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杰
- 作品数:10 被引量:35H指数:3
- 供职机构: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TCD对颈内动脉中度及重度狭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的评估价值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评价颈内动脉中度及重度狭窄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确诊单侧颈内动脉中度及重度狭窄的患者69例,采用TCD检测其大脑中动脉血流参数,评价其侧支循环开放情况和脑血流储备能力(CRV)。结果 TCD显示侧支循环开放者患侧收缩期峰时血流速度(Vs)、搏动指数(PI)及CVR明显高于无侧支循环开放患者(P<0.05),颈内动脉中度狭窄组患侧收缩期峰时血流速度(Vs)、PI值及CVR明显高于重度组(P<0.05)。结论颈内动脉狭窄时侧支开放可以改善远端血流动力学指标,但改善程度有限。TCD可检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颅内血流动力学变化,评价颅内侧支循环的建立情况,为临床治疗和评估提供可靠依据。
- 王军杰
-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经颅多普勒
- 头晕患者孤立性椎动脉颅内段血流速度减低分析
- 2022年
- 目的 分析头晕患者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探讨孤立性单侧椎动脉颅内段血流速度减低的原因。方法 选择以头晕为主诉且单侧椎动脉血流速度<40 cm/s的患者29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8例;年龄34~85岁,平均年龄61.52岁。运用颈部血管超声仪测量椎动脉椎间隙段血管管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p)、阻力指数(RI);运用经颅多普勒仪(TCD)测量椎动脉颅内段Vp、平均血流速度(Vm)、舒张期末血流速度(EDV)、血管搏动指数(PI)。比较患侧与健侧椎动脉Vp、Vm、EDV、PI,比较患侧与健侧椎动脉椎间隙段的血管管径、Vp、RI,比较患侧椎动脉颅内段与椎间隙段的Vp。结果 患侧椎动脉Vp、Vm、EDV较健侧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59±4.32) cm/s vs (51.28±11.37) cm/s、(17.86±2.89) cm/s vs (29.67±6.31) cm/s、(11.55±2.44) cm/s vs (19.38±4.23) cm/s。P <0.05];而PI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患侧椎动脉椎间隙段血管管径较健侧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7±0.50) mm vs (3.48±0.53) mm。P <0.05];而两侧Vp、RI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患侧椎动脉颅内段Vp较椎间隙段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59±4.32) cm/s vs (40.97±8.83) cm/s。P <0.05]。结论 孤立性单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减低而PI正常的头晕患者,存在椎间隙段管径纤细。椎动脉管径纤细可能仅引起颅内段血流速度减低,而椎间隙段血流速度正常。TCD对头晕患者颅内外筛查有利于椎动脉病变的诊断。
- 李兆妍张晓曼朱亚涛王军杰吕爱红曹心慧
- 关键词:头晕椎动脉血管管径血流速度椎动脉发育不良
- 针刺联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下肢痉挛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分析针刺联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下肢痉挛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70例脑卒中下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运动疗法,研究组给予针刺联合运动疗法。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Fugl-Meyer评定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下肢痉挛、下肢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的MAS、FMA、MBI评分,以及临床治疗疗效。结果治疗4周、8周、12周2组MAS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降低(P<0.05),FMA、MBI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升高(P<0.05);治疗8周、12周2组MAS评分与本组治疗4周比较均降低(P<0.05),FMA、MBI评分与本组治疗4周比较均升高(P<0.05);治疗12周2组MAS评分与本组治疗8周比较均降低(P<0.05),FMA、MBI评分与本组治疗8周比较均升高(P<0.05);治疗4周、8周、12周研究组M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较低(P<0.05),FMA、MB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较高(P<0.05)。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1.43%,与对照组的71.43%比较明显较高(P<0.05)。结论针刺联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下肢痉挛,可有效提高下肢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提高治疗疗效。
- 邱志茹王军杰张晓艳王昆王梦杰
- 关键词:针刺运动疗法脑卒中下肢痉挛
- 血管超声对静脉溶栓疗效影响因素的研究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分析血管超声影像学特征与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IVT)治疗效果的相关性。方法IVT时对入组患者进行首次TCD检查,IVT 24 h内进行血管超声检查,探讨血管超声影像表现与静脉溶栓治疗后“显著改善”是否相关。结果在侧支循环、溃疡性斑块、房颤、右向左分流几个因素上,显著改善组和未显著改善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向左分流和侧支循环建立是与“显著改善”相关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结论血管超声检查可以获得有价值的影像学和血流动力学信息,便于床旁操作、动态观察,可广泛应用于IVT诊疗过程中。
- 王军杰吕爱红李兆妍
- 关键词:血管超声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右向左分流
-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表面肌电图的影响被引量:4
- 2022年
- 目的观察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表面肌电图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于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8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探究组和参照组,各40例。参照组者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探究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接受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干预,两者患者均连续治疗6个月。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最大等长收缩(MIVC)下肘关节屈曲、伸展时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积分肌电值(iEMG)水平,计算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肌电信号值的均方根(RMS)值,并计算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协同收缩率(CR),采用患者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徒手肌力评定(MMT)、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日常生活能力评定表(ADL)、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QOLI-74)评价患者相关指标。结果探究组MIVC下肘关节屈曲时肱二头肌、肱三头肌iEMG水平及肘关节伸展时肱三头肌iEMG水平高于参照组(P<0.05),探究组MIVC下肘关节伸展时肱二头肌iEMG水平低于参照组(P<0.05)。探究组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RMS、CR水平低于参照组(P<0.05),MMT评分高于参照组(P<0.05),MAS评分低于参照组(P<0.05),探究组上肢运动功能、ADL评分、GQOLI-74评分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联合康复训练干预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可改善患者表面肌电图指标,缓解上肢痉挛,改善上肢肌力,提升上肢功能,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水平,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 邱志茹王军杰张晓艳王雪君王梦杰
- 关键词: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康复训练表面肌电图上肢功能
- 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对卒中后下肢瘫痪患者肌电图、下肢功能的影响被引量:3
- 2022年
- 目的分析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对卒中后下肢瘫痪患者肌电图、下肢功能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9年3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82例卒中后下肢瘫痪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41例为研究组,接受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41例为参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胫骨前肌、腓肠肌、股四头肌的表面肌电图积分肌电值(iEMG)、均方根(RMS)值,给予患者三维步态分析,记录患者跨步长比率、步频及步速,给予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下肢功能部分)、Berg平衡量表(BBS)、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评价。结果研究组患者胫骨前肌、腓肠肌、股四头肌iEMG水平高于参照组(P<0.05),参照组胫骨前肌、腓肠肌、股四头肌RMS水平低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跨步长比率、步频及步速水平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BBS、MBI、SF-36评分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下肢瘫痪康复具有较好效果,胫骨前肌、腓肠肌、股四头肌功能得到改善,iEMG、RMS水平下降,肢体运动功能、平衡能力、日常生活水平及生活质量均得到提升。
- 邱志茹王军杰张晓艳王雪君王梦杰
- 关键词:神经肌肉电刺激康复训练肌电图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组织微循环的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特点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脑组织微循环的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MR-PWI)特点。方法对74例AIS患者进行MR-PWI检查,记录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达峰值时间(TTP)。分析AIS患者MR-PWI各参数的异常情况和脑组织微循环的特点。结果AIS患者MR-PWI各参数异常率从高至低分别为TTP、MTT、rCBF、rCBV。74例患者中有3例为过度灌注,其余71例患者中有22例为缺血期(30.99%)、2例为代偿期(2.82%)、18例为失代偿期(25.35%)、29例为梗死期(40.85%)。结论MR-PWI检查中TTP比较敏感,临床上可以根据MR-PWI判断AIS患者不同时期的脑组织损伤程度,实现个体化评估,指导临床精准治疗。
- 李兆妍张晓曼曹心慧王军杰邰剑青
-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脑灌注
- 清肠温中方内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探讨清肠温中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9月我院收治的80例UC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给予清肠温中方配方颗粒内服治疗,对照组给予美沙拉嗪肠溶片内服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中医症候方面疗效和临床总体疗效),治疗前后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17、IL-23、NOD样受体蛋白3(NLRP3)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ASP1)]、免疫应答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β-内咖肽(β-EP)、IL-2和IL-8]、肠黏膜屏障功能指标[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D-LA)、尿淀粉酶(UAMY)、细菌脂多糖(LPS)和内毒素],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中医症候方面疗效及临床总体疗效,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免疫应答指标IL-2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炎性因子指标IL-1β、IL-17、IL-23、NLRP3和CASP1,免疫应答指标TNF-α、β-EP、IL-8及肠黏膜屏障指标DAO、D-LA、UAMY、LPS、内毒素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研究组IL-2水平更高,其他指标水平均更低,P<0.05。研究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清肠温中方内服治疗UC疗效显著,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纠正免疫失衡、缓解炎症反应促进肠黏膜修复实现的。
- 张晓艳邱志茹王军杰
-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肠黏膜屏障功能
- 经颅多普勒与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血流与脑灌注变化被引量:15
- 2020年
-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脑血流与脑灌注的相关性,评估经颅多普勒(TCD)和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在AIS患者诊治中的价值。方法选取AIS患者52例,分别进行PWI和TCD检查,评估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达峰时间(TTP),责任血管收缩期峰值流速(Vp)、平均流速(Vm)、舒张期末流速(EDV)、血管搏动指数(PI);根据TCD检查结果进行溶栓脑缺血(TIBI)分级,根据PWI的检查结果分为储备组和脑梗死组,比较2组Vp、Vm、EDV、PI。结果(1)脑灌注分期如下Ⅰ脑局部微血管尚无代偿性扩张1例(1.92%);Ⅱ脑局部微血管代偿性扩张13例(25.00%);Ⅲ缺血压迫局部微血管15例(28.85%);Ⅳ微循环障碍期20例(38.46%);Ⅴ再灌注3例(5.77%);(2)选择颞窗透声良好的患者37例TIBI分级如下0级1例(2.70%),1级1例(2.70%),2级14例(37.83%),3级5例(13.51%),4级9例(24.32%),5级7例(18.92%);(3)与储备组比较,脑梗死组Vp、Vm、EDV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I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血流速度减低时,患者脑灌注减低,更易出现脑梗死;脑灌注微循环障碍期患者及TIBI分级评分2级患者更易出现脑梗死,TCD与PWI二者联合更有利于AIS患者临床的诊治。
- 李兆妍张晓曼王军杰吕爱红
-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灌注脑血流经颅多普勒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
- TCD与MRA诊断大脑中动脉闭塞后再通的一致性分析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观察颅多普勒(TCD)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IVT)后诊断MCA闭塞后再通的一致性。方法IVT后24 h内对入组患者进行TCD和MRA检查,并对MCA的再通情况进行配对等级资料的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TCD和MRA对于患者IVT后血流分级的诊断一致性良好(K=0.852,P=0.000)。结论TCD在对于血管狭窄及闭塞的诊断上准确率高,便于动态观察,在IVT诊疗过程中能得到广泛应用。
- 王军杰李兆妍吕爱红
- 关键词:经颅多普勒磁共振血管成像大脑中动脉血管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