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暨南大学环境与气候研究院

作品数:194 被引量:828H指数:15
相关作者:宋伟吴昌达周密黄山更多>>
相关机构: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医药卫生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6篇期刊文章
  • 38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6篇天文地球
  • 9篇医药卫生
  • 7篇理学
  • 5篇农业科学
  • 3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经济管理
  • 2篇化学工程
  • 2篇建筑科学
  • 1篇机械工程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电子电信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71篇污染
  • 46篇臭氧
  • 36篇有机物
  • 36篇挥发
  • 36篇挥发性有机
  • 33篇挥发性有机物
  • 25篇VOCS
  • 23篇臭氧污染
  • 21篇排放特征
  • 21篇气溶胶
  • 18篇珠三角
  • 15篇排放因子
  • 14篇珠江三角
  • 14篇珠江三角洲
  • 14篇污染物
  • 14篇PM
  • 14篇大气污染
  • 13篇臭氧生成
  • 12篇排放清单
  • 11篇有机气溶胶

机构

  • 194篇暨南大学
  • 34篇华南理工大学
  • 21篇北京大学
  • 19篇中山大学
  • 17篇广东省环境监...
  • 12篇中国科学院
  • 9篇学研究院
  • 8篇广东环境保护...
  • 7篇中国科学院大...
  • 6篇南京信息工程...
  • 5篇香港科技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大...
  • 4篇广州市疾病预...
  • 4篇山东大学
  • 4篇中国环境科学...
  • 4篇广州医科大学
  • 3篇南方医科大学
  • 3篇中国气象局广...
  • 3篇广州市环境保...
  • 3篇中国疾病预防...

作者

  • 16篇王伯光
  • 7篇白莉
  • 6篇陆思华
  • 5篇陈多宏
  • 5篇张春林
  • 4篇董航
  • 4篇邵敏
  • 4篇刘军
  • 4篇刘起勇
  • 3篇林国帧
  • 3篇吴爱华
  • 3篇张展毅
  • 3篇王好
  • 3篇张沈阳
  • 2篇王新明
  • 2篇曾凡进
  • 2篇王炜罡
  • 2篇王雪梅
  • 2篇栾胜基
  • 2篇常鸣

传媒

  • 41篇环境科学学报
  • 39篇中国环境科学
  • 25篇环境科学
  • 5篇环境科学与技...
  • 3篇科学通报
  • 3篇中国环境监测
  • 2篇大气科学
  • 2篇环境科学研究
  • 2篇化学进展
  • 2篇热带气象学报
  • 2篇佛山科学技术...
  • 2篇生态环境学报
  • 2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环境与健康杂...
  • 1篇高分子学报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环境污染与防...
  • 1篇微生物学通报

年份

  • 12篇2024
  • 26篇2023
  • 34篇2022
  • 37篇2021
  • 20篇2020
  • 17篇2019
  • 19篇2018
  • 25篇2017
  • 4篇2016
19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地表臭氧浓度对中国南方水稻产量的风险评估
随着经济和工业的发展,中国南方地区臭氧污染日益严重,已对作物生长和产量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为了更好的了解臭氧造成的作物减产情况,国内外学者建立了臭氧浓度和相对产量的相关关系,为评估区域内臭氧污染造成的作物减产提供了前提条件...
曹嘉晨王雪梅赵辉马明睿常鸣
关键词:水稻
基于前体物的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模拟的优化与验证
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的准确模拟与校验是诠释区域大气复合污染形成机理,制定有效污染控制政策的重要基础。本研究以中国东部地区为重点研究区域,通过增补与优化前体物的排放与化学演化机制,提升区域空气质量模式对SOA 的模拟效...
王雪梅凌镇浩陆思华吴丽晴李悦
关键词:二次有机气溶胶
珠江三角洲二氧化碳源汇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被引量:1
2023年
随着经济与人口快速增长,珠江三角洲(珠三角)地区是我国碳中和压力最大的区域之一.通过建立珠三角地区二氧化碳(CO_(2))源汇历史趋势清单,分析碳排放与碳汇的历史演变特征,并基于指数分解法识别了影响珠三角碳源汇的关键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6~2020年珠三角碳排放总量从2.18亿t上升至3.66亿t,呈现出波动上升的演变特征,总体上升了67.86%,尚未实现碳达峰;(2)2006~2020年珠三角绿地碳汇总量从1567.26万t下降至1552.59万t,呈现出波动下降的趋势特征,总体下降了0.94%,碳汇量远低于碳排放量,距离碳中和仍有很大缺口;(3)珠三角碳源主要来源于能源部门(40.38%)和工业部门(26.33%),碳汇主要来源于林地(67.92%)和耕地(18.09%);(4)“十一五”至“十三五”期间,碳源的主要正向驱动因素是经济增长和人口规模,主要负向驱动因素是能源强度(单位GDP的能源使用量),但“十三五”以来,降低能源强度可以释放的CO_(2)减排潜力正在减弱,未来需要挖掘能源、工业和交通等方面结构调整的负向驱动潜力;(5)“十一五”至“十三五”期间,碳汇的主要正向驱动因素是绿地规模,源于“十一五”期间城市绿地面积增加,主要负向驱动因素是碳汇系数,源于自然灾害导致的水稻等高碳汇系数作物减产,未来绿地增汇需重视绿地结构调整.研究可为珠三角制定降碳增汇政策提供科学支撑.
胡景心沙青娥刘慧琳张雪驰郑君瑜
关键词:排放清单
基于高塔平台的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在线垂直梯度观测系统设计与评估
获取对流层底部大气中气态污染物组分和温室气体的垂直观测数据是深入解析区域二次污染(如臭氧和二次气溶胶等)形成机制和评估区域碳排放特征的关键基础,但目前研究主要以离线方式开展观测,所获取数据的时间分辨率相对较低,且大气化学...
袁斌李小兵王思行皇甫宜博齐吉朋何贤俊张潇潇宋鑫杨磊刘智杰彭钰雯陈钰彬周俊杨红龙张春生楼晟荣高健车飞邵敏
关键词:臭氧挥发性有机物
东莞市低碳路径下加速电气化对CO_(2)和污染物协同减排影响被引量:1
2023年
城市是能源消耗的中心,电气化可以整合城市能源结构,实现清洁能源高效利用,探究城市低碳路径下加速电气化的协同减排影响对实现城市减污降碳至关重要.基于长期能源替代规划模型(LEAP-DG),设置了基准情景、低碳情景和加速电气化情景等3类情景,评估电气化措施在不同电力结构下的减排潜力,量化重点部门的措施贡献,探讨广东省典型制造业城市东莞的协同减排效果.结果表明,电力结构优化促进了电气化措施的协同减排效果,低碳路径下加速电气化将进一步降低电力污染物排放强度,2050年,东莞市CO_(2)、 NO_(x)、 VOC和CO减排7.35×10^(6)、 1.28×10^(4)、 1.62×10^(4)和8.13×10^(4)t, SO_(2)和PM_(2.5)消费侧减排量和生产侧增排量达到平衡.电气化渗透速率和电力结构优化协调发展是电气化措施实现减排效益的关键,工业和交通部门加速电气化将同时降低CO_(2)和大气污染物排放,交通部门得益于燃油车和电动车的高转换效率,2050年CO_(2)、 CO、 VOC和NO_(x)分别削减5.42×10^(6)、 7.76×10^(4)、 1.43×10^(4)和1.06×10^(4)t.而高电气化率的建筑部门,额外电力中煤电较高,提高了CO_(2)和各项污染物排放.城市在供电结构优化下合理调整不同部门电气化力度可实现针对性的污染防控.
吴乐敏陈丙寅欧林冲白玉洁刘可旋王伟文彭勃王雪梅
关键词:大气污染物协同减排
广州市大气污染物对2型糖尿病人群死亡的影响
2023年
为探讨空气污染物与2型糖尿病的联系,本研究通过收集广州市2013~2018年空气污染物监测数据、2型糖尿病逐日死亡人数以及气象资料,使用时间序列广义相加模型的方法探究了空气污染物(PM_(2.5)、NO_(2)、O_(3)、PM_(10)、SO_(2)和CO)暴露对2型糖尿病人群逐日死亡人数的影响,同时探讨了0~64岁与65岁以上人群、男性与女性及冷季(11月~次年4月)与暖季(5~10月)下空气污染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空气污染物的影响急促短暂,通常持续3d,且在累积滞后2d时,PM_(2.5)、NO_(2)、PM_(10)、O_(3)、SO_(2)及CO的浓度每升高一个IQR,2型糖尿病逐日死亡人数分别上升6.3%(RR=1.063;95%CI:1.017,1.112)、4.7%(RR=1.047;95%CI:1.008,1.088)、6.7%(RR=1.067;95%CI:1.020,1.116)、0.5%(RR=1.005;95%CI:0.956,1.058)、5.6%(RR=1.056;95%CI:1.007,1.107)和4.5%(RR=1.045;95%CI:1.007,1.085).此外,老年人及女性为易感人群,在冷季下空气污染物对2型糖尿病逐日死亡人数的影响更大.本研究表明,尽管我国空气污染状况有所改善,但空气污染暴露依然与2型糖尿病死亡结局存在统计学关联.因此当地政府依然需要加强空气污染的管控,并通过教育宣传来增强糖尿病人群的防护意识.
陈素娟黄琳董航林国帧王伯光杨军
关键词:糖尿病大气污染物广义相加模型
大气气溶胶吸湿性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被引量:3
2022年
吸湿性是气溶胶重要的物理化学特性,不仅会影响气溶胶的生命周期和大气行为,还会对大气环境、气候和人体健康产生重要影响。本文简要介绍了气溶胶吸湿参数和热力学模型,对粒径、化学组分以及多组分共存等因素对气溶胶吸湿性的影响进行分析,进一步总结了城市、农村森林和海洋极地等不同区域气溶胶吸湿观测结果。吸湿增长因子g(RH)、散射吸湿增长因子f(RH)和吸湿性参数κ等常用吸湿参数可以衡量气溶胶的吸湿能力;Zdanovskii-Stokes-Robinson(ZSR)混合定律和各种热力学模型能预测不同化学成分气溶胶的吸湿能力,是研究多组分混合气溶胶和气相平衡的重要工具。粒径、化学组分和混合状态影响气溶胶的吸湿性,如气溶胶g(RH)、潮解点或风化点的改变。由于排放源和环境条件的不同,城市、农村、森林、海洋、极地地区气溶胶粒径分布、化学组分和混合状态具有差异,气溶胶吸湿性不同。气溶胶吸湿性直接影响气溶胶含水量和相态,改变气溶胶的大气化学过程、老化过程和大气寿命,还影响环境能见度、辐射效应和在人体内的沉积位置和毒性。通过总结吸湿参数、理论模型、实验室研究、外场观测和环境影响等多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期为未来的吸湿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钟佳利王炜罡彭超马楠吴志军吴志军
关键词:气溶胶吸湿性环境效应
不同保洁工艺对道路尘负荷与扬尘控制效率差异的影响研究被引量:3
2022年
为评估城市道路扬尘治理效果及精准治理道路扬尘,于2020年10月—2021年2月对河南省郑州市城区典型道路的积尘负荷和道路扬尘浓度进行测定,计算了不同类型保洁工艺的扬尘控制效率,分析了典型的湿式保洁工艺实施后的道路扬尘浓度变化.结果表明:(1)各种保洁工艺的平均扬尘控制效率受保洁时间、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等因素影响.实施保洁工艺后1 h内扬尘控制效率平均值为23%~47%,在1~2 h内扬尘控制效率为20%~40%,在2~2.5 h内扬尘控制效率为5%~27%,3 h后路面积尘基本恢复原有水平.扬尘控制效率与环境温度、相对湿度均呈弱相关.日气温较高时,会加速路面水分蒸发,进而导致湿式作业的扬尘控制效率较低.(2)不同类型保洁工艺控制效率存在差异.在1 h内混合作业的扬尘控制效率(37%~51%)最高,湿式作业的扬尘控制效率(11%~48%)次之,干式作业的扬尘控制效率(5%~19%)最低,原因在于各类保洁工艺的除尘和抑尘能力不同.(3)湿式作业干燥后可有效控制路面积尘和道路扬尘约1 h.洒水量会影响控尘效果,冬季降低洒水量(防止道路结冰)作业的控制道路扬尘效果较差.研究显示,道路积尘负荷及扬尘控制效率受保洁工艺、保洁作业时间、环境温度、相对湿度和季节变化等多因素影响,在控制和治理城市道路扬尘时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李冬薛占刚刘善文高健朱健忠李贤芳陈建华
关键词:道路扬尘
我国日化用品使用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及臭氧生成潜势研究被引量:6
2021年
溶剂使用源是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重要排放源之一.近年来,VOCs排放清单中对工业生产类溶剂的VOCs排放估算较多,但对于生活类溶剂使用的研究有所欠缺.本研究以日化用品为研究对象,基于产品消费量、产品中的溶剂含量及其挥发特性,建立了我国2000—2017年日化用品使用的VOCs排放清单,并基于最大增量反应活性值(MIR)评估了日化用品对臭氧生成的潜在贡献.结果表明,2000年我国日化用品VOCs排放量为36.1×10^(4) t,到2017年排放量达218.5×10^(4) t,年平均增长率为11%.护肤品、香水和洗护用品是日化用品中VOCs的主要排放类别,2017年这3类的VOCs排放量分别占总量的40%、 30%和21%.上海(8.0×10^(4) t)、北京(7.0×10^(4) t)、广州(4.5×10^(4) t)、重庆(4.5×10^(4) t)、深圳(3.7×10^(4) t)是日化用品VOCs排放量前5的城市.含氧VOCs是日化用品排放的主要VOCs组分,其排放量贡献达到64%.2017年日化用品VOCs产生的臭氧生成潜势(OFP)为306.4×10^(4) t,含氧VOCs、烯烃和烷烃分别占OFP总量的67%、18%和14%.对OFP贡献最大的前8个物种是乙醇、柠檬烯、异丁烷、丙二醇、二丙二醇、异戊烷、二甲醚和异丙醇,其排放量占VOCs总量的77%,但贡献了OFP总量的93%.针对日化用品的VOCs排放及其引起的臭氧污染防控应重点关注护肤品、香水和洗护用品3类产品.
崔茹莫梓伟袁斌邵敏
关键词:挥发性有机物日化用品排放清单
珠三角地区人为热排放演变趋势及不确定性分析被引量:2
2021年
人类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大量废热对城市环境中的温度、城市边界层结构、空气质量及人类健康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目前人为热排放清单的计算方法存在所需基础资料种类繁多、计算过程复杂,空间分布和排放量有较大偏差等不足.本研究采用统计回归法基于CO和NO_x污染源清单计算了2007—2015年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人为热排放清单,对其排放趋势、热排放来源类型变化以及空间格局的演变进行了梳理.结果表明:2007—2015年珠三角地区年平均人为热均大于9 W·m^(-2),人为热排放峰值出现在2010年,趋势为先增加后减少,这与燃料消耗总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而工业源和道路移动源是影响人为热排放总量变化的最大因素:2007—2015年珠三角地区大部分区域人为热排放处于0~20 W·m^(-2),高值区(>20 W·m^(-2))主要分布于珠三角地区中心地带的城市群,高值区缩减的面积和速度在2010—2012年期间达到最大.进一步对2012年人为热清单的不确定性分析表明:总人为热的95%置信区间的不确定性为-16%~49%,其中电厂类别排放估算中的不确定性最小,为-13%~16%,而工业源的不确定性最高,为-46%~73%.
冯倍嘉王伟文黄志炯王雪梅常鸣
关键词:人为污染物不确定性
共2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