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暨南大学环境与气候研究院

作品数:247 被引量:1,083H指数:19
相关作者:宋伟周密黄山更多>>
相关机构: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医药卫生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0篇期刊文章
  • 7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6篇环境科学与工...
  • 26篇天文地球
  • 12篇医药卫生
  • 12篇理学
  • 9篇农业科学
  • 5篇自动化与计算...
  • 5篇建筑科学
  • 5篇轻工技术与工...
  • 4篇化学工程
  • 3篇经济管理
  • 3篇电子电信
  • 3篇交通运输工程
  • 2篇机械工程
  • 2篇政治法律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电气工程

主题

  • 80篇污染
  • 60篇臭氧
  • 38篇有机物
  • 38篇挥发
  • 38篇挥发性有机
  • 35篇挥发性有机物
  • 33篇气溶胶
  • 26篇珠三角
  • 25篇排放特征
  • 25篇臭氧污染
  • 25篇VOCS
  • 18篇臭氧生成
  • 17篇污染物
  • 17篇PM
  • 15篇气象
  • 14篇珠江三角
  • 14篇珠江三角洲
  • 14篇大气污染
  • 13篇排放清单
  • 11篇有机气溶胶

机构

  • 247篇暨南大学
  • 41篇华南理工大学
  • 30篇中山大学
  • 22篇北京大学
  • 19篇广东省环境监...
  • 15篇中国科学院
  • 10篇学研究院
  • 8篇南京信息工程...
  • 8篇中国科学院大...
  • 8篇广东环境保护...
  • 5篇中国环境科学...
  • 5篇香港科技大学
  • 5篇中国气象局广...
  • 5篇中国科学院大...
  • 4篇广州市疾病预...
  • 4篇山东大学
  • 4篇广州医科大学
  • 3篇南方医科大学
  • 3篇齐鲁工业大学
  • 3篇广州市环境保...

作者

  • 17篇王伯光
  • 8篇白莉
  • 6篇陆思华
  • 5篇陈多宏
  • 5篇张春林
  • 4篇董航
  • 4篇邵敏
  • 4篇刘军
  • 4篇刘起勇
  • 3篇林国帧
  • 3篇吴爱华
  • 3篇张展毅
  • 3篇邓涛
  • 3篇吴兑
  • 3篇王好
  • 3篇张沈阳
  • 2篇王新明
  • 2篇曾凡进
  • 2篇王炜罡
  • 2篇王雪梅

传媒

  • 44篇中国环境科学
  • 43篇环境科学学报
  • 27篇环境科学
  • 5篇环境科学与技...
  • 3篇科学通报
  • 3篇环境科学研究
  • 3篇热带气象学报
  • 3篇中国环境监测
  • 2篇大气科学
  • 2篇化学进展
  • 2篇佛山科学技术...
  • 2篇生态环境学报
  • 2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环境与健康杂...
  • 1篇高分子学报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环境污染与防...
  • 1篇地球化学

年份

  • 26篇2024
  • 26篇2023
  • 34篇2022
  • 37篇2021
  • 20篇2020
  • 42篇2019
  • 31篇2018
  • 27篇2017
  • 4篇2016
24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气象因素对广州市臭氧污染的影响研究
本研究基于2014年5月-2020年5月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提供的广州市臭氧数据与气象因素的地面观测和ERA5再分析数据,结合KZ(Kolmogorov-Zurbenko)滤波法和线性回归建立臭氧与气象之间的回归方程,定量分...
董俊杰刘润
关键词:臭氧气象
广州地区臭氧污染的大气环流分型研究
基于2014-2019年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的逐日平均海平面气压资料,利用Lamb-Jenkinson大气环流分型方法,以广州市为中心的12.5°N-37.5°N,97.5°E-127.5°E的范围内的海平面气压进行环流...
汪瑶刘绍臣刘润辛繁赵志军
关键词:环流分型
文献传递
国庆期间南岭背景大气中PAN的浓度特征与来源被引量:6
2021年
为了评估华南地区国庆期间频发的大范围区域光化学污染事件对华南背景大气的影响,2018年国庆节前后(9月19日~10月19日),在广东南岭国家大气背景站对光化学污染的代表产物过氧乙酰硝酸酯(PAN)开展了连续在线观测,并对PAN的浓度特征和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南岭PAN的平均体积浓度为(0.66±0.54)×10^(-9),最大值为2.33×10^(-9),显著高于国内外其他背景站点((0.21~0.44)×10^(-9)),且PAN的夜间浓度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PAN和O3(r=0.90)、NO_(2)(r=0.87)的相关性较强,通过PAN和O3的线性拟合估算出O3的大气背景体积浓度为(46.22±0.65)×10^(-9),表明南岭光化学反应十分活跃;受区域光化学污染事件的影响,国庆期间南岭PAN的浓度显著升高,达到(1.18±0.45)×10^(-9),而同期NO/NO_(2)比值降低,导致PAN大气寿命延长,有利于PAN的本地累积;结合气团后向轨迹,潜在源贡献分布以及前体物NO_(2)的全国分布特征分析,发现国庆期间高浓度PAN主要来自湖南,湖北、河南、江西等华中地区.
廖敏萍龚道程王少霞刘涛王好邓硕欧劼郑昱王伯光
石油炼化无组织VOCs的排放特征及臭氧生成潜力分析被引量:44
2016年
选取我国光化学活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PRD)典型石油炼化工艺的炼油装置、化工装置和污水处理装置,采用离线和在线的多种先进仪器监测其VOCs的无组织排放特征,并采用间、对-二甲苯/苯(X/B)、甲苯/苯(T/B)、乙苯/苯(E/B)比值分析其VOCs的老化特征,采用最大增量反应活性法(MIR)、等效丙烯浓度法和OH自由基反应速率法(LOH)_3种方法综合评价其VOCs的化学反应活性及臭氧生成潜势(OFP).研究发现,炼油装置区和化工装置区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浓度早晚高,中午低;污水处理区呈双峰趋势.3个装置区无组织排放的VOCs中烷烃浓度均占比最高,同一装置区内的不同装置VOCs排放特征不同.石化企业X/B、T/B和E/B值较城区和郊区的高,化工装置区的压缩碱洗装置区(CAW)T/B值最大.石化企业VOCs的活性较城区和郊区的强,其平均OH消耗速率常数为15.22×10^(-12)cm^3/(mol?s),最大增量反应活性为4.21mol(O_3)/mol(VOC).化工装置区对石化企业OFP总量的贡献最高,为84.83%;其次是污水处理区,12.95%;炼油装置区最低,为2.22%.化工装置区的CAW对石化企业OFP贡献率最高,为34.26%;污水处理区的浮选池(FT)贡献率最低,为0.36%.
李勤勤张志娟李杨龚道程高洁张春林王伯光
天井山空气背景站单颗粒气溶胶有机硫酸酯初步研究被引量:4
2017年
运用单颗粒气溶胶飞行时间质谱仪(SPAMS)在雨季(2015年8月18日~9月7日)于广东南岭天井山国家背景空气站,首次从二次有机气溶胶(SOA)中发现了有异戊二烯参与生成的有机硫酸酯(IEPOX-derived organosulfate),并初步研究了其变化规律.运用自适应共振理论神经网络算法(ART-2a)将细颗粒物按化学成分分为9类,元素碳(EC)、有机碳(OC)、元素/有机混合碳(ECOC)、左旋葡聚糖颗粒(LEV)、富钾颗粒(K-rich)、富钠颗粒(Na-rich)、金属颗粒(Metal)、富硅颗粒(Si-rich)和有机胺(Amine).并运用示踪离子法研究森林中与异戊二烯氧化相关的有机硫酸酯的变化规律,发现其变化趋势与O_3较为相关,与SO_2和CO几乎不相关.另外,有机硫酸酯在相对湿度大于90%和在温度小于18℃时更容易形成.在夜间观测到的有机硫酸酯较白天高出49%,这可能与森林夜间湿度更高,温度更低有关.本研究证实了该森林地区已经受到人为源污染的影响,并且可以生成人为源二次有机气溶胶(ASOA).
王安侯张沈阳王好龚道程张诗炀宋伟陈多宏周磊王伯光
关键词:二次有机气溶胶光化学反应
广东省典型塑料制品企业VOCs排放特征和环境影响被引量:5
2023年
针对聚氯乙烯(PVC)、聚乙烯(PE)、聚丙烯(PP)、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定向聚丙烯(OPP)、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6种典型原料的塑料制品生产,选择了广东省内5家典型生产企业,通过气袋采样法和预浓缩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系统进行了样品采集和测定,获得了塑料制品行业VOCs排放化学谱和排放因子.对企业所采用的活性炭吸附法、水雾喷淋法等VOCs处理方法,比较了VOCs废气处理前、后的差异.结果表明,所采样企业VOCs处理前、后组分均以含氧挥发性有机物(OVOCs)、芳香烃和烷烃为主;主要物种为己醛、苯乙烯、甲苯、甲基乙基酮和正十二烷等.VOCs处理前、后排放因子变化分别为1.0~8.1 g·kg^(-1)及1.5~6.8 g·kg^(-1),平均分别为4.6 g·kg^(-1)及4.3 g·kg^(-1).VOCs经处理前、后归一化臭氧反应活性(ROF)分别为2.83和2.43 g·g^(-1),主要由OVOCs和芳香烃贡献;归一化二次有机气溶胶反应活性(RSOA)分别为0.04和0.03 g·g^(-1),主要由芳香烃贡献.无论是对VOCs还是对臭氧和二次有机气溶胶反应活性,所采样企业的削减效果均不理想,应加大其处理力度,尤其需重点管控芳香烃和OVOCs.
戴燕王瑞文谭劭康李将永蔡艺婷黄晓俊韩士杰张春林张春林
关键词:塑料制品行业排放因子
珠三角机动车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精细化研究
机动车排放是城市大气中VOCs的主要来源,且呈快速增长态势.识别机动车实际运行条件下的VOCs排放特征,阐明各类车辆属性对VOCs组分的影响,将为VOCs的有效防控提供科学指导.为了快速识别机动车在运行过程中的多种VOC...
李文石沙青娥袁自冰郑君瑜邵敏
关键词:机动车尾气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特征
基于实际道路测试的轻型汽油车甲烷排放因子模型构建与评估被引量:1
2023年
针对目前机动车温室气体甲烷(CH4)排放因子缺乏的问题,利用便携式尾气测量系统(Portable Emission Measurement System,PEMS)对13辆轻型汽油车开展实际道路车载测试,获得汽油车CH4排放因子及排放特征.结果表明,轻型汽油车CH4排放因子随着国标加严而下降,国6轻型汽油车CH4排放因子相较于国1车辆下降了约94.5%.基于CH4逐秒排放特征分析发现,在实际行驶工况下CH4排放变动剧烈,排放峰值通常出现在高速或高加速工况.同时,研究发现CH4排放因子与燃烧效率(MCE)、机动车比功率(VSP)呈现显著相关性,通过CH4与MCE、VSP的关系构建了轻型汽油车不同标准下的基于MCE及基于VSP的排放因子模型.以一辆国4汽油车实测值对模型进行验证与评估,该车CH4排放因子的实测值为(3.9±0.6)mg·km^(-1),基于MCE、VSP的模型模拟值分别为(3.3±0.1)、(3.5±0.5)mg·km^(-1),模型的准确性可达84.6%、89.7%.其中,基于MCE的模型结果可用于宏观层面机动车CH4排放估算,基于VSP的模型结果可用于微观层面机动车CH4排放估算,研究结果可为不同尺度机动车温室气体CH4排放清单提供数据支撑.
钟瀚程余飞廖松地朱曼妮段嘉浩沙青娥刘俊文郑君瑜
关键词:轻型汽油车燃烧效率比功率排放因子
深圳市一次强化减排措施下的VOCs组成和来源特征被引量:1
2024年
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大气对流层中非常重要的痕量组分,对大气的氧化能力和区域环境问题都有重要影响.在当前我国颗粒物污染得到有效控制,而臭氧污染日趋突出的背景下,开展VOCs监测和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于2022年秋季在深圳市坪山区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GC-MS/FID)对VOCs进行了近一个月的连续监测,在观测前半段,深圳市实施了大气污染强化减排措施,而在非减排期出现了一周的持续降水.对此,本研究主要针对强化减排期和非减排期(无降水),以及降水条件下VOCs污染特征和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并采用PMF模型对不同时期的VOCs来源进行了比较.主要结论如下:观测期间VOCs总浓度均值为(31.85±26.07)×10^(-9),强化减排期浓度略高于非减排期(无降水).强化减排期以OVOCs组分贡献最大(30.21%),非减排期(无降水)以烷烃组分贡献最大(44.90%).强化减排期间高浓度物种大多具有更低的VOC/CO排放比,甲基环戊烷、2,2-二甲基丁烷、2,3-二甲基戊烷、环己烷、2-己酮的削减最为明显,但大部分物种在非减排期(无降水)的排放比更低.而在降水期间VOCs浓度出现反弹,主要以甲基环戊烷、2,2-二甲基丁烷、2,3-二甲基戊烷、环己烷、2-己酮为主.源解析结果表明,机动车尾气(27.70%)、餐厨废气+燃烧(20.44%)、油气挥发(19.76%)、溶剂使用(16.52%)、工业过程(12.91%)和植物源(2.67%)为该站点VOCs的主要来源.强化减排期间机动车尾气的削减效果最为显著,溶剂使用和油气挥发也有一定减少,体现了减排措施的有效性.但工业过程的浓度在强化减排期更高,说明减排措施对这一类排放源缺乏效果.此外,受降水过程影响,植物源的贡献较小,而餐厨废气+燃烧在两个时期的变化不大.总体上,深圳市强化减排措施对不同VOCs物种和来源的削减体现出选择性的特点.但受限于天气条件、区域传
陈冰娜程鹏梁永贤黄冠聪颜敏黄伟超廖艺佳陈钰彬李小兵袁斌
关键词: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特征
典型阔叶和针叶生物质燃烧萜烯类化合物排放特征被引量:1
2024年
萜烯类化合物是臭氧和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的重要前体物.生物质燃烧是除生物源以外最重要的萜烯类化合物排放源.针对生物质燃烧萜烯类化合物的排放特征与排放机制,本研究以典型阔叶树种尾叶桉和针叶树种马尾松的燃烧为研究对象,开展燃烧模拟实验和热重分析实验.采用Tenax-TA吸附管采集烟气中的萜烯类化合物,并通过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TD-GC-MS)进行分析.燃烧模拟实验结果表明,马尾松和尾叶桉燃烧排放萜烯的平均排放因子分别为(427.1±109.5)mg·kg^(-1)和(111.18±10.11)mg·kg^(-1),马尾松的平均排放因子是尾叶桉的4倍左右.萜烯类化合物中异戊二烯占比最高,其次是α-蒎烯.与其他研究相比,尾叶桉和马尾松燃烧的萜烯与CO、乙腈的排放比较低.空气气氛下的热重分析实验发现,尾叶桉和马尾松的燃烧过程均可划分为5个阶段,即脱水、蒸馏、吸热热解、放热热解、残碳生成.单萜烯的排放受燃烧阶段影响较大,随着燃烧的进行,排放浓度逐渐升高.总体而言,热解和残碳生成阶段的排放浓度比脱水和蒸馏阶段高,但单萜烯的单位失重排放量却是在蒸馏阶段最高.相比树枝和树皮,树叶的排放浓度和单位失重排放量最高,而且新鲜树叶的排放比枯叶高.本研究结果能够为排放清单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持,并对未来研究森林火灾对萜烯类化合物的排放特征和环境影响具有参考意义.
谭劭康黄晓俊戴燕蔡艺婷李将永张春林张春林
关键词:生物质燃烧单萜烯排放因子
共2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