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强

作品数:76 被引量:164H指数:7
供职机构:东北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冶金工程化学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55篇期刊文章
  • 2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7篇冶金工程
  • 11篇化学工程
  • 5篇自动化与计算...
  • 5篇一般工业技术
  • 5篇理学
  • 3篇金属学及工艺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4篇转炉
  • 12篇数值模拟
  • 12篇值模拟
  • 11篇高炉
  • 9篇竖炉
  • 8篇煤气
  • 7篇熔融还原
  • 7篇水模
  • 7篇两相流
  • 6篇水模型
  • 6篇气粉两相流
  • 5篇碳纤维
  • 5篇离心
  • 5篇炼钢
  • 5篇炉内
  • 5篇静态模型
  • 4篇预还原
  • 4篇碳纤维增强
  • 4篇陶瓷
  • 4篇热力学

机构

  • 76篇东北大学
  • 12篇辽宁科技学院
  • 7篇辽宁工业大学
  • 4篇宝山钢铁股份...
  • 2篇钢铁研究总院
  • 2篇新南威尔士大...
  • 1篇沈阳建筑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武汉科技大学
  • 1篇武汉钢铁股份...
  • 1篇中国科学院生...
  • 1篇沈阳铸造研究...
  • 1篇上海梅山钢铁...
  • 1篇宝钢集团中央...

作者

  • 76篇李强
  • 59篇邹宗树
  • 17篇冯明霞
  • 12篇于景媛
  • 11篇孙旭东
  • 10篇李明明
  • 8篇高攀
  • 7篇沈峰满
  • 6篇余艾冰
  • 6篇王晓鸣
  • 6篇杨春光
  • 6篇张作良
  • 6篇李强
  • 6篇张伟
  • 5篇刘炳南
  • 5篇李琳
  • 5篇陈韧
  • 5篇张丽娟
  • 3篇穆柏春
  • 3篇刘栋梁

传媒

  • 16篇东北大学学报...
  • 5篇材料与冶金学...
  • 4篇钢铁研究学报
  • 4篇功能材料
  • 4篇过程工程学报
  • 3篇中国冶金
  • 3篇重庆大学学报...
  • 3篇中国金属学会...
  • 2篇人工晶体学报
  • 2篇炼钢
  • 2篇第十四届冶金...
  • 2篇第十六届冶金...
  • 2篇《硅酸盐学报...
  • 1篇北京科技大学...
  • 1篇钢铁
  • 1篇化工学报
  • 1篇物理学报
  • 1篇材料导报
  • 1篇节能
  • 1篇铸造

年份

  • 1篇2017
  • 3篇2016
  • 5篇2015
  • 10篇2014
  • 12篇2013
  • 13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 5篇2009
  • 2篇2008
  • 6篇2007
  • 7篇2006
  • 3篇2005
  • 2篇2003
  • 1篇2001
7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气基预还原处理高铝铁矿石被引量:4
2013年
使用气基预还原的方法对一种全铁质量分数为30.82%,Al2O3质量分数为23.32%的高铝铁矿石进行铝铁分离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球团于900℃、还原气氛为70%CO(体积分数)+30%H2、还原时间为77 min时得到最高还原率77.13%;2#球团于950℃、还原气氛为70%CO+30%H2、还原时间为80 min时得到最高还原率82.2%;另外,2#球团在900℃以上还原时所能达到的最高还原率很接近;综合考虑,两种球团的最佳预还原温度为900℃;配加消石灰后,可以破坏原矿中铁、铝、硅之间的嵌布关系.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在还原过程中,出现了难还原的Fe2SiO4相和FeAl2O4相,这是导致还原难以进行的原因.
张作良李强李明明邹宗树
关键词:还原率X射线衍射
两步三段式厚渣层铁浴熔融还原炼铁工艺被引量:4
2015年
针对目前熔融还原设备无法将煤气二次燃烧氧化区与铁氧化物还原区隔离而导致能耗偏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两步三段式厚渣层铁浴熔融还原炼铁工艺,以期利用厚渣层冶炼的方法使得氧化区与还原区的梯度隔离。设计了主反应器铁浴炉尺寸与产能,并建立了工艺的整体静态模型,考察了球团金属化率与铁浴炉炉顶煤气氧化度对工艺煤耗、氧耗以及能耗的影响。在选定的适宜操作参数,即煤气氧化度55%,球团金属化率80%条件下,冶炼1t铁水,消耗球团矿1 869.83kg,煤粉674.07kg,同时得到还原度71%的改质煤气898.44kg。结合反应器的设计产能,反应器可处理球团矿3 793.66kg/(h·m2)。
何奕波唐彪李强邹宗树
关键词:铁浴熔融还原静态模型
离心法制备氧化铝-氧化锆泡沫陶瓷过滤器被引量:2
2007年
通过在发泡聚苯乙烯模板内的离心成型方法来制备Al2O3-ZrO2泡沫陶瓷过滤器,测量了浆料在不同pH值下的Zeta电位,分析了浆料的固相含量对离心时间的影响。观察了不同离心加速度和浆料固相含量下产物生坯密度的变化,测量了最终产物的烧结密度、收缩率、孔隙率和压缩强度,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了烧结试样的显微结构。试验结果表明,在pH=10时,浆料具有较好的分散性。在较低的固相含量和较高的离心加速度下,浆料的分离现象明显,生坯中出现密度梯度。但在高的固相含量(50%,体积分数)下,分离现象被抑制,孔筋具有较高的生坯密度(61.5%)和烧结密度(91.1%),最终产物的孔隙率在75.3%~83.1%,压缩强度为2.07~3.82 MPa。
于景媛李强唐骥孙旭东
关键词:离心法泡沫陶瓷
表面复合改性碳纤维增强HA复合材料被引量:3
2014年
采用溶胶-凝胶技术在低温氧化处理后碳纤维表面涂覆HA涂层,获得复合改性碳纤维增强HA复合材料。研究并测试了碳纤维的改性工艺、改性后碳纤维表面的微观形貌以及不同碳纤维含量下复合材料的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结果表明,在400℃氧化30 min的碳纤维表面具有较高的活性和较大的比表面积,在HA溶胶中提拉5次后碳纤维表面形成一层与基体结合性能较好的膜层。复合改性碳纤维可显著提高HA材料的力学性能,当碳纤维含量为3%时,复合改性碳纤维/HA复合材料的抗弯强度达到最大值79.8 MPa,比基体提高了3.2倍。当碳纤维含量为4%时,复合改性碳纤维/HA复合材料的断裂韧度达到最大值1.85 MPa·m1/2,比基体提高了2.3倍。
李强李强于景媛穆柏春孙旭东
关键词:碳纤维复合改性力学性能
铁氧化物气固还原反应的优势区图被引量:3
2013年
根据铁氧化物还原体系的热力学分析,建立了优势区图计算模型.以国际广泛引用的热力学基础数据为模型参数,由计算结果绘制出铁氧化物气固还原反应的新优势区图.提出了优势区图的"三线相交原则"和"三线平行原则",并从理论上予以严格证明.热力学分析结果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重构的优势区图可满足热力学约束条件.计算结果表明,CO和H_2还原铁氧化物的三相点温度同为576℃,此时平衡还原势分别为50.70%和75.83%,CO和H_2还原能力大小的转换温度为819℃.
张伟张菊花李强邹宗树
关键词:铁氧化物热力学
基于边界移动法的高炉炉缸侵蚀监测模型被引量:1
2015年
基于预埋在高炉炉缸内热电偶反馈的温度数据,联合数值传热计算和最优化理论的梯度下降法寻找最优化的边界移动步长因子,建立了高炉炉缸侵蚀监测模型.应用建立的模型可有效求解未知边界的传热反问题.将热电偶反馈的监测数据作为输入数据,应用建立的炉缸侵蚀监测模型对其进行未知边界问题反演求解,计算得到了炉缸内衬侵蚀形貌和残厚.把已知炉缸侵蚀形貌和相应的热电偶测温数据的高炉炉缸作为校验模型样本,模型预测与样本的侵蚀形貌对比表明其相对误差平均值为3.6%,确认了炉缸侵蚀监测模型的可靠性.
李强冯明霞储文邹宗树
关键词:梯度下降法炉缸侵蚀高炉
COREX竖炉布料规律的数学模型被引量:6
2011年
通过建立布料过程的数学模型研究了COREX竖炉的布料规律,改进了空区料流轨迹模型使其可以考虑溜槽内料流厚度和宽度分布及炉料粒度的影响,并用多条线段联合描述料面形状.研究表明:炉料在溜槽末端出口处的料层厚度和炉料的粒度分布决定了炉料在空区的料流轨迹;炉料离开溜槽末端速度与溜槽倾角成反比关系,与溜槽转速成正比关系;炉料在炉喉的落点位置离炉喉中心距离与溜槽倾角、溜槽转速成正比关系.利用该模型可计算出不同布料模式和布置不同炉料时料堆长大过程和形成的料面形状.
李强张玉栋张丽娟邹宗树
关键词:料层厚度粒度分布料面形状数学模型
基于移动边界法的高炉炉缸侵蚀监测模型
基于最优化梯度下降法和预埋在高炉炉缸内热电偶反馈的温度数据,联合数值传热计算和有限元方法计算最优化边界移动步长因子,使用移动边界法构造炉缸侵蚀形貌和炉衬残余厚度,建立了高炉炉缸侵蚀监测模型。采用建立的模型可有效求解未知边...
李强冯明霞邹宗树
关键词:炼铁厂高炉炉缸
煤气循环竖炉工艺的理论探讨
针对竖炉生产中存在的煤气还原势化学能未能充分利用的问题,通常的做法是炉顶煤气循环利用的思路,本文提出三种竖炉炉顶煤气循环新工艺.基于物料平衡和热平衡建立了竖炉的静态工艺模型,对其进行了数值求解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提...
李强刘炳南冯明霞邹宗树
关键词:静态模型
文献传递
铁掺杂透辉石的光催化活性(英文)被引量:1
2012年
以亚甲基蓝为光催化降解标的物,考察了在紫外可见光下掺杂Fe3+的透辉石的光催化活性。应用XRD、SEM、FT-IR和UV-visDRS等方法表征了掺杂Fe3+的透辉石的结构、组成、形貌和紫外可见光吸收能力。实验结果表明:Fe3+的掺入在透辉石内产生了一些含Fe3+的新物种,提高了透辉石的紫外可见光吸收能力;透辉石的光催化活性明显依赖于Fe3+掺入量;当Fe3+掺杂量为1.848%时,透辉石具有最高的光催化活性,光反应3h后,亚甲基蓝降解率达到95%;动力学模拟可知亚甲基蓝在透辉石上的反应遵循一级反应动力学。
杨合杨泽健韩冲李强薛向欣
关键词:透辉石亚甲基蓝FE3+光催化光催化活性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