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晓

作品数:18 被引量:213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医药卫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 4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5篇沙地
  • 4篇遥感
  • 4篇生态系统
  • 3篇生态
  • 3篇科尔沁沙地
  • 2篇樟子松
  • 2篇森林生态
  • 2篇森林生态系统
  • 2篇沙地樟子松
  • 2篇护林
  • 2篇防护林
  • 2篇防沙
  • 2篇SPOT5
  • 2篇LANDSA...
  • 1篇地表覆盖
  • 1篇典型黑土
  • 1篇典型黑土区
  • 1篇电离辐射
  • 1篇调控肿瘤
  • 1篇调强

机构

  • 18篇中国科学院
  • 6篇中国科学院大...
  • 4篇沈阳农业大学
  • 1篇川北医学院附...
  • 1篇安徽省立医院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佛山市第一人...
  • 1篇福建省肿瘤医...
  • 1篇金华市中心医...
  • 1篇南昌大学
  • 1篇山东科技大学
  • 1篇四川省人民医...
  • 1篇苏州大学
  • 1篇汕头大学
  • 1篇衢州市人民医...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浙江省人民医...
  • 1篇湖南省肿瘤医...
  • 1篇江苏省肿瘤医...

作者

  • 18篇郑晓
  • 7篇宋立宁
  • 7篇朱教君
  • 6篇郑晓
  • 4篇闫巧玲
  • 4篇李秀芬
  • 3篇于立忠
  • 3篇高添
  • 2篇林晓
  • 2篇闫妍
  • 2篇杨凯
  • 2篇张金鑫
  • 2篇孙一荣
  • 1篇张秋良
  • 1篇王兴昌
  • 1篇刘利芳
  • 1篇朱卫国
  • 1篇陈明
  • 1篇何慧娟
  • 1篇江涛

传媒

  • 7篇生态学杂志
  • 3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中华放射医学...
  • 1篇中国辐射卫生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国科学院院...
  • 1篇地理科学
  • 1篇中国现代医生
  • 1篇陆地生态系统...

年份

  • 1篇2022
  • 3篇2021
  • 4篇2020
  • 4篇2019
  • 2篇2017
  • 1篇2014
  • 3篇2013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辽宁省清原县森林资源结构及其空间优化配置被引量:4
2013年
利用RS、GIS技术和多目标灰色局势决策方法,综合森林的经济效益指标(生物量、林分生产力)和生态效益指标(涵养水源量、固土量),对清原县现有森林类型进行空间优化配置.结果表明:经优化配置后,清原县森林类型的结构比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中针叶林和阔叶林面积由43%、51%减少到23%、31%,针阔混交林面积由3%增加到43%,灌木林面积保持不变;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林分生产力分别增加0.6%、2.1%,而涵养水源功能增加31.7%,固土功能基本保持不变,在保留较高木材生产效益的同时,可充分发挥涵养水源功能,实现森林生态系统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步长千胡志斌于立忠闫巧玲郑晓
关键词:森林生态系统
近40年科尔沁沙地植被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被引量:15
2020年
科尔沁沙地是我国沙漠化土地防治的重点工程区。近些年来,受气候变化、生态工程建设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该区的植被生长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研究区域植被的动态变化,可为后期沙地的综合治理和工程的合理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基于此,以1981-2015年NOAA-NDVI、MODIS-NDVI数据及同期气象和社会经济数据为依托,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和相关分析的方法,对科尔沁沙地NDVI的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1981-2015年NDVI整体呈波动的增长趋势(增速为0.00114 a-1);空间上NDVI呈增长趋势的区域(面积占68.8%)主要位于东南缘及中部部分地区,而研究区的西北缘呈降低趋势。(2)不同程度沙漠化区的NDVI均表现为先降低(1981-2000年)后上升(2001-2015年)的变化过程,说明前期遭受破坏的植被在后期得以恢复。(3)驱动力分析表明,降水和温度是驱动科尔沁沙地部分区域NDVI变化的影响因素;人口变化和生态工程的实施均驱动了区域内植被的时空变化;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该区植被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吕家欣李秀芬郑晓郑晓刘思嫱
关键词:科尔沁沙地NDVI驱动力
表柔比星联合紫杉醇对乳腺癌患者近期疗效观察及对患者血清CEA、CA125和CA199表达影响研究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探讨表柔比星联合紫杉醇对乳腺癌患者近期疗效观察及对患者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和糖类抗原199(CA199)表达影响。方法选择于2016年11月~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乳腺癌患者97例进行分析,依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与对照组48例。对照组采用表柔比星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紫杉醇脂质体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2周。比较两组治疗近期疗效,治疗前后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CEA、CA125和CA199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75.51%)高于对照组(56.25%)(P<0.05)。两组治疗后KPS评分较治疗前增加(观察组:t=13.870,对照组:t=8.308,P<0.05);观察组治疗后KPS评分高于对照组(t=5.951,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CEA、CA125和CA199水平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t=28.067、21.102、26.557,对照组:t=17.993、11.123、11.177,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CEA、CA125和CA199水平低于对照组(t=13.957、13.419、13.648,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表柔比星联合紫杉醇对乳腺癌患者近期疗效良好,且可下调血清CEA、CA125和CA199表达,值得临床借鉴。
郁肖夫曹文明封巍赖霄晶林晓谷庆郑晓
关键词:表柔比星紫杉醇近期疗效糖类抗原125糖类抗原199
同步放化疗60 Gy对比50 Gy剂量治疗不可手术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被引量:16
2020年
目的采用调强放疗(IMRT)技术进行食管鳞状细胞癌同步放化疗,比较60 Gy的放疗剂量是否优于国际标准的50 Gy。方法2013年4月至2017年5月将来自22家医院的331例经病理证实的无法手术的ⅡA~ⅣA期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0 Gy和50 Gy两组接受放疗。最后纳入可分析病例305例,其中60 Gy组152例,50 Gy组153例。中位年龄63岁,男242例(79.3%),女63例(20.7%)。原发灶中位长度5.6 cm。两组基础资料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放疗2 Gy/次,每周5次。同步化疗5周,每周1次:多西紫杉醇(25 mg/m2)+顺铂(25 mg/m2);巩固化疗2周期,3周重复:多西紫杉醇(70 mg/m2),d1+顺铂(25 mg/m2),d1~3。首要研究终点为局部区域无进展生存期(LRPFS)。两组分类变量比较采用Pearson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结果中位随访27.3个月,60 Gy组疾病进展率为37.5%(57/152),50 Gy组为43.8%(67/15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51,P=0.263)。60 Gy组和50 Gy组1、2、3年LRPFS分别为75.4%、56.8%、52.1%和74.2%、58.4%、50.1%(HR:0.95,95%CI:0.69~1.31,P=0.761)。两组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4.1%、64.8%、54.1%和85.4%、62.9%、54.0%(HR:0.98,95%CI:0.71~1.38,P=0.927)。两组1、2、3年无进展生存分别为70.8%、54.2%、48.5%和65.5%、51.9%、45.1%(HR:0.93,95%CI:0.68~1.26,P=0.621)。60 Gy组3级以上肺炎发生率为7.2%,50 Gy组为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96,P=0.021),其他毒副作用两组相似。结论同步放化疗模式治疗食管癌,50 Gy与60 Gy的疗效无差异,推荐50 Gy为常用放疗剂量。
徐裕金朱卫国Liao Zhongxing孔月王万伟李建成黄荣何瀚杨新妹刘利萍孙宗文何慧娟包勇曾铭濮娟胡望远胡望远马军江浩刘志刚谭榜宪庄婷婷谭榜宪周霞季永领胡晓王谨胡晓王谨黄瑾郑晓黄瑾刘安文周菊英陶华周菊英
关键词:鳞状细胞癌
沙地樟子松天然林地上碳储量估算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被引量:11
2017年
单一林种碳储量和碳密度的精确估算是区域森林碳储量研究的重要基础。以沙地樟子松天然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清查数据、地面调查数据与多源遥感数据相结合,建立林分结构估算方法,在此基础上估算樟子松天然林集中分布区(即内蒙古红花尔基林业局管辖区)樟子松林地上碳储量和碳密度;结合地形要素,探讨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Landsat-8 OLI穗帽变换绿度与胸径有较强的相关性,2016年研究区内樟子松天然林面积为70923.30 hm^2,地上(干、枝、叶)碳储量总计为3.91 TgC,平均碳密度55.18 t·hm^(-2)(10.26~148.75 t·hm^(-2))。受人为干扰和自然要素作用下,碳储量和碳密度呈现随海拔升高先升后降,随坡度增大而减少。因樟子松喜光的生物学特性,碳密度在坡向上表现出阳坡最大,阴坡最小。根据碳储量/碳密度空间分布特征,分区经营可显著提高碳汇。
丛俊霞郑晓朱教君宋立宁高西宁李秀芬闫涛
关键词:遥感碳密度
三北地区农田防护林面积的多尺度遥感估算被引量:13
2013年
农田防护林是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重要组成部分,准确估算农田防护林(林带)的数量与空间分布对了解该林种防护效应的发挥程度及促进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进程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多尺度遥感影像获取林带长度,结合实地调查的林带宽度,估算三北地区(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大部;依据地貌特征,将三北地区划分为东北、华北、黄土高原和蒙新4区)农田防护林面积。东北和华北区的林带长度通过建立LandsatTM和SPOT5解译得到的林带长度的关系获得;黄土高原和蒙新区则通过建立有林带农田面积(基于LandsatTM获得)和林带长度(基于CBERS-02B获得)关系获得。结果表明:至2008年,三北地区农田防护林(包括中龄林、成熟林、过熟林;不包括新造林、未成林和部分残次林;下同)总长度为106.40×107m,其中,东北区23.82×107m,华北区6.07×107m,黄土高原区25.58×107m,蒙新区50.93×107m;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农田防护林面积约为130.31×104hm2(114.98×104~145.64×104hm2),其中,东北区42.88×104hm2(37.52×104~48.24×104hm2),华北区10.79×104hm2(9.56×104~12.29×104hm2),黄土高原区25.58×104hm2(22.70×104~28.45×104hm2),蒙新区50.93×104hm2(45.20×104~56.66×104hm2);估算的平均精度为89.54%,其中,东北和华北区79.27%,蒙新和黄土高原区99.80%。
郑晓朱教君闫妍
关键词:防护林LANDSATSPOT5CBERS-02B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对科尔沁沙地社会经济影响的定量分析被引量:6
2020年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三北工程")是我国最早启动的林业生态工程,旨在改善三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然而,以往研究主要集中于生态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定量研究,有关生态工程对社会经济影响的定量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以三北工程的核心建设区——科尔沁沙地东部8个旗(县)为研究区,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定量分析了2000—2016年三北工程对该地区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 2000—2016年,三北工程显著增加了研究区的森林面积3.70×10^5hm^2,提高了研究区森林覆被率8.52%;工程累计投资金额为9.87×10^4万元。(2) 17年间三北工程对研究区社会发展产生了正向效应,直接贡献率为55%,表现为改变人口就业结构和增加农村用电量;同时,三北工程推动了研究区的经济增长,直接贡献率为4%,间接贡献率为52%,表现为增加农民收入和通过改变就业或产业结构进而影响经济;此外,三北工程对区域脱贫也有一定积极影响。本研究为三北工程的后续建设提供科学指导,也为生态工程对社会与经济影响的定量研究提供参考。
武金洲郑晓郑晓高添宋立宁
关键词:三北工程科尔沁沙地结构方程模型
基于多元遥感影像的三北地区片状防护林面积估算被引量:10
2013年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是我国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其数量与空间分布格局影响着整个三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为科学、客观、完整地评价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30年来(1978—2008)片状防护林的数量与空间分布格局,本文采用多元遥感影像对三北地区片状林面积估算方法进行了研究.首先,利用TM影像(分辨率30m)监测2008年三北地区片状防护林面积;再基于随机取样原理,建立不同降水气候区的高分辨率影像(SPOT5,分辨率2.5m)与TM影像在片状防护林面积监测的校正关系;最后利用前两部分结果估算出2008年三北地区片状防护林面积.结果表明:截至2008年,三北地区片状防护林(乔木林郁闭度>0.3,灌木林覆盖度>40%,精确度约85%)总面积328360.03km2.其中,东北区116244.55km2,华北区42981.32km2,黄土高原区76767.05km2,蒙新区92367.11km2.按照防护林树种统计,针叶林62614.74km2,阔叶林121628.51km2,针阔混交林22144.09km2,灌丛121972.69km2.
郑晓朱教君
关键词:防护林LANDSATTMSPOT5
温带次生林生态系统塔群监测研究平台(清原科尔塔群)被引量:6
2021年
森林生态系统结构调控与功能优化是森林生态与管理的核心研究主题。然而,受技术与理论限制,复杂地形下森林三维精细结构监测能力不足、功能估测精度不高;森林生态系统结构的复杂性和人类社会对其服务功能的迫切需求对上述研究主题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中国科学院野外站网络重点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清原森林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于2019年在典型独立小流域内建成了观测塔群(3座观测塔)、水文站网、长期固定样地群,辅以综合数据中心;打造以激光雷达为主要森林结构监测、以涡动通量系统和水文站网为主要功能监测手段的"温带次生林生态系统塔群监测研究平台"(以下简称"科尔塔群")。科尔塔群集成了观测塔群-水文站网-长期固定样地群,构成以遥感技术-涡度相关法-测树学法-森林信息学法为主要手段的协同、跨学科观测体系,具有多方法、多尺度、多要素的核心特征,可开展多类相关研究以满足国家需求、探索国际前沿。基于上述优势,科尔塔群可准确获取森林三维结构,以全息新视角探索森林生态学规律,发展复杂地形下森林生态系统碳-氮-水和其他痕量气体通量观测新理论与方法,研究全球变化背景下森林生态系统碳-氮-水等循环过程与响应,阐明森林水文过程及调控机制,为森林结构调控与功能优化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持,使森林为人类社会提供广泛且可持续的生态服务。
朱教君高添高添于丰源于立忠卢德亮闫巧玲杨凯刘利芳徐爽闫巧玲郑晓孙一荣周新华
关键词:温带森林激光雷达涡度相关全球变化
晚期胸腺瘤精确放疗计划的剂量学对比研究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放疗是不可手术切除的晚期胸腺瘤重要的姑息性治疗手段。本研究拟对比不可手术切除胸腺瘤三维适形调强放疗(IMRT)、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及螺旋断层放射治疗(TOMO)的剂量学参数,为晚期胸腺瘤放疗技术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本院9例接受姑息性放疗的晚期不可手术切除胸腺瘤患者,勾画放疗靶区及危及器官,传输至Raystation及TOMO计划系统,分别评估三组计划的等剂量曲线分布图、剂量体积直方图、均匀性指数、适形性指数以及危及器官受照剂量。结果三组计划均能够满足处方剂量要求及危及器官限量。PGTV,TOMO组等剂量曲线覆盖体积的适形性及剂量均匀性优于IMRT及VMAT组,TOMO组的中位V5为41.858%,小于IMRT组的45.9%,同时小于VMAT组的48.86%,TOMO组的中位V20为20.25%,小于IMRT组的23.78%。TOMO组心脏的中位V40为23.576%,明显小于VMAT组的27.81%。脊髓中位Dmax相比,TOMO组为37.65 Gy,小于IMRT组的38.39 Gy及VMAT组的39.6 Gy。结论不可手术切除的晚期胸腺瘤,与IMRT及VMAT相比,TOMO放疗计划具有更优的靶区适形性及剂量分布均匀性,并可减少双肺、心脏及脊髓的受照剂量。
谷庆封巍赖霄晶林晓郁肖夫郑晓
关键词:胸腺瘤三维适形调强放疗螺旋断层放射治疗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