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作品数:847 被引量:3,304H指数:26
相关作者:王安宇郑德娟郭英琼高绍凤胡正林更多>>
相关机构: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暨南大学环境与气候研究院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44篇期刊文章
  • 198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63篇天文地球
  • 203篇环境科学与工...
  • 48篇文化科学
  • 19篇农业科学
  • 17篇建筑科学
  • 16篇自动化与计算...
  • 15篇水利工程
  • 10篇经济管理
  • 10篇医药卫生
  • 10篇理学
  • 8篇化学工程
  • 6篇电子电信
  • 5篇动力工程及工...
  • 5篇航空宇航科学...
  • 3篇生物学
  • 3篇机械工程
  • 3篇交通运输工程
  • 3篇一般工业技术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109篇降水
  • 77篇气象
  • 74篇污染
  • 63篇气候
  • 49篇暴雨
  • 46篇气溶胶
  • 44篇热带
  • 43篇臭氧
  • 42篇台风
  • 41篇季风
  • 37篇环流
  • 36篇数值模拟
  • 36篇值模拟
  • 33篇夏季
  • 30篇气旋
  • 28篇雷达
  • 27篇热带气旋
  • 26篇边界层
  • 25篇青藏高原
  • 23篇气候变化

机构

  • 845篇中山大学
  • 98篇南方海洋科学...
  • 52篇中国科学院大...
  • 49篇中国科学院
  • 45篇暨南大学
  • 44篇中国气象局广...
  • 36篇中国科学院大...
  • 31篇南京信息工程...
  • 31篇中国气象科学...
  • 28篇成都信息工程...
  • 27篇北京大学
  • 22篇北京师范大学
  • 19篇中国气象局
  • 17篇中国科学院西...
  • 14篇广州市气象局
  • 14篇深圳市国家气...
  • 13篇教育部
  • 11篇学研究院
  • 11篇生态环境部华...
  • 10篇中国科学技术...

作者

  • 22篇梁必骐
  • 19篇陈创买
  • 18篇范绍佳
  • 15篇罗会邦
  • 13篇吴池胜
  • 12篇王沛霖
  • 12篇贺海晏
  • 11篇刘黎明
  • 10篇许丽章
  • 10篇王安宇
  • 10篇杨平章
  • 10篇杨崧
  • 10篇简茂球
  • 8篇温之平
  • 8篇王东海
  • 8篇吴兑
  • 7篇仲荣根
  • 7篇郑德娟
  • 7篇张林
  • 6篇李明华

传媒

  • 79篇中山大学学报...
  • 62篇热带气象学报
  • 41篇中山大学学报...
  • 40篇环境科学学报
  • 32篇大气科学
  • 20篇热带气象
  • 19篇大气科学学报
  • 15篇高原气象
  • 14篇中国环境科学
  • 12篇气象
  • 12篇广东气象
  • 12篇中国科学:地...
  • 11篇气象学报
  • 11篇气候与环境研...
  • 1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1篇第34届中国...
  • 10篇科学通报
  • 10篇气象科学
  • 10篇热带地理
  • 9篇海洋学报

年份

  • 1篇2025
  • 59篇2024
  • 81篇2023
  • 73篇2022
  • 58篇2021
  • 62篇2020
  • 76篇2019
  • 78篇2018
  • 57篇2017
  • 27篇2016
  • 3篇2015
  • 4篇2014
  • 6篇2013
  • 4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15篇2009
  • 5篇2008
  • 8篇2007
  • 7篇2006
84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珠江流域年降水的预测
采用珠江流域1954-2003年51站的年降水资料,以及太平洋1951年1月到2003年12月286个格点海温场月平均资料和北半球1951年1月到2003年12月576个格点500hPa高度场月平均资料,利用双重检验和主...
刘艳群陈创买郑勇唐宇
关键词:珠江流域年降水
文献传递
广东沿海地区近50年登陆台风灾害特征分析
<正> 本文根据1949—1998年广东沿海地区登陆台风灾害资料,通过对这五十年登陆台风活动特征的分析,对台风灾害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了导致台风灾害的因素,对台风所造成的主要灾害进行归类并进行灾情统计,探讨了广东沿海...
唐晓春刘会平潘安定梁必骐李燕彤王同美
关键词:登陆台风灾害特征
文献传递
非线性水平动量平流作用对热带气旋运动的影响被引量:17
1995年
本文将热带气旋视为与环境间有动量交换的系统,着重分析了非线性水平动量平流作用对热带气旋运动的影响,从理论上解释了一些热带气旋路径异常变化的原因。
杨平章贺海晏
关键词:热带气旋非线性
2006~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气溶胶和臭氧垂直分布及复合污染特征
2024年
利用2006~2020年大湾区地基、高塔、探空、飞机和卫星等多源观测资料展开分析,研究气溶胶和O_(3)以及相关气象条件的三维时空变化特征,特别关注气溶胶和O_(3)垂直分布特征以及边界层低层气溶胶对O_(3)浓度影响.研究发现,2006~2020年,大湾区地表PM_(10)波动下降(-2.2μg/(m^(3)·a)),地表O_(3)和1000m内O_(3)均波动上升(+0.8μg/(m^(3)·a),+0.6μg/(m^(3)·a));地表PM_(2.5)自2014年以来波动下降(-1.5μg/(m^(3)·a)).垂直气溶胶和O_(3)分布存在差异与共性,垂直(1000m以内)气溶胶消光系数随高度上升而减少(平均变化速率为-0.06km^(-1)/hm),O_(3)浓度随高度上升而增加(平均变化速率为+1.4μg/(m^(3)·hm));共性上垂直气溶胶和O_(3)均在夏季达最低值,且两者均在春季自由对流层浓度最高.2006年以来,地表气象要素平均气温上升0.05℃/a,平均相对湿度上升0.44%/a,平均风速下降0.02m/(s?a),一定程度上可解释特定年份气溶胶和O_(3)浓度同步增长/下降;夏季受南海季风影响,边界层内相对湿度较高,而秋季边界层内温度较高和湿度适中,这种气象条件更有利于光化学反应.基于4a广州塔的O_(3)和PM_(10)同步观测结果表明,地表PM_(10)高值出现在夜间,454m的PM_(10)高值出现在午后并与454m O_(3)浓度呈强正相关,表现为午后边界层气溶胶的二次反应生成特征,以及这些二次气溶胶对光化辐射的后向散射作用可能是加剧边界层O_(3)污染的因素之一.
王庆邓涛吴兑吴兑张雪欧阳珊珊陶丽萍张泽彪吴晟周振
关键词:气溶胶臭氧复合污染
基于前体物的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模拟的优化与验证
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的准确模拟与校验是诠释区域大气复合污染形成机理,制定有效污染控制政策的重要基础。本研究以中国东部地区为重点研究区域,通过增补与优化前体物的排放与化学演化机制,提升区域空气质量模式对SOA 的模拟效...
王雪梅凌镇浩陆思华吴丽晴李悦
关键词:二次有机气溶胶
青藏高原隆起对亚洲夏季风形成作用的数值试验被引量:24
1995年
利用有限区域五层原始方程模式进行了青藏高原隆起过程对亚洲夏季风形成作用的数值试验。对高原主体共设计了平均高度分别为1000m,2000m,3000m,3500m和4000m5组试验。结果表明:(1)高原及其东南侧的热源随着高原的隆起而加强,其中从3000m到3500m的隆起所引起的热源变化呈“突变”性质,迅速加强的热源将引起季风环流产生相应的明显变化。(2)当高原隆起达3500m时,南亚高压出现,热带东风明显加强,同时地面低压中心迅速西移上高原;当高原隆起高于3500m后,作为高原夏季风环流显著特征之一,即在高原上上升而在其两侧下沉的经圈环流就得以完整地建立;高原季风叠加在海陆季风上,使亚洲夏季风更为强大。(3)高原隆起所引起的降水量增加和减少主要分别位于高原的东南侧和孟加拉湾的东岸附近,此外。
吴池胜王安宇
关键词:夏季风青藏高原隆起季风
2006年6月8日广西梧州特大暴雨过程雷达、物理量场诊断分析
对于6月6日-8日的这次广西境内强降水过程,在分析了不同时次的高空环流形势及天气系统的基础上,通过参考各种能量场,物理量场以及几种相关指数,我们从降水产生的条件,雨带位置及强度的变化及其与各背景场、指数场间的反映等方面来...
陆井龙黄威陆丹董良淼
关键词:强降水能量场物理量场雷达回波
文献传递
-四维通量法‖在珠三角地区秋季PM2.5区域输送研究的应用
珠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快、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城市群之一,区域污染源(如电厂、机动车、工业等)大量集中,其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的特殊地理位置不利于污染物输送与扩散[1-2];此外,污染物在区域城市间易输送,污染相互关联以及...
毛敬英周柳艺陈伟华吴洛林王雪梅
关键词:PM2.5秋季
珠三角一次严重雾霾混合污染数值模拟分析被引量:8
2021年
为了解2017年1月1日到12日珠江三角洲地区一次严重的雾霾混合污染演变过程的气象条件及微物理特征,运用区域空气质量模式(WRF-CMAQ)对这次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模式系统对此次过程中温度、湿度模拟效果较好,风速模拟值总体偏高,模拟的PM_(2.5)浓度总体偏低。该模式较好地模拟了该次雾霾污染的时空分布。通过分析污染严重的肇庆市的边界层高度、温度、风的垂直分布和气溶胶粒子的精细模拟值,探讨了霾转化为浓雾污染的发生发展过程。结果发现:持续稳定的高空环流形势是雾霾混合污染的前提条件,925 hPa西南风转为偏东南风是霾转化为雾的湿度因素,925 hPa弱小风辐合是浓雾产生的有利的大气环流形势。肇庆市近地面平均风速低于3 m·s^(-1)和接地逆温的存在,使污染物浓度增加,易形成较轻的雾霾污染;当925850 hPa转吹偏东南风,地面平均风速出现低于2 m·s^(-1)甚至是持续5~16 h的静风,空间上周边出现小风辐合,边界层高度低至100 m,小风层增厚至925 hPa以上,同时接地逆温与近地面湿度的增长叠加,相对湿度增长到接近100%时,是霾转化为浓雾污染的气象因素。此外,还发现这次污染气溶胶粒子爱根核(d≤0.05μm)质量浓度很低,在10μg·m^(-3)以下;较轻的霾污染时细颗粒污染物积聚核模态(0.05μm
彭端杜尧东樊琦刘畅张羽陈晓阳申冲
关键词:数值模拟气象条件微物理特征珠江三角洲
影响中国沿海区域的热带气旋及其经济损失评估被引量:3
2022年
基于19902016年登陆中国沿海区域的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简称TC)和灾害数据,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改进标准化的熵值等方法,分析了影响中国沿海TC的灾害时空特征和灾害强度特征,构建了TC综合灾情指数模型,评估了TC造成的经济损失。结果表明:影响我国的热带气旋总量无明显年际变化,但低强度热带气旋(包括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和强热带风暴)逐年减少,高强度热带气旋(包括台风、强台风和超强台风)显著增多,从而影响到热带气旋致灾的面积范围和强度大小的变化;19901997年热带气旋的综合灾情损失指数明显大于19982016年的综合灾情损失指数,并且前者的年际波动较大,后者指数显著减小且趋于平缓变化,防灾抗灾能力增强且趋于稳定;经过对所选取的3项损失指标的经济核算得出,倒塌房屋的经济价值和受灾农作物的经济价值随年代际为减小趋势,而直接经济损失的年代际增加趋势较为明显。
丑洁明董文杰徐洪班靖晗
关键词:热带气旋经济损失评估
共8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