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华
- 作品数:5 被引量:13H指数:2
- 供职机构:广州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ICU低钠血症患者血清钠的变化与住院死亡的关系:基于MIMIC-IV数据库的回顾性研究
- 血清钠是血浆中最丰富的电解质之一,在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并决定着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之间的水分分布。钠水平异常可由多种疾病状态和许多不同情况引起。相当数量的患者在ICU期间出现钠代谢障碍,其中低钠血症是住...
- 陈晓华
- 关键词:低钠血症血清钠
- 去泛素化酶USP14调控H_2O_2诱导的H9c2细胞氧化应激损伤
- 2017年
- 目的:观察抑制泛素特异性蛋白酶14(ubiquitin-specific protease 14,USP14)的活性对H_2O_2诱导的H9c2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H9c2心肌细胞,用H_2O_2(25μmol/L)处理2 h,建立心肌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模型。将细胞分为对照(control,CON)组、模型组(H_2O_2组)、USP14抑制剂IU1处理组(IU1组)和IU1处理后建模组(IU1+H_2O_2组)。MTS法检测H9c2心肌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活性氧簇(ROS)的产生和细胞存活率;Western blot法检测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家族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与CON组相比,H_2O_2组细胞活力、细胞存活率显著降低,细胞内ROS含量、Bax/Bcl-2、P53、p-ERK1/2、p-JNK和p-P38的蛋白水平显著增加(P<0.05);与H_2O_2组比较,IU1+H_2O_2组细胞活力、细胞存活率显著增加,细胞内ROS含量、Bax/Bcl-2、P53、p-ERK1/2、p-JNK和p-P38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抑制USP14活性可以减轻氧化应激条件下H9c2心肌细胞的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活化和下调凋亡相关蛋白有关。
- 辜洪娇陈晓华孔田玉胡欢刘宁宁熊旭明张振辉
- 关键词:氧化应激细胞凋亡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 可溶性CD73与脓毒性休克的交互作用对90 d病死率的影响——来自前瞻性FINNAKI研究的二次分析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基础研究表明,可溶性CD73(sCD73)可抑制炎症反应,限制持续免疫细胞激活引起的过度组织损伤。芬兰一项前瞻性观察性急性肾损伤(FINNAKI)研究表明,sCD73与脓毒症90 d病死率无关。本研究通过对FINNAKI研究数据进行二次分析,旨在进一步探讨sCD73水平与脓毒症患者90 d病死率的关系在脓毒性休克与非脓毒性休克中是否一致。方法FINNAKI研究是2011年9月1日至2012年2月1日在芬兰17个重症监护病房(ICU)进行的一项前瞻性观察性队列研究,该研究患者的脓毒症/脓毒性休克诊断参照脓毒症1.0(Sepsis-1)诊断标准,收集该研究中患者的一般资料、治疗情况、并发症及90 d病死率等资料。为了评估sCD73与90 d病死率的关系在脓毒性休克和非脓毒性休克患者中的区别(即交互作用),采用似然比检验,将乘积项(sCD73×脓毒性休克或非脓毒性休克)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交互检验;采用脓毒症3.0(Sepsis-3)诊断标准进行敏感性分析;采用广义相加模型(GAM)对脓毒性休克和非脓毒性休克患者中sCD73与90 d病死率关系的交互作用进行验证。结果共纳入588例连续入院的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患者,90 d死亡164例,90 d病死率为27.89%。基于Sepsis-1诊断标准,非脓毒性休克患者159例,脓毒性休克患者429例。与非脓毒性休克患者比较,脓毒性休克患者血乳酸(Lac)水平、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1 d液体平衡及机械通气、12 h急性肾损伤(AKI)、肾脏替代治疗(RRT)、术后入ICU比例均明显升高,急诊入ICU比例明显降低。基于Sepsis-3诊断标准,非脓毒性休克患者383例,脓毒性休克患者205例;两组间临床资料分析结果与基于Sepsis-1的分析结果类似。基于Sepsis-1,非脓毒性休克与脓毒性休克患者90 d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90%(38/159)比29.37%(126/429),P>0.05〕;但基于Sepsis-3,脓毒性休克患者90 d病死率明显高于非脓毒性休克患者〔37
- 杨其霖张尹州孔田玉陈晓华陈伟燕刘卫江张振辉熊旭明温德良陈晓辉
- 关键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
- 行体外心肺复苏的院内心搏骤停患者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与住院死亡关系的研究--一项基于文献数据的二次分析被引量:11
- 2022年
- 目的:评估行体外心肺复苏(ECPR)的院内心搏骤停患者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对住院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原始研究连续纳入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韩国三星医疗中心进行ECPR的696例院内心搏骤停患者,按照是否使用IABP分为ECPR组和ECPR+IABP组。采用Cox回归和倾向性评分匹配(PSM)评估患者使用IABP与住院病死率之间的独立关联性,使用标准化均数差(SMD)检查PSM程度。绘制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将倾向分数作为权重,采用多元回归模型、逆概率加权(IPW)模型进行敏感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病死率、体外膜肺氧合(ECMO)撤机成功率以及神经系统功能预后情况。结果:最终纳入199例行ECPR的院内心搏骤停患者,其中男性120例,女性79例;年龄(60.0±16.8)岁。31例(15.6%)联合使用IABP,168例(84.4%)单纯行ECPR。总体住院病死率为68.8%(137/199)。使用1:1近邻匹配算法,卡钳值为0.2。选择以下变量生成倾向得分,包括年龄、性别、种族、婚姻状况、保险、入院类型、服务单位、心率、平均动脉压、呼吸频率、脉搏血氧饱和度、白细胞计数。倾向性评分后,24对患者成功匹配,其中男性31例、女性17例,年龄(63.0±12.8)岁。ECPR组和ECPR+IABP组住院病死率分别为72.6%(122/168)、48.4%(15/31)〔风险比(HR)=0.48,95%可信区间(95%CI)为0.28~0.82,P=0.007〕。与单独使用ECPR相比,多元回归模型、调整倾向性评分、PSM和IPW模型分析显示,使用IABP的ECPR患者住院期间死亡风险明显降低(HR分别为0.44、0.50、0.16和0.49,95%CI分别为0.24~0.79、0.28~0.91、0.06~0.39和0.31~0.77,均P<0.05)。联合应用IABP可提高成人心搏骤停患者的ECMO撤机成功率〔优势比(OR)=8.95,95%CI为2.72~29.38,P<0.001〕,改善神经系统预后(OR=4.06,95%CI为1.33~12.40,P=0.014)。结论:对于行ECPR的院内心搏骤停患者,联合使用IABP与较低的住院病死率、�
- 陈晓华陈俊宇王润东郑杰钊杨其霖陈洁茹温德良熊旭明
- 关键词: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住院病死率
- 去泛素化酶USP14调控脓毒症炎症反应及其分子机制研究
- 目的: 脓毒症(sepsis)是急危重症领域常见的临床综合征,涉及全身性炎症反应,临床治疗困难,死亡率居高不下。目前对脓毒症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过程仍缺乏清晰的认识,且经过诸多的努力和探索,仍未找到针对脓毒症的特异性药...
- 陈晓华
- 关键词:脓毒症病理机制炎症反应蛋白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