
  • 7篇丁扬
  • 7篇张苏平
  • 6篇李培良
  • 6篇苏洁
  • 6篇殷克东

传媒

  • 132篇中国海洋大学...
  • 52篇海洋湖沼通报
  • 41篇海洋学报
  • 39篇海洋与湖沼
  • 38篇海洋气象学报
  • 36篇海洋科学进展
  • 32篇中国渔业经济
  • 29篇海洋科学
  • 21篇海洋环境科学
  • 19篇海洋通报
  • 17篇海洋开发与管...
  • 16篇气候变化研究...
  • 13篇海洋预报
  • 10篇海洋经济
  • 9篇热带海洋学报
  • 8篇极地研究
  • 5篇气候与环境研...
  • 5篇Marine...
  • 5篇现代农业科技
  • 5篇应用海洋学学...

年份

  • 26篇2024
  • 81篇2023
  • 96篇2022
  • 97篇2021
  • 73篇2020
  • 82篇2019
  • 55篇2018
  • 101篇2017
  • 58篇2016
  • 11篇2015
  • 12篇2014
  • 16篇2013
  • 13篇2012
  • 24篇2011
  • 10篇2010
  • 3篇2009
  • 13篇2008
  • 22篇2007
  • 9篇2006
  • 12篇2005
8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沿海地区风暴潮灾害损失监测预警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7年
近年来,风暴潮灾害已成为制约我国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以风暴潮为研究对象,从风暴潮灾害数值模拟预报技术、风暴潮灾害致灾机理、风暴潮灾害损失评估、风暴潮灾害损失监测预警、风暴潮灾害损失应急管理等五个方面回顾分析国内外有关风暴潮灾害研究的进展情况,揭示目前国内风暴潮灾害研究存在的问题,展望风暴潮研究的发展趋势。
金雪殷克东孟昭苏
关键词:风暴潮灾害监测预警
石家庄和秦皇岛大气能见度预报模型的建立及影响因子分析
2022年
本文挑选石家庄和秦皇岛气象观测站,分别代表河北省的内陆站和沿海站,利用2017—2018年间逐小时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两站不同级别能见度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采用循环神经网络,对两站分别建立了能见度分级计算模型,并进行检验。结果发现,石家庄站利用相对湿度、有效降温和温度改变量建立的模型对1级别(0~1 km)能见度的征兆评分(TS,Threat Score)评分最高(0.52),秦皇岛站利用相对湿度、有效降温建立的模型对1级别能见度的TS评分最高(0.3)。建立沿海站与内陆站的能见度计算模型,依赖关键因子的挑选,本文方法可为能见度精细化预报提供新途径。
武锦兴张苏平李江波卞航天孙卓
关键词:能见度神经网络精细化预报
石岛海域海浪数值模拟及特征分析
2018年
本文基于SWAN(Simulating Waves Nearshore)模式研究了2001~2016年石岛海浪有效波高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评估了不同区域风场对其贡献,并探讨了其与ENSO的关系。结果表明,石岛有效波高受黄海季风系统的影响呈现显著的季节变化:12月份最大,6月份最小,1%大波有效波高季节变化不显著。石岛有效波高年际变化信号显著,其与风速年际变化之间的关系存在季节性差异:石岛有效波高和石岛、黄海区域平均风速不同月份的年际异常分别在7、10月份相关性较高,而石岛1%大波有效波高和石岛、黄海区域平均1%大风风速不同月份的年际异常则在8月份左右相关性最高。不同区域风场对石岛有效波高场的影响也呈现了季节性差异:夏季,黄海南部区域风场对石岛海浪的贡献较大,而石岛风场的贡献较小;冬季,石岛风场的贡献较大。ENSO(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事件会对石岛有效波高的年际变化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影响比较小。本研究旨在对石岛海浪在季节和年际尺度上的变化特征以及风场等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对该海域海浪场进行了详细的认识,对了解该海域海浪有重要意义。
苑福利刘子洲刘晓翟方国李培良
关键词:ENSO
南海潮波三维同化数值模拟被引量:13
2004年
 采用POM模式,考虑引潮力的作用,优化开边界并把TOPEX/POSEIDON高度计资料同化到模式中去,数值模拟了南海的M2、S2、K1、O1主要分潮的潮汐和潮流,结果较好地体现了南海的潮波特征。通过比较63个验潮站的计算值和模拟值,所得结果的振幅平均误差分别为5.5cm、2.1cm、3.3cm、5.5cm,迟角平均误差分别为8.7°、13.5°、5.6°、7.9°。计算与实测符合良好。
吴自库田纪伟赵骞
关键词:潮波同化
南海吕宋海峡21°N附近多潜标观测的上层海流被引量:1
2016年
为了了解潮流从西北太平洋经吕宋海峡进入南海内的变化及其垂向结构,本文利用在吕宋海峡附近沿东西方向布放的多套潜标同步获得的高分辨率ADCP长时间连续观测上层海流资料,使用调和分析方法将实测海流分解成3部分:不随时间变化的定常流、周期性潮流和剩余流,并将潮流分解为正压潮流和斜压潮流。通过对实测海流中各组分的分析,得到以下结论:该区域潮流类型在不同深度上有明显变化;M2潮自吕宋海峡传入南海后强度显著减弱75%左右,K1、O1分潮在上层强度减弱约三分之一。从垂向变化来看,在潮流强度上,各站点垂直方向上潮流强度均发生变化。从方向上看,各分潮潮流椭圆东西向特征明显,长轴变化较大,短轴(南北向特征)垂向变化不显著;潮流运动主要沿逆时针方向,垂直方向上潮流明显减弱或增强时会发生转向。斜压潮流主要集中在上表层,100m左右以下随深度逐渐减弱。东西方向斜压潮流能量比正压潮流强,而南北向的流比较稳定,且斜压潮流能量远小于正压潮流。定常流强度在各站点呈现相似的变化趋势,随深度变化减弱。
宋占辉马伟伟万修全韩雪双
关键词:吕宋海峡垂向结构
乌拉尔阻塞与巴伦支-喀拉海海冰的季节特征及其相关关系被引量:1
2020年
本文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析、线性回归、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1982—2017年乌拉尔阻塞(UB)与巴伦支-喀拉海(BKS)海冰季节特征及其相关关系进行分析发现,UB活动频率与BKS海冰密集度均有较强的季节性周期变化,且不同季节BKS海冰与UB相关性不同。进一步对秋季UB与冬季BKS海冰的相关关系分析发现:秋季UB频率在BKS及其周边区域增多的年份里,秋季到冬季结冰期内,局地BKS海域500hPa位势高度持续增加、低层大气温度持续升高;同时,秋季BKS海域海表面温度异常增暖持续至冬季。上述海洋、大气条件不利于结冰期BKS海冰的冻结,因此这些年份里冬季BKS海冰密集度减少。此外,秋季BKS海冰减少也伴随着冬季UB高纬度频率增加。
程瑶刁一娜
关键词:年际变化
MASNUM-WAM海浪模式集合Kalman滤波同化研究-Ⅰ.风场扰动对海浪模拟影响被引量:1
2016年
模式集合样本的代表性和观测信息的可靠性是制约数据同化效果的重要因素,而前者对海浪模式同化的影响尤为显著。由于海浪模式对初始场的敏感性较弱,来自大气的风输入源函数是海浪的重要能量输入,如何合理地对风输入进行扰动,构造海浪的集合模式运行,是实现和改进海浪模式集合Kalman滤波同化的关键问题。为了实现海浪模式集合运行,本文提出了风场的三种集合扰动方案,分别为:纯随机数、随机场和时间滞后的风场扰动方法。本研究利用2014年1月ECMWF全球风场,基于这三种风场扰动方法开展了集合海浪模式的集合运行实验,并统计分析了海浪特征要素(有效波高)和二维波数谱对风场扰动的响应。结果表明,随机场集合扰动方案所构造的风场集合效果最佳,所得海浪模拟结果的集合样本发散度适中,能够较为合理地反映背景误差的统计特征,可用于进一步的集合Kalman滤波海浪数据同化实验。
孙盟尹训强杨永增吴克俭
基于非规则网格模型的全球潮流能评估被引量:2
2020年
利用网格有限体积海洋模式,在非规则网格模型中考虑内潮黏性和自吸-负荷潮联合作用,建立了包括M2、S2、N2、K1、O1、Q1共6个分潮的天体引潮力驱动全球纯动力潮汐模型。在全球潮汐模型结果验证的基础上,系统计算和统计评估全球潮流能平均密度,并给出全球范围内潮流能较大区域的潮流能分布。结果显示,英吉利海峡处存在面积接近33 000 k m2,最大潮流能密度达到1 100 W/m2的大潮流能带;加拿大巴芬岛西侧海域最大潮流能密度超过了1 150 W/m2;阿拉斯加沿海库克湾海域最大潮流能密度达到了500 W/m2;俄罗斯白海入口处潮流能带面积较大,最大潮流能密度达到了500 W/m2;澳大利亚沿海潮流能带面积不大,但数量众多,潮流能密度普遍超过了100 W/m2;中国近海在长江口杭州湾海域以及台北以北海域潮流能密度达到了100 W/m2。
陈禹庚鲍献文周玲玲姚志刚
关键词:潮流能FVCOM
南海贯穿流季节变化数值模拟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本文采用美国伍兹霍尔研究所研发的海洋-大气-波浪-泥沙输运耦合模式COAWST(Coupled Dcean-Atmosphere-Wave-Sediment Transport)对南海及邻近海域进行了9 km分辨率的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南海贯穿流的季节变化再现了冬强夏弱的特征,在南海内部冬季呈现气旋环流结构,夏季呈现反气旋环流结构,尤其在冬季其流轴结构更为清晰和稳定,海水从吕宋海峡进入南海,从民都洛海峡、卡里马塔海峡、台湾海峡和巴拉巴克海峡流出,吕宋海峡断面流量与其他4个海峡流量合计在数量级上相当,保持南海海水总量不变。吕宋海峡、卡里马塔海峡、民都洛海峡的流量呈现明显相关性,吕宋海峡流量增大时,民都洛海峡和卡里马塔海峡的流量也相应增大,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78和0.9。通过更适于分析中短期变化的简化绕岛环流理论,定量计算2019年吕宋海峡、黑潮和棉兰老流流量与北赤道流分叉点位置的关系,发现夏季北赤道流分叉点NECBL(North Equatorial Current Bifurcation Latitude)偏南,在13.6°N附近;冬季NECBL偏北,在15.6°N左右,同期黑潮流量减少,棉兰老流流量增加,作为南海贯穿流入流的吕宋海峡流量可达13.4 Sv。吕宋海峡输运补偿了北赤道流到达菲律宾海岸后的北向分支的流量,与棉兰老流的流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5361。
刘鑫韩琦琦陈学恩
防城港湾及其邻近海域潮流和余流特征研究被引量:7
2020年
利用2011年5月1日~2012年4年30日广西防城港白龙半岛附近S1站表、中、底三层剖面海流观测数据进行潮、余流特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潮汐属于正规全日潮类型,潮流性质则为不规则半日潮流,主要日分潮K1、O1的振幅分别为87.5cm和94.3cm。正常天气期间,S1站实测流速小于50cm/s,余流流速小于20cm/s。台风影响期间,表、中、底层最大实测流速分別为103.7,94.1,71.0 cm/s,余流流速分別为39.7,32.4,20.7 cm/s,风应力对余流起主要作用;余流流向,夏季以WSW流为主,这是由于夏季西南季风造成沿岸水的堆积产生正压梯度力使流向往西南流的缘故,冬季以SE向流为主,这是由于该站周围特殊地形的原因。
陈波陈宪云牙韩争徐智昕侍茂崇
共8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