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莉
- 作品数:5 被引量:12H指数:2
- 供职机构:长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全国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资助金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 佛教潜在译论话语开发的可能性
- 2022年
- 佛教典籍含有丰富的诠释学思想和话语,但佛经译论倾向吸取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话语讨论翻译得失,没能自觉运用佛家思想解说佛经翻译。追究这一偏失的原因固然必要,但开发利用佛教诠释话语,无论对翻译学本体论还是方法论来说都更为迫切。将佛教诠释学话语和语言观引入翻译论域,从而开启新的学术境界和视野,是翻译学面临的一项价值深远的学术工程。
- 庞秀成刘莉
- 关键词:佛教
- 翻译学术话语研究价值及学科定位被引量:1
- 2016年
- 翻译学术话语就是我们谈论翻译的话语,由于这种话语经常是学术性的和技术性的,因此成为学术话语。又因为对它的专门研究还没有展开,因此有必要了解这个研究领域的基本方面。翻译学术话语有利于学科建设、学术交流和翻译教学,在研究对象、方法和内容等方面有其独特之处。本文尝试描述和论证这一研究方向的基本方面,以便引起学界的重视和思考。
- 庞秀成刘莉
- 关键词:学科定位话语分析
- 学术话语二元构成视角下的中国翻译绘画类比被引量:7
- 2007年
- 中国翻译学术话语形成了由西方和中国传统译论构成的二元结构,产生了科学观和艺术观的对立。中国翻译的艺术观是中国传统翻译观的主流,是世界独特的译学模式,其中翻译绘画类比是理解中国翻译理论的关键。它构成了翻译史的框架,植根于中国文化的艺术性思维取向。只有理清这一类比历史脉络才能真正理解际遇中的西方译论并与之平等对话。临摹意义的翻译观被创造性绘画的翻译观置换,原文"现实"同原文一道成为翻译的参照,缓和了作者/原文与译者/译文之间的紧张关系,但真正消弭二元对立格局,建立原文与译文、作者与译者平等对话关系的前提是建立共享世界的历史视阈。
- 庞秀成刘莉
- 国家翻译实践中的译者主体意识建构
- 2024年
- 自翻译学科诞生以来,翻译研究依靠科学范式,排斥个体经验。因此,自我、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等问题在理论建设中未充分体现。唯有不断建构译者主体意识,才能避免主体性失落。这要求译者处理好与国家主体、翻译实践共同体、共同体他者及自我的共在关系。译者通过上位主体获得翻译权限和自决权,通过共同体场域与他者建立交互关系,并在反思、创造等活动中实现再社会化。译者在向共同体意向转化过程中保持差异性;在自我意识向主体意识转化时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在主我与客我、自我与他者的反思对话中建构主体意识。译者主体意识的建构有助于增强译力,完善翻译人格。
- 刘莉庞秀成
- 关键词:自我意识
- 大学外语翻译教学的实质及教学方法被引量:4
- 2008年
- 外语教学中翻译训练本身就是培养语言能力的一部分。强化翻译训练应该与外语教学目标的重新设定结合起来。翻译教学既是目的又是手段。翻译训练指向语言能力的综合提高。翻译训练本身有很多积极的效果,所谓"母语负迁移"也并不都是负面的。正迁移和负迁移本身是一种忽视迁移正向作用的划分。将迁移分为自我意识迁移和非自我意识迁移更有利于调动迁移的积极因素。翻译作为外语教学的必要手段是有效的,但还需完善。翻译训练应做到经常性、系统性、趣味性,应注意跨文化的特点。
- 刘莉庞秀成
- 关键词:翻译能力语言能力母语负迁移