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晓春
- 作品数:8 被引量:14H指数:3
- 供职机构:广州血液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历史地理更多>>
- 基于ROC曲线调整献血者ALT阈值的探索性研究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核酸检测条件下,基于ROC曲线对献血者ALT检测阈值进行研究,为相关政策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卡方检验分析2013年8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广州血液中心共1018931人次(来源于928495名献血者)献血标本中ALT和HBV/HCV NAT检测结果的相关性。以ALT值为测试变量,HBV/HCV NAT结果为状态变量绘制ROC曲线,计算约登指数获得ALT最佳阈值。随机抽样ALT值介于现有阈值与ROC曲线所得最佳阈值之间的200名ALT单项阳性献血者,半年后随访,检测其ALT、全项血清学ELISA及HBV/HCV/HIV NAT。结果8593人次ALT阳性献血标本中,8251人次(96.02%)为ALT单项阳性。ALT阳性与ALT非阳性标本的NAT单项阳性检出率无差异(P>0.05)。ROC曲线的AUC为0.61(P<0.05),约登指数最大值对应ALT阈值为89.5 U/L。半年后随机随访的200名ALT检测值介于(50—89.5)U/L的献血者,无1例HBsAg,抗-HCV,HBV DNA或HCV RNA呈阳性。结论现有检测条件下,建议适当上调献血者ALT检测阈值上限以保障血液安全性的同时减少血液的浪费。
- 谢桂芸陈锦艳黎世杰关飞舜谭咏恩许颖莹柯蓉蓉洪晓春汪传喜
- 关键词:ALT阈值核酸检测ROC曲线
- 广州地区大学生群体重复献血影响因素调查分析被引量:8
- 2021年
- 目的调查分析大学生群体重复献血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因素,为维护和保留大学生献血群体的相关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以及半结构访谈制作问卷,确定了重复献血影响因素相关的动机促进因素、阻碍因素、社会影响因素共3大部分。于2020年11~12月分层抽取广州地区10所高校的1200名参加无偿献血活动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问卷结果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Logistics逐步归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献血有益健康、血液短缺、无偿献血优惠政策、担心家人需要用血等4个因素是重复献血大学生献血的动机促进因素;献血地点不方便和对献血纪念品不满意等2个因素是重复献血大学生的献血阻碍因素。另一方面,身边同学的鼓励而献血、好奇等2个因素是初次献血大学生献血的动机促进因素;担心献血影响身体健康是初次献血大学生献血阻碍因素。结论采供血机构应加强血液相关知识、献血优惠政策、采供血现状等献血宣传;积极利用同伴影响及高校的特殊环境,形成良好的献血氛围;重视献血服务及采供血机构的信誉。
- 洪晓春谢桂芸柯蓉蓉许颖莹郑晓晓黎世杰陈锦艳
- 关键词:大学生重复献血影响因素
- 重复献血者间隔期影响因素的纵向研究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使用纵向研究的设计和分析技术,探讨全血重复献血者间隔期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采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linear mixed effect model,LMEM)对广州血液中心40 876名在2017年间第二次献全血的献血者截止2019年12月30日的献全血行为进行了跟踪,以经Cox-Box变换后的献血者间隔天数为结局变量,测量其每次献全血时相关的影响因素的变化并建模分析。结果随着献血间隔期序列号的增加,献血者平均献血间隔期呈现缩短趋势,每增加一个献血间隔期,减少-0.002 6个Cox-Box变换后的献血者间隔天数单位(T=-11.47,P<0.000 1),且献血间隔期序列号与其他变量存在广泛的交互效应(P值均<0.05)。在控制了其他变量后,与18—25岁组相比,25—35岁组、35—45岁组及>45岁组献血者献血间隔期均所有延长(参数估计值均为正值,P值均<0.000 1)。考虑年龄组与献血间隔期序列号的交互作用后,其变化方向发生改变,各年龄组与参考年龄组对比,随着献血间隔期序列号的增加,献血间隔期呈现下降趋势(参数估计值均为负值,P值均<0.05)。个人自愿组与团体自愿组对比,其献血间隔期呈现增加趋势(T=3.68,P<0.05)。汉族组与其他民族组对比,其献血间隔期呈现增加趋势(T=3.85,P<0.05),但加入献血间隔期序号的交互作用后,变化反向改变(T=-2.41,P<0.05)。献血400 mL献血者,与较低献血量献血者对比,献血间隔期减少-0.000 7个Cox-Box变换后的献血者间隔天数单位(T=-3.61,P<0.05),考虑了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后(个人自愿×400 mL;献血间隔期序号×献血400 mL),变化方向没有改变,减少速率有所变化,其中以个人自愿×400 mL组减少速率最大(参数估计值为-0.002 09)。但献血次数多的献血者,个人自愿者组献血间隔期更短(T=-2.83,P<0.05)。结论随着献血次数的增加,平均献血间隔呈缩短趋势。应做好低年龄组、其他民族组的关爱工作,促进他们保持以
- 郑晓晓黎世杰冯凡凡洪晓春柯蓉蓉许颖莹谢桂芸谭咏恩陈锦艳
- 关键词:重复献血者影响因素线性混合效应模型
- 基于决策树的广州地区献血人群抑郁快速筛查模型的构建研究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对全血献血者人群中抑郁流行病学情况进行调查并作相关因素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快速有效的献血者人群抑郁筛查模型。方法2020年5~8月,在本中心各街头献血点捐献全血的献血者共计13015名,指导其完成包含社会人口学信息及抑郁筛查量表(PHQ-9)的匿名电子问卷调查,PHQ-9量表评分10分及以上判定为筛查抑郁。用SPSS 26.0做Logistic回归分析抑郁相关因素并建立2级决策树,父节点/子节点中的最小样本数为30/10,进行10折交叉验证,剪枝PHQ-9的题项,形成献血者抑郁的快速筛查模型。结果13015名街头全血献血者中,364(2.80%)人的PHQ-9得分≥10分。年龄18~29岁(P<0.05)、未婚(P<0.05)、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5万元的献血者(P<0.05)更易出现抑郁。决策树分析发现,81.96%PHQ-9得分“<10分”及3.85%“≥10分”的献血者被包含在PHQ-9的第6、2和4题项形成的两个终端节点中。由此3个题项构建出一个快速筛查模型,经10倍交叉法验证,该模型的误判率仅为1.70%。结论广州地区全血献血者人群中基于PHQ-9筛查的抑郁率为2.80%(95%CI:2.52%~3.09%),献血次数与初筛抑郁不相关。基于PHQ-9的第6、2和4题项可建立1个快速准确的献血者抑郁快速筛查模型。
- 谢桂芸冯凡凡邓学成洪晓春欧阳剑陈翀曾四海戎霞陈锦艳黎世杰
- 关键词:抑郁献血者决策树逻辑回归
-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及其软件的献血者意向献血地点空间分布分析
- 2022年
- 目的 了解广州市全血献血者的意向献血地点及其空间分布。方法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及其ArcGIS软件,迁移其他领域中成熟应用的空间分布分析方法,对2021年8月1日~2022年7月30日在广州血液中心17个全血献血点献血的献血者做随机分层抽样,并收集其意向献血地点,通过高德地图导出为GCJ-02坐标,经Python的pandas等模块转化为世界丈量系统(WGS)84坐标;同法将现有17个献血点地点转化为世界丈量系统(WGS)84坐标后,加载到ArcGIS软件的Arcmap组件。对献血者意向献血地点做聚类分析并获得中位数中心,对现有献血点计算3环缓冲区;以意向献血点是否被现有献血点缓冲区覆盖或紧邻作为二者是否“匹配”的判断标准。结果 共收集40 523(人)份有效献血者意向献血地点,经空间分布分析获得的17个意向献血点中有8个被现有献血点缓冲区覆盖或紧邻,其他9个意向献血点距离现有献血点较远。结论 利用GIS技术及ArcGIS软件对献血者献血意向地点做空间分布分析,可发现现有献血点是否满足献血者对于献血地点便利性的服务需求,为血站不断优化献血服务提供科学依据。
- 陈锦艳谢桂芸柯蓉蓉郑晓晓许颖莹洪晓春黎世杰梁华钦
- 关键词:ARCGISGIS技术
- 基于KPI的电话服务考核体系的建立和实践
- 2016年
- 广州血液中心献血者服务中心以电话服务为主要服务方式,以召回流失献血者、保留和扩大自愿无偿献血者队伍为主要职责。因此,构建一个科学、公平、高效的话务考核体系,提高电话服务质量,调动话务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成为献血者服务中心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基于"二八原理",提出关键绩效指标(KPI)方法,并对基于KPI在话务考核体系的建立和实践作初步探索。
- 许颖莹陈锦艳黎世杰蓝琴陈小萍洪晓春柯蓉蓉陈贞珍龙珑钟笔汪传喜
- 关键词:电话服务KPI绩效考核
- 广州地区多次献血者流失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零膨胀泊松回归模型
- 2025年
- 目的运用零膨胀泊松回归模型,分析多次献血者流失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采用零膨胀泊松回归模型(zero-inflated poisson model,ZIP)对广州血液中心12498名在2020年献全血的献血者截止2023年12月31日的献血行为进行了跟踪,以献血者当年的献血次数为结局变量,若献血者当年献血次数为0,即为流失,测量其每次献血时相关的影响因素的变化并建模分析。结果零膨胀泊松回归模型零膨胀部分结果显示,男性献血者的流失风险是女性的2.24倍(OR 95%CI:1.864~2.696,P<0.001)。年龄分组中,35~44岁组的流失风险比25岁以下组的低40%(OR 95%CI:0.455~0.790,P<0.001),大于45岁组的流失风险比小于25岁组的低61%(OR 95%CI:0.268~0.578,P<0.001)。历史献血次数分组中,历史献血2次的献血者的流失风险比首次献血者低50%(OR 95%CI:0.405~0.609,P<0.001);历史3次及以上献血者的流失风险比首次献血者低81%(OR 95%CI:0.154~0.225,P<0.001)。教育程度分类中,初中或高中学历组的流失风险是大专及以上学历组的1.2倍(OR 95%CI:1.033~1.384,P<0.05)。在婚姻状况分类中,离异组的流失风险是已婚组的2.02倍(OR 95%CI:1.445~2.820,P<0.001)。在家庭收入状况中,收入1~5万组的流失风险是收入小于1万组的0.67倍(OR 95%CI:0.552~0.818,P<0.001),收入5~10万组的流失风险是收入小于1万组的0.72倍(OR 95%CI:0.591~0.884,P=0.002),收入大于10万组的流失风险是收入小于1万组的0.67倍(OR 95%CI:0.535~0.834,P<0.001)。泊松部分的结果与零膨胀部分的结果在年龄分组及教育程度分类方面相互印证。结论献血者的流失和献血者的性别、年龄、献血次数、教育情况、婚姻状况、家庭收入等因素均有关系。应做好易流失献血群体的关爱工作,减少他们的流失,保留更多的定期献血者。
- 柯蓉蓉谢桂芸郑晓晓许颖莹洪晓春黎世杰邓泳诗沈金宇陈锦艳欧阳剑
- 关键词:多次献血者影响因素
- 基于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的献血者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讨广州市无偿献血者群体生活行为方式和心理健康状况特点,并探讨献血次数与其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以在2020年5—8月在本中心17个街头献血点的13042名全血献血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描述性分析的方法来描述广州市无偿献血者群体生活行为方式和心理健康状况特点;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来分析献血次数与其相关性。结果对13042名献血者的调查发现部分献血者存在不良生活习惯,如6.8%(698/10214,有2828个缺失值)重度烟草依赖、30.6%(3997/13042)运动水平低、38.8%(5056/13042)睡眠质量差、2.2%(271/12159,有883个缺失值)酒精依赖。此外,2.8%(364/13042)和1.3%(172/13042)的献血者可能分别存在中度及以上程度的抑郁和焦虑症状。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运动水平与献血者的抑郁和焦虑程度显著负相关,随着运动水平的降低,献血者出现抑郁和焦虑的可能性显著增加;BMI、家庭收入、教育水平、婚姻状况、献血次数、饮酒和吸烟等因素与献血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无显著相关性。结论改善献血者的运动习惯可能有助于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建议血站工作人员在对献血者做健康宣教时加强运动方面的宣教内容,以促进献血者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提示在献血前健康征询的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漏诊,建议对献血者进行更全面、有效的心理健康评估。
- 冯凡凡谢桂芸邓学成欧阳剑陈翀洪晓春曾四海张悦黄漫玉陈锦艳戎霞黎世杰
- 关键词:无偿献血者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