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雪
- 作品数:11 被引量:79H指数:5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基于蓝光成像放大结肠镜的JNET分型对结直肠肿瘤性病变诊断价值的研究被引量:5
- 2020年
- 目的探讨蓝光成像放大内镜(blue-laser imaging magnifying endoscope,BLI-ME)下JNET(Japan NBI Expert Team)分型对结直肠肿瘤性病变的诊断效力。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8年12月间入院接受蓝光成像放大精查患者的内镜图片,4位高年资内镜医师对上述病变图片进行JNET分型并预测其病理类型。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评估读片的诊断效力。结果入选34例患者的40个病变,包括非肿瘤性病变3个、腺瘤20个、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黏膜下浅层癌10个、黏膜下深层癌7个。4位医师诊断准确率为75.00%~87.50%,JNET各型准确率为65.38%~95.89%。分别计算JNET各型的诊断效力,灵敏度为60.71%~91.67%,特异度为84.17%~97.73%,阳性预测值为63.46%~95.89%,阴性预测值为88.51%~99.31%;对于表面结构判断的信心为73.08%~100.00%,表面微血管形态信心80.77%~100.00%,总体分型信心67.31%~100.00%。任意两位医师间契合度Kappa值为0.630~0.887,4位医师总体相关系数为0.880。结论基于蓝光成像放大观察对结直肠肿瘤性病变进行JNET分型具有较好的诊断能力。
- 王丽林香春张蕾李欣白鹏杨雪松王妍范雪丁一鸣
-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内窥镜检查
- 二甲硅油联合聚乙二醇电解质用于结肠镜肠道准备:单盲随机对照研究被引量:22
- 2019年
- 目的探讨二甲硅油联合聚乙二醇电解质(polyethylene glycol electrolyte,PEG)在结肠镜肠道准备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单盲法,将2019年1~4月结肠镜检查270例随机分为二甲硅油组及生理盐水组(对照组),分别采用PEG+二甲硅油或PEG+生理盐水的清肠方案,评价肠道清洁度及祛泡情况、进退镜时间、息肉检出率以及服药耐受性。最终纳入251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二甲硅油组进镜时间更短[(6. 0±3. 4) min vs.(7. 8±5. 2) min,t=-3. 246,P=0. 001],退镜观察时间更短[(8. 1±2. 0) min vs.(9. 7±3. 0) min,t=-4. 910,P=0. 000]。二甲硅油组右半结肠的肠道清洁度评分低于对照组,左半结肠、右半结肠的祛泡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 035,0. 000及0. 000)。二甲硅油组息肉检出数、1~5 mm息肉检出数及Ⅰs型息肉(扁平息肉)检出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 016、0. 004及0. 011)。2组肠道准备耐受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 0. 05)。结论二甲硅油联合PEG较单纯PEG肠道准备存在优势,有利于改善视野,提高息肉检出数量尤其是微小息肉及扁平息肉的检出。
- 王丽林香春张蕾李欣白鹏杨雪松王妍范雪丁一鸣
- 关键词:结肠镜检查二甲硅油肠道准备
- 胃底腺型胃肿瘤11例分子遗传学特征分析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探讨胃底腺型胃肿瘤的分子特征及其发生、发展的机制。方法收集11例胃底腺型胃肿瘤标本,包括1例泌酸腺腺瘤和10例胃底腺型腺癌。原位杂交检测EB病毒核酸EBER,二代测序分析GNAS、KRAS、NRAS、BRAF、PIK3CA、TP53、APC、CTNNB1、HER-2、MLH1、MSH2、MSH6、PMS2等基因的变异信息,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1例胃底腺型腺癌中检出6例GNAS、2例KRAS及1例TP53错义突变,其中2例同时发生GNAS、KRAS错义突变;泌酸腺腺瘤未检出GNAS、KRAS突变。11例胃底腺型胃肿瘤均未检出APC、CTNNB1、NRAS、BRAF、PIK3CA、HER-2、MLH1、MSH2、MSH6、PMS2基因非同义突变,未检出EB病毒。结论胃底腺型腺癌具有分子异质性,GNAS突变较KRAS、TP53突变常见,尚未发现EB病毒相关及微卫星不稳定。
- 刘蕾张学东董新茜范雪朱晓云张铭任玉波
- 关键词:胃肿瘤GNASKRASEB病毒
- 用TaqMan-MGB荧光探针法检测北京地区幽门螺杆菌A2142G/A2143G耐药突变被引量:8
- 2016年
- 目的用Taq Man-MGB荧光探针法检测北京地区幽门螺杆菌克拉霉素耐药位点A2142G、A2143G突变情况。方法收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消化科门诊尿素酶试验及病理活检均阳性的患者233例,所有患者均应用MGB荧光探针法和一代测序法对耐药位点A2142G/A2143G进行检测,其中79例患者同时进行传统培养联合药敏法检测。分析耐药位点突变发生率与患者年龄、性别和消化性溃疡的关系。结果 79例传统培养联合药敏法检测的标本中成功培养出42例,占53%(42/79),其中耐药型菌株22例,敏感型菌株20例,而MGB荧光探针法成功检出77例,占97%(77/79),其中野生型28例,突变型49例。在传统培养+药敏法培养出的42例阳性标本中,两种方法检出的符合率为86%(36/42)。233例标本中,一代测序法成功检测出214例,占92%(214/233),其中野生型138例,突变型76例。在76例突变型标本中,含A2142G突变(包括A2142G和A2142G+野生)的标本占5%(4/76),含A2143G突变(包括A2143G和A2143G+野生)的标本占95%(72/76)。MGB荧光探针法成功检测出231例,占99%(231/233),其中野生型141例,突变型90例。在90例突变型标本中,含A2142G突变的标本占14%(13/90),含A2143G突变的标本占86%(77/90)。一代测序法和MGB荧光探针法在区分是否含有突变上的符合率为95%(203/214)。根据MGB荧光探针法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突变组与野生组,2组在年龄和性别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年龄=-0.685,P=0.493;χ-2性别=0.065,P=0.890),而在消化性溃疡发生率上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6.653,P=0.044)。结论TaqMan MGB荧光探针法可应用于临床快速、敏感地检测患者胃黏膜标本中幽门螺杆菌克拉霉素A2142G、A2143G耐药位点突变情况。
- 线海鹏孙宇晶刘畅龙彦孙媛媛马寅婷卓钟灵王宁范雪赵晓涛王晶桐
-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克拉霉素耐药
- 胃底腺肿瘤12例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分析被引量:4
- 2022年
- 目的探讨胃底腺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分子遗传学特征、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12例胃底腺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染色,应用二代测序法及原位杂交法对分子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内镜下胃底或胃体中上部见孤立性病灶,直径0.3~1.2 cm,隆起或浅表凹陷状,伴血管扩张。镜下肿瘤以主细胞为主,呈轻~中度异型,1例局限黏膜内,10例侵至黏膜下,未见坏死、脉管侵犯,周围黏膜轻~中度慢性炎症,未见肠上皮化生、萎缩,未见活动性炎。免疫表型:PepsinogenⅠ、MUC6均弥漫阳性,β-catenin膜阳性,Ki-67增殖指数为1%~20%。EBV未检出。7例GNAS和2例KRAS错义突变。随访10~42个月,患者均无复发、转移。结论胃底腺肿瘤以主细胞为主型多见,根据形态学特征、辅以免疫组化检测可确诊。胃底腺型腺癌GNAS突变较常见,异型轻微、无脉管侵犯患者预后良好。
- 刘蕾董新茜范雪张学东朱晓云任玉波
- 关键词:主细胞临床病理GNAS
- 基于克拉霉素耐药检测的个体化治疗在幽门螺杆菌感染中的应用被引量:10
- 2019年
- 目的探讨基于克拉霉素耐药检测的个体化治疗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四联方案的应用,比较根除率及依从性.方法选取2015年7至2018年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胃镜检查明确H.pylori感染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随机分入对照组和试验组(个体化治疗组).其中个体化治疗组根据克拉霉素耐药情况选择抗生素,对照组治疗方案为质子泵抑制剂(PPI)、阿莫西林、克拉霉素、铋剂.对照组、试验组疗程均为14d,治疗结束4周后行13C尿素呼气试验明确根除疗效.结果试验组及对照组的根除率在意向性治疗(ITT)分析中分别为77.8%和65.3%(P=0.001);在符合方案集(PP)分析中分别为86.4%和70.2%(P<0.001);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种方案依从性上无明显差异.结论在H.pylori感染患者中,采用的针对克拉霉素耐药的个体化治疗根除疗效有优势,根除率较高.
- 范雪薛倩线海鹏孙宇晶赵晓涛王晶桐
- 关键词:克拉霉素抗药性个体化方案
- 应用和谐夹行十二指肠乳头成型术对Oddi括约肌功能恢复效果的初探被引量:12
- 2018年
- 目的为减少胆管巨大结石取石中十二指肠乳头大切开所导致的复发性胆管结石,初步尝试应用和谐夹行十二指肠乳头成型术,探讨此技术对恢复胆管括约肌功能的效果。
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18年5月间,在北医三院消化科诊断为胆总管结石(结石大小1.0~2.5 cm,胆总管内径1.2~3.0 cm),且既往无ERCP史的患者3例,内镜下行胆管括约肌大切开(EST切口≥1.0 cm),取石成功后分别于胆管及胰管内放置塑料支架,然后应用和谐夹行十二指肠乳头成型术。并在EST术前、术后即刻及乳头成型术后3周取出胰胆管支架后,分别行胆管及Oddi括约肌测压,并随访观察十二指肠乳头愈合情况及并发症。另取5只家猪,进行相似的实验(除胆管取石外)。
结果患者及实验动物测压结果均显示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后,Oddi括约肌压力显著降低,而在十二指肠乳头成型术后3周有明显恢复。3例患者均成功完整取石,术后未出现ERCP术后胰腺炎、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十二指肠乳头成型术后3周拔除支架后,内镜下可见乳头愈合。动物解剖显示与未作处理的十二指肠乳头比较,未行乳头成型术的十二指肠乳头肌层完全断裂无愈合,行乳头成型术的肌层可见瘢痕性修复愈合。
结论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后,应用和谐夹进行夹闭的十二指肠乳头成型术,可加速乳头愈合,保留括约肌压力,恢复乳头的抗反流屏障功能。
- 黄永辉王琨张贺军常虹闫秀娥李欣张耀朋王迎春姚炜李柯范雪
- 关键词:胆道口括约肌括约肌切开术内窥镜动物实验
- 一种改良超长胆管支架对胆管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评估一种改良超长胆管支架治疗胆管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2016年2月至2021年6月于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确诊为胆管狭窄的患者采用信封随机法分为放置传统塑料胆管支架(CPBS)组和放置改良超长胆管支架(IOBS)组,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乳头插管成功并经造影确定狭窄长度后,分别放置CPBS或IOBS。比较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支架中位通畅时间和6个月内再次手术率等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行log-rank检验,评价IOBS在治疗胆管狭窄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共纳入90例患者,IOBS组45例,男28例,女17例,年龄(67.2±11.7)岁;CPBS组45例,男26例,女19例,年龄(64.6±14.4)岁,2组患者均衡可比。2组患者手术成功率、操作时间、住院时间、手术费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患者术前与术后72 h肝功能指标变化值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OBS组支架中位通畅时间长于CPBS组[M(Q_(1),Q_(3)),201(155,246)比109(55,167)d,P=0.002]。6个月内再次手术率IOBS组低于CPBS组[46.2%(18/39)比78.9%(30/38),P=0.003]。结论IOBS治疗胆管狭窄安全性良好,临床疗效优于CPBS。
- 李欣黄永辉范雪李海龙曾冉冉王泓懿白鹏王丽张蕾林香春
- 关键词:胆道疾病安全性疗效
- 结肠镜下结直肠息肉及腺瘤检出率的影响因素
- 2022年
- 目的探讨结肠镜对于结直肠息肉/腺瘤的诊断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以自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行结肠镜检查的病人为对象,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是否麻醉、肠道清洁度情况、进镜时间、检查医师、息肉/腺瘤诊断情况。应用单因素卡方检验,分析息肉/腺瘤检出率和上述因素的关系,再进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得出息肉/腺瘤检出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有6679例患者纳入研究,男性3297例,女性3382例,年龄55.98±9.79岁,结肠息肉检出率为47.25%,结肠腺瘤检出率为30.93%,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分层、麻醉状态、肠道清洁度、进镜时间以及检查医师经验影响结直肠腺瘤检出率,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性别、年龄、肠道清洁度、进镜时间及检查医师经验是结直肠腺瘤检出率的影响因素。结论患者性别、年龄与结肠息肉/腺瘤检出有关,需要做好肠道准备、提高医师检查经验,以提高结肠息肉/腺瘤检出率。
- 丁一鸣白鹏张蕾李欣杨雪松曾冉冉范雪王妍王丽林香春
- 关键词:结直肠息肉腺瘤麻醉肠镜检出率
- 蓝光成像内镜下诊治胃底腺型胃癌一例被引量:2
- 2021年
- 胃底腺型胃癌是一种泌酸腺分化而来的胃肿瘤,目前国内相关病例十分少见。本文报道了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收治的1例胃底腺型胃癌病例,并对其内镜、病理和治疗等进行了讨论。
- 王妍林香春杨雪松任玉波白鹏李天英张蕾李欣王丽范雪张俊光
- 关键词:胃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