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宏源 作品数:30 被引量:200 H指数:7 供职机构: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天津市科技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业务建设科研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医务人员防疫隔离期注意事项与中医参与探讨 2020年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在中国已得到较为有效的控制,大量医务人员将从隔离病区撤离进入防疫隔离期。为保证医务人员能更好地度过隔离期,一方面应注意防疫安全,另一方面应有效调节身体机能和心理状态。文章提出了安全防疫与恢复身心状态的建议,并探讨了适宜的中医调理方法。 郭梦圆 李凯霖 孙宏源 李桂伟关键词:医务人员 中医药 橘红痰咳液联合复方甲氧那明治疗感染后咳嗽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6 2021年 目的探讨橘红痰咳液联合复方甲氧那明治疗感染后咳嗽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0年12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收治的140例感染后咳嗽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用药差别分为对照组(67例)和治疗组(73例),对照组口服复方甲氧那明胶囊,2粒/次,3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橘红痰咳液,20 m L/次,3次/d。两组疗程最长为7 d。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视觉模拟咳嗽症状积分(VAS评分)、莱切斯特咳嗽问卷中文版(LCQ-MC)评分和止咳时间。结果经治疗,对照组愈显率为65.67%,显著低于治疗组的82.19%(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明显降低,而LCQ-MC各维度评分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患者VAS和LCQ-MC评分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咳嗽缓解时间及咳嗽停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橘红痰咳液联合复方甲氧那明治疗感染后咳嗽效果良好,可进一步改善临床症状,缩短咳嗽病程,具有一定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孙宏源 周子靖 史若愚关键词:复方甲氧那明胶囊 感染后咳嗽 浅析扶正固表法预防卒中相关性肺炎 被引量:1 2020年 近年来,卒中相关性肺炎(SAP)呈现发病率高、上升快的趋势。SAP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同时也增加卒中后的死亡率,SAP的有效预防成为新的关注点。目前SAP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免疫抑制、误吸、吞咽障碍、糖尿病、心房颤动及是否机械通气等都是SAP的危险因素。免疫抑制是其中重要的危险因素,现代研究证实,卒中后急性期内,机体确实发生一系列的免疫抑制状态改变,患者易感性增加。中医学认为脑卒中的发生以"正虚"为因,卒中后仍是"气虚"不能"卫外",邪袭肺腑,发为SAP。玉屏风散作为扶正固表的代表方剂,现代药理学表明,其具有增强免疫,恢复免疫器官功能的作用。从多角度探讨应用玉屏风散预防SAP的合理性。 刘玥 孙宏源 陈匡关键词:卒中 肺炎 免疫 玉屏风散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的中医四诊信息采集方法概述 被引量:5 2021年 通过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的中医四诊信息采集方法进行归纳分类,并对当前现代化的四诊信息采集技术进行总结,各述优劣,以期两者可以有机结合、优势互补,服务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抗疫一线,为中医抗疫工作提供帮助。 张伟锋 毕颖斐 杨向东 苏立硕 孙宏源 毛静远关键词:中医 四诊信息 针刺联合吞咽康复训练预防卒中相关性肺炎的Meta分析 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系统评价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应用针刺联合吞咽康复训练预防卒中相关性肺炎(SAP)的有效性。方法电子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PubMed共5个数据库,检索日期从建库至2020年6月,根据Cochrane Handbook 5.3评价标准和工具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并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篇文献,包括患者520例,试验组261例,对照组259例。Meta分析显示,各研究之间无统计学异质性(P=0.94,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所有样本的合并统计量OR值及95%CI为0.28[0.15,0.50],菱形处于中间线的左侧。经Z检验,针刺联合吞咽康复训练SAP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4.24,P<0.05)。基于特定穴位组合(廉泉、风池、翳风)的亚组分析共纳入3篇文献,包括患者256例,试验组129例,对照组127例。Meta分析显示,各研究之间无统计学异质性(P=0.67,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所有样本的合并统计量OR值及95%CI为0.27[0.11,0.62],菱形处于中间线的左侧。经Z检验,试验组和对照组之间SAP的发病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08,P<0.05)。结论与单纯应用吞咽康复训练相比,联合针刺治疗可降低SAP的发病率,具有预防SAP的作用。 孙宏源 刘玥关键词:吞咽障碍 META分析 卒中相关性肺炎 56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输入性病例的中医病证特点分析 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分析天津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输入性病例中医病证特点。[方法]对收治于天津市海河医院的新冠肺炎输入性病例进行中医证候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入院后临床症状及舌象等,并与本土病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天津地区输入性病例性别分布均衡,平均年龄较小;发病国家以英国、美国、法国、西班牙等欧美国家为主;与本土病例相比,输入性病例恶寒多而发热少,咳嗽多而乏力少,鼻塞、咽干、咽痛、嗅觉减退和味觉减退比例明显高于本土病例,纳呆、腹泻及腻苔明显少于本土病例。[结论]初步把握了天津地区境外输入性病例中医病证特点,为该地区中医药防控境外输入疫情提供了参考。 毕颖斐 田咏 张伟锋 苏立硕 赵国元 孙宏源 孙彬栩 金玥 韩耀巍 马运涛 马兆润 王贤良 朱振刚 刘旻 吴深涛 刘维 贾英杰 杨洪涛 史哲新 王强 李彬 李新民 刘新桥 毛静远关键词:输入性病例 中医 病证特点 不同中成药联合奥司他韦治疗流行性感冒的网状Meta分析 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通过网状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不同中成药联合奥司他韦治疗流行性感冒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选药用药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万方(Wangfang)数据库,获取不同中成药治疗流行性感冒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截至2023年11月1日,使用Revman5.3软件和Stata17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最终筛选出40篇RCTs,包含患者4738例,涉及8种治疗措施。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中成药联合奥司他韦在疗效方面均优于单纯使用奥司他韦。疏风解毒胶囊在总有效率和改善咳嗽方面效果最佳;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对于发热、咽痛症状效果明显;小儿柴桂退热颗粒缓解鼻塞流涕具有较大优势;在安全性方面,小儿豉翘清热颗粒不良反应率最低。结论:联合不同中成药可以提高奥司他韦对于流行性感冒的疗效。对小儿流感患者,可以优先选用小儿豉翘清热颗粒;针对成人流感患者,可以考虑使用疏风解毒胶囊或连花清瘟胶囊/颗粒。 谢云雪 刘旻 李修齐 王睦天 赵启亮 赵启亮关键词:流行性感冒 中成药 奥司他韦 499例甲型流行性感冒轻症中医证候分析 2025年 [目的]采用潜在类别分析探讨甲型流行性感冒轻症中医证候。[方法]收集甲型流感轻症患者四诊信息,采用SPSS 25.0和Mplus 8.3软件,对描述性数据进行频次分析,通过因子分析提取甲型流感轻症相关性较大的条目,再对其进行潜在类别分析,总结主要中医证候,并对可能影响中医证候分布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纳入499例患者,症状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咳嗽、肌肉酸痛、乏力、咽红、头重痛等,通过因子分析提取出22个甲流轻症相关性大的症状条目,经潜在类别分析得出4类中医证候表现组合,分别为风寒束表证(25.1%)、风热犯卫夹湿证(44.5%)、表寒里热证(20%)、风热犯卫证(10.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以风热犯卫夹湿证为参照,病程≤1 d表现为风寒束表证的可能性是病程>2天的1.955倍(OR=1.955,95%CI=1.024~3.732,P=0.042),就诊前未用药表现为风寒束表证、表寒里热证的可能性分别是就诊前使用抗病毒药物的0.267倍(OR=0.267,95%CI=0.087~0.822,P=0.021)和0.281倍(OR=0.281,95%CI=0.081~0.975,P=0.046)。[结论]甲型流感轻症多数为风热犯卫夹湿证,其次为风寒束表证、表寒里热证、风热犯卫证;病程短以风寒束表证为主,未用抗病毒药物以风热犯卫夹湿证为主。 赵晶敏 苏日娜 张思涵 赵启亮 张慧琪 张慧琪 刘旻 孙宏源 刘旻 李桂伟关键词:甲型流行性感冒 中医证候 LOGISTIC回归分析 应用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辅助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分析 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辅助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提示实变影且规范治疗有效的患者,根据是否应用红花黄色素注射液分为治疗组与常规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的实变影完全吸收比率以及发热时间和静脉抗生素使用时间。[结果]治疗组2周后实变影完全吸收比率为84.2%,常规组为53.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热时间及平均静脉应用抗生素时间比较,治疗组均小于常规组(P<0.05)。[结论]应用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辅助治疗胸部CT提示实变影患者可获益,对于胸部CT实变影吸收有促进作用。 李桂伟 孙宏源关键词:社区获得性肺炎 红花黄色素注射液 活血化瘀法 中医高校本科生急诊学教学现状初步调查研究 2024年 目的调查中医高校急诊学教学现状。方法自2023年5月至2023年7月在全国范围内选择22所中医高校(其中2所为综合医科大学的中医学院),定向发放了调查问卷《中医高校急诊教学概况调查研究》,将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问卷回收率、有效率、受访者积极系数为100%;22位受访者中级职称9名(40.91%)、高级职称13名(59.09%);工作年限5~10年者9名(40.91%);工作年限<5年者2名(9.09%);工作年限>10年者11名(50%);来自于急诊重症中心(指急诊与ICU为一个科室)的受访者7名(31.82%),来自于急诊科的受访者10名(45.45%),来自于独立ICU的受访者2名(9.09%),来自于其他科室的受访者3名(13.64%);受访者所在单位设置中医教研室的比例为72.73%;受访者所在单位开设本科生急诊课程的比例为95.45%。在21家开设本科生急诊课程的单位中使用国家规划教材《中医急诊学》的占比80.95%,使用西医教材《急诊与灾难医学》的占比9.52%,使用西医教材《急诊医学》占比4.76%,使用《中西医结合急诊内科学》占比4.76%;对于本科生中医急诊学教学最主要的目标的回答,54.55%的受访者认为是“掌握常见急症的处理”,45.45%的受访者认为是“掌握中医急救理念”。结论中医高校本科生的急诊学教学已经普遍开展,但中医急诊教研室的建设尚存在滞后现象,教材选择与核心教学目标的制定仍然存在较大分歧,中医高校本科生的急诊教学工作有必要进一步规范。 陈腾飞 刘清泉 杨宇飞 孙宏源 付跃峰 侯维维 黄德庆 张俭 陈杨 陈分乔 郭燕可 李斌鹏 李旭成 王茂泓 张亚军 邓兆岿 刘竺华 韩敏娟 曹敏 魏玉辉 杨敏函 蒋镥 朱浩宁 邓扬嘉关键词:中医急诊学 教学现状 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