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莎莎
- 作品数:4 被引量:8H指数:1
- 供职机构: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阴沟肠杆菌感染的医院内分布及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分析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阴沟肠杆菌(E.cloa)耐药的危险因素,为干预院内感染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收集住院患者送检标本检出的非重复阴沟肠杆菌132株,查阅患者病历相关数据做回顾性病例对照分析。采用双纸片协同试验对测出的产ESBLs-E.cloa行确证试验,统计分析产ESBLs-E.cloa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32株E.cloa中产ESBLs-E.cloa菌株占27.3%;分离的产ESBLs-E.cloa标本主要为肺泡灌洗液、胆汁、咽拭子、血液、胸腹水、尿液和引流物,其中肺泡灌洗液占58.3%、胆汁占8.3%,病区分布主要以结核病区、儿科、外科、肝病区、感染科、综合ICU和内科为主,其中结核区占41.7%、儿科占22.2%和外科占11.1%;男性、侵入性操作、使用过第三代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和耐头孢吡肟是产ESBLs-E.cloa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男性、侵入性操作和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使用为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医院应加强抗菌药物管理的监测,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和其耐药机制检测报告选药,特别对使用过抗生素并有过侵入性操作的男性患者,限制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减少产ESBLs-E.cloa的发生和院内传播。
- 张秋萍张秋萍叶飞娣张仲明赖文杰黄莎莎
- 关键词: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阴沟肠杆菌医院感染
- 大肠埃希菌碳青霉烯异质性耐药机制初步研究
- 2019年
- 目的分析大肠埃希菌碳青霉烯异质性耐药的可能机制,为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方法收集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深圳市人民医院和中国科学院血液病医院2015年7月-2017年6月临床标本中筛选出的60株碳青霉烯异质性耐药大肠埃希菌(CHEC),采用改良Hodge实验检测菌株是否产碳青霉烯酶,PCR法检测菌株耐药基因,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检测基因的同源性,并将菌株分型,同时通过菌落谱型分析实验(PAP)和亚群传代实验证实异质性耐药进化为完全耐药的过程。结果改良Hodge试验结果,60株CHEC中,20株产碳青霉烯酶,阳性率为33.33%,均携带耐药基因,17株为KPC型,3株为IMP型;随机选取17株CHEC进行PFGE分型,结果显示电泳图谱差异性较大;PAP结果显示,CHEC亚群经抗菌药物选择传代后,PAP曲线向右移动。结论医院筛选出的CHEC菌株无同源性,碳青霉烯异质性耐药的发生可能与CHEC菌株携带KPC、IMP等耐药基因有关,并且异质性耐药是完全耐药进化的中间阶段。
- 张文萍张秋萍叶飞娣崔海燕李爱敏崔成华黄莎莎单万水
- 关键词:大肠埃希菌耐药基因进化
- 2013~2016年某院大肠埃希菌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 2017年
- 目的调查某院大肠埃希菌的临床分布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变化趋势,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2013~2016年间常规分离培养出的732株非重复大肠埃希菌菌株的标本来源、科室分布及抗菌药物耐药性,K-B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采用Whone 5.6软件进行药敏统计分析,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处理。结果 2013~2016年间各年分别分离出大肠埃希菌216株、188株、196株、132株,标本主要来源于痰液(290株,39.6%)、尿液(221株,30.2%)和血液(95株,13.0%);科室主要分布在儿科(152株,20.8%)、结核病区(119株,16.3%)、肝病区(93株,12.7%)和感染病区(81株,11.1%);产ESBLs菌株共363株(占49.6%),主要分布在肝病区、感染病区、结核病区;产ESBLs大肠埃希菌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P<0.01)。732株大肠埃希菌对青霉素类药物耐药率最高,其次为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除阿米卡星)、单环内酰胺类、氯霉素以及磺胺类药物;对阿米卡星、头霉素类和β-内酰胺类/含酶抑制剂复合物(除氨苄西林/舒巴坦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的耐药率较低(≤30.0%),对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耐药率分别为1.2%和1.0%。结论大肠埃希菌ESBLs的检出率及其对绝大部分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维持在较高水平,治疗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感染,应首选含酶抑制剂和头霉素类药物,并可联合阿米卡星,重症感染可选用碳青霉烯类药物。
- 张文萍张秋萍叶飞娣赖文杰张仲明陈珊黄莎莎单万水
- 关键词: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耐药率
-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感染分布及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7
- 2017年
- 目的分析近两年来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ECO)的来源标本类型、病区分布,以及危险因素,为医院感控和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细菌学依据。方法收集该院住院患者检出的非重复ECO 443株,采用phoenix100系统进行菌种鉴定和药敏实验,并对产ESBLs-ECO进行双纸片协同试验确证,对产ESBLs-ECO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43株ECO中产ESBLs-ECO为115株,占26.0%;产ESBLs-ECO菌株主要分离自痰液、尿液和血液标本,病区分布以结核病区、儿科、肝病区和感染科为主,分别占20.9%、13.9%、12.2%和8.7%。男性、外科手术和第三代头孢菌素用药史是产ESBLs-ECO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该院产ESBLs-ECO检出率较高,医院应根据危险因素制订干预措施,特别应重点关注男性患者,规范外科手术操作及消毒,限制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减少院内产ESBLs-ECO的发生和传播。
- 张文萍叶飞娣赖文杰张仲明陈珊黄莎莎张建庭曾旋张秋萍
- 关键词: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医院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