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韦丙奇

作品数:11 被引量:146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委重大科技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心力衰竭
  • 8篇衰竭
  • 7篇利钠
  • 7篇利钠肽
  • 7篇N末端
  • 7篇B型利钠肽
  • 4篇心力衰竭患者
  • 3篇充血性
  • 2篇动脉
  • 2篇动脉瓣
  • 2篇心肌
  • 2篇心肌梗死
  • 2篇血浆
  • 2篇医院死亡率
  • 2篇死亡率
  • 2篇主动脉
  • 2篇主动脉瓣
  • 2篇急性心力衰竭
  • 2篇梗死
  • 1篇代偿

机构

  • 8篇北京协和医学...
  • 4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11篇韦丙奇
  • 10篇张健
  • 6篇杨跃进
  • 3篇张宇辉
  • 3篇康连鸣
  • 3篇赵雪燕
  • 3篇张春玲
  • 2篇黄洁
  • 2篇孙寒松
  • 2篇王巍
  • 2篇窦克非
  • 2篇苏文亭
  • 2篇安涛
  • 2篇黄燕
  • 2篇吴超
  • 1篇高润霖
  • 1篇邹长虹
  • 1篇陈雀敏
  • 1篇王东
  • 1篇杨艳敏

传媒

  • 4篇中华心血管病...
  • 2篇中华老年多器...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循环杂志
  • 1篇中国心血管杂...
  • 1篇临床药物治疗...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5篇2009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急性心力衰竭内科治疗的循证医学被引量:11
2012年
在急性心力衰竭的内科治疗措施中,无创呼吸支持和超滤等新技术的效果获得了循证医学的支持,无创呼吸支持可有效缓解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的症状,降低气管插管和呼吸机的使用率,降低住院死亡率。超滤可有效缓解钠水潴留的相关症状,效果优于利尿药,不良事件两组相似。人重组脑钠肽和左西孟旦等新药的疗效和安全性也有了初步的循证医学证据。而传统药物如袢利尿药、吗啡、硝酸甘油等基本用药对急性心力衰竭预后的影响还缺乏循证医学的评价。需要开展相应的循证医学研究来进一步明确其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近期和远期预后的影响。
韦丙奇张健
关键词:急性心力衰竭利尿药吗啡
静脉注射艾司洛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被引量:24
2012年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艾司洛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急性心力衰竭(AHF)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11例AMI患者并发AHF、心功能KillipⅡ~Ⅲ级,在常规标准抗缺血、抗心力衰竭治疗效果欠佳,且伴有血压和心率较基线水平升高的条件下,给予静脉注射艾司洛尔(负荷剂量0.5 mg/kg 1 min内静脉注射,继之0.05 mg.kg-1.min-1持续静脉泵入),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生命体征、临床表现及X线胸片肺淤血程度的变化。结果 (1)与治疗前比较,11例患者接受静脉注射艾司洛尔治疗(中位给药时间38.5 h)后,收缩压降低[(109±16)mm Hg比(136±18)mm Hg]、舒张压降低[(61±8)mm Hg比(77±11)mm Hg]、心率减慢[(71±11)次/min比(96±31)次/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2)11例患者经治疗后,心力衰竭症状均明显缓解,肺部啰音均明显减少,X线胸片肺淤血程度均明显减轻;(3)11例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低血压、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结论对于AMI患者,若病程中发生以缺血为诱因的AHF且伴有血压、心率较基础水平升高,可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静脉注射艾司洛尔,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苏文亭黄燕张宇辉周琼韦丙奇邹长虹安涛郭潇吕蓉张健
关键词:艾司洛尔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
N末端B型利钠肽原对单纯主动脉瓣狭窄心力衰竭患者的诊断价值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 评价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对单纯主动脉瓣狭窄(AS)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使用酶联免疫的方法对40例AS心衰患者(AS心衰组)和76例正常对照者(正常组)行NT-pmBNP测定,评价其对AS心衰的诊断价值.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AS心衰组NT-proBNP水平显著增高(P〈0.01)且在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Ⅱ、Ⅲ和Ⅳ级者呈逐级显著升高(均为P〈0.01);其中,临床代偿心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临床失代偿心衰升高8倍(P〈0.01);在左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50 mm组显著高于LVEDD≤50mm组(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60%组显著高于LVEF〉60%组(P〈0.01);在合并心房颤动组显著高于窦性心律组(P〈0.05).NT-pmBNP阈值在1360 ng/L时,是诊断心衰(ROC曲线下面积=0.762,P〈0.01)及失代偿心衰(ROC曲线下面积=0.997,P〈0.01)的最佳阈值;心衰与失代偿心衰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67.50%和100.00%,特异性均为96.05%,准确性分别为86.21%和95.83%.单因素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一致显示,Log(NT-proBNP)与NYHA分级和LVEF呈显著正、负相关(P〈0.05),且呈独立相关.结论 NT-pwBNP对单纯As心衰患者也有重要诊断价值.建议临床采用1360 ng/L作为阈值,诊断单纯AS伴心衰者准确性高达86.21%,尤其对失代偿者准确性高达95.83%.
吴超杨跃进赵雪燕张健黄洁韦丙奇孙寒松王巍闫鹏
关键词:主动脉瓣狭窄
无器质性心脏病者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浓度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11
2009年
目的探讨成年人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的正常参考值范围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常规临床检查和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成年人300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NT-proBNP浓度。以每10岁为一个年龄组,比较各年龄组间和相同年龄组的男女间血浆NT—proBNP浓度的差异,并分别比较有与无高血压病、糖尿病及超重者的血浆NT—proBNP浓度。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分析血浆NT—proBNP浓度的影响因素。并计算血浆NT-proBNP浓度的正常参考值。结果在正常成年人,血浆NT—proBNP浓度在男性60岁以上者随年龄升高而升高(P〈0.05),而在男性60岁以下者和女性则不随年龄变化而变化(均P〉0.05)。男女间比较,血浆NT—proBNP浓度在60岁以下女性高于男性(P〈0.05),而60岁以上则男性高于女性(P〈0.05)。有与无高血压病、糖尿病及超重者间分别比较血浆NT-proBNP浓度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年龄是血浆NT—proBNP浓度的独立预测因素(P〈0.01)。血浆NT-proBNP浓度的正常参考值范围在60岁以下男女分别为160—470pmol/L和170—660pmol/L,60岁以上男女分别为180~760pmol/L和180~560pmol/L,总体为160—600pmol/L。结论在无器质性心脏病并且肾功能正常的成年人,血浆NT-proBNP浓度有性别差异,并在60岁以上男性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韦丙奇杨跃进张健张春玲徐波高润霖
关键词:利钠肽参考值
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失代偿患者口服小剂量β受体阻滞剂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被引量:10
2010年
目的探索口服β受体阻滞剂对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失代偿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应用Swan-Ganz导管监测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失代偿患者按照是否在使用β受体阻滞剂分成β受体阻滞剂组和无β受体阻滞剂组,对比分析院内死亡率、住院时间、住监护室时间及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结果共152例患者,男127例,女25例,β受体阻滞剂组131例,无β受体阻滞剂组21例,β受体阻滞剂组与无β受体阻滞剂组的性别、年龄、NYHA心功能分级、心率、血压、病因、伴随疾病、用药情况等基线资料基本一致。两组间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不会增加院内死亡率(P=0.14),延长住院时间(P=0.54)及住监护室时间(P=0.716)。对肺毛细血管楔压、心指数、肺血管阻力指数、体循环阻力指数等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能明显降低肺动脉收缩压(P=0.018)、肺动脉舒张压(P=0.031)、平均肺动脉压(P=0.042)、肺血管阻力(P=0.044)、中心静脉压(P=0.000)。结论口服低剂量的β受体阻滞剂不会恶化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失代偿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在心率较快,血压可耐受的情况下可谨慎地使用。
陈雀敏张健韦丙奇刘冰黄燕安涛苏文亭
关键词:心力衰竭医院死亡率
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对预测心力衰竭患者住院病死率的价值被引量:45
2009年
目的评价入院时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在预测失代偿心力衰竭(心衰)患者住院病死率中的价值。方法连续检测804例住院的失代偿心衰患者入院时的血浆NT—proBNP浓度。通过ROC曲线下面积评价血浆NT—proBNP浓度在判断心衰患者住院死亡中的价值并找出其切点。应用单因素和多元回归分析判断血浆NT—proBNP是否为心衰患者住院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804例心衰患者中有64例住院期间死亡,死亡组血浆NT—proBNP浓度显著高于存活组[中位数(第25百分位数,第75百分位数)分别为4321.1(3063.8,6606.5)pmol/L与1921.6(873.9,3739.2)pmol/L,P〈0.01]。血浆NT—proBNP判断住院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是0.772(95%CI:0.718~0.825,P〈0.01),根据ROC曲线,将NT—proBNP判断住院死亡的切点值定为3500pmol/L,大于或等于此值时预测死亡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是70.3%、72.0%和71.9%,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7.8%和96.6%。大于此值者的住院病死率(17.8%)是小于此值者(3.4%)的5倍(P〈0.01)。回归分析表明,血浆NT—proBNP是失代偿心衰患者住院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P〈0.01)。结论入院时血浆NT—proBNP是急性失代偿心衰患者住院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以3500pmol/L为切点,预测住院死亡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均超过70%,阴性预测值高达96.6%。
韦丙奇杨跃进张健张春玲顾晴高鑫窦克非张宇辉黄晓红康连鸣杨艳敏戴研于丽天张慧敏吕蓉
心力衰竭患者N末端A、B及C型利钠肽原与超声心动图和心功能对比分析被引量:30
2009年
目的评价左心衰竭患者的N末端A型利钠肽原(NT—proANP)、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和N末端C型利钠肽原(NT—proCNP)分别与临床NYHA心功能分级和超声心动图所测指标的相关性。方法使用酶联免疫测定的方法测定112例左心衰竭患者(心衰组)和44例正常人(对照组)的血浆NT—proANP、NT-proBNP和NT—proCNP值,并分别与临床NYHA分级、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心衰组的NT-proANP、NT-proBNP、NT-proCNP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为P〈0.05)。心衰患者NT—proANP、NT—proBNP和NT—proCNP均两两相关。NT—proANP与NT—proBNP的相关性最强(r=0.790,P=0.000),而NT-proCNP分别与NT—proBNP(r=0.278,P=0.003)和NT—proANP(r=0.236,P=0.012)相关性较弱。单因素分析NT—proANP、NT-proBNP和NT—proCNP与超声心动图指标相关性的结果显示:NT-proANP、NT-proBNP均分别与LAD、LVEDD呈正相关(均为P〈0.05),与LVEF呈负相关(均为P〈0.05)。但NT—proCNP未见与LAD、LVEDD、LVEF有明显相关性。在心衰组,分别引入包括年龄、性别、NYHA分级、超声心动图所测LAD、LVEDD、LVEF共6个因素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NYHA、LVEF、LAD、年龄与NT—proANP独立相关,NYHA、LVEF、年龄与NT-proBNP独立相关,而NT—proCNP未见与上述因素的相关性。结论心衰患者血浆NT-proANP、NT—proBNP和NT—proCNP的水平均显著升高,且三者两两相关。不论是单因素还是多元回归分析,NT—proCNP未见与心功能NYHA分级和超声心动图LAD、LVEF、LVEDD的相关性,NT-proCNP不能很好地反映心功能和超声心动图指标。
赵雪燕杨跃进张健康连鸣韦丙奇高晓津吕蓉张春玲
N末端B型利钠肽原对单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心力衰竭患者的诊断价值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评价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对单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R)心力衰竭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酶联免疫的方法对27例单纯AR心力衰竭患者(单纯AR心力衰竭组)和76例正常对照者(正常对照组)行NT-proBNP测定,评价其对单纯AR心力衰竭的诊断价值。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单纯AR心力衰竭组的NT-proBNP水平显著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Ⅰ、Ⅱ级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YHAⅢ级者显著升高5.2倍,也显著高于NYHAⅠ、Ⅱ级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60 mm者显著高于LVEDD≤60 mm者(P<0.05),在合并心房颤动者也显著高于窦性心律者(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当NT-proBNP阈值在1 340 pg/ml时,是诊断单纯AR心力衰竭(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下面积=0.699,P<0.01)的最佳阈值;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59.26%、96.05%和86.41%。单因素分析,Log(NT-proBNP)仅与心功能(P=0.002)和LVEDD(P=0.033)呈显著正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只有心功能与NT-proBNP呈独立相关。结论:NT-proBNP对单纯AR心力衰竭患者有重要诊断价值。诊断单纯AR心力衰竭的最佳阈值为1 340 pg/ml,准确性高达86.41%。
吴超杨跃进赵雪燕张健黄洁韦丙奇孙寒松王巍闫鹏
关键词: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心力衰竭
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对急性失代偿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死率的预测价值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评价入院时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在预测失代偿的收缩功能不全性心衰患者住院病死率中的价值。方法连续检测366例急性失代偿的收缩功能不全性心衰患者入院时的血浆NT-proBNP浓度,依据出院时情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间血浆NT-proBNP浓度的差异。通过ROC曲线下面积评价血浆NT-proBNP在判断住院死亡中的意义并找出其切点。比较血浆NT-proBNP浓度高于切点和低于切点者的住院病死率。并应用多元回归分析判断NT-proBNP是否为心衰患者住院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366例失代偿的收缩功能不全性心衰患者中有19例住院期间死亡,死亡组的血浆NT-proBNP浓度显著高于存活组[3970(3452,6934)pmoL/L比2340(1132,4002)pmol/L,P〈0.01]。血浆NT-proBNP判断住院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是0.762(95%CI:0.657-0.857,P〈0.01)。根据ROC曲线,通过切点定量对比发现NT-proBNP在3300-3700pmol/L时判断死亡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均维持在70%左右,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恒定在10%和97%以上。当将血浆NT-proBNP判断住院死亡的切点值定为3500pmol/L时,大于或等于此值时预测死亡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73.7%、66.9%和67.6%,阴性预测值高达98%。大于此值者住院病死率(10.9%)约是小于此值者(2.1%)的5倍(P〈0.01)。回归分析表明,血浆NT-proBNP、心率、房颤和NYHA心功能分级是心衰患者住院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P〈0.01或0.05),以NT-proBNP的作用最强。结论人院时血浆NT-proBNP是急性失代偿收缩性心衰患者住院死亡的最强的独立预测因素。
韦丙奇杨跃进张健张宇辉康连鸣窦克非王东吕蓉高鑫于丽天王国干杨艳敏谭慧琼朱俊
关键词:利钠肽医院死亡率
老年人心力衰竭的治疗原则被引量:1
2014年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综合治疗,即对所有心力衰竭的病因、诱因、临床症状、血流动力学异常、内环境改变和各种临床合并症的全面治疗;个体化治疗,即要根据每名患者的具体病情特点,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同时重视用药指导和日常生活管理。
韦丙奇张健
关键词:心力衰竭老年人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